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土老师管教育
河北兴隆县沟门子公社 刘章咱那老头子,讲课就是积极,你叫举个例,咳,那是现成的。那一天,下大雨,眼看山洪起,他拿起雨衣往外走,我问:“上哪去?”他说了:“你想想,今天是星期几?”我说:“咳,你有老寒
腿,天气又不济,少讲一课啥关系。”咱是一片好心肠,谁知老头子生了气,老夫老妻的,开口将咱批:“你说这样话,真是欠学习!人民的江山要红万
年,一代代要有人来继,培养革命接班人,教育可是个大问题
……”咱不服,要争理:“你少讲一课,不见得就复辟!”你猜老头子咋回答?嗬!那话可真有力:“毛主席让咱上讲
台,就是占阵地,资产阶级想反扑,难道咱们不还击?”细琢磨,是在理,挨批也乐意。心服嘴不服,还要顶几句:“你那两下子,我知底,除了忆苦是正题,剩下的还不是咋种
地!”咱那老头子,笑着来回击:“咱这土老师,你还别瞧不起,这可是文化大革命新
成绩;让孩子从小爱劳动,那可是防修百年计,阳光下,又经得风和
雨,长大了才能擎红旗
……”人家讲得对,咱再没说的。哟!还要给他登报
呢?按理不该我来夸,可要说管教育,咱那老头子就是最积
极!


第3版()
专栏:

迎着朝阳上讲台
贵州水城钢铁厂 司徒明德十里钢城十里灯,高炉吐焰铁龙奔。向阳山上一口窗,春晖耀眼热气腾。工人理论辅导员,灯下伏案攻理论,评《水浒》,批宋江,才下炉台又上阵。昨天的红卫兵呵,敢想敢干敢斗争;战逆风,顶恶浪,烈火炼得骨头硬。春风春雨催春笋,毛泽东思想育新人,阶级斗争牢牢记,眼更亮呀心更明。春风吹拂心中浪,笔蘸心潮抒豪情;火样的讲稿霞光闪,斩妖劈魔力千钧!手拿讲稿走出门,步伐轻快劲满身;迎着朝阳上讲台,一轮红日胸中升!


第3版()
专栏:

长征路连五七路
石湾电在头上闪,云往身后卷,上游河水猛然涨,一泻千丈远。雄鹰乘风十里飞——老政委领咱上河埝,决不让扬水站器材遭水淹,抢搬赶在雷雨前。曾经炮火百回炼,老政委年过半百勇更添:跳进泵坑卸笼头,就象战士下壕堑;扛起铁管跃上埝,就象把弹药急送制高点;看他脱下军装盖电辊,当年的臂伤上缀着晶亮的汗!不顾咱拦,不听咱劝,老政委上下奔走干得欢!一根根抬绳紧紧系,拔来木桩当扁担;一台电辊众人抬呵,千斤重量压上肩,他领唤一声“嗨咗嘞嗨”,雷阵退回九重天!坡陡埝高算个啥?战士偏向险峰攀!不图名利为革命,一步一个新起点;笑迎风雨不歇肩呵,老政委走在咱中间——看长征路连着五七路,肩上担的,是鲜血换来的铁江山!


第3版()
专栏:

傣家女儿上大学
张永权山茶花开红似火,欢声笑语震山河,一张通知送喜讯,傣家女儿上大学。哈,文化大革命新事
多,竹楼里飞出金孔雀。阿妈喜,阿爸乐,阿妹跳起舞,支书队长来祝贺。竹楼门前的小山溪,流不完的欢笑啊淌不
完的歌。芒锣响,喇叭和,孔雀展翅向太阳,送行的队伍一条河。咦,阿爸阿妈哪里去
了,怎么找不着?看,阿妈捧着一束山
茶花,阿爸抱着一只红包
裹,三步并着两步走,喜泪不住落。红包裹,沉甸甸,傣家的情意它寄托。“小玉香啊,你叫阿爸怎么说,若问从前的苦日子,看我脸上的皱纹谱多
少悲歌,哎,我给反动土司种
芒果,整天挨打受骂哪敢想
上学。“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孔雀开屏蓝天阔,傣家的日子红过山茶
花,芒果啊也年年结满丰
收果。金色的芒果送上北京
献给毛主席,愿你们永远象山茶红
似火!”跨千山,越万河,金色的孔雀飞北京,傣家的女儿上大学。啊,一颗芒果万颗心,火红的青春献祖国。


第3版()
专栏:

“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成进
读鲁迅先生的《二心集》,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时代是在不息地进行,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看着这段话,鲁迅先生热烈欢迎和支持革命新生事物的满腔激情和由衷喜悦,跃然纸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无数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沐浴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工农兵理论队伍、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舞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革命样板戏的创作与普及、干部下放劳动与五·七干校、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恰如一株株“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广阔大地上争奇斗妍、蓬勃向上,多么喜人的大好景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这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就是好,好就好在一个“新”字上。说它“新”,因为它是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辉的革命新芽,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它虽然还比较幼小,但在与旧事物的不断斗争中,它一定会逐步成长壮大起来,这个发展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无产阶级以极大的热情欢呼、支持它的出现和成长,而资产阶级则必然百般诋毁、蓄意扼杀这些革命的新芽。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讥笑新事物的幼芽嫩弱,抱着知识分子的轻浮的怀疑态度等等,——这一切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手段,是保护资本主义而反对社会主义。”可见,革命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是要经过斗争的。每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实际行动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坚决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生事物的幼小和不成熟,只是暂时的;而其发展和完善,则是必然的。鲁迅说过:“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旧事物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新事物激烈斗争,最后必然是新生事物由弱变强;旧事物由强变弱,逐步归于灭亡。我们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象鲁迅那样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鲁迅说过一句十分深刻的话:“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正是无产阶级希望之所在。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用满腔的热情和真诚的努力,用爱护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努力促使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更加健康地迅速地成长壮大,彻底战胜所有封、资、修的腐朽事物,迎接共产主义的灿烂明天。


第3版()
专栏:文艺书评

大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读长篇小说《剑河浪》
解放军某部 刘成华
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投身农村的三大革命运动,到广阔天地里去锤炼一颗红心,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长篇小说《剑河浪》(汪雷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描写的就是这样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锻炼成长的上海红卫兵小将,到滨海红霞村插队落户、改造山河的故事。作者自己,就是个二十多岁的知识青年。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用切身的体会,描写了自己最熟悉的战斗生活,歌颂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历程,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件新生事物,值得欢迎,值得提倡。这部小说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通过对以柳竹慧为代表的这批知识青年在红霞村的战斗生活的描述,既写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必要性,又写了知识青年在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中,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发出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后,知识青年这支生力军给我国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的英姿。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柳竹慧和她的战友们的英雄形象,是在火热的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剑河浪》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把这批知识青年的代表人物柳竹慧放在各种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来塑造,较好地展示了她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大有作为的英雄特色。柳竹慧和她的战友们一来到红霞村,便被卷到各种矛盾斗争中去:红霞村受到四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威胁,要战胜洪水,抗灾自救;暗藏的阶级敌人害怕知识青年的到来,在幕后掀起一次次风波,想把知识青年挤走;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公社副主任冯志凌,认识不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新生事物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来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当成负担,不让青年人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结果上了阶级敌人的当,给柳竹慧和她的战友扎根农村干革命制造了重重困难。面对严酷的斗争现实,柳竹慧懂得,这是在“打一场特殊的仗”,革命前辈用鲜血夺得的土地,青年一代应该“寸土必爱”,要把整个身心都扑到这块土地上。她不怕风狂雨猛,敢斗野兽般疯狂的剑河;不怕某些领导的压力,敢顶领导错误的决定;不怕敌人狡诈阴险,敢于短兵相接地交锋;不怕创业艰难,敢于挑起千斤重担。她爱憎分明。对待战友关怀体贴,战友们有错误和缺点,她耐心说服,热情帮助。对阶级敌人,她横眉冷对,势不两立。她懂得,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过程,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她十分自觉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同知识青年以及红霞村的贫下中农一起,经历了护堤抗洪,悬崖勘测,开山劈岭,引剑分洪等一系列的斗争,终于挽救了忘记党的基本路线的公社干部冯志凌,挖出了隐藏多年的阶级敌人孟振甫,赢得了思想、生产双丰收。她象栽在红霞村头的“扎根树”一样,经历斗争的风雨,生气勃勃,挺拔向上。
柳竹慧那“认准了一个方向,就一个劲地向前冲”的斗争性格,集中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的精神风貌。你看:为了治服剑河浪,改造岗子田,她带领青年们攀上险峰峻岭,勘测河线,住帐篷,吃野菜馍馍;为了把修正主义路线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她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苦干。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是指路明灯。他们立志接过革命的班,艰苦创建社会主义大业。他们把学得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农业机械化中去。高山勘测遇到困难,他们研究出了“灯光定线法”;缺少仪器,他们自制了土造水准仪;为了加快开山工程进度,他们又试制了“空中运土车”……,终于在被资产阶级专家判为“地形复杂,水文紊乱”的剑河地区上,创造出了奇迹。读到这里,小说中那个英姿飒爽、总是迎着困难上的柳竹慧,那个善于思考问题,遇事老爱问个“为什么”的葛辉,那个说话常带“辣椒味”,机敏泼辣的李淑敏,以及那回乡铁心务农的扎根派方耘春、魏湘庆等知识青年的可爱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革命新一代的智慧、才干和力量。有了这样的一代新人,我们的革命事业大有希望!
《剑河浪》是知识青年自己写自己的斗争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深入工农群众,深入农村实际斗争的收获,也是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教育革命的辉煌成果之一。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前农村的斗争生活和各种人物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才能写出较为感人的作品。这使我想起鲁迅的一段话:“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毛主席教导我们,现实斗争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剑河浪》的创作出版,对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是有教益的。


第3版()
专栏:

爷爷审稿 工人 黄革胜(壮族)


第3版()
专栏:

送戏上船 冉茂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