197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永不松动的道钉
——记荣获“特等功”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铁路工人张金生

弯道,连续的弯道。山峦,重叠的山峦。
一九七五年四月九日,从乌鲁木齐开往郑州的七十二次客车,穿山越岭,风驰电掣地向东飞奔。
列车冲出了陇西山区一个峡谷山口。突然,司机透过狂风扬起的漫天黄土发现:前方一百多米处,有两台连在一起的养路机械横在路轨上!
司机飞手撂下紧急制动闸,惊呼一声:来不及了!因为巨大的惯性力推动列车沿下坡道飞驰,最多不过七秒钟就要与机械相撞!
正在这里忙着养护铁路的施工人员发现火车开来,有人惊喊着:车来了!他们马上意识到:来不及了!因为要把两台正在施工的电动捣固机分离下道,至少也要四十秒!
七秒——四十秒,一千多名旅客的生命,都紧紧系在这个矛盾上!
七秒——四十秒,这是多么难于解决的矛盾呵!有谁,用什么办法,创造一个奇迹,能推出这两台七百多斤重的捣固机呢?
眼看,一场惨重的翻车事故,将在这七秒钟里发生了!怎么办?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在路旁整理道渣的共产党员张金生目睹险情,立即扔掉手中的工具,闪电一样向道心冲去!
这时,风在吼,地在摇,钢轨隆隆震响!
这时,张金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他准确、迅速地拔出两台捣固机的连结销子,拚出全身的力气,把左边的捣固机掀出道外。
就在这同一瞬间,列车劈头盖顶,朝张金生冲来:十米,五米,三米……。
列车呀,你等一等!时间呀,你停一停!张金生呀,你快快下道!
可是,张金生并没有下道!他顶天立地,气贯长虹,急忙转过身,使出生命的全力,再去掀右边的捣固机。就在这一刹那,列车飞驰而过……。
列车安全停下了,一千多名旅客得救了。可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张金生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英雄呵!……”司机悲切呼唤,跳下车来;工人们泣不成声,扑上前去!
巍巍青山,默然肃立;滔滔黄河,波涛汹涌……
哀痛中,人们望着英雄洒下的热血,想着几秒钟内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情景,有谁不潸然泪下,无比崇敬英雄的壮举?又有谁的心里不在激烈地翻腾:张金生为什么在自己必死的情况下冲上去创造如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又为什么在他生命最后的七秒钟里会迸发出这样灿烂的思想光辉?二
张金生同志是兰州铁路局定西工务段高阳工区的养路工人。
养路工作,十分艰苦。高阳线路,一侧是光秃秃的高山,另一侧是豁豁牙牙的深沟。冬春,大风一吹,黄土弥漫;夏季,一场暴雨,泥流滚滚。可是,在这偏僻的山沟里,每当张金生凝视那蜿蜒在群山之中两条乌黑发亮的钢轨,听着火车东奔西驰的声音,心里总是涌起战斗的激情:铁路,是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动脉。党派俺们养路,俺们就要象固定钢轨的道钉一样,紧紧钉在那里,永不松动,把铁路养好!
一个隆冬的下午,北风吼叫,滴水成冰。工人们冒着奇寒,起道钉,塞木楔,整轨距,正在进行钢轨改道作业的紧张战斗。
下班了。忽然,张金生满脸汗珠,急步跑来,对工长说:“老周,有个钢轨接头的地方,轨距小了一毫米,俺看得马上返工。”
“返工?”老周一愣,然后笑笑说:“差一毫米,不是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吗?再说,那钢轨正是个硬弯,可不好整哪!”
“不行呵!”老张和蔼的脸上,立刻闪出坚定的神情:“对革命工作,应该丁是丁,卯是卯,一毫米也差不得!越是硬弯,震动越大,拉大轨距误差就会影响行车安全呀!”
这火热的话语,激起了老周心里的层层浪花:
老张,多好的老张!他养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钢轨、路基都保养出高质量、高水平;他巡道,腿勤、手快,沉着、冷静,仔细检查着每一根枕木,每一颗螺丝。他有时还蹲在道旁,用放大镜对着钢轨看了又看,那怕发现头发丝细的裂纹,都决不放过……。
想想这些,周工长连忙把手一挥说:“你说得对,马上返工!”
一毫米,多么微小的一毫米!这点误差,在一般人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可老张却是如此严肃地对待呵!
他们为了“抠出”这一毫米,道钉起了又打,木楔拔了又塞,一连返工五次,还是没有整过来。但是他们毫不气馁。老张脱掉棉衣,甩开膀子,抡起大锤,终于把这“一毫米”误差整过来了!同志们热情赞扬:“我们用的道尺只能量出轨距,却量不尽老张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思想高度。”
祖国西北,气候多变;高阳线路,地形复杂。面对大自然常给铁路造成
“病害”的困难,怎样才能为革命养好铁路呢?为此,老张曾伏在小油灯下,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刻苦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努力结合养路工作的实际,终于摸到一套养护规律,掌握了养路的主动权。从此,任凭大自然怎样千变万化,他总是预先“钉”在那里,把线路“病害”消灭在事故之前。
夏末的深夜。一个响雷把老张惊醒。他脑海里马上闪出:线路上有个地方可能出问题。于是立即下床,抓起铁锨,提着信号灯,顶着大雨,跑到现场。果然,山洪暴发了,积水漫向铁路。老张噗嗵跳入水中,挥动铁锨,拚力挖大排水沟。
这时,值班班长带着工人赶来,见老张象个泥人,忙喊:“张师傅,你先歇歇吧!”老张还没来得及回答,忽见一道强光由远而近,飞射过来。他连忙抓起信号灯,迎着火车跑出几百米,向司机发出慢行信号,使火车减慢速度缓缓地通过了。风雨中,老张又发现一处路基下沉,急忙又跑了十多里,气喘吁吁地扛来几十斤重的道镐、撬杠。几人一起奋战,刚把下沉的路基修好,又一列火车从他们面前呼啸而过。曙光中,值班班长望着老张湿漉漉的衣服和凹陷的两眼,激动地说:“张师傅,你把雨声当钟声,险情当命令,真是一心扑在铁路上呵!”老张笑笑说:“俺们建设社会主义,有一分钟,就要战斗六十秒!”
二十三年来,高阳工区的山山水水,印下了老张多少脚印!铁路线上的一轨一木,凝结了老张多少心血!他始终以这种革命的“道钉精神”,兢兢业业,忘我奋斗。在这八千三百多个工作日里,他同战友们一起,创造了连续八千三百多天安全生产日的优异成绩。他曾经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来,老张的高血压病发展严重,但是他依然保持冲天的干劲,拚命的精神,坚持工作。医生给他开的许多病假条,他总是悄悄揣着不交。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点病算个啥,干社会主义么,俺有一百斤力气,决不能只拿九十九!”三
在工作中,老张这颗“道钉”,是风吹雨打不松动;在斗争中,老张这颗“道钉”,是惊涛骇浪不动摇。
还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有一年张金生回山东菏泽探亲,有的人受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修正主义黑货的影响,跑来劝张金生离开铁路,并说什么:“三级工,四级工,还不如市上一担葱。”张金生听了,浓眉一扬,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俺离开铁路跑自由市场,办不到!资本主义道上,就是黄金铺地,俺也不会朝那儿走!”他不等假满,就急着赶回高阳工区,带动周围同志更加起劲地抡起钉道锤,为保证铁路运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出力。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共产党员张金生更是朝气蓬勃,迎着革命的风暴前进。
他带头在工区贴出革命的大字报,愤怒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当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停工停产,妄图把铁路运输搞瘫痪的时候,他热情宣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坚持不缺勤,不误工,坚守岗位,养好线路。
为了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成果,防止阶级敌人破坏铁路运输,老张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教导,牢记党的基本路线,象哨兵一样地保卫着人民的铁路。张金生是高阳工区群众治安保卫小组的成员。高阳工区的铁路沿线,有多少地富反坏,以及他们的年龄相貌,住那个院子,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巡道中,他雨天注意泥泞中的脚印,雪夜留心地里的踪迹。他从铁道上留下的一小堆麦粒,从钢轨上放着的一只鞋子,可以判断出阶级斗争的动静。车站的公安人员赞扬说:“老张心里有张阶级斗争的‘活地图’,他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破案线索,真不愧是刺向阶级敌人的一把锐利的尖刀!”
有个别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人,不但瞧不起养路工,而且讥笑老张是个“傻子”。对于这种论调,老张批驳道:千里铁路线上,为什么一节节发亮的钢轨总是不松不动,保证列车安全通过?这是因为有无数小小的道钉紧紧地把它固定在枕木上;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为什么无论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总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这是因为有亿万革命群众象钉子一样,紧紧钉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俺为了革命事业,情愿做一颗普通的道钉!
这是何等高尚的思想!长期以来,老张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始终把平凡的工作与伟大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激励自己一步一步地向着共产主义的思想高峰攀登:
他曾四次在列车飞驰而来的危险时刻,冲上铁道救出生产队的牲口,保护了列车的安全;
他曾六次冒着浓烟烈火,抢救过国家的财产;
他曾不顾个人的生命,从道心救出贫农的小孩;
他曾迎着已经飞扑到眼前的列车,奋勇排除巨大障碍,避免了严重的翻车事故……。
今年春天,当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修防的重要指示,象春雷震撼大地的时候,张金生想着我国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的美好情景,又心情激动地在工区的大会上表示:“党有号召,俺们工人阶级就应该走在前面。俺是共产党员,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保证铁路畅通无阻,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俺愿豁出一切!”
时间过了一个月,张金生就用惊天动地的英雄行动,为抢救七十二次客车而实践了他那光辉的誓言!四
张金生的生命火焰,在走完四十六年的英雄路程之后熄灭了;然而,他那灿烂的思想火焰,却永远点燃在人们的心间。
在他牺牲后的那些天里,噩耗传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抬着花圈,翻山越岭,纷纷赶来。
泪雨呵,在洒落!思潮呵,在翻涌!悲切的呼唤,赞美的语言,汇集着高阳人民对英雄的无比怀念。
人们翻开张金生烈士的入党志愿书,在个人履历表的第一格上这样写道:“一九三八年八月至一九三九年六月,随父逃荒到单县刘集村东头住土地庙。”
在家庭情况栏里写着:爷爷被地主逼债死去,五岁的妹妹被活活饿死……。
可是,就是这个在旧社会受尽欺凌的穷孩子,同样在这份入党志愿书上,却用如此闪闪发光的文字填写了它的最后一页:
“个人的利益坚决服从党的利益,必要时就是献出生命,也要维护党的利益”;
“我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在这里,人们循着张金生成长的脚步,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多么优越!看到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
人们抚摸着桌上老张生前用过的《毛泽东选集》和小油灯,床上的粗布被和“针线笸箩”,更自然地联想起老张是一个多么高尚,多么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一床棉被盖了十八年,还舍不得换。可是看到同志们冬季施工,常吃冷菜冷馍,自己就做床新棉被,交给食堂送饭保温用;
他一件棉衣穿了二十年,直到牺牲时还穿在身上。可是看到有个青年工人衣服单薄,他就买来新绒裤送给这个青年;
他爱人来信需钱治病,刚凑了六十元准备寄,可是听说工人老傅的爱人生病,就把钱都塞给了老傅;
他听到一个青年工人家里困难,就悄悄以这个工人的名字,寄去三十元……。
这一桩桩,一件件,怎能不使人们心潮激荡、热泪盈眶:老张呵,老张!我们想念你,革命需要你!你做的好事,就是用火车拉也拉不完!你不愧是新的雷锋,新的欧阳海,不愧是钉在通向共产主义大道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道钉!
为了表彰张金生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英雄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命令:给张金生同志追记“特等功”,号召全国铁路系统的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学习张金生同志的活动;中共甘肃省委决定:授予张金生以“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向张金生同志学习。
今天,千里陇原,万里铁路,人们在传颂张金生的“道钉精神”,在学习张金生的光辉事迹。
今天,祖国大地,英雄辈出,如山花烂熳;亿万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决心踏着英雄的足迹,向着灿烂的未来,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附图片)
优秀共产党员张金生同志


第3版()
专栏:

赞“道钉精神”
肖果
优秀共产党员张金生,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锻炼,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涌现的欧阳海式的英雄人物。他生前是个养路工,人们把他比喻为一颗永不松动的道钉。
道钉,只有一百六十五毫米长,十六毫米见方,比起巨大的火车头来,它是很微小的。一颗道钉承受的压力,比起钢轨和枕木来也小得多。但是,在一节钢轨上有一百多颗道钉,一公里长的钢轨上就有一万多颗道钉,在祖国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上,缀满了星星点点的道钉。它们把钢轨牢牢地固定在枕木上,调整和控制着轨距,保证了火车在祖国的钢铁大道上来往奔驰,畅通无阻。
以物喻志,人们把张金生比作一颗永不松动的道钉,是很有道理的。
张金生是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养过路,做过巡道工作,二十三年来,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象一颗道钉,“钉”在工作上,风吹雨打不松动;“钉”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惊涛骇浪不动摇。
张金生是平凡的,他始终战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然而他又是伟大的,他的心扑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上。鲁迅说过:“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张金生是一个“实际上的战士”。他的事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歌可泣的,比如,四次在列车飞驰而来的危险时刻,冲上铁道救出生产队的牲畜,保护列车的安全;六次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国家财产;不顾个人安危,从道心救出贫农社员的小孩;生命的最后一刻舍身救列车。但是,在他二十三年的战斗历程中,大量的是平常的并不可歌可泣的行为。由于他能把桩桩件件日常细小事情的标尺,都定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个高标准上,因此,他这些日常细小的事情也就“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他在生命最后七秒钟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举动,正是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的总结。他在生命最后七秒钟里迸发出来的伟大的思想火焰,正是他几十年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兢兢业业从事革命实践的必然结果。
身子扑在工作上,首先要心扑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上。张金生胸怀着共产主义大目标,明确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他对待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号召的态度是:“党有号召,俺们工人阶级就应该走在前面”;他对待阶级斗争的态度是:“心里有张阶级斗争的‘活地图’”,做“刺向阶级敌人的一把锐利的尖刀”;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资本主义道上,就是黄金铺地,俺也不会朝那儿走”;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有一分钟,就要战斗六十秒”;在紧急时刻,他对待生死考验的态度是:“俺是共产党员,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俺愿豁出一切”。
张金生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想着共产主义,批着资本主义,才能干好社会主义。在平时,才能革命需要就去干,在紧急关头,才能“豁出一切”。


第3版()
专栏:

广西积极发展水泥工业
有力支援了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学大寨作出了贡献
据新华社南宁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发展水泥工业,支援农田基本建设。目前,全区八十六个县、市已建成小水泥厂一百一十个,年产水泥一百三十九万吨。
广西境内群山起伏,山岭连绵,有大量的石灰岩,为发展水泥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全区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水泥的需要量日益增加。有关部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筹资金,土法上马,使全区的小水泥厂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区拥有的小水泥厂同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增长了十七倍。
广西各地小水泥厂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学大寨作出了贡献。各县用本地生产的水泥,兴建了大批水库、水坝、渠道、水管、渡槽等,扩大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安瑶族自治县水泥厂一九七○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生产水泥二万多吨。这个县的社员群众用水泥修建了渠道一千二百多公里,水井、水柜两万三千多个,山塘水库四千多个,扩大灌溉面积二十五万多亩,使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粮食连年获得丰收,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