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传播革命火种的带头人
——赞话剧《枫树湾》赵海山的形象
解放军某部 刘成华
枫树湾里吼声震天,农民们举起了革命造反的刀枪;井冈山上红旗飘扬,毛委员指航程天高地广……。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枫树湾》,以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幅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画卷。这出取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戏,通过刻画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较深刻地揭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塑造了赵海山这个革命农民运动的组织者的英雄形象。
一九二六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席卷了赣水、湘江两岸。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枫树湾这个表面平静的山村里,也蕴蓄着一场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生死搏斗。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赵海山接受党的委托,肩负着革命的重担,回到家乡枫树湾,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里来,为创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业”而英勇奋斗。为了在斗争中揭示这个传播革命火种的带头人的英雄性格,剧本为赵海山设置了三种对立面。一是恶霸地主汤汉池的反革命势力——团防局。二是改扮成北伐革命军官,披上革命朋友外衣的地主儿子汤家驹。三是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胡思禹。三种势力有一个共同的反动目标,就是妄图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镇压下去。面对这场严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赵海山把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学到的革命理论和枫树湾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他对恶霸地主汤汉池狠狠地斗;对汤家驹这个披着北伐革命军官外衣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彻底地揭;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潮流则坚决地顶。正是在这层层迭迭、一浪高一浪的矛盾斗争中,赵海山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展现。
党领导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你死我活的搏斗。《枫树湾》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把赵海山放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他的英雄性格。他风尘仆仆回到家乡,就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的真理,教育群众看清革命的目标,认识自己的力量,挺起胸膛,抱成一团,在党的领导下为“不当牛马要做人”而斗争。革命的真理武装了群众,枫树湾的农民运动呼拉一下火红地闹起来了,表现了赵海山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政治工作才干。他当着荷枪实弹的团丁的面,一把撕了团防局的催租告示,据理力争斗垮了阴险狠毒的汤汉池,义正词严地宣布反动派的大印不作数了,“王法”要改,“世道”要变,使“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表现了他敢于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善于斗争的斗争艺术。他冒着种种风险,率领农民亮出了农会的大红牌子,冲破胡思禹的百般阻挠,建立起了农民的革命武装,表现了他听毛委员的话,坚决走武装斗争道路的决心,……。戏的第五场是表现两个阶级生死搏斗的重场戏,也是刻画赵海山以及农民革命英雄群像的很精彩的一场戏。农民自卫军在机智的莲妹子的配合下,缴了团防局的枪,正要对汤汉池进行公审时,汤家驹带着军队赶来了。文来文对付,武来武对付。汤家驹气急败坏,准备拔枪动武,赵海山一声令下,缴了他的枪。汤家驹又以考虑国共“两党的关系”和“破坏国民革命的责任”来进行讹诈,赵海山针锋相对,严词痛斥:“我们和国民党右派不共戴天!”“谁镇压农民运动,谁就是反革命!要承担责任的是你!”旗帜多么鲜明!批驳多么有力!正当成三叔举起大印,准备盖印处决汤汉池时,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胡思禹也插上一手,以“避免扩大事态,刺激对方”为由,要求立即释放汤汉池。赵海山接到纸条,一霎间的静场,以静显动,表现了他内心汹涌激荡的感情。杀汤汉池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杀汤汉池还叫什么革命!他果断地把手一挥,斩钉截铁地喊道:“盖印!”“啪嗒”一声,成三叔把大印盖在判决书上。赵海山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定性,在这坚定的“盖印”声中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展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在我们党内推行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把革命的领导权拱手让给资产阶级,妄图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打下去。当这种错误潮流扑向农民革命运动的时候,是以革命的利益为重,敢于硬着头皮顶住,还是不顾革命利益而随波逐流?《枫树湾》通过赵海山与胡思禹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揭示了赵海山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
路线斗争总是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而激化。正当枫树湾的农民自卫军与东乡的同志密切配合,准备消灭汤家驹“清乡”的反革命武装时,胡思禹利用职权,解散了东乡的农军;并秉承陈独秀的黑旨意,下了把“枪枝弹药全部交给国民党”的命令。做过牛马的人,最懂得翻身做主人的甘甜;听毛委员的话拿起枪的农民,最懂得革命的意义。夏长庚激动地说:“交了枪不就是交脑袋吗?”莲妹子责问说:“交了枪,拿什么给乡亲们报仇?”牛伢子愤怒地说:“交了枪,还干什么革命?”短短的话语,包含着多么朴实而深刻的道理啊!胡思禹面对群众的抵制和反对,立刻抬出“总书记陈独秀”这个“大人物”来。群众愣了,战士们哭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把眼睛看着自己的带头人赵海山。共产党员能不能反对错误的潮流?赵海山从拿起枪杆子扬眉吐气,丢掉枪杆子会人头落地的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敏锐地感到胡思禹的话味道不对,与毛委员的教导不符。“干革命还得看听谁的话,走哪条道。”他如中流砥柱,巍然挺立,激昂地说:“大家还记得毛委员说的吗?”这时,戏里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回答:
苗望春:“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成 三:“若被这种梭镖队吓翻了,那真是胆小鬼!”
赵海山:对,让那些胆小鬼发抖去吧!(把枪交给长庚)
攥紧了。
夏长庚:哎!攥紧了。
胡思禹:你们这是干什么,这是违抗陈总书记的命令!
赵海山:错的东西我们决不执行。
胡思禹:你到底听谁的?赵海山:我们听毛委员的!
众:我们听毛委员的。
这呼声象大海的巨浪压倒了右倾投降的逆流,这呼声象高山的松涛淹没了机会主义的哀鸣。赵海山带领群众反潮流的形象,犹如枫树湾里那棵枝干挺拔的老枫树一样屹立在我们眼前。对赵海山无限热爱毛委员,坚决听毛委员话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胡思禹是无法理解的。他咒骂海山“天性好斗”,诬蔑海山是“争兵权”。经过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锻炼的赵海山,一眼就看穿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是“为资产阶级争兵权”。他自觉地为无产阶级争兵权,勇敢地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斗争。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剧本以饱满的热情揭示了赵海山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树有根,水有源。赵海山这种坚定的革命品质和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他从小受到父亲英勇抗租斗争的影响。父亲和劳动人民被残杀的仇恨刻在他心上“一天也不敢忘”。他参加革命后,到过江西安源,参加过煤矿工人大罢工,受到了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精神的熏陶;跑遍了湖北,参加北伐,经受了革命战争的锻炼;更主要的是他到过广州,在毛委员亲自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受到毛委员的直接培育,这是指引他胜利前进的灿烂明灯。第四场戏里有这样一段意义深长的描写:黑暗的夜空布满了乌云,在农会办公室的油灯下,海山和成三、望春几个支委在专注地学习毛委员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苗望春读到:“若被这种梭镖队吓翻了,那真是胆小鬼”时,成三叔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积在心底里的话自然地脱口而出:“对!只有地主老财看了害怕,咱们共产党看了决不害怕。”苗望春惊喜地说:“三叔,您是怎么知道的?”他接着念道:“你听:‘只有土豪劣绅看了害怕,革命党决不应该看了害怕。’毛委员正是这样写的。”简练的几句话把贫农最懂得革命,毛委员和革命人民心连心的阶级联系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赵海山从贫农身上深刻地感受到,毛委员说的句句都是劳动人民心里话,更加明确了革命的道路。“认准了毛委员指的道,到哪儿都错不了。”正因为在革命的航道上有毛委员指引,不管斗争多么复杂,赵海山都能认清方向不走岔道,不管压力有多大,赵海山都能挺起胸膛顶得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赵海山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话剧《枫树湾》塑造的赵海山的英雄形象尽管还不够丰满,反映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深度也不够,但它仍然是一出优秀剧目,是一部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的生动教材。看过这出戏,更加鼓舞我们紧握枪杆子,誓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保卫革命前辈用枪杆子夺得的无产阶级江山而战斗终身。


第3版()
专栏:

时代的强音 英雄的颂歌
——喜听《西沙之战组歌》
中央乐团 乐平
在新枝竞发、百花盛开的四省、市、自治区调演的文艺舞台上,辽宁代表团歌舞队演出的《西沙之战组歌》,以磅礴的气势,艺术地再现了张永枚同志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受到了首都工农兵观众的欢迎。
《西沙之战组歌》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用组歌的形式反映了西沙自卫反击战这一重大题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西沙群岛军民团结一心,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伟大胜利。组歌以强烈战斗的旋律,铿锵有力的乐曲,形象地告诉我们“西沙军民是怎样把入侵者横扫”,毛主席革命路线是怎样指引西沙军民英勇作战,取得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的。时代精神在歌声中震响,时代脉搏随着乐曲跳动。《西沙之战组歌》的实践,为歌曲创作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表现重大题材作了可贵的探索。
《西沙之战组歌》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经验,在保持张永枚同志原诗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组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长,满腔热情地塑造了钟海、阿沙、李阿春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从表现西沙之战这一重大的政治内容和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出发,在结构安排上,《组歌》由九首具有内在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曲组成。在通过典型化的矛盾斗争塑造英雄人物上,《组歌》集中力量,以《前进!无产阶级战舰》、《身在南海心向北京》、《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三段分曲,有层次地突出地塑造了我海军舰长钟海这个英雄人物。《前进!无产阶级战舰》以雄壮坚定的旋律,表现了在西贡反动当局派出兵舰侵犯我海疆、威胁我渔民的严重形势下,钟海舰长率领我人民海军“驶过宣德群岛,直发永乐海面”,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身在南海心向北京》以深情豪壮的音乐,揭示了钟海舰长对祖国神圣领土的深厚感情和对入侵强盗的无比仇恨,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举昆仑,跨南海”,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誓死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英雄形象。《海上自卫反击战》在激昂的战斗乐曲中,描绘了我海军战士“用生命和血汗”打胜自卫反击战的宏伟画卷,并在这个典型化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了钟海舰长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战斗中临危不惧、沉着应战,“象那南海的椰树撑云天”的崇高精神境界。
《组歌》在音乐布局上,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了独唱、领唱与合唱的关系。例如《西沙渔歌》通过老渔工阿沙的领唱和群众的合唱,描述了祖祖辈辈在祖国的西沙渔乡捕螺捞参的渔民对西沙宝岛的无限热爱,抒发了以阿沙为代表的中国渔工“劳武结合生产战备忙”的豪情壮志。接下去,女民兵排长的领唱与群众的合唱,进一步揭示了苦大仇深的阿沙,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得解放,成为渔工船长,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在保卫海防的斗争中“象战刀淬火,锋刃又加钢”的成长过程。这种由独唱、领唱与合唱有机结合而构成的音乐布局,正确地表现了英雄人物与正面群众的关系。同时,组歌还注意运用独唱、领唱来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发挥合唱的烘托渲染作用,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在艺术上也有创新。
《西沙之战组歌》学习革命样板戏关于在旋律创作上要尽力做到感情、性格和时代感“三对头”的经验,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了《歌唱祖国》、《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人民海军在前进》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革命音调,吸取了海南民歌的音乐素材,从而突出了音乐形象的时代感和西沙军民英雄形象的性格特征。如《序歌》的前奏和《国旗飘扬在西沙群岛》的后奏,都运用《歌唱祖国》的音调来描绘西沙之战的典型环境。在《海上自卫反击战》中,钢琴奏出《东方红》的雄伟音调,有力地烘托出钟海舰长胸怀朝阳干革命和“掏尽红心保河山”的精神境界。为了突出《组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者还汲取了海南民歌的因素。如《美丽富饶的西沙》一段,成功地运用了海南民歌的音调,通过女民兵排长淳朴深情的歌唱,描绘了祖国西沙宝岛的富饶和美丽,抒发了中国人民对祖国锦绣山河无限热爱的深情和誓死保卫神圣领土的决心。《组歌》在处理乐队与歌唱的关系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乐队在突出“伴”字的同时,对特定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与烘托等都发挥了能动的作用。例如,《国旗飘扬在西沙群岛》一曲中,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齐声高唱《东方红》一段,合唱由慢渐快,雄壮有力,同时乐队中加入了潮州锣鼓,把全曲推向高潮,鲜明地点出了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揭示。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西沙之战组歌》以充沛的革命激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部好作品要立起来,必然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过程。听过《组歌》后,我们感到对钟海这一主要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和阶级素质的揭示,还可以进行深入的开掘,使这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高大。此外,人物唱段在旋律方面还可进一步加强。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反复实践、不断锤炼,《西沙之战组歌》一定会改得更好。


第3版()
专栏:

学习样板戏 发展新曲艺
赵连甲 韩敬
在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一批具有革命内容的,题材新颖、形式多样的曲艺节目。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这些节目的创作成功,有力地批驳了那种认为曲艺只能描写生活琐事、反映不了重大题材的谬论。
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四省、市、自治区的曲艺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经验,坚持革命,大胆创新,为曲艺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广西文场过去演唱的内容大多是表现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曲调也比较单薄,只有大调、长调、小调三种。广西的曲艺工作者在用文场形式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唱段《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的过程中,按照革命样板戏感情、性格、时代感“三对头”的音乐创作经验,对文场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革,不仅保持了文场原有的艺术特色,而且改造和丰富了文场的曲调,比较细腻地塑造了阿庆嫂的英雄形象。文场的革新,进一步证明曲艺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不仅为普及革命样板戏作出贡献,而且推动曲艺革命,促进曲艺的发展。在这次调演中,桂林渔鼓的演唱也有新的突破。它以铿锵高昂的曲调,生动地塑造了在技术革新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攀登科学技术新高峰,给帝修反一记响耳光”的工人愚公张的英雄形象。这个节目,反对了旧曲艺中那种单纯注重人物声音状貌的形式主义的倾向,而是着重在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中去展示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这就使得愚公张的英雄形象显得很有光采。在演唱上,这个节目从内容出发,发挥渔鼓演唱、说白、表演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唱腔和动作布局上注意了突出重点,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东北二人转单出头,原来表现的也大多是宣扬封建思想和低级庸俗趣味的旧曲目。这次我们高兴地看到辽宁表演的单出头《新苗》,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二人转单出头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它热情地塑造了教育革命的小闯将李新苗的英雄形象。在这个节目中,作者以生动的笔墨,三言两语就把主人公的特点介绍给听众:“见着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事,我就提意见,就开炮。大伙都说我身上有刺,头上长角”。新鲜活泼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具有反潮流的革命精神的小英雄。同时,《新苗》从塑造英雄人物出发,在音乐设计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单出头一人多角,时进时出,有唱有白,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这就使李新苗这个朝气蓬勃的小闯将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此外,象湖南的常德丝弦《七叶一枝花》、辽宁的革命故事《新的采访》等节目,在发挥自己的艺术特色、塑造英雄人物上,也作了新的探索。
参加这次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的曲艺节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进一步启发我们:曲艺创作,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努力表现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满腔热情地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绝不能停留在单纯地描写好人好事上,更不能忽视革命内容去追求低级庸俗的剧场效果。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无产阶级的革命曲艺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