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金山之夜
  菡子
金山工地的日日夜夜,都有高昂的乐曲,瑰丽的景色。我最喜欢的是金山的夜晚。夜晚使工地显得特别激动人心。不眠的金山五光十色,战歌不绝;金钟长鸣似的哨音,节日焰火似的弧光,使工地活跃极了。连那震撼大地的打桩声,也分外的沉重有力。
有时在某个角落也许只露出一支手电筒的光亮,或者在那沟底地下,从平地上瞧去无声无息,可那里也在进行着惊天动地的事情。夜里走在金山工地上,抬头遥望北斗,我常常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祝福,在你们正在安睡的时候,金山工程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此时想着你们,为你们而战斗,把夜晚当成白天。
设计海堤小组的同志们,一九七二年到工地第一个夜晚,就去迎接有名的九号强台风。那时他们还没法在海滩扎营,三个人从几公里外的金卫小镇顶风冒雨向前挺进。道路被暴风雨冲刷成坑坑洼洼,满是水滩,十一级阵风,仿佛要把他们卷到海滩上去。他们看不见那儿是天空,那儿是海面。可是他们还是牢牢地记住了海堤应该设放的位置,还作了将来万一需要抢险的设想。这三人中,有解放后培养出来的朝鲜族大学生全学一。在我的印象里,他几次都是在风雨中出现的:睫毛上挂着水珠。塑料厂的同志,拒绝了外商要钻探地质设计三大基础的苛刻条件。严寒的夜晚,他们带着笨重的仪器,几乎伏在冰冻的地上去倾听、摸索大地的呼吸,终于弄到了宝贵的资料,使自己的设计也超出了外商的要求。早在工地还似乎处于茫无头绪的时候,城建局的陆莘耕老师傅经常观察日潮夜汐的位置,第一道可以作为简易通车的沙埂道,就是在夜里发现的;近三公里的通道也是在夜里修成的。第二天黎明,迎接第一车从内河运来的大石块,大家欢呼着“我们胜利了”的当儿,那位在旧社会的马路工陆师傅一眶热泪,百感交集。他的经验和细心与当地贫下中农的智慧和干劲结合起来,给新工地献出了第一条车道。四月的午夜还是阴冷的,打桩七号的水手长黄金发驾着小艇,把配合作战的测量员送到岸上,船搁浅了,他谢绝了战友要他一同上岸睡个好觉的邀请,宁可在这寒气袭人的漆黑海面,独自等候两三个小时之后的来潮,好早一些回船参加战斗。五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自告奋勇担任三十五只油罐的试水沉降。在路途中,灯火不过象天明前稀朗的星星,她们手牵着手,在荒滩上摸索行走,在黑暗中扶梯爬顶,让夜晚的潮气洒在自己的额头上,呼吸着海滩清新的空气。读了革命导师列宁的《伟大的创举》以后,机施站等单位的青年突击队,把多少不眠的夜晚献给金山伟大的工程,有人要表扬他们,他们认为这是不应接受的“报酬”。
金山的夜晚对我是严峻而亲切的,正如工地的英雄形象都是我的严师诤友一样。
最早的工地的特点之一,叫做“小堤大做”。一九七三年上半年,小堤还只有半岁,大堤正做浆砌护坡,还不能经受大潮的袭击,小堤成了围堤的命根子。春夏多雨,潮汐也似乎比往年频繁而凶猛,夜晚大家睡得很晚,经常上堤观察潮水的踪迹。可是五月五日凌晨,最早为小堤报险的,却是一个睡在堤边的新农公社的老社员陈金余。他象把心贴在堤上一样,晚间堤上有个风吹草动他都知道。“一夜不上堤看上几遍睡不好觉呵!”以后,一月两次大潮前后的四五天,围堤指挥部几个同志,在午夜总有两三个小时在过去南门漴一带二三公里的险段上巡行。长统胶靴没在泥里,从海上掀起来的浪花泼过头颈,大家还是象战争年代过封锁线那样挺进着,注视着。想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怀着百倍的警惕,他们和护堤队一起,发现堤面那怕表面一条狭缝,也要把它补好。
一九七四年十三号强台风告急时,我在陈山码头。没吃晚饭,我就急忙向山下的钢引桥跑去。这引桥比工地的小堤还希罕,它是我们码头当时的生命线。在这里筑港之前,就有“权威”断定我们的码头难以经受潮起潮落的冲击,甚至预计一场十级以上的台风,就能把我们的码头吹得烟消云散。他们说得神乎其神,若有其事。而当天在东墩试压桩头又比规定差一百吨压力。广播里报告着阵风九级至十一级,并要在附近数十里的地方登陆,我们怎么能不关心刚做好引桥的码头的命运呢?大家抢着搬运木料。快到午夜十二时,我们刚啃着口袋里拿出来的馒头,只听哐啷一声巨响,作为引桥通到小码头的二十多米长的一块钢板,有一半被潮水冲到海里,标高整六米的小码头已上水六十厘米。这个潮位与我们为大码头设计的最高限度没有太多的距离了。一忽儿狂风把我们几个卷在一起,衣领里也灌进了咸味的海水。
我们迎风而上,向伸出海面的引桥走去。一阵飓风袭来,我使尽全副力气使自己挺立着,抓住了身后的栏杆,虽然是顶住了,但手刚放下,我就感到难以言述的酸疼。我们五个人相互挽紧胳膊,唱着军歌团结前进!迎着暴风雨,挺进在四百米的引桥上,冲退了又前进。我们是这样执拗而顽强,那怕是被风刮得进一步退一步,但还是要奋勇前进。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以为走完引桥就是胜利,还用特别敏锐的耳目,去观察、倾听引桥在强台风中的动静,只见它被雨点冲刷得更加鲜亮雄壮,浪花一阵阵飞溅桥面。栏杆结合部的铁链,发出沉滞的响声,听得出它也憋着一股劲在搏斗。走到引桥的顶端,我们对千峰层起般的大海瞧了一会,又走出二百米向东墩试压框架区靠近。这时真有一股夺取制高点冲上山头的劲儿,甚至也有敢于牺牲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去看白天预计差一百吨压力的钢桩是否安全无恙。还没走到跟前,我们就有了必胜的预感了。看那一节桥面,不仅钢柱岿然未动,连试桩标框架也只是略有些倾斜而已。我特别高兴,要绘述码头的坚固,用这个夜晚的见闻,是有非常雄辩的说服力的。
去年春夏建设一百五十米大烟囱的夜战,我也是个目睹者。每天深夜回宿舍,我就站在窗前瞧它上升,那蜜蜂嗡嗡叫似的震捣机声,有时使我难以安眠,但如果它一下子停了,倒叫我感到不安,甚至要从床上爬起来去看。正如在打桩阶段那样,打桩声音的起落轻重,也曾紧紧地连着我的心。外出几天回来,我最关心的也是烟囱塔上升红旗和夜空传来的呼声。在烟囱升到九十八米高的时候,我踏着雨水,去参加最后两小时的夜班。下班之前,对着这群“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英雄,我朗诵了发自内心的诗句。
震动工地的安装球罐夜战,英勇而壮丽的场面,满天飞舞的银花,照亮金山工地每个夜战的角落,增添人们不少豪情壮志。这场夜战,已有不少同志为战士们写了诗歌,我希望还有专门的篇幅,来写这些“胸怀全球战大球”的英雄们。
我们高速度前进的工程,包括“百里浦江第一桥”。三个水中桥墩采用“高桩承台”的新工艺,预定五个月完成,才能保证今年国庆前架桥通车,所以决定去年十二月一日打第一根桩。工人们把这个日期当作突击日,紧张地进行准备工作。十一月三十日,船厂的老师傅送来两根大钢桩,更使大家铁定了决心。十二月一日的战斗不用说是多么上劲了。打桩船是新到的,同志们对现场十分生疏,他们摆布就绪的时候,已是下午七时。老天也来刁难,先是风雨交加,然后又在江面上撒下浓厚的迷雾。空中仅有的几盏悬灯,不能为打桩船提供充足的照明。工人们白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定下的桩位,又被撞移了位置。这时,有人跳上桩架伸出江面仅二十厘米宽的背板,纹丝不动地举着航灯,为对岸的测量员指示目标,终于又把桩位找着了。那二十吨的大锤,果然在十二月一日这一夜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响声。密集的雨点夹着刀子般的尖风,象一阵雨弹打在人们的脸上,大家象从水里捞出的一样。冲击时向工作台喷射的油雨和泥浆,喷满了人们的全身。台板也滑得停不住脚,但没有一个滑倒的,也没有一个想离开半步。碰到障碍,他们除了开“诸葛亮会”而外,总是在打!打!打!就这样,一直打到第三天的深夜,终于把第一根钢桩深深地扎进黄浦江心。有了这些桩,加上筑桥工人同样英勇的奋斗,三个桥墩只用一百三十九天就完工了,大桥也提前二十天通车了。浦江上的锤声惊醒了抱疑虑的人们,也震动了我。在金山工地常常听到老师傅们铿锵有力地说:“我们工人说话是算数的!”这句话也有如这夜晚的锤声。我要在这锤声中努力改造自己!


第3版()
专栏:文艺书评

  儿童文学园地上的一朵新花
  ——评小说《新来的小石柱》
  阳子
《新来的小石柱》是一部反映少年体操运动员斗争生活的小说。这部小说写的虽然是一个小小体操集训队里的事,触及的面却相当宽阔,既写了体育学校的训练和生活,又写了开门办学的学习和劳动;既写了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又写了勇攀高峰的苦练和比赛。通过这些描写,作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体育战线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我国体坛欣欣向荣的新面貌和朝气蓬勃的体坛新苗的茁壮成长。
书中主要英雄人物石柱的形象,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小说第一章,在省体育学校高大明亮的体操房里,在那些身穿漂亮的大翻领运动衫的城市孩子中间,突然,年轻的高教练领来了一位山村少年——石柱。当老教练李文培问他“在山里会哪些项目”时,石柱说:“俺会放牛、会插秧、会喂猪、会砍柴,还会打猎采药,都是爷爷教俺的,一般农活没问题,技术活儿赶不上大人!”虽然答非所问,石柱误把老教练所问的体育“项目”当成了农活“项目”,但是,这第一个“亮相”,第一次“道白”,一个贫下中农好后代、一个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的山村少年的音容笑貌,已经跃然纸上。
新来的小石柱的思想十分活跃。他进到“那比大队仓库还要大几倍的”体操房,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在他的眼里,“跳马,象一匹四蹄蹬开的大青骡;鞍马,象一头备鞍的枣红马”。他想,“这种器械金石岭眼下还没有,得赶快画个样子寄回去,让村里的小伙伴动手做个‘土’鞍马”。这些有趣的联想,既符合人物的身分,也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境界是高的。因为,他想的:第一,不是玩具汽车、洋娃娃,而是能用于生产的大青骡子、枣红马;第二,不是个人奋斗争锦标,而是山村体育大开展。当在他亲身投入到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并在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后,人物的形象就更鲜明可爱了。
文化大革命批判了修正主义体育路线,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清除。我们的体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呢,还是培养脱离工农兵、脱离三大革命运动的“技术尖子”、“体育明星”呢?我们的体育事业,是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面向工农兵、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呢,还是为了争冠军,夺奖牌,大搞锦标主义呢?办体校的方向,是坚持深入工农兵、开门办学育新人呢,还是脱离工农兵、关门办学抓训练呢?这些都是事关路线的重要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省体操集训队里,石柱发现李老师干的和高老师不一样,和金石岭的贫下中农不一样。“体操房就可以搞自留、闹单干哪?只要跟头翻得冲,就是好学生啊?这么闹下去,体操房还能干社会主义呀?”不能,绝不能!在党的领导下,他和高老师、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了批判修正主义的斗争,并且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小说在描述这些斗争时,注意到了儿童的特点。例如石柱给李文培教练写了尖锐的大字报,但因为关心老师,又悄悄在“生病”的老教练床上塞进了五个红红的大苹果。这既坚持原则,又有“小孩子气”的举动,使人看了,从路线斗争的高度上受到教育,又感到亲切真实。目前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路线斗争的不多,反映儿童亲身投入路线斗争的更少。《新来的小石柱》告诉我们,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反映路线斗争,而且提供了怎样反映路线斗争的经验。
小说还较好地反映出石柱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过程。早在进省城上体校之前,石柱就与反动地主张金虎殊死搏斗过,粉碎了这个阶级敌人毁山行凶的阴谋。他的起点是高的。但是,他年龄小,经历少,斗争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对体育战线上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一开始还认识不足,还不懂得怎样自觉地捍卫毛主席的革命体育路线。在党的教育和工农兵群众的哺育下,小石柱茁壮地成长着。他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越来越高了,能够自觉地向错误的东西展开斗争。后来,又看穿了坏蛋张金龙的真实面目,协助组织揪出了这条隐藏在白衣战士队伍中的恶狼。作品在这方面写得比较有层次,有发展,因此,小石柱这一形象就比较血肉丰满,真实感人。
用革命的文学作品塑造高大的英雄形象,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任务。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理想教育、传统教育、路线教育,有多少重要题材在等待我们的作者去开拓!《新来的小石柱》是我们的儿童文学园地上一朵鲜艳的新花!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一定会绽放出一朵朵更鲜更美的新花来!


第3版()
专栏:

  赛前(年画) 尚涛


第3版()
专栏:

  大港油田剪影
  王恩宇
  采油树*阔步走大港,油香扑面来,望见挺拔的采油树,激情顿澎湃!采油树呵,好气派——铮铮铁骨显雄威,一身银装放光彩,昂然稳立井口上,调遣地下原油滚滚来。当年英雄来此处,茫茫碱滩一片白。白纸上——钻杆当笔写壮志,泥泞里——大手把创业新路开!最难忘:半截蜡烛学“两论”,灿灿红日照胸怀;路灯下边读马列,不尽力量书中来。大庆红旗——铁手擎,千难万险——钢脚踩!十年奋战结硕果,巍巍采油树大地上栽!采油树植根沃土里,树干上倾注无限深情无限爱,看神州,多少采油树向阳立,枝繁叶茂春常在,大庆精神树上凝,自力更生红花树上开。争气的树呵革命的树,毛主席率领我们栽!凝望采油树,喜泪挂满腮,正凝神,正感叹,忽听一曲壮歌荡心怀:“笑谈西方石油荒,祖国油花开不败……”响当当——多带劲!火辣辣——多豪迈!声声惊溅渤海浪,飞向云天外……
* 油井完钻后投产采油,安装在井口上的采油装置,形似树。
大堤伸向海里长长的大堤伸向海里,茫茫的渤海一望无际,堤尽头,高高钻塔凌空傲立,隆隆的钻机呵,歌震天宇。深深的海底油藏丰富,多少年来谁曾料理?今日,石油工人满怀革命豪情,正在揭开千丈岩层的秘密。大庆会战,他们曾立下不朽功劳,开发大港,盐碱滩留下光荣足迹,社会主义列车需要无数原油,让钻头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哪里有石油,就向哪里开拔,管它是荒滩还是海底!任深海钻探困难有多少,挡不住石油工人倒海翻江的豪气!今天,一截截土堤向前延长,明日,它将变成宽宽的柏油路基,路面上车水马龙传捷报,社会主义祖国一日千里!呵!长堤是大港伸出的巨臂,向着大海,挥手创建惊人奇迹,隆隆的钻机声压倒层层惊涛,自力更生的战歌震撼茫茫海域……


第3版()
专栏:

  我为祖国采油忙(年画) 王大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