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牧区学大寨 建设新草原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侧记
“从草原到大寨,我们带着如何加快建设新牧区的问题而来;从大寨回草原,我们要带回大寨的根本经验。认真推广了这条根本经验,牧区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就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委副书记杨玉臣的这番话,说出了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牧区各族代表的共同心愿。
我国牧区辽阔,这里聚居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等几十个富有畜牧业生产经验的少数民族。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宁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区的二百多名牧区代表,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他们说,我国牧区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搞好畜牧业生产,对农业、工业、对外贸易和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部分牧区地处边陲,搞好牧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对增强民族团结,加强反修反帝斗争,巩固边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畜牧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
牧区也要走大寨之路
发展畜牧业靠什么?也要靠学大寨。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牧区特殊论”的影响没有肃清,曾经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有的认为,大寨是农业的典型,牧区不能学;也有的认为,大寨有山有沟,需要修梯田、筑坝,牧区到处是平坦的草原,学这些干什么?这些错误认识一度阻碍了牧区学大寨运动的发展。
牧区究竟要不要学大寨?代表们用乌审召公社十年学大寨,年年迈大步的事实,驳斥了“牧区不能学大寨”的错误观点,说明大寨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审召公社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北部,自然条件很差,经常遭受风沙、干旱、草荒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牧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六四年,广大牧民热烈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始了征服沙漠、建设草原的战斗。他们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斗敌人,斗得人变、沙变、草原变,十年来全公社建起九万多亩“草库伦”,造林治沙二十二万亩,打井六百多眼。一九七四年全公社牲畜总数达到九万三千多头(只),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四倍。
乌审召公社的变化,打开了牧区学大寨运动的新局面。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一个学大寨、赶乌审召的群众运动在我国牧区蓬勃兴起。广大干部群众学大寨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大寨式的先进单位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镶黄旗、泽库县等学大寨的先进县。
地处干旱草原的镶黄旗,风大沙多,草荒严重。过去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强调牧区特殊,不学大寨,长期靠天养畜,“小灾小走场,大灾大搬家”,牧业生产落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批判了“牧区特殊论”,开始学大寨。但是没有抓住大寨的根本经验,只学了些表面,牧区面貌仍然变化不大。这时,对于牧区能不能学大寨的问题,有些人又怀疑起来了。一九七一年,新的旗委成立以后,带着这些问题,组织一百七十多名干部,深入牧区调查研究。牧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不是牧区不能学大寨,而是过去没有学到根本上。从此,他们在全旗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九七二年以来,大旱了三年,他们大干了三年。全旗建成三十万亩“草库伦”,基本解决了冬春用草问题,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初步扭转了“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三年平均牲畜总增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七点三,总头数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解放初增长了三倍半。
镶黄旗学大寨的经验,在牧区代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说,牧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状况和农业区确实有着许多差别,但同样都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同样都要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因此,大寨的经验,农区要学,牧区也要学。牧区学不学大寨,是事关路线的大问题。
加 强 党 对 牧 区 工 作 的 领 导
从乌审召到镶黄旗,牧区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方兴未艾。但是,如何使他们的经验尽快地在辽阔草原上开花结果,如何才能在牧区普及大寨式的县,代表们认为,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加强对牧业学大寨运动的领导,带领广大牧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哪里的党组织这样做了,哪里的学大寨运动就出现大发展的形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委,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春季下去抓羔皮,夏季下去抓奶食,秋季下去打黄羊,冬季下去抓肉食”,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结果牧业还是没有抓上去。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县委认真学习大寨、昔阳的经验,组织大批干部深入牧区,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一个公社一个公社进行整顿,取得很好的效果。全县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年相比,牲畜总头数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六七,向国家提供的活畜和畜产品总产值翻了将近一番,牧民按人平均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九。
加强党的领导,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在牧区的方针和各项经济政策,这是牧业学大寨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代表们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牧区一定要坚持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半农半牧区要农牧并举,全面发展。
辽宁省昭乌达盟的部分地区,在一段时间里由于滥垦牧场,搞什么“牧区粮食生产基地”,结果,“农田吃牧场,沙丘吃农田”,不仅粮食没搞上去,牧业也减了产。盟委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召开牧区工作会议,重申党在牧区的生产方针,坚决把不应当开垦的二十万亩草场,退耕还牧。同时他们还成立了“农田草原基本建设指挥部”,根据全盟的统一规划,建设草原。几年来,全盟共建设基本草牧场二百三十五万亩,等于文化大革命以前建设总和的十五倍,为畜牧业稳定增产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在讨论中,许多牧区的代表谈到,既然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当把牧区工作和畜牧业生产的问题摆到党委的议事日程上来。他们说,在农业区要“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在以牧为主的地区也要“全党动手,大办牧业”。地、州、盟以及县和旗的党委一、二把手,应当用主要精力抓好牧业学大寨运动。无论是牧区还是半农半牧区,都要有专职领导、专门机构、专门队伍和专门会议来研究和领导牧区的工作,解决牧区的各种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说,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但是这些年我们对牧业抓得不够,牧业生产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这次我们围绕着“农业上去了,牧业怎么办”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回去后一定要重视牧区工作,大干苦干,尽快改变“靠天养畜”的局面,迅速把牧业抓上去。
加 快 草 原 建 设 的 速 度
参观了大寨、昔阳,来自辽阔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代表心情激动,都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加快草原建设的速度?他们说,除了解决好方向道路、落实方针政策外,还必须作好统一规划,充分发动广大贫下中牧,破除“神权论”、“天命观”,树立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象搞农田基本建设那样,搞草原建设,象建设大寨田那样,建设基本草场。
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牧区地广人稀,牲畜多,劳力少,要加快草原建设的速度,不那么容易。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学习了乌审召公社大搞“草库伦”、加快草原建设速度的经验,受到很大启发。这个公社发动群众砌草坯墙、栽柳笆栅,把草场一块块围起来,建设饲草、饲料基地。这种“草库伦”,近期可作缺草季节的抗灾基地,将来可作划区轮牧的基础。代表们说,兴建“草库伦”是草原建设的一项创举,必须普遍提倡,大力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些干部、牧民一度认为“草场好,用不着建设”、“牧区地广人稀,畜多劳少,无力搞草库伦”。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盟委领导全盟人民联系实际批判了保守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世界观,认真推广了乌审召的经验。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搞“草库伦”建设。近三年,全盟平均每年以建设二十二万多亩“草库伦”的速度向前发展,使千里草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草原辽阔,牧草茂密。参加会议的阿勒泰地委书记赵子和说,牧草贫瘠的地方要建设“草库伦”,草原条件好的地方也要建设“草库伦”。虽然我们那里夏季牧场比较好,载畜量可以比现在多八、九倍,但冬牧场路途遥远,不是牧草不足,就是水源缺乏,给牲畜越冬度春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抓住阿勒泰地区牧草场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乌伦古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修水库,打机井,大搞“草库伦”的建设。这样,阿勒泰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就会搞得更好。
代表们说,勤劳勇敢的牧区各族人民,有着迅速改变牧业生产面貌的强烈愿望。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只要各级党委加强领导,认真学习和推广大寨的根本经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草原建设的速度一定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的畜牧业也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乌兰图格公社都尔本胡法格大队的广大贫下中牧,积极发展牧业生产,畜牧业获得丰收。这是牧民在放牧畜群。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路线搞端正 唤起千万人
  ——甘肃武威县委依靠群众改变后进面貌的事迹
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甘肃省武威县,一九七○年以来,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作物大幅度增产,林、牧、副各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增加了一百八十四斤,总产增加了两亿二千多万斤。五年来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超过了一九七○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这些变化,是武威县委深入批判了反动的唯心史观,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结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调动群众积极性
武威县在一九七○年以前由于县委路线斗争觉悟不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力,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散布“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的谬论,煽动劳力离开农业到外面抓现钱。结果,资本主义的妖风搅散了群众的心,大寨、昔阳的经验进不了门,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后进状态,成了全省有名的“老大难”单位。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和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式的县的经验,教育了武威的干部,震动了全县。大家对照大寨、昔阳找差距,清楚地看到,武威所以“老大难”,难就难在路线不正,班子不硬,人心不齐上。县委决心按照大寨、昔阳的经验,踏踏实实做好“人心齐”的工作。
一九七一年,武威县遇到了严重的旱灾,水库干涸了,大部分河水断流了,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少收了两千多万斤。过去遇到这样的灾害,县委往往单纯地从生产上分析减产的原因,从具体措施上抓灾后的工作。可是,这一年不同了。县委首先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分析了灾后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接着深入基层对二十八个大队、生产队的现状进行调查。在全县发动了一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结果,大灾之年不但没有影响群众的情绪,反而出现了“天大旱,人大干”的动人景象。这一年冬天,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劳力投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平整了九万多亩条田,整修好一万一千七百多条渠道,打了二百多眼机井,使农田基本建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质量、高速度,第二年粮食亩产一举上了《纲要》,比一九七一年平均每亩增加了一百一十多斤。
一九七一年的抗灾斗争,使县委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他们共同的迫切愿望。只有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才能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以后,县委一反过去只抓生产不抓路线的做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狠抓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上。
武威县委从实践中还体会到:能否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关键是干部必须执行正确的路线。因此,县委十分注意引导全县干部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经常运用解剖典型、回忆对比等方法,提高各级干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五年来,县委还具体分析了社队基层领导班子的现状,利用每年冬春的时间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采取普遍教育和重点整顿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五十四个公社、四百四十个大队的领导班子分期分批地、一个一个地进行了普遍教育,对约占三分之一的后进社、队进行了重点整顿,使一批后进社、队迅速改变了面貌,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各级党组织还通过举办学习班、政治夜校和文化室等办法,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真理。由于扎扎实实地做了“人心齐”的工作,有力地抵制了资本主义倾向,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全县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平公社韩寨大队四个平均年龄四十八岁的妇女,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带头的是妇女队长邓秀英,群众管她们叫“大娘组”。去年秋天,“大娘组”的四个人和突击队的年轻人一起,整整大干了两个月,一共平出高标准条田六百一十多亩。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发挥群众创造力
武威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有着发展农业生产可资利用的自然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这样的自然条件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改造和利用,致使山河依旧,面貌变化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委有的领导干部受修正主义路线影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唯心史观,一提改变面貌,就埋怨群众落后,看不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个县有一个长城公社,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边沿,自然条件很差。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不信“天命”闹革命,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凭着自己的双手,在风沙口上植树,在沙滩地上造林,锁住了“黄龙”,保护了庄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三年三大步,粮食产量连年上《纲要》。一九七一年春,中共武威县委的全体成员来到这个公社,总结这个公社的经验,批判反动的唯心史观,端正了自己的思想路线。
干部认识了群众的力量,群众认识了自力更生精神的威力以后,焕发出巨大的聪明才智,迅速地改变着武威的面貌。
杂木河的一项干渠工程,全长十三公里,可灌溉三个公社六万亩土地。开初,县水利部门按照常规搞了一个三年建成的施工计划。但是,计划交给群众讨论时被推翻了。群众尖锐批评说:按照这样的速度,武威面貌哪年哪月能改变?还叫什么学大寨,赶昔阳?他们提出了“冬开工、春完工、夏灌水”的多快好省新方案。县委认真研究了群众的方案,认为切实可行,立即积极热情地予以支持,果然只用了八个月时间就胜利完工了,保证了受益地区农田的灌溉用水,在抗旱斗争中发挥了作用。永昌等六个公社破除迷信,自己筹集资金,挖掘地下水源,四年时间打了八百多眼机井,使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变成了水浇地,改变了长期“等山水,靠河水”的历史,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翻了一番。四年中,他们自己筹集的资金,占机井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武威县广大干部群众,就是以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干苦干,迅速改变了山河面貌。几年来,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速度一年比一年快,成效一年比一年显著。支持群众革新精神,保护群众积极性
武威县委认为,只有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革新精神,才能保护群众敢想、敢干、敢斗争的积极性,使全县的农业生产持续地向前发展。
金羊公社海上大队从一九七一年起,积极改革耕作制度,进行间作套种和带状种植,探索变一茬为两茬的经验。第一年他们试种了一百二十七亩,因为没有经验,遭到了晚霜的侵袭,大部分苗死了。有人讽刺说:“千打算,万打算,不如老天一打算。”“这带状那带状,秋后粮食一袋装。”在这个关键时刻,县社两级党委的领导同志来到这里,积极热情地支持了群众的革新精神。他们一方面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一方面帮助他们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战胜晚霜的措施,继续坚持试验。结果连续三年复种的秋禾作物,都获得丰收,近百分之五十的土地实现了“夏天一片黄,秋天一片绿”,平均亩产闯过了千斤大关,为全县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提供了新经验。
为了使海上大队等单位的经验在全县得到推广,几年来,县委每年都要召开改革耕作制度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落实增产措施。现在,全县耕作制度的改革已取得显著成绩,复种、间作套种、带状种植的面积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涌现出一批秋田一季平均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先进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