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缓和”烟幕掩盖不了苏美加紧扩军争霸欧洲
中欧裁军谈判勾心斗角僵持两年毫无进展
新华社维也纳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六日电新华社记者报道:在维也纳举行的中欧裁军谈判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据参加会议人士透露,谈判实际上毫无进展。
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集团十九个成员国参加的这一中欧裁军谈判,自从一九七三年十月三十日开场以来,整整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了。目前,谈判已进入第七轮,会议已经举行八十二次。奥地利报纸把这一谈判比作一个钟摆,摆来摆去还是在两年前的起点上。
参加谈判的苏联代表团团长奥列格·赫列斯托夫在第七轮谈判开始前,照例又鼓吹一通“用军事缓和来充实政治缓和”、“使缓和物质化”等等。但是,维也纳谈判两年来的过程充分说明,超级大国尽可以讲上千百句廉价的空话,要让它们把言论付诸行动,却是难之又难。
众所周知,目前在欧洲常规武装力量对比中,苏联处于明显的优势。苏联在中欧的地面部队兵员比西方多二十万人,坦克多九千五百辆,战术空军也超过西方。苏联本土紧邻中欧,一旦有事可以很快把驻在本土的兵力调到中欧,而美国要增援中欧却要远涉重洋。这个地理因素也加深了西方对苏联所占军事优势的不安。美国现正依靠它部署在中欧的战术核武器数量较多这一有利条件,来与苏联抗衡。
依靠其在中欧有利的军事地位,苏联在维也纳谈判中一个接一个提出“裁军”方案,它的根本主张就是两个军事集团按同等数量或同样的百分比裁减各自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包括空军和战术核武器。这样,苏联就可以保持甚至扩大它在中欧和整个欧洲的军事优势。苏联这些方案遭到西方断然拒绝,西方发言人强调说:“中欧安全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就是东方(指苏联)在地面部队方面的优势。”因此,西方竭力要削弱苏联在这方面的这种优势,坚持“均衡”裁军的原则,即要使裁减后双方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对比大体上“均衡”。例如,西方在谈判中提出过一个方案,规定双方在中欧各维持七十万地面部队的“最高限额”。一心想凭借其军事优势取得欧洲霸权的苏联,当然坚决不干。这样,两年来,在裁减部队的种类、裁军的规模、裁军的先决条件、分几个阶段进行、谁先裁谁后裁以及裁军的监督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上,苏美双方都针锋相对,形成僵局。
事实上,中欧裁军谈判僵持不下的两年,也正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欧洲的两年,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加紧在欧洲扩军备战的两年。据报道,近年来,苏联的军事开支每年以百分之四的速度递增着。据奥地利报纸报道,苏联百分之七十五的陆军、百分之七十的空军、百分之八十五的短程导弹和百分之九十的中程导弹都驻扎在欧洲;百分之七十的水下舰只(潜艇)和百分之七十五的水面舰只在欧洲附近的海域活动。另据参加维也纳谈判的西方人士估计,从一九六八年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以来,苏联单是在中欧的兵力已增加了十万人左右。苏联对它驻扎在中欧的部队进行了装备更新,并在中欧大肆扩建公路和铁路网。奥地利《新自由报》明确指出,苏联的这一切都是“为进攻性战争而进行”的。
针对苏联的军力扩张,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也采取了一些对应措施。它决定把驻在西德的美军作战部队从十三个旅增加到十五个旅。美国陆军部长卡拉韦今年二月在西德宣布,驻欧洲美军陆军中战斗部队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百分之六十二增加到一九七七年的百分之七十一。
这些事实表明,超级大国正是利用裁军谈判加强争夺。特别是在欧洲积极采取攻势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竭力通过中欧裁军谈判来制造“缓和”与“安全”的气氛以欺骗对手,麻痹欧洲公众,使人产生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勃列日涅夫之流在“欧安会”之后拚命鼓吹的“用军事缓和来充实政治缓和”之类的谬论,正象一剂蒙汗药。他们想诱使人们服用这种药后在“缓和”与“安全”的幻觉中昏昏入睡,而自己却伺机疯狂扩军备战。这一点,北大西洋集团中的有些人是比较明白的。最近,北大西洋集团中欧盟军前总司令恩斯特·费贝尔在大西洋公约协会作军事报告时说,苏联方面“那些主张缓和的叫嚣,目的似乎在于削弱西方的防务现状,特别是要瓦解我们的公众舆论”。他认为,“象最近几年一样,苏联无疑还将继续加强它的军队”,“苏联将运用它的军事优势来施加政治压力”。
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看来还要旷日持久地谈下去。但是战争危险非但没有减少,相反却在增加。这个严酷的现实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欧洲公众的注视和警惕。


第4版()
专栏:

南斯拉夫外长访西德时谈欧安会后形势
存在战争策源地 期待缓和不现实
北约军委会主席说苏联口谈缓和一心要称霸世界
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五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米洛什·米尼奇十一月三日至五日访问了西德。
在访问期间,米尼奇受到西德总统谢尔和总理施密特的接见。他还同西德副总理兼外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讨论了当前的国际问题和双边问题。据报道,双方着重讨论了工业国同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关系、地中海地区和非洲的形势以及欧安会以后的欧洲形势等问题。
米尼奇在三日的晚宴上在祝酒时就欧安会以后的国际形势指出,“当我们面对着军备竞赛正在危险地继续下去,在近东、塞浦路斯和整个地中海地区存在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这种情况的时候,期待缓和的进程会进一步加深是不现实的。”
根舍三日同南斯拉夫《信使报》记者在谈到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间应当对话时表示,西德政府愿意沿着第七届特别联大所开辟的谈判道路继续前进。西德政府将努力在即将到来的国际会议上寻求切实可行的和富有成果的解决办法。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五日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彼得·希尔—诺顿爵士十一月五日在这里举行的外交和联邦事务撰稿人协会上说,虽然俄国人口谈缓和,他们仍然打算称霸世界。
他指出,苏联领导人认为,在芬兰首都举行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使控制东欧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合法化了,并使苏联的扩张可以继续下去。
他说:近年来,苏联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在欧洲加强了它的装甲师和炮兵师,并增加了它在海上的力量。从形式和规模看,苏联部队的目的都不是单纯为了防御。
他说:“苏联打算用军事手段来延伸其政治权力”,这是英国曾经干了三百年的那种事情和美国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效法干的那种事情。


第4版()
专栏:

拉美联合反霸斗争的重要发展
新华社记者述评
二十多个拉丁美洲国家最近签署《巴拿马协议》,宣告了拉美经济体系的建立。这是拉美国家联合反霸斗争的重要发展,也是他们加强相互支援和合作来发展民族经济的重大步骤。
拉美国家近年来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道,积极投入世界各原料生产国组织保卫原料合理价格和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它们在斗争中清楚地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是取得斗争胜利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巴拿马协议》强调指出:“必须在拉美国家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团结,以便保证在开展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合作方面采取团结一致的行动、增强本地区的谈判能力和保证使拉丁美洲在国际大家庭内占有它应有的合法地位。”这一原则的贯彻,必将进一步增强拉美国家联合反霸的力量,并且将促进拉美一体化的进程。
《巴拿马协议》还规定,拉美经济体系将努力促进拉美多国联营公司的建立和发展,这些联营公司不准国际垄断资本的跨国公司插手,而是由拉美国家的本国资本经营。多国联营公司是近年来拉美国家在反抗跨国公司的掠夺和剥削的斗争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它们可以成为原料生产国联合组织,也可以成为多国联营的工业企业。目前,拉美经济体系正同咖啡、香蕉和食糖等拉美原料生产国组织和加勒比地区多国海运公司建立联系,并计划建立包括肥料、农业机械、糖业机械、矿业开采和加工以及钢铁合金在内的几十个多国联营公司,这为拉美国家在经济上的团结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拉美国家打破长期以来由美国控制泛美体系的旧秩序,成立一个没有美国参加的拉美经济体系,这是它们在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取得的一个积极成果。一九六九年,二十一个拉美国家在智利的比尼亚德尔马通过一项文件,以整个拉丁美洲的名义要求实行“拉美同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的深刻改革”。在这以后的几年中,在美国控制的泛美经济机构的会议上出现了二十多个拉美国家一致反对经济霸权主义的情况。拉美经济体系的建立,正是这种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将更有利于拉美国家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争取经济独立。
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加紧向拉美地区实行扩张和渗透的情况下,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是对它的一个严重的打击。近年来,苏修顽固地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国外、包括拉美,建立变相的跨国公司作为争夺霸权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手段,并把“经互会”引进拉丁美洲。它的霸权主义立场和经济掠夺活动同拉美国家的民族权益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拉美经济体系的大多数成员国只要坚持团结,坚持《巴拿马协议》,并提高防止“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警觉,在反对超级大国不管在什么牌号掩饰下的经济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第4版()
专栏:

墨秘两国外长强调建立拉美经济体系重要性
哥斯达黎加外长主张改变国际强权政治
据新华社利马电 墨西哥外交部长拉瓦萨最近访问秘鲁时同秘鲁外交部长德拉弗洛尔签署的联合新闻公报重申两国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立场,强调各国享有完全主权来支配其自然资源和控制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贸易活动。
公报说,两国外长高兴地看到拉丁美洲的团结日益加强。建立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就是这种团结加强的有意义的表现。
据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五日讯 圣约瑟消息:哥斯达黎加外交部长法西奥最近在哥斯达黎加大学作报告时说:“哥斯达黎加加入了为改变国际强权政治而斗争的国家的行列,主张在各国之间建立新的法律秩序。”
法西奥外长指出,面对某些主要大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第三世界国家必须组织起来。


第4版()
专栏:国际知识

“慕尼黑协定”
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骗局,是当时英国的张伯伦政府和法国的达拉第政府出卖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纵容希特勒法西斯扩大侵略、称霸欧洲的协定。
当时,希特勒德国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撕毁凡尔赛和约,退出国际联盟,继而进军来因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接着便觊觎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境内苏台德区有一部分日耳曼人居住。希特勒以此为借口,提出要苏台德区“自治”,实际上就是要把这块地方攫为己有。为此,希特勒集结军队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以发动战争相要挟。英、法两国政府为保全自己,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幻想以此使希特勒不侵犯英、法,并推动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这就是英、法的绥靖政策。
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实现这个阴谋,在九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的这段时间里,三次跑到德国求见希特勒,纵容法西斯,最后在纳粹党的“发源地”慕尼黑签订了这个遗臭万年的协定。
慕尼黑协定共八条,主要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十天之内(十月一日至十日)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同时把捷克斯洛伐克在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统统无偿移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被宰割后剩下来的领土,则由英、法、德、意所谓“保证”不再受侵犯。
捷克斯洛伐克就这样被肢解。随后,在一九三九年三月,捷克斯洛伐克被法西斯德国全部吞并。事实证明,帝国主义作出的空洞的“保证”,实际上完全是骗人的货色。
当时英、法两国政府的打算是,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换取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希特勒既有称霸欧洲的侵略野心,但又是欺软怕硬的。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屹立在东方,希特勒不敢贸然去碰这个“硬钉子”。事情的发展是,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并没有按照英、法的愿望行事,而是首先进攻与英法订有盟约的波兰,也就是向英、法开刀,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张伯伦当初从慕尼黑回到英国时曾自鸣得意地宣布,“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但是,法西斯主义的胃口是填不满的。张伯伦不仅没有得到“整整一代的和平”,而且连一年的和平也没有保持住。慕尼黑协定签字后不到一年,由于希特勒军队入侵波兰而开始的战争就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法的绥靖政策到头来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附图片)


第4版()
专栏:答读者

什么叫“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妥协政策,是指用让步妥协、牺牲别国人民利益去满足侵略者欲望的办法来企图保全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等国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公开妥协、纵容,企图使法西斯德国转而进攻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一九三八年,英、法同德、意法西斯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就是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法西斯德国就是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第4版()
专栏:国际知识

张伯伦与达拉第
张伯伦
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年任英国首相,是英国保守党的重要人物。在任首相前,曾任英国邮政、财政和卫生等大臣职务。他以仇视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执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而闻名。一九三八年,他撤销了由于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而实行的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并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霸权。他默认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并于同年九月与希特勒等策划了“慕尼黑”阴谋。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当德国希特勒军队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张伯伦被迫下台,并死于同年十一月。
达拉第
法国激进社会党人,一九一九年起长期为这个党的议员,一九二四年起曾历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和国防等部部长。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和一九三八到一九四○年三次任法国总理。一九三四年他辞去总理职务,于第二年参加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但在一九三八年再任总理时,他却日益采取反共立场,向纳粹德国妥协。一九三八年九月,他代表法国政府签署了“慕尼黑协定”。一九四○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法国,他被监禁直到战争结束。战后曾任激进社会党主席,死于一九七○年。


第4版()
专栏:国际知识

“敦刻尔克大溃退”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方省的一个天然港口,地处多佛尔海峡东端,与英伦三岛隔海相望,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希特勒于一九四○年四月突然向西线展开了大举进攻。
仅仅在两个月内,法西斯德国的军队接连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等国。接着,德军绕过法国自一九二九年以来苦心经营了十年的“马奇诺防线”,出人意料地横扫法国北部,把英、法联军切成两段,三十多万英、法两国军队被逼困在敦刻尔克一角。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英国趁机动员全部船只,甚至动用私人游艇,自五月二十七日起连续进行了八天“大撤退”,勉强把溃退的英军撤到英伦三岛。但是,包括七百辆坦克、二千四百门大炮的全部军械装备也就丧失殆尽。
在撤退时,英军只顾自己撤离,使大批法军当了德军俘虏。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溃退”。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