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安徽省临泉县高塘公社知识青年办“五·七”农机修配厂的调查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在安徽省临泉县高塘公社,由张登龙等十一名上海知识青年,办起了一个“五·七”农机修配厂。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厂从开办以来,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青年们不仅坚持修好送上门的农业机械,还经常背着工具包,风里雨里,走村串庄,为邻近四个县的一千零四十多个生产队,修理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等六千多台(次),各种大小农具近二万件,为落实毛主席关于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十一名知识青年也在为贫下中农服务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迅速茁壮成长。他们中已有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六人加入了共青团。最近,他们选派自己的代表,参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广大贫下中农热情地称颂这个厂是“家门口的方便厂”,“庄户人家的贴心厂”。
决心为社会主义大农业服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淮北农村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可是,机械的大量添置和维修力量的缺乏,形成一个突出的矛盾。贫下中农心急地说:“俺们没有机器盼机器,有了机器愁修理。咱这里能办个小农机修配厂该多好啊!”群众的呼声,激励着张登龙等知识青年创办“五·七”农机修配厂的热情。在党的领导下,这个修配厂开办起来以后,打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有些修配单位把服务项目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对上号的就修,纸上没有的就退。他们不是这样做,而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服务项目。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厂服务项目逐渐增多。原来他们的服务项目只有四个,现在,他们修配的,从拖拉机、电动机,到缝纫机、半导体,共有三十多种。
知识青年们不实行“干八小时就下班,过时来修坐着等”的办法,不论白天黑夜,随到随修。譬如,去年夏天一天夜里,外公社一个生产队的社员,拉着在抗旱中出了故障、在别厂等了四天还没修上的柴油机来到这里,要求尽快修理。刚睡下不久的知识青年,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不顾天气热,不顾蚊虫咬,精神抖擞地挑灯夜战。第二天一早,这个队的社员就拉着修好的柴油机,兴冲冲地返回了抗旱第一线。
热爱集体 方便群众
这个厂的知识青年破除“候诊住院”的旧作风,一心热爱集体,一心方便群众。他们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迈开双脚,下乡“巡回医疗”,检修农业机械,走到哪里修到哪里。三年来,他们翻山越岭,顶风冒雪,行程达四万七千多里。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如果都能象高塘公社“五·七”农机修配厂那样,就不用去“排队挂号,候诊住院”了。界首县的群众听说修配厂随到随修,机器出了毛病也朝这个厂送。修配厂的知识青年下乡检修时尽量跑远路,方便群众。有一次,界首县顾集公社一个生产队的柴油机轴瓦坏了,修配厂的金保庆、邬康乐得知以后,带着三十多斤重的工具包,骑上自行车蹬了一百多里路,赶到这个生产队,帮助他们排除了故障,摸黑赶回来,又投入抢修机器的夜战。
知识青年们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在修配农机中发现不良倾向,敢说敢讲,积极开展思想交锋。青年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教导,针对农村个别人借修理农机为名大搞投机倒把,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动,同他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机修配这块阵地。利用一技之长搞资本主义的人,往往是“机器没看,先吃后
‘干’,再留一手,常修不断”。贫下中农很痛恶这些人。长官公社有个生产队买来一部柴油机,三年请了三次这种人,花去的钱几乎能买一部同样的柴油机。耳闻目睹这些事实,知识青年下乡检修时,与这种人对着干。他们背着干粮巡回检修,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不吸群众一支烟,不吃社队一顿饭。群众赞扬他们这出对台戏唱得好,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作出了贡献。
为革命积极传授技术
破除技术私有的陈腐观念,努力为革命广泛传授技术,是高塘公社“五·七”农机修配厂十一名知识青年积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在修配农机具中,热情地毫无保留地向群众传授修配技术,并且挤出时间,举办不同形式的短训班,使更多的群众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操作要领和排除故障的技术。三年来,他们为社队培养了五百八十多名农机手。还为高塘中学、老集中学、杨桥中学多次讲课。这个厂的十一名知识青年还都是业余函授教学的教师,为四百多人讲过课。
自觉防微杜渐
在工作中,这个厂的十一名知识青年从来不搞歪门邪道,不接受吃喝送礼。做到生人熟人一样,远处近处一样,社员干部一样。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地防微杜渐。对于“拎着酒肉”来修机器、买零件的人,他们修完机器、售出零件以后,说服这些人把东西拎回去。
明灯照征途,志坚迈新步。在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中,知识青年们对厂里接受的锦旗,认真进行了分析。原来,厂里挂的锦旗有三种:一种是省、地、县召开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为表扬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办厂奖给他们的;一种是他们出大力流大汗,争分夺秒为社队修好了机器,保证抗旱排涝顺利进行,集体增产增收增贡献,贫下中农怀着感激的心情送来的;还有一种是有些修机器的人想找窍门抢个先,往往拉着机器扛着锦旗来的。青年们认为,送后一种锦旗与送酒肉一样,是资产阶级作风的表现。有一段时间,往厂里送锦旗的人越来越多,越送越大。通过分析,他们对这种锦旗不但不接受,还说服来客不要再送。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别看这些小青年住的是泥壁土墙,可思想里头铸起了反修防修的铁壁铜墙!”
既做工又种田
高塘公社“五·七”农机修配厂的知识青年,不管修配工作多忙,坚持定期回到原来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向贫下中农汇报思想,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知识青年管这叫“回娘家”补课。十一名知识青年,每人一年在生产队平均做劳动日八十多个。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检修农业机械时,他们也挤出点滴时间,参加大田的劳动。贫下中农欣喜地说:“握了钳把,不扔锄把,这样的知识青年越多越好!”
最近,这个厂的十一名知识青年,正在认真学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文件。他们决心为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贡献自己的青春。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尕秀草原上的好“曼巴”
在美丽的尕秀草原上,有一个深受贫下中牧爱戴的好“曼巴”(医生),这就是甘肃省碌曲县尕海公社尕秀大队的藏族回乡知识青年尕尔尕。
尕尔尕是一九六八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西北民族学院回到家乡的。在党组织和贫下中牧的培养教育下,他扎根尕秀草原,茁壮成长。一九七○年,尕秀大队筹建合作医疗站,党支部决定让尕尔尕当“赤脚医生”。
尕尔尕想:在万恶的旧社会,草原上穷苦牧民世世代代受尽压迫剥削。解放后,贫下中牧翻身做了主人,但在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干扰下,这里仍然缺医少药。今天,毛主席培养自己当了尕秀草原上第一代贫下中牧的“曼巴”,决不能辜负党的期望、群众的信任。他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挑起办好合作医疗站的革命重担。
一天夜里,有个女社员得了急病,尕尔尕一气跑了二十五里赶到那里,急忙诊断。打针、吃药以后,病人还是肚子疼得直打滚。看到阶级姐妹痛苦的样子,尕尔尕急得身上直冒汗。这件事使尕尔尕深深认识到,要当好贫下中牧的赤脚医生,不仅要有一股子革命热情,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好本领。从此,尕尔尕为革命勤学苦练医疗技术,他买来几十本医学书籍,刻苦钻研医学理论。有个藏族医生医术很好,尕尔尕先后五次往返二百多里,虚心向他求教。平时,公社医院的医生出诊走到哪,尕尔尕跟到哪,不懂就问,边干边学。
在尕尔尕的口袋里,经常揣着一个小本本。他每次出诊,都要把病人的病情、处方、服用药品和治疗效果一一记下来,以便总结经验,提高医疗技术。为了学会针灸,尕尔尕扎遍了自己身上的一百多个穴位。经过刻苦学习,尕尔尕很快掌握了常用西药的应用,肌肉、静脉注射技术,一百多种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识别二百多种草药,学会了新针疗法和诊断技术,不仅可以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能处理一些疑难症。
尕尔尕一心一意为贫下中牧服务,把党的温暖送到贫下中牧的心坎上。几年来,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给贫下中牧治病达三万多人次。为了方便贫下中牧,他还在自己家中准备了医疗箱,病人随到随看。一九七一年冬天,有一位身患大叶性肺炎的女社员产后大出血。当时,她的爱人不在家,身边只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尕尔尕就和医疗站的同志一起,把病人接到医疗站。没有病床,他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了病人。经过十天十夜精心治疗和护理,使病人恢复了健康。还有一次,贫牧社员完召病情严重,需要及时送医院抢救。当时天已大黑,无法找车了。怎么办呢?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尕尔尕就和另一名赤脚医生尕藏次知木,用人力车连夜把病人送到五十多里以外的县医院。到院后,尕尔尕不顾疲劳,主动配合医院医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工作。在治疗期间,他日夜守护,为病人送水送饭,打针服药,端屎端尿,一直到病人病愈出院。事后,完召一家人非常感激地说:“毛主席教育出来的赤脚曼巴实在好!”
尕尔尕是合作医疗站的负责人。他经常想: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方针,是关系合作医疗巩固和发展的大问题。每年夏、秋两季,尕尔尕带领全站人员赶上驮牛,爬山涉水,深入川北老林,采集中草药。四年来,共采集各种草药一千五百多斤,制成四十多种丸、散剂。他们用中草药治愈了好多种病。他们能用中草药治好的病就不用或少用西药;能用简单药品治疗的病就不用贵重药品。由于他们坚持勤俭办站,合作医疗站的费用逐渐减少,一九七○年平均每人两元,现在只收七角,减轻了社员负担。贫下中牧赞扬说:“合作医疗改变了我们大队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尕尔尕是我们尕秀草原上的好‘曼巴’!”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发挥知识青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员会
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十二名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充分表达了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而贡献青春的心愿。读了这封信,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决心努力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更好。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这一大好形势,要求我们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加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的认识。
我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认识,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加深。株洲市农村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地区。过去,我们只看到田地少,觉得知识青年没办法安置。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市出现了群众性的治山造林高潮,一些社队开始把知识青年集中安置到社队农、林、茶场。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道,战天斗地学大寨,自力更生创大业,促进了农村的变化,也改变了我们的认识。知识青年们在社队农、林、茶场里,集体劳动和生活,学政治、学文化、学农、学工、学军,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受到很好的锻炼。社队农、林、茶场公有化程度较高,培养了他们一心为公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壮大了集体经济,迅速改变着农村的自然面貌,促进了农村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近几年来,我市每年植树造林近十万亩,共治理了近百万亩荒山,营造了六十多万亩用材林,建立了六百多个社队农、林、茶、果、药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今年平均亩产可达千斤。青年们建立了四百多个理论学习小组,一千多人成为理论骨干,六百多人担任了不脱产的技术员,五百多人参加了社队领导班子,还组织了二百多支文艺宣传队,办起两所农、林业余大学。他们豪迈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改变所在社队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知识青年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学大寨、实现农业机械化中的作用。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召开,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农业学大寨是我国农村又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与农业学大寨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目的都是为了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十二名知识青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向我们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前头,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和农业学大寨运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几年来,我市采取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到社队农、林、茶场的方式,组织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都来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为知识青年扎根乡村干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样做,不仅从管理到教育,从生产到生活,能够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能够使工人和贫下中农两个劳动阶级携起手来,共同担负起对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最近,我市机关、工厂、企业和各条战线,抽调一批干部深入农村社、队,帮助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并组织了多批支农小分队下乡,帮助农村培养技术人员,办好社队企业,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许多工厂企业单位和农村社队一道,共同制订农业学大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支援农业的规划,帮助知识青年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组织他们到后进队去,和贫下中农一起出大力、流大汗,还引导知识青年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努力把自己所在的社队农、林、茶场,尽快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我们决心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给知识青年们领好革命的路,帮助他们成长为大有作为的一代新人,保证革命老前辈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第3版()
专栏:

做农业学大寨的促进派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挖沟大队小黄埠生产队的知识青年,认真学习了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十二名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他们说:“这封信表达了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坚持乡村干革命的决心,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学习中,知识青年们回顾了下乡六年来的战斗历程,对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理解更深刻了。过去,小黄埠是个“村前一条黄水沟,十载耕种九无收,年年都被洪水淹,禾苗生长难出头”的穷山沟,全队九十六亩水田,只有二十八亩能保水。一九六九年以来,六十名城镇知识青年,先后来到这里插队落户。他们和贫下中农一起,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一条一万九千土方的大坝,建成一个容量七十万方的水库,造田造地二百八十多亩。经过几年努力,不仅粮食总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翻了近三番,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他们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水电站和加工厂,添置了一批农业机械,使小黄埠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小黄埠生产队的知识青年们看到,农业学大寨的伟大群众运动,给知识青年实行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只有积极投身到这场火热的群众运动中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有实在的内容,大有作为才有更明确的方向。知识青年们在学习讨论中还提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形势大好,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怎么办?”他们围绕是继续革命还是停滞不前;是立即行动起来还是袖手旁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表示,要向十二名知识青年学习,做农业学大寨的促进派,在两三年内再造三百亩田,使粮食产量再翻一番,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把小黄埠建成大寨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辽宁省克什克腾旗红旗大队插队落户的旅大市知识青年王冬梅(中),在和战友们畅谈坚持乡村干革命的体会。本报通讯员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