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

井冈山传统代代传
站在巍巍井冈山上,展望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五大哨口内外,一片郁郁葱葱。毛主席亲自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已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井冈山人民,牢记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正在用革命和生产的新成就,谱写着井冈山斗争的新篇章。
(一)
茨坪大队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原来的支部书记邹发桂是位老红军战士。全国解放后,他串连几户贫农,在全区第一个办起了互助组,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跟着毛主席,步步向前进。一九六五年,他临终时,对儿子邹源铭说:“跟毛主席走就是胜利。这是老一辈人几十年斗争得出的经验,你要牢牢记取。”
“跟毛主席走就是胜利。”邹源铭牢牢记住这句话。一九七一年,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带领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正在这个时候,由于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有的人妄图煽动社员搞副业单干。邹源铭想,井冈山人民不能丢掉井冈山革命精神,不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他领着全体社员来到茨坪毛主席旧居办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井冈山的斗争》,请老红军战士李登林给大家讲述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和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干部、群众经过热烈讨论,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毛主席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建设得更好,为社会主义立新功。邹源铭带领群众,继续顶风冒雪,开沟挖渠,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经过连续几个冬春的苦干,茨坪大队把过去的烂泥田、望天丘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寨田,被人们誉为“井冈山上大寨花”。
井冈山公社桐木岭下的平头生产队,有一个历史反革命分子一度兴风作浪,煽动社员上山搞副业单干。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张冬生办起政治夜校,组织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少数群众一时认识模糊,经过学习也擦亮了眼睛,纷纷起来揭发和批判这个历史反革命分子的罪行。他们说:“我们决不能上阶级敌人的当,搞资本主义歪门邪道,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大家意气风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苦战一个冬春,挖了四十四条水沟,改造了七十三亩冷浆田,平整了五十亩土地。几年来,平头生产队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后进队一跃成为先进队。
(二)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井冈山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当年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暴动队员,如今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人老心红,斗志不减当年。红军女战士罗尚德,当年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斗争中,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全国解放以后,她带领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战天斗地斗敌人,样样走在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她和生产队的妇女共同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了轻视妇女的孔孟之道,组织妇女突击队,上山砍柴烧石灰,改造了二十一亩冷浆田,并且冲破旧的习惯势力,发动妇女社员耕田、耙地,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井冈山造纸厂老工人罗才恩、龙学鎏在文化大革命中,和工人们一起,批判了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坚持自力更生,修复一台被有些人要当作废铜烂铁处理的造纸机。在厂党委的支持下,他们成立了修理小组。他俩领着大家参观了当年红军战士用打铁炉制造枪炮的旧址。罗才恩对大家说:“有当年红军的那种革命精神,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他们把这台机器的七百多个部件,全部拆下来,一件一件地检查,认真细致地修理,常常干到深更半夜。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在废料堆里躺了好久的旧机器,又轰隆隆地转动起来了。这台造纸机的修复,使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去年全厂纸的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一年的产量增长二倍半。
黄洋界哨口公路养路班班长李昌炎,带领八名工人常年战斗在一千四百米的高山上。每当雨雪季节,李昌炎就带领工人,不分昼夜守护在公路上,及时搬走塌方,填平陷坑,铲除冰雪。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李昌炎单身查路,当他来到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经常休息的大槲树下时,发现一个涵洞被山洪卷下来的泥石阻塞了。如果不及时疏通,路基就会冲坏,但要钻进这个只有五十厘米宽、六十厘米高、十四米长的涵洞去掏泥石,一旦积水冲过来,自己来不及退出,就有憋死在里面的危险。李昌炎看了看大槲树,浑身增添了力量,毅然钻进涵洞去掏泥石。一连掏了四十分钟,当他掏开最后一层泥石时,哗的一声,滚滚的洪水汹涌而来。他来了个急翻身,安全地退了出来。
(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一批批知识青年到井冈山插队落户。他们在党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
在拿山公社小通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徐鼎茂,到井冈山以后,就和其他知识青年一起,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沿着当年毛主席走过的路,到茨坪、大小五井、五大哨口等地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老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小徐深受教育。小徐以老红军为榜样,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了抢修电站,他夜以继日地连续苦干了三天。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他奋不顾身地在汹涌的洪水中打捞起一百多根木头。他到井冈山插队以后,长时间没有回家。一年冬天,经大队领导同志动员,小徐准备回上海探亲。就在这时候,他看到报上发表了本省两个先进生产队科学种田的材料。建设井冈山的热情鼓舞着徐鼎茂,他放弃了回家的打算,到这两个先进生产队去取经,学到了许多经验。徐鼎茂的事迹,受到了社员群众的称赞。
今年年初,二十岁的李瑞林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井冈山分校毕业,回到自己家乡井冈山公社罗浮生产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小李联系生产队的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罗浮生产队几年来生产发展不快,根本原因是有的干部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立即向公社党委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大胆揭露了生产队存在的问题。李瑞林的革命精神,得到公社党委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后来,社员们选他担任了生产队长。他组织社员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同资本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虚心向老贫农求教,把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今年,罗浮生产队早稻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二十。
朱砂冲大队团总支书记李定高,是一九六九年从学校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五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写下了几十篇读书笔记。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和队里的知识青年组织了青年业余理论小组,刻苦学习革命理论。他们还访问革命老人,了解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写了许多篇革命大批判文章,撕下了林彪“志壮坚信马列”的画皮,揭露了他是个“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生产中,小李起早摸黑,勤学苦练,很快地掌握了使用插秧机的技术,并耐心地教给其他社员,使全队机插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老一辈的革命者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高兴地说:“有这么好的后一代,井冈山的革命传统一定会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鄂温克族猎民新村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左旗,有一个鄂温克族猎民新村。
定居在这里的鄂温克人,解放前世世代代游猎在大兴安岭北麓的原始森林里。相传在二百四十多年前,这里的鄂温克族有七百多人。但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反动统治者把他们看作野人,对他们实行残酷的迫害和蹂躏。他们过着喝山水,吃兽肉,穿兽皮的原始生活,贫病交迫。到解放初期,仅剩下一百三十六人,陷于民族灭绝的边缘。
解放后,党和国家给鄂温克人送粮、送布、送医药;拨出专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一九六五年,他们住进了国家建筑的宽敞明亮的木房,盖上了新被褥。一九六七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猎业队,走上了集体化的康庄大道。定居和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很快建起了医院、中小学、粮店和贸易公司,实行免费医疗,免费上学。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鄂温克民族干部成长起来了,其中有的担任了乡革委会副主任、乡团委副书记、武装干部、猎业队的党支部书记,还有人民警察、医务工作者、小学教师,等等。由于党和政府采取很多保健措施,鄂温克族人口已逐年上升。
我们来到猎民新村,访问了老猎人依那兼纪。他说:“在解放前,我只靠一只破旧的猎枪,风餐露宿,游猎在深山里,不论刮风下雨,冰雪严寒,常年住在山上。不分冬夏,从头到脚,离不开兽皮。那时,鄂温克人无医无药,有时肚子疼了就吃点桦树皮灰,或者请‘萨满’来跳神。一家家鄂温克人惨死在深山里……。”
说到解放后的变化时,老人仰起头,望着墙中央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感激地说:“毛主席给我们鄂温克人带来了幸福生活。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日子越过越甜。现在,我们住的是宽敞的木房;吃的是大米、白面;穿的是卡叽布、华达呢;银行里家家都有存款;有病国家给花钱医疗,重病人还送到城市去治。猎民妇女林克的小孩得了急病,党和政府派直升飞机到山里进行抢救。这些,我们鄂温克人以前连作梦也想不到啊!”
我们来到了茸角加工厂。猎民妇女们,把那一串串的鹿茸,挂在晾晒架上,沉甸甸、毛茸茸的,一片丰收景象。一位女猎民把仓库的门打开了,鹿鞭、鹿尾、鹿筋、?筋、熊掌、熊胆、灰鼠皮,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这些珍贵药材和稀有皮毛,看了真叫人喜爱。
驯鹿是我国的一种稀有珍贵动物,也是鄂温克民族的交通工具。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的驯鹿得到很大发展,现在已有一千多只,每年生产鹿茸七千多两。近几年来,他们还为全国各地动物园提供驯鹿一百多只。
这个猎民新村,现在已由单一的猎业生产走上了以猎为主,农猎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
在一条长达几百米的堤坝上,我们看到远方正在开荒的拖拉机。他们计划今年开荒七百亩。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他们今后还要开更多荒地,争取在两三年内达到粮菜自给有余。
听吧!阵阵歌声飘荡在山谷:
达紫香花满山坡,
鄂温克人爱唱歌。
过去鄂家受压迫,
口唱山歌心难过;
如今当家作了主,
幸福的歌汇成河。
鄂温克人跟党走,
毛主席话记心窝!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民族团结花盛开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川、湘、黔边界的四川省秀山县红旗公社、湖南省花垣县茶洞公社和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公社。这里的土家、苗、汉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高举团结胜利的旗帜,并肩携手学大寨,同心协力建山乡,到处是一派生气蓬勃的革命景象。下面记述的是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几个片断。
批林批孔同战斗
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洒满了三省边界,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到每个村寨。来自红旗公社、茶洞公社和迓驾公社的干部和社员,正在三省边界的沙洲上聚会,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
茶洞公社隘门口大队老贫农覃万年指着沙洲,愤慨地说:“解放前,这块地方是地主、恶霸嫖赌逍遥的乐园。那时候,他们杀了人,放了火,常常跑到沙洲来躲风。这地方,三个省的反动政府都不管,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三不管’。附近的土家族寨主、苗族山霸和汉族地主,经常煽动和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械斗,使同饮一河水的土家、苗、汉族人民长期不团结。地主、恶霸们的罪恶目的,是要分裂、统治我们劳动人民!”迓驾公社晚森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云学说:“过去那些作恶多端的地主、恶霸,欠下我们劳动人民累累血债。记得解放前夕,仅一个月内,我们晚森大队被他们抢劫三次,杀死七个贫下中农。”红旗公社洪安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光明接着说:“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克己复礼’,就是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让我们贫下中农受二茬罪,吃二遍苦。我们决不容许旧社会的灾难重来!”
解放后,沙洲成了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地方。土改时,附近人民在这里共同斗地主;人民公社化时,各族人民在这里交流革命和生产的经验;今天,他们又在这里一同批林批孔。昔日的血泪洲成了友谊洲。翻身做了主人的土家、苗、汉族人民,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互相支援,团结战斗,亲密无间。


第2版()
专栏:

“连心船”上传友谊
一艘深绿色的小机动船,经常满载着乘客、农药、化肥、良种和日用品,航行在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茶洞河上。这就是湖南省花垣县茶洞航管站的湘花一号,人们称它是三省边界的“连心船”。
几年来,湘花一号的船工们,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今年二月底,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白底大队贫下中农急需从茶洞运回二十吨化肥。湘花一号承担了托运任务。当时,茶洞河中有一处滩大水浅。老船长刘德洲带领其他四位同志,冒严寒,破冰水,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开出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通道,把化肥按时运到了目的地。有一次,船工们给贵州水塘粮站托运晚稻良种,途中有六华里水路不能航行。他们就改用小船转运,撑竿拉纤,多次往返,终于在深夜把十二吨良种运到了交接地。
为了方便来往的边界人民,船工们用卵石筑起临时码头,增加停靠点。他们还扩大服务项目,给沿岸土家、苗、汉族人民代销农副产品,代买生活用具,深受边界人民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并肩携手学大寨
茶洞公社和红旗公社田土相连。一九七一年,茶洞公社党委在隘门口大队蹲点,创造了大面积种双季稻的经验,使粮食亩产上了《纲要》,全公社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消息传到红旗公社党委,他们立即前来茶洞参观学习,登门取经。茶洞公社党委向他们介绍了双季稻种植成功的经验,还支援了一批早稻和晚稻良种。
一九七二年,红旗公社双季稻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扩大到两千多亩,公社党委的双季稻试验田,亩产超过了千斤。去年,全社又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七十。
红旗公社在农业学大寨中取得的成绩,使茶洞公社受到很大鼓舞。他们又虚心向红旗公社学习。茶洞公社根据本地区特点,决心在种好双季稻的同时,狠抓旱粮生产。他们一面从红旗公社和邻近社、队引进旱粮作物优良品种,一面请红旗公社贵塘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和技术员前来传经送宝,指导旱粮生产。他们以红旗公社为榜样,坚持走群众路线,层层发动群众,各级都办样板田,使旱粮产量显著提高。
在生产过程中,两个公社随时互相支援。例如,茶洞公社的小麦发生了锈病,红旗公社党委书记便带领技术员来到麦地,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灭了锈病。红旗公社贵塘大队的稻田发现了钻心虫,茶洞公社隘门口大队的技术员立即赶来,协同作战,很快扑灭了虫害。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布仑口公社卡克拉古里大队党支部书记吐尔逊·沙地克(右前,柯尔克孜族),带领群众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兴修水渠。这条盘山渠道修成后,可把五千亩荒山改造成草场。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