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
北京郊区大面积移栽冬小麦成功
移栽小麦平均亩产量比直播小麦增产二到三成。小麦移栽不仅是扩大复种面积和减少晚茬麦的一种好办法,也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一条新途径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讯 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市郊区进行冬小麦大面积移栽试验获得成功。移栽小麦平均亩产量比直播小麦增产二到三成。社员们说:小麦移栽不仅是扩大复种面积和减少晚茬麦的一种好办法,也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一条新途径。
北京市郊区小麦移栽试验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北京市郊区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改革旧的耕作制度,许多社队变一年两种间作套种为一年三种间作套种。这一年,北京郊区遇到百年少见的大旱,直到七月中旬才下了透雨,使大秋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和顺利生长,造成晚秋庄稼多,给秋季腾地种麦造成很大困难。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决心克服困难,多种种好冬小麦,争取一九七三年农业丰收。有的社队根据过去用移栽办法在麦田进行补苗的经验,提出小麦大面积移栽的倡议,得到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在这一年北京市小麦工作会议期间,中共北京市委一面派人去外地学习小麦移栽的先进经验,一面发动群众总结当地小麦移栽补苗经验,号召在全郊区进行小麦移栽试验。市郊各区、县都建立了小麦移栽试验田,总共移栽小麦九千七百亩,第二年获得了丰收。全市十个单位所作的二十八组对比实验结果:直播小麦平均亩产五百四十六斤,而移栽小麦平均亩产七百一十六斤,比直播小麦增产百分之三十一。其中,移栽小麦比适时播种的“秋分麦”增产百分之二十,比寒露和霜降播种的晚麦增产百分之三十三。一九七三年秋后,北京市郊区小麦移栽面积扩大到两万四千九百亩,今年又获得显著增产,平均亩产超千斤的地块比去年更多。平谷县王辛庄公社岳各庄大队移栽的五亩七分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一十三点四斤。丰台区芦沟桥公社东管头大队第六生产队移栽的五亩隔畦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一百斤。
小麦移栽,在我国是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在试验过程中一直充满着斗争。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统帅科学试验,冲破各种阻力,在斗争中前进。一九七二年秋天,平谷县门楼庄公社南宅大队的阶级敌人,一听说要搞小麦移栽试验,就在背后散布什么“小麦移栽,纯粹是瞎胡闹,栽的小麦根本活不了。”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也担心移栽的小麦过不了冬天。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举办学习班,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广泛发动群众,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因循守旧思想,保证了小麦移栽试验的胜利进行。这一年,南宅大队栽的二百四十亩小麦,不仅安全过了冬,而且春天返青后,长势普遍比直播的小麦好。收打结果,平均亩产六百八十斤,比当年直播小麦增产百分之二十六。收获时,大队党支部组织群众在地头进行现场总结。社员们看着移栽小麦的粗大穗头,乐得合不上嘴。一些原来对小麦移栽抱怀疑态度的人说:“靠天吃饭不行了,得相信科学啊!”今年这个大队三百亩移栽小麦平均亩产七百五十斤。
今年开春以来,北京郊区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农村干部和社员批判林彪、孔老二“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更积极地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大批干部和社员争相参加小麦移栽,摸索移栽小麦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平谷县王辛庄公社岳各庄大队在这项试验过程中,组织群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实践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做出了新的成绩,为推动全市小麦移栽作出了贡献。
北京市各有关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积极参加了小麦移栽试验。北京市农林局成立了有农业科技人员、干部和贫下中农参加的三结合的协作小组,对移栽的小麦定期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关科技部门在总结群众移栽经验的基础上,还为北京郊区农村社队举办小麦移栽技术讲座,对全市尽快地推广这项小麦栽培先进技术起了促进作用。
北京市郊区广大群众通过实践和总结发现,小麦移栽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增产潜力大。移栽小麦根系发达,叶面积大,能够充分地利用光能、土壤养分和水分,茎秆粗壮,不易倒伏,可以增产。二是便于调剂农活。在北京市郊区,从寒露到立冬前,都可以移栽小麦,从而可以适当缓和“三秋”农活紧张的局面。三是可把晚茬麦变早茬麦,而且适合间作套种,有利于水稻和蔬菜产区在不影响水稻和蔬菜生产的同时,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小麦生产。四是节省种子。小麦育苗移栽,每亩地只用种子五斤左右。五是在盐碱地上移栽小麦,可以减轻盐碱对麦苗的危害。
在总结小麦旱地移栽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海淀区试验水插小麦也获得了成功。过去,北京市郊区水稻成熟晚,稻田土质粘,秋季往往不能适时种麦,因此多年来一般一年只种一茬水稻。一九七二年秋后,海淀区海淀公社西苑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从旱地移栽小麦得到启发。他们提出,旱地移栽小麦要浇水,为什么不能象水稻插秧一样在水田里插苗移栽小麦呢?当年他们在七分八厘地上进行了小麦水插移栽试验获得成功,折合亩产五百八十七斤,比当年直播小麦增产百分之五十六。去年海淀公社水田栽插小麦的面积扩大到三百多亩,其中六郎庄大队九亩九分水插小麦平均亩产八百零八斤。水插小麦的成功,为北京市郊水稻产区大面积实现一年稻麦两熟,争取粮食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北京郊区在小麦移栽试验过程中,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移栽小麦比较费工,要大面积推广必须解决机械移栽的问题;二是移栽小麦育苗早,容易发生病害,如何有效地防治病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有关的科研部门正在同群众一起,积极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附图片)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公社塔院大队的干部和大队科技组的同志,一起总结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获得小麦丰产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西多副主席等尼日尔贵宾参观辉县
热情赞扬辉县人民“干得好!”
新华社郑州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电 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多少校和由他率领的尼日尔共和国政府代表团,今天到河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辉县参观访问,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
地处太行山区的辉县,过去是个“十年九旱,吃水如吃油,年年为水愁”的穷山乡。解放后,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治山治水,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去年全县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半。尼日尔贵宾们不远万里来到辉县。他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在这里参观了社员们在乱石荒滩上造的良田,在深山沟里修建的电灌站和水库,以及在深山峻岭中开凿的隧道和山洞。太行山峰,云雾缭绕,层层梯田宛如绿色云梯,梯田里的秋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西多副主席在参观时对中国朋友说,在尼日尔也同样面临着干旱缺水的问题,沙漠地区几乎常年无雨。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缺水问题。他赞扬辉县人民“干得好”!
太行山下的黄水公社,过去是麦季苦旱秋季淹,河底有水不能灌。每当干旱时,贯穿公社的黄水河的水,从河底卵石下流走。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公社的社员群众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奋斗,在黄水河的上游修建了截潜流坝。今天,贵宾们来到这里参观,沿着阶梯下到十五米深的天井井底,俯身观看被暗坝截住的流水。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郑永和对贵宾们说,他们建成的这项工程,能够灌溉一万亩田。西多副主席热情地赞扬了社员们的干劲。
尼日尔贵宾乘汽车来到一片乱石沟。只见这里红旗招展,数千名社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刨土运石。这是上八里公社的社员正在把一块二百五十亩的乱石滩改造成为土厚一米深的“大寨田”。贵宾们停车进入工地,向社员们表示亲切问候。公社干部介绍说,这样的“大寨田”他们已经造了许多块,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西多副主席祝贺社员们用艰苦劳动取得的成就。贵宾们还抡起铁锤,拿起钢钎,同社员们一起劳动,使社员们受到很大鼓舞。
贵宾们的车队随后穿过一系列人工挖掘的山洞,来到了“向阳洞”。这个洞长一千四百米,共穿过十个山岭,九条河沟。洞的下层修筑了一条长一千六百米的暗渠。“向阳洞”不但使山区交通畅通,而且还可以引水灌溉上万亩耕田。尼日尔贵宾穿过“向阳洞”,观看了暗渠,并在“向阳洞”的洞口同中国朋友一起合影留念。
今天陪同贵宾参观的有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维群、刘鸿文,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王九书,外经部副部长李克,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赵源、礼宾司副司长高建中等。


第4版()
专栏:

阿卜德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埃及革命二十二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阿卜德今天举行招待会,庆祝埃及革命二十二周年。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外交部长姬鹏飞,卫生部长刘湘屏,外经部副部长陈慕华,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有关方面负责人陶琦、赵正洪、贾汀、丁雪松等。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高级官员万比尼,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我国武术代表团离香港
新华社香港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电 以郭雷为团长,张山、王家栋为副团长的中国武术代表团,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乘火车离开香港。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香港体育界和武术界人士到车站送行。
中国武术代表团是在结束了对墨西哥、美国的友好访问以后,于十六日晚上乘飞机到达香港的。武术团从十八日至二十一日连续为港澳同胞和各界人士进行了四场表演。二十二日,新华社香港分社为中国武术代表团举行招待会。香港各界知名人士二百多人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庄户大学生”
在山东省的农村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新型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朝气蓬勃地工作着。他们是山东农学院去年第一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贫下中农亲切地称他们是“庄户大学生”。
贫农女儿张焕英,是胶东一带出色的农民育种家,出席过全国和山东省的育种会议,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聘请为农民研究员。多年来,她一直在家乡担任科学实验队队长,从事小麦高产栽培和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后来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一九七一年,贫下中农选送她上了山东农学院。
去年大学毕业后,张焕英被分配在烟台地区农林局工作。她反复思忖着,贫下中农好比是土壤,自己好比是一颗种子,一刻也不能脱离培养自己、教育自己的贫下中农。今年春节刚过,地委决定派出一批干部到农村去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张焕英积极参加,并向地委领导同志表示:一定要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和贫下中农一起团结战斗,猛烈地向林彪、孔老二开火,在斗争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觉悟。
张焕英怀着火一般的革命热情,同地委的干部们一起来到莱阳县照旺庄公社。她一直在这个公社的芦港大队蹲点,同大队党支部的同志一起,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深入发动群众,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
浑身上下都是胶东农民装束的张焕英,回到贫下中农身边,很快就同群众话说到一块,汗流在一起。她走家串户,深入调查研究,发动贫下中农起来进行新旧社会的回忆对比。在老党员、老贫农座谈会上,大家回忆和控诉了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胶东解放区时,地主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的血腥罪行。他们愤怒地说:“反革命复辟的情景,当年我们亲眼看到了。叛徒、卖国贼林彪叫喊‘克己复礼’。就是妄图叫地主还乡团重新回来,把我们重新抛进苦海,这是痴心妄想,我们一定要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通过批判,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看清了林彪、孔老二
“克己复礼”的反动本质,张焕英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
张焕英生活在贫下中农之中,时时关心着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把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贡献给贫下中农。有一次,她和社员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时看到,往麦田施氨水的深度不够。队长说,施深了怕伤着麦根。张焕英便给大家讲解深施氨水能充分发挥肥效的道理。队里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以后,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小麦返青、拔节了,她又看见社员往麦田里搬沙,说春天易旱,搬沙压田可以保墒。这是老规矩了。张焕英分析了土壤成分,热心地向群众说明,这样压沙会使土壤结构逐渐变坏,减低贮水、贮肥能力。她又帮大队做了对比试验,说明只要加强麦田管理,不压沙同样能取得保墒的效果。社员们更加信服了张焕英讲的科学道理。
张焕英和芦港大队的贫下中农一起抓革命,促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全大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今年,这个大队的小麦,又获得了丰收。
在革命老根据地的莒南县大山公社,人们传颂着又一个“庄户大学生”王凤冕的事迹。
两手长满老茧,脸孔晒得黝黑的王凤冕,原先是莒南县坊前公社王家坊前大队的生产队长。这个参过军的革命烈士后代,当被选送上大学,接到入学通知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向大队党支部表示,一定为革命努力学习,将来为农业学大寨立新功。毕业回来后,他担任了大山公社农业技术员。
刚走上工作岗位,王凤冕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山公社三十五个生产大队普遍发现地瓜茎叶瘦黄,瓜块糠心,严重影响着地瓜的产量。一个外形看来很完好的地瓜,心却是空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干部、社员们心急如燎。
王凤冕当生产队长时,也遇到过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农学院学习时,他特别注意带着生产实践中的这些问题认真钻研,了解到地瓜这种病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线虫危害造成的。这次经过调查发现,果然又是线虫作怪。
夜晚,王凤冕在灯下查阅有关资料,重温防治这种虫害的知识。第二天,他到外单位借来一架显微镜,制做了虫片标本,进一步观察线虫的生活习性。在公社党委召开的地瓜种储存现场会上,王凤冕邀请到会的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来观看显微镜下线虫的形态,给大家讲述有关治虫的知识。会后,他又亲自背上显微镜,爬山越岭,来到虫害最严重的东山大队。王凤冕当场用病瓜切片,让干部、群众通过显微镜识别害虫,还帮社员挑出病瓜,建立无病苗圃,施用无病菌有机肥料,切断有虫地瓜的传染源,有效地控制了地瓜线虫病的蔓延。
王凤冕非常热爱农业技术员这一行。他走到那里,就劳动到那里,宣传到那里,热情帮助开展科学种田活动。人们都说他是个泥里来水里去的庄户人。
去年秋后,朱芦大队准备推广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春小麦品种。这是一项新的工作。王凤冕主动来到大队科学实验队蹲点。初冬,他和实验队的同志们一起深翻土壤,平整地面,积肥造肥,还给大家讲小麦栽培、管理等科学知识。初春,他跟大家一起在试验田下种,还做了五个品种和不同肥料的对比试验。四月中旬的一天,久旱的麦子得了一场喜雨。王凤冕冒着雨,抓紧时机到麦田追施化肥。在他的带动下,科学实验队的同志也都投入了战斗。经过精心的培育,第一年试种的春小麦就获得了亩产五百多斤的好收成。
原先是农村生产大队科学实验队普通队员的女共产党员刘彦芝,从山东农学院毕业时,就决心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扎根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刘彦芝被分配到莒县农林局当技术员后,积极要求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今年春节后,她兴高采烈地来到刘家官庄公社黄家宅大队蹲点,把铺盖搬到了一位贫下中农社员家里。在黄家宅,她穿的还是上大学前的那身衣服,盖的还是沂蒙山区农民习惯的那种普通被子。出门办事,三五十里地,总是走着去,走着回。她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追肥、挖粪、喂猪、打药,样样都行。社员们说:彦芝这闺女,上工比别人早,下工比人家晚。她和贫下中农一样,干在坡里,转在地里,贫下中农身上有多少泥她身上就有多少泥。有的社员悄悄地问她:“彦芝,你上了大学回来,怎么跟俺一样还干庄稼活呢?”刘彦芝回答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庄户人。我上大学是学种地的,我要为革命种一辈子地,怎能忘了咱庄户人呢!”
一年来,刘彦芝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科学实验,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这个大队大面积种植的豌豆,近几年由于潜叶蝇危害,造成减产。刘彦芝决心和贫下中农一起治服这种害虫。今年春天,当潜叶蝇成虫盛期和幼虫初期孵化快到的时候,每天天一亮,她就蹲在满是露水的豌豆地里观察,及时地抓住治虫关键时刻。通过防治,消灭了虫害。刘彦芝还和贫下中农一起,从生产实际出发,进行了小麦磷肥试验,大豆密植试验,大豆微量元素拌种试验,地瓜品种对比试验,绿肥作物试验等,对改变这里的耕作方法、栽培技术和土壤改良、防治病虫害等起了重要作用。
“大学毕业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没有毕业。”刘彦芝常这样说。深夜,社员走过她的屋前,看见她还在那里读书写字。再忙,她每天总是坚持学点理论,思考一些问题。批林批孔以来,她看书学习的劲头更大了。为了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她读了《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写了许多心得体会。学习和斗争实践,使刘彦芝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长着革命才干。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