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安徽近四十万知识青年坚持乡村学大寨
据新华社合肥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日电 战斗在安徽省广大农村的近四十万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艰苦奋斗,积极参加农业学大寨运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安徽省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在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培养锻炼,全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有七千九百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万四千多人加入了共青团,一万六千八百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
在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改造了主观世界,增长了才干。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广泛传播。
在阜南县袁集公社朱大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梅继林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几年来,这个党支部深入发动群众,带领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艰苦奋斗学大寨,使整个大队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这个大队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荫,六畜兴旺,粮食亩产连续三年达到一千二百斤以上。庐江县庐北公社施林生产队有五名女知识青年,她们坚持科学种田,去年和今年种的八十亩棉田亩产皮棉都达到二百多斤。
全椒县三圣公社前李生产队三名知识青年杨岗、顾海林和陶仁,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小型农科站,大搞科学实验。四年多来,他们试制成功了十多种土农药和土化肥,还成功地进行了水浮莲、水葫芦越冬,蒸气育秧,培养优良品种,土壤改良等二十多个项目的试验。他们试制成二万多斤低毒高效农药,推广全县;引进和培育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优良品种二十多个。今年,他们与贫下中农共同努力,合理施肥,合理种植,使小麦亩产达到八百八十五斤,一季超过《纲要》。
广大知识青年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认清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定了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许多知识青年坚决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放弃调离农村回城市的机会,坚持乡村干革命。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后,广大知识青年受到很大鼓舞。他们说,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毛主席、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斗任务,我们要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去,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第4版()
专栏:
铁心务农学大寨 大办农业献青春
宁夏各国营农场的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积极投身农业学大寨运动,为搞好国营农场的建设做出贡献
据新华社银川电 战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国营农场的广大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积极投身农业学大寨运动,为搞好国营农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宁夏各国营农场中的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共有四千多人。他们是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先后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这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场后,遵循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积极投入各农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几年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踊跃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他们通过看书学习和批判刘少奇、林彪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进一步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关系到缩小三大差别、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大事,更加坚定了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扎根农场干革命的决心。
这批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经过锻炼提高,现在已经成为搞好各国营农场的理论学习和活跃农场文化生活的骨干。他们在农场中有的积极参加举办政治夜校和文化室的活动,有的担任了农场的理论学习辅导员。暖泉农场七队副排长、北京下乡知识青年林明,几年来在担任业余理论学习辅导员、宣传员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中,以刻苦钻研的革命精神,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著作,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还学了政治经济学,写了十几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他联系实际,用大家所熟悉的语言,给本场职工讲解按劳分配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宁夏各国营农场的这批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在农场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各场职工一起,积极投身农业学大寨运动,坚持用大寨精神办好国营农场。前进农场有近千名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些知识青年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同全场回、汉族职工一起,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今年,他们在低洼盐碱地上开挖了七十一条总长一万六千米的沟渠,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灌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农场面貌,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系统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在宁夏各国营农场的生产斗争中是能手,在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中也是一支很有生气的力量。各农场都成立了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科学实验小组。天津下乡知识青年张锁柱为了提高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在农场里走访了不少老农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九七三年,他带领科学实验小组人员种了二十亩小麦高产试验田。为了摸清小麦生长规律,他和小组一些青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蹲在麦田里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资料。经过精耕细作,适时灌水施肥,严格进行科学管理,在盐碱地上试种的春小麦,获得亩产八百斤的高产纪录。一九七四年,张锁柱所在的农场大面积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全场小麦获得了丰收。
最近,战斗在宁夏各国营农场的广大北京、天津下乡知识青年认真学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热烈地讨论了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十二名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通过学习和讨论,他们革命精神更加振奋,决心铁心务农学大寨,为大办农业献青春。
第4版()
专栏:
李先念副总理会见菲律宾前总统马卡帕加尔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今天下午会见了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和夫人及其子女。
菲律宾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拉斐尔·冈萨雷斯和夫人参加了会见。
宾主一起照像后,李先念副总理同马卡帕加尔和冈萨雷斯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和谈话的有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周秋野,有关方面负责人程瑞声、田丁等。(附图片)
李先念副总理会见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和夫人及其子女。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同中国男子篮球队进行友谊赛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日讯 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同中国男子篮球队今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受到一万五千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比赛是在紧张、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由于双方的实力相当,比分始终很接近。客队今晚在防守时打的积极主动,篮板球控制的比较好。主队打的勇猛顽强,防守以半场盯人为主,进攻时多采用中投配合篮下切入,双方都打出了不少好球。比赛结果中国队以七十五比七十 取胜。
十二月八日晚上,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同中国北京篮球队进行比赛,北京队以七十三比七十获胜。
昨天晚上,中国篮球协会为澳大利亚客人的来访举行招待会。今天中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兰德为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访华举行招待会。
澳大利亚男子篮球队将于近日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访问,然后回国。
第4版()
专栏:
第4版()
专栏:
第4版()
专栏:
外事往来
罗马尼亚轻工业代表团回国
以罗马尼亚轻工业部副部长康斯坦丁·波佩斯库率领的罗马尼亚轻工业代表团十日离京回国。轻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和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官员等到机场送行。代表团曾先后访问了北京、无锡、上海等地。
张香山会见日本朋友
中日友协副会长张香山八日上午会见了以藤村俊郎为团长,阿曾孝敏、加藤纪为副团长,横川伸为秘书长的日本第七次农村活动家友好访华团全体成员。访华团在我国期间,访问了北京、上海、长沙、韶山、郑州、七里营、石家庄、大寨等地,将于近日离京回国。
贝宁朋友莫纳桑离京回国
贝宁新闻和国家指导部研究计划司司长多马斯·莫纳桑结束了对我国的友好访问,于九日晚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莫纳桑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无锡、广州、天津、长沙和韶山等地。(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万山红遍
——记战斗在万山群岛的复员退伍军人
屹立在祖国南海前哨的万山群岛上,战斗着大批优秀的复员退伍军人。他们象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撒遍万山,红遍万山,同万山人民一道,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海岛,积极贡献力量。
“海岛需要,咱就安家”
万山群岛的复员退伍军人,并不都是万山人。他们有的家在祖国大陆城镇和乡村;有的本来复员转业在大陆工作,又主动要求来万山落户。他们为什么如此向往海岛呢?他们说:“海岛需要,咱就安家!”
万山群岛小横琴岛上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永生,原是“南海前哨钢八连”的战士。他是广东省开平县人,一九五六年入伍后就驻守在万山群岛。一九六○年服役期满,组织上告诉他退伍后有三个去向:一是回到家乡安排工作;二是到广州炼钢厂当工人;三是去广州郊区农场当职工。马永生一不回家乡,二不去广州,坚决要求在海岛落户。他说:“我在这里战斗了数年,同岛上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海岛要建设,要大变。我在这里安家,白天和贫下中渔一道搞建设,晚上和连队战友并肩守海岛,该多好啊!”
部队领导热情支持马永生的革命行动。岛上的贫下中渔敲锣打鼓把他迎进了村子。
从小在山区长大的马永生在岛上落户以后,就和社员一起经常下海作业。他不会踩滑泥板,天天滚得满身海泥,手脚被蚝壳划得血口纵横,仍然坚持战斗。岛上交通不便,买点油盐酱菜都得上大陆去,碰上台风季节,经常拌盐巴、酱油下饭。有的人猜测他受不了这个苦,迟早得走。可是,马永生扎根海岛的意志却十分坚定。他说:“干革命那能不吃苦,怕苦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他继续坚持战斗在海岛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一九六九年,他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更加积极带领社员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使小横琴岛的面貌焕然一新。
万山群岛渔船机械修配厂厂长、复员军人张启明,原来复员在珠海县城船舶修造厂工作。一九六五年春汛季节,他随县里的支渔工作队来到万山,帮助渔民修渔船。当时,一位公社党委书记指着停泊在港内的上百条渔船对他说:“岛上十分需要渔船机件修理工,要是你们能长期留在这里多好呵!”公社党委书记的话,使张启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支渔回到县城后,便申请调到万山去工作。有的人对他说:“再慎重考虑考虑吧,你现在一股热情去了,到时想飞都飞不回来!”张启明坚定地说:“考虑过了,海岛建设需要我,我就决心一辈子扎根在那里!”
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张启明毅然来到万山落了户。他依靠公社党委和贫下中渔的支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起了渔船机械修配厂。从此,万山岛上机器轰鸣。每逢渔汛旺季,张启明就和工人们昼夜不停地抢修渔船机械,保证条条渔船扬帆出海。为了适应远海作业的需要,他还利用渔汛淡季举办机修学习班,为公社培训机修员。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张启明领导的修配厂越办越好,连年被评为县、地、省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
建设宝岛当尖兵
一九七三年三月,春汛大忙季节。战士黄添成复员回到了家乡万山群岛的桂山岛。他一到家,听说乡亲们要外出进行深海捕鱼,马上就要求随船出海,参加战斗。党支部书记考虑到这次远征一去就得几个月,他刚回来,需要休息一下,就劝他不要去了。黄添成说:“从部队到地方,只是战斗岗位的转换。眼下春汛大忙,出海就是战斗,我怎么能安心在家休息呢!”硬是说服了支部书记,跟随船队出发了。
远海作业区风大浪急。黄添成同社员们驾着渔船在波峰浪谷间紧张地追捕鱼群。几年的部队生活,使黄添成对海上作业有些不大习惯,晕船呕吐很厉害。他全然不顾自己,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战斗。别人一天两班倒,他一人一天顶两班,从凌晨干到天黑。黄添成处处模范带头,全船队团结一心,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深海捕鱼任务,夺得了大丰收。
以后,黄添成一直保持那么一股劲。船舱里的鱼水又腥又脏,每次扫舱,他总是争先下去,最后上来。收网起鱼拉底索,劳动强度大,他每次都要站在最前面,鱼不进舱不撒手。特别是下“火艇”,用灯光引鱼进网,整夜都不能休息,浪颠,夜露,十分辛苦,但他每次都是抢着干。有一回,他划着“火艇”在离船两千多米的海上照鱼。午夜时分,突然风雨大作,“火艇”在海面上直打旋转,他浑身淋得透湿,不一会,就哇哇地吐开了。这时,船上发来信号,叫他赶快回来。可是,黄添成想到抢“风头”正是照鱼的好时机,宁可自己挨雨淋风吹,呕吐难熬,也不能耽搁队里的生产。他一把抹掉脸上的雨水,把渔灯燃得更亮,继续引诱前来“戏火”的鱼群。风雨未停,鱼越集越多。黄添成划着小艇把鱼慢慢引进围网,夺得了一网八十多担的高产纪录。
万山群岛的复员战士,不仅以忘我的革命精神,为革命捕鱼,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也不愧是红色尖兵。某海岛第四生产队依山靠海,地势低洼,土质硬结,而且年年受到山洪、海潮的侵袭,产量低。一九七三年冬,共产党员陈林胜复员回岛以后,就和第四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一道,投入了改造穷山恶水的战斗。为了开凿一条长达二千一百米的月形水渠,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他带领十几个青年突击队员日夜不停地打眼、放炮、排碴。经过两个冬春的奋战,终于把水渠凿建成功,并用排出的大量土石方加固了稻田正面的拦海堤坝。从此,年年危害第四生产队的山洪驯服地从水渠注入大海;海潮也再不能漫溢稻田了。为了改良土壤,陈林胜又带着十几个青年社员搭棚睡在海滩,把海潮冲来的肥渣一层层铲回来。在一年多时间里,共积肥三十七万多斤,使板结田变成了土质松软的“黑沙田”。去年,第四生产队粮食产量第一次跨过了《纲要》。社员群众说:“林胜回来两年多,领着我们穷村变了样!”
身离部队不下岗
扎根在万山群岛的复员退伍军人,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斗争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他们身离部队,但永不下岗,成为海防部队的得力助手。
在三灶岛,公社武装部部长陈学文,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多次立功受奖的老战斗英雄。退伍来岛十几年,他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战斗作风,坚持不懈地为保卫祖国南大门而战斗。
三灶岛方圆几十里,大小山头几十个,每一处沟壑、峭壁、石洞、小桥,他都经常亲自察看。平时,他枪不离身。节假日,他不是坚守在电话机旁担任战备值班,就是到岗楼哨所同民兵一道值勤。他常说:“作为一个前哨岛上的民兵指挥员,越是在节假日里,越是要警惕敌人的突然袭击。”
一年春节除夕,陈学文在武装部值了一夜班,大年初一那天上午,被副部长连推带拉地“动员”回到了家里。可是,陈学文回家不到两小时,就又全副武装,身背背包,挎着朝鲜战场上用过的水壶,到三十多里外的前沿哨所去了。这天晚上,陈学文和民兵们站岗巡逻,直到天明。
战斗在万山群岛的复员退伍军人,都象陈学文那样保持警惕,常备不懈。在担杆尾渔业大队一号船担任民兵排长的复员战士姚亮恩说:只要帝、修、反还没消灭,咱永远是个战士!
一个初春的早晨,雨雾弥漫。姚亮恩同一号船的民兵和社员正在海上捕鱼。他一边拉着渔网,锐利的目光不时地扫视着海面。他透过雨雾,忽然发现一只可疑的小船停在我防区岛屿附近,随即召集民兵反复观察分析。他命令大家作好战斗准备,并亲自把着舵轮向这条可疑船迂回过去,终于捕获了妄图潜入我防区的敌人。
十几年来,姚亮恩就是这样带领一号船民兵和社员多次在海上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人们亲切地赞誉一号船是“南海民兵英雄船”,姚亮恩是英雄船上的“红哨兵”。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