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斗争哲学的胜利
——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发展了金银公社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为了认真总结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斗争经验,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四川省巫山县金银人民公社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用自己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连续三年夺取农业丰收的切身体验,狠批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和反动的“中庸之道”。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步步有斗争,坚持斗争,坚持前进,就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打进攻战,迈大步伐
金银公社地处巫峡山区,境内峰峦重迭,沟壑纵横,绝大部分耕地都是“溜石皮”、“门板土”。仅有的一块五亩大的耕地,被人们视为珍宝,称它为“金银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公社党委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迈不开大步子。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严肃地批评他们:你们是当“车头”带路的,要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加足马力往前开,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文化大革命使公社党委受到了深刻教育。一九七一年九月,新的党委一建立,就把“迈新步,还是走老路”的问题提了出来,要求每一个党委成员作出明确的回答。同时,党委选择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大队和生产队,分头下去蹲点抓典型,根据党的基本路线,认真研究正在那里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
公社党委成员首先来到石门大队。听到的是隆隆的开山炮声和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看到的是大寨式的梯田一级级盘旋而上。这个队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五亩半。为什么在夺取农业丰收的同时,还能完成那么多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经过调查研究,结论是:这个队有一个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领导班子。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一心想着社会主义。社员们干起活来争先恐后。修梯田的社员上工时,常常带一挑粪上坡;在坡下管理农田的社员一有时间,就到改土工地参加劳动。
在另外一些队,由于干部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信心不足,不敢带领群众大干快干,生产发展缓慢。在这样的队,社会主义思想没有牢固地占领农村阵地,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乘虚而入。有个生产队,曾经因为劳力外出,把三亩水田荒废了一季。
公社党委把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集中起来,教育自己,教育基层干部。他们说:是因循守旧,还是用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带领群众重新安排山河?这不只是个干劲问题,首先是个事关路线的原则问题。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大打进攻战,迈大步伐!
党委站在斗争前列
白龙五、六两个队是公社的“拉腿队”。长期以来,那里的干部老是说他们劳力紧张。大田生产搞不好,农田基本建设上不去。公社党委书记吴显明来到这里,发动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劳动力丢开农业出外搞副业去了。这本来是一种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可是在这个队却受不到批评和抵制。有人说:“我们的钱是靠磨肩膀皮得来的,合理合法,不算搞资本主义。”
针对这种情况,吴显明引导大家学习“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进行两种社会制度、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对比,进一步提高干部和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家说:生产队的劳动力不受社会主义思想支配,就必然会受资本主义思想支配,在路线斗争中没有调和的余地。如果抓钱不问
“线”,被资本主义牵着鼻子走,越走就会离社会主义越远。这明明是倒退,还能说是合理合法吗?
群众发动起来了,批判的矛头直指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迎头痛击阶级敌人煽动劳力外流的谬论和罪行。在很短的时间里,外流人员全部回来了,大田生产由被动变为主动。干部、社员精神焕发,努力生产,农田基本建设迅速搞了上去。
公社党委“一班人”站在斗争前列,分头深入后进队,发动群众揭矛盾,促转化,培养了一批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运用典型带动了整个公社的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在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过程中,冲击了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荡涤了“听天由命”的孔孟之道。人们砸碎了束缚自己的精神枷锁,对于公与私、苦与乐、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有了新的看法。
千丘水库,早在一九六四年就动工兴建,基本完工后,发现有多处溶洞,严重漏水,堵了几次,效果不大,于是“听天由命”,放弃不管。
一九七二年冬天,批林整风运动掀起了高潮,群众重新讨论修水库的事。老贫农陈孝彦说:“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几个溶洞有什么了不起!”公社武装部长夏忠林带领两百多名男女民兵,顶着风雪,来到水库工地。他们顺着漏水的地方往下挖,一直挖到一丈五尺多深,终于找到了溶洞的一个隘口,抬了一块五、六百斤重的石板盖住,然后用三合土和碎石逐层夯实。就用这样的方法,堵住了一个个溶洞,使这座蓄水三十万方的水库,当年就发挥了蓄水灌田的作用。
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力量。为了凿通一段二百二十丈长、三尺宽、两尺高的渠道,共产党员谢开元和五个社员组成攻坚小组,连续奋战,打炮眼用的二十多根钢钎,由原来的四尺长磨得剩下一尺多,真是铁杵磨成针的劲头啊!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了金银公社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沈阳变压器厂广大革命工人,抓批林批孔,促工业生产,月月完成国家计划任务。这是女电工在做特型变压器接电试验。
本报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彩虹腾空升起
——湖南省古丈县各族人民欢庆酉水罗依溪公路大桥胜利建成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酉水罗依溪公路大桥胜利通车了。
这天,阳光灿烂。桥上红旗招展,桥下百舸争流。身着节日盛装,满怀革命激情的一万多各族人民,从竹柏掩映的土寨苗乡,乘车坐船来到桥头,参加通车典礼。当人们望着一辆辆满载钢铁、机器、石油、粮食、木材的汽车,从大桥上徐徐通过时,心潮澎湃,热情欢呼:“毛主席万岁!”土家族、苗族的一些男女青少年,纵情欢唱自己编的山歌: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
绚丽的彩虹腾空升起;
是谁把幸福送给土寨苗乡啊?
是伟大的党和毛主席!
酉水罗依溪大桥,座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东方公社罗依溪大队箭潭口,桥高八十四米,宽七米,长三百六十七米。水泥铺面,花板栏杆,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空腹式石拱桥。这座大桥的建成,密切了吉首、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以及湖北一些地区的联系,对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土家、苗、汉族人民的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祖国,象这样的公路桥工程,比比皆是。为什么土家族、苗族人民如此热烈地庆祝罗依溪公路桥的落成呢?这得从头说起。
解放前,奔腾暴躁的酉水河,如同一道天堑,将两岸人民隔开;它象一条巨蟒,吞噬着过渡的客人。一九四四年夏季的一天,洪水滔滔,恶浪滚滚,不能开渡。但是,国民党反动派草菅人命,强迫船工开渡。结果,一船被绳捆索缚的新抓来的壮丁,全部被淹死在洪水之中。多少年来,人们渴望着在这里架起一座大桥。
解放后,在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这里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翻了身,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兴建了大批工厂、学校、医院,还把一条条公路伸向土寨苗乡。为了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使酉水两岸人民通行无阻,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凯歌声中,一九七一年,党和政府拨了一笔巨款,派来了技术人员,帮助修建这座大桥。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美好宿愿,终于实现了。
开采料石,是一场艰巨的战斗。一万二千方岩石,必须在短期内开出凿好,运到工地。而石工组的三百多人,只有八个石匠师傅,大部分人不会打石。开始,有的人连钢钻也拿不稳。然而,困难吓不倒英雄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经过实践,大家很快掌握了打石技术。
在安砌桥墩的战斗中,由于二号桥墩是在急流翻滚的酉水河中,必须抢在洪水到来之前,把八十四米高的桥墩砌好,否则洪水一到,整个工程就要推迟一年。这是一场跟洪水抢时间的决战。党和人民一手抚养大的孤儿、民兵副排长杨昌顺和他的战友们,那里有困难,那里最艰苦,他们就奔向那里。英雄的建桥战士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胜利地完成了安砌二号桥墩的艰巨任务。接着,零号、一号、三号、四号桥墩也都迅速砌成。
批林批孔运动,加快了建桥工程的进度。填槽工作是在高空中进行的。以杨玉英为首的苗族女民兵班,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男尊女卑”等反动谬论,争着上高空填槽,在八十多米的高空同男同志并肩战斗。他们一连奋战了五天,胜利地完成了全部填槽任务。
经过广大工人、民兵、技术人员团结战斗,连续作战,酉水大桥胜利建成了。广大土家族、苗族社员见人就说:“天堑架起了金桥,把山寨人和北京紧紧联在一起;一辆辆汽车满载的不仅是支援农村的物资,也满载着毛主席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心意。同志啊,这一切,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叫我们怎么不欣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苗家喜度“花山”节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云南省、贵州省的四个县六个公社的苗族社员共一万多人,喜气洋洋,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花山”。
每年“端午节”,苗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耍“花山”,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广大苗族同胞过的是黄连般的苦日子,享受不到节日的欢乐。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这里的苗族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使苗岭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红河公社发生严重的旱、涝、雹、虫等自然灾害。广大苗族同胞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对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第一次在高寒山区试种小麦获得成功,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其他作物也获得了丰收。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广大苗族同胞联系新旧社会的变化,愤怒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从阶级本质上看清了林彪、孔老二的反动性,进一步焕发了革命精神。
为了使苗族同胞的“花山”节过得更有意义,红河公社党委作了周密的筹备工作。在他们倡议下,两省四县六个公社联合举办了“五月花山运动会”。
这天清晨,微风拂山谷,细雨染轻尘。红河河滨运动场上红旗招展,笙歌嘹亮。在节日的盛会上,苗族男女青年同各族社员一起,进行了篮球、足球、赛跑、投弹、拔河、登山等项目的比赛。还进行了象征苗族劳动妇女心细手巧,勤劳朴实,聪明能干的“接麻”、“穿针”比赛,以及反映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赛马活动。苗族少年儿童进行了体操表演。来自各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了丰富多彩的革命文艺节目。
这次“花山”会,开成了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开成了苗族人民深入批林批孔,决心夺取革命和生产更大胜利的大会。
目前,这个地区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朝着深入、普及、持久的方向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的凯歌
——记泊头镇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变化
泊头镇位于河北省黑龙港下游,横跨南运河和津浦铁路。过去,是一个“五行八作”的消费小市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已变成一个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生产城镇。
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二点五,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百分之五点四,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这个镇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只有二十三个工厂,仅能生产一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用品。革命委员会诞生以后,他们把支援农业生产摆在首位,恢复和新建了六个农具工厂,其它工厂也都设立了支农小组。
当时,农村迫切需要打井和提水设备,全镇的许多工厂就千方百计生产打井机、深井泵、水泥机井管、电动机、变压器等,帮助农村实现水利化。不少农村打场脱粒、铡草、磨面等还全靠手工操作,占用了大量劳力,他们就集中力量为农村生产粉碎机、铡草机、磨面机等等。据统计,四年多来,全镇共生产各种农业机械七千四百多台(套),各种农具一百九十多万件。不仅帮助本镇二十二个大队实现了灌溉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还为周围县、社提供了大批农机具。
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九六五年,泊头镇农业地区平均粮食亩产只有二百八十二斤,一九七三年已猛增到六百七十九斤。今年夏粮作物在大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好收成,总产超过了去年。贫下中农说:农业丰收,和工人老大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为了使全镇的工业发展得更快,他们不断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通过批判,大破了崇洋迷外思想,大长了自力更生的革命志气。泊头镇阀门厂土法造出阀门的生动事迹,就是泊头镇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曲凯歌。
泊头镇阀门厂,原来是一个只有五十多人,仅能浇铸一些炉盖、炉箅等生活用品的建筑社。一九七○年二月,为了支援邯郸钢厂的扩建工程,主动承担了生产直径六百至一千八百毫米大阀门的任务。
直径一千八百毫米的大阀门,高五米多,重十几吨,必须一次浇成。当时阀门厂只有两个三吨左右的化铁炉,又没有起重设备,给浇铸大阀门带来了很大困难。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阀门厂工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豪迈地说:“不怕没设备,就怕没志气!”经过反复研究,群策群力,用土法攻破了浇铸难关,接着又用土法解决了回火问题,造出了河北省自己生产的第一台大阀门。
目前,全镇的国营、集体企业已发展到四十三个,产品已达一千一百多种,包括车床、冶金矿山设备、木工机械设备、金属材料试验机械设备、打井灌溉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器、化肥、塑料、纺织用品等等。他们的产品除了满足当地和附近农村生产的需要外,还支援了内蒙古、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区的兄弟厂。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公共积累已上升到五十多万元,全镇街道企业实现了生产资金、干部工资、办公费用三自给。
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激发了泊头镇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决心在自力更生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