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大农业劳动者决心夺取今年粮食生产更大丰收
朝鲜农村全面进入插秧大忙季节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六日电 朝鲜农村已全面进入插秧大忙季节,广大农业劳动者决心夺取今年粮食生产的更大丰收,豪情满怀地投入插秧战斗。
今年春季,朝鲜各水稻产区普遍低温多雨,这给冷床育苗工作带来了困难。各地农村干部针对这种情况,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广泛宣传今年一月份召开的朝鲜全国农业大会的精神,大力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了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采取许多措施,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加紧冷床育苗,精心加以管理,终于保证了插秧工作的及时进行。
今年,朝鲜水稻插秧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大力推广用插秧机进行插秧。据报道,今年全国水稻插秧面积将有一半以上采用插秧机进行插秧。因此,各地插秧的进度比往年大大加快。截至五月二十日,朝鲜全国插秧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四倍。
目前,朝鲜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街道都在组织群众奔赴农村,从物质上劳力上积极支援农村的插秧战斗。平安南道安州郡农业机械厂的职工自力更生地制造出适合于水田作业的滚动耙。这个厂的工人还组成流动机修队,深入田头,及时修理农机具等设备。平壤机械大学赶制了三百多台插秧机,供给附近的合作农场使用。平壤万景台区的商业部门组织许多流动售货车到生产第一线,使农业劳动者在大忙季节能够及时买到生活日用品。(附图片)
朝鲜千里马万景台合作农场场员正在稻田里插秧。
新华社记者摄


第5版()
专栏: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举行代表大会
齐奥塞斯库、波德纳拉希等党政领导人出席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电 据罗马尼亚报纸报道,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代表大会于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约三千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尼·齐奥塞斯库和埃·波德纳拉希等罗马尼亚党政领导人以及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各级机构的负责人出席了大会。
代表大会批准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章程和代表大会决议。在罗共中央执委、部长会议主席马·曼内斯库的建议下,大会代表一致选举尼·齐奥塞斯库为社会主义团结阵线主席。大会还选出了由四百七十七人组成的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全国理事会。理事会随后选出了由三十一人组成的执行局。
尼·齐奥塞斯库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六年前成立的社会主义团结阵线是一个把各个政治、群众和文化组织联合在一起,在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下把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提高我国全国人民福利和幸福计划的一个广泛的民主组织,这个组织已经有力地确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之中。”齐奥塞斯库说,“把各种组织以及我们民族的全体社会力量联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必须使大家集中努力坚持不渝地实现罗共十大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所制定的对内对外政策。”
齐奥塞斯库谈到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时说,“我们认为,必须坚决努力铲除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任何形式的统治,消灭新老殖民主义的做法以及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政策。”他表示,罗马尼亚同民族解放运动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和将来都将继续全力支持和积极声援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反殖的正义事业。
齐奥塞斯库最后说,“国际实践表明,今天中小国家、走上独立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不结盟国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世界各国,不论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和军事力量如何,都在国际生活中有发言权,都必须积极、直接地参与解决当代重大问题。”
代表大会结束时,齐奥塞斯库又发表了讲话。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电 据罗马尼亚《火花报》报道,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五月二十日接见了正在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的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斗争执行委员会委员、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外交部长维克托·萨乌德·马丽亚。
报道说,维克托·萨乌德·马丽亚对罗马尼亚给予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人民民族解放斗争长期的和兄弟般的援助表示深切的感谢。
尼·齐奥塞斯库同志重申罗马尼亚对几内亚(比绍)人民正义斗争的全力、战斗的声援,以使几内亚(比绍)人民更快地获得胜利和确保这个国家人民和平、自由及独立发展的条件。


第5版()
专栏:

圭亚那和朝鲜建立外交关系
据新华社乔治敦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电 圭亚那外交部五月二十五日在新闻公报中宣布,圭亚那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两国间建立外交关系达成协议,协议已在一九七四年五月十八日开始生效。
新闻公报说,建交协议是根据两国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共同愿望达成的。它说:两国政府“表示希望,建交协议将标志着两国在贸易、技术援助、文化和经济合作等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的时代的开端”。


第5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共筑友谊之路
一条新建成的柏油公路,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闹比斯向西延伸,蜿蜒盘旋在尼泊尔西部的丛山峻岭之中,把加德满都和博克拉这个经济发展中心联结起来。这就是尼中人民友谊的结晶——普里特维公路。
公路全长约一百七十三公里,其中百分之六十穿行在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之间,工程十分艰巨。帝国主义分子曾说什么“这里根本不能修路”,“这条路十年也通不了车”,妄图动摇尼泊尔人民修筑这条公路、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但是,勤劳勇敢的尼泊尔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同中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顽强战斗,开山劈崖,筑涵架桥,从一九六七年四月开工后,经过六年多的时间,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提前完成了全线工程。这条公路已于一九七四年元旦正式移交给尼泊尔政府。这给了那些帝国主义分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公路全线除经过多处悬崖陡壁外,还要越过许多大小河流,共有桥梁一百十一座,涵洞近九百个,平均一公里多一点就有一座桥。全线土石工程总量达七百多万立方米。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整个筑路工程中,紧密团结,互相学习,劳动的汗水流在一起,友谊的深情交织在一起,在尼中人民的友谊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紧密团结 协同作战从闹比斯西行,在加德满都河谷的西部边缘,一座奇峰拔地而起。这里是这条公路最艰巨的工程之一——五十九公里大山崖。在高达一百三十多米的绝壁下,奔腾的特力索里河流水滚滚向西。公路要在山崖的峭壁上横切过去。施工人员必须系上绳索,悬空打炮眼,一炮一炮地把岩石炸去。尼泊尔工人不畏艰险,豪迈地说:“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我们要同中国朋友一起战斗,决心把大山崖劈下来,再危险我们也敢上,再困难我们也要干!”经过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苦干加巧干,改进了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终于克服了险阻,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一位尼泊尔记者在谈到这里的施工情景时说:“真认不出那个是中国人,那个是尼泊尔人,都成了泥人了,真了不起!”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团结、协同作战,还征服了另一个险峰“老虎嘴”。“老虎嘴”是突出在特力索里河中的一座绝壁,远远看去,象正在狂饮河水的一张老虎嘴。它三面临水,地势险恶,被认为是连猴子都上不去的悬崖。公路要从这里修过去,就必须拔掉“虎牙”,炸掉“虎嘴”。
由于山势陡峭,工作面十分狭窄,一共只能容纳二十余人在上面作业,如果采取一般的施工方法,要八个月才能完成。尼中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共同研究,决定在“虎嘴”上开凿两个深十米、直径一米五的大竖井,挖掉两颗“虎牙”,然后再在竖井内埋置大量炸药,用大型爆破的方法,炸掉“虎嘴”。方案确定后,尼泊尔一个民工班勇敢地承担了打竖井的艰巨任务。他们攀援绳索,登上“虎嘴”,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竖井打成了。一千四百公斤的炸药装进竖井后,一按电纽,只听见震天动地一声巨响,硝烟散处,“虎嘴”失去了踪影。
这一次爆破的石方达四千方。大爆破的成功,使工期缩短了三个月,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勤劳勇敢 艰苦奋斗
尼泊尔广大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现了积极主动、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经常说:要很好地学习尼泊尔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
一九七一年六月,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型钢索吊桥——蒙格林塔尔吊桥的施工进入紧张阶段。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山洪暴发,特力索里河河水猛涨。工地旁的一座临时修建的人行吊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变了形,在大风中摇摇欲坠。这时,尼泊尔木工西里巴杜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承担抢修吊桥的任务。一个中国技术人员同他一起踏上摇摇晃晃的吊桥,冒着生命危险,向桥中心走去。经过一番艰苦的搏斗,最后终于修复了吊桥,使建桥工程照常进行。
被称为“尼中友谊桥”的马迪河大桥全长三百多米,是普里特维公路的关键工程之一。大桥的七号桥墩必须在洪水到来之前基本修建完成。一天,尼中工人在紧张地劳动一天以后,已经下班休息了。这时,突然山洪暴发,河水开始上涨,如果不另掘河道,七号桥墩就有被洪水冲毁的危险。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心急如焚,急忙向工地跑去,还没有跑到工地,就远远听见发动机的轰鸣声,原来四名尼泊尔推土机手不顾工作一天后的疲劳,早已主动地在那里干起来了。他们不怕劳累、不怕困难的精神使中国技术人员受到很大的鼓舞,经过大家协同战斗,终于保住了桥墩。友谊情深 亲如手足
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中国技术人员坐一辆汽车,从工地前往加德满都。途中,山上突然塌方,巨石卡住了车轮,车子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塌方还在继续,大大小小的石块夹带着泥土滚滚而下,情况十分危险。这时,远处跑来几个尼泊尔民工,冒着危险,一拥而上,用锨和镐清除石块,很快把汽车救出险区。中国人员为尼泊尔民工的热情和勇气而深深感动。
在一座还没有全面开工的桥梁工地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每次过河时,要脱去鞋袜,涉水而过。当时天气较冷,当地的尼泊尔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当两个中国技术人员正要脱去鞋袜过河时,一个尼泊尔人走来轻轻地拍拍他俩的肩膀,一边打着手势,一边说:“你们不用脱鞋了,跟我走。”他俩跟着他走到一处河床较窄的地方,只见一座独木桥已经架好在那里,这是几个尼泊尔朋友专门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架设的。中国人员满怀感激的心情,紧紧地握着那个尼泊尔朋友的手,连声称谢。
中国人民和尼泊尔人民心连心。中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把保护尼泊尔民工的安全,作为自己的国际主义本份。
一九七○年五月的一天,许多尼泊尔民工和中国技术人员正在八十公里大山崖上紧张地施工。中国开山工魏厚甫偶一抬头,发现山上有小石块不时向下滚动,他心里一惊,意识到这是塌方的预兆,一场塌方事故可能会在一瞬间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大声呼喊全部民工迅速撤离险区。当他最后离开险区只有三步远的时候,只听见一声巨响,大塌方发生了。无数大小石块从山上倾泻下来,顷刻之间便堆满了他们原来劳动的地方。许多尼泊尔民工饱含着热泪紧握着魏厚甫的手不放,其中一个说:“要不是你,我们早就被埋在这堆石头下面了。”
这条公路建成后到现在时间很短,但是,沿途已开始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公路通过的一个叫独木里的地方,原来荒无人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县城;另一个叫单木里的地方原来也是没有人居住的,而附近山上有一个小镇。现在这个小镇已搬到公路边上来了。公路上运输繁忙。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装运木材、大米、水果等农林产品的卡车从博克拉向加德满都疾驶;而装载着食盐等日用品的车辆则从加德满都开往沿线各城镇。普里特维公路已成为这个地区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大动脉。
新华社记者


第5版()
专栏:

日中友协(正统)举行全国代表大会
黑田寿男会长发表讲话 宫崎世民理事长做工作报告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电 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五月二十五日在东京举行一九七四年度全国代表大会。黑田寿男会长、宫崎世民理事长和日本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日本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岛健藏、冈崎嘉平太、古屋贞雄、伊藤武雄、坂本德松、一圆一亿、萩原定司、八百板正、清水正夫以及刚刚访华归来的佐贺县知事池田直、岛根县知事伊达慎一郎等应邀出席了大会。
日本共产党(左派)、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的代表应邀出席了大会。
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临时代办米国钧、参赞李连庆和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陈焜旺等。
黑田寿男首先讲话。他说:在日中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的形势下,召开了这次大会,实在令人感到高兴。
黑田指出:在国际关系方面,出现了具有历史性的重大变革。长期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剥削和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正在政治上日益觉醒,它们要求独立、自主,反对别国掠夺本国资源,并且正在把这种要求开始付诸实践。
黑田说:现在,对日中友好运动,是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在这种内外形势有利的环境下,尽最大努力,推动日中友好运动大踏步地前进。
黑田谴责了“青岚会”等日本一小撮反动势力破坏日中友好的卑劣行径。黑田指出,在“青岚会”等背后有一股妄图搞法西斯主义和复活军国主义的反动势力。他说:“我们必须与这股反动势力坚决进行斗争。”
黑田强烈谴责了苏联推行的帝国主义政策。他说:苏联一方面继续拒绝日本正当的民族要求——归还北方领土,从而正在暴露它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它企图把日本拉进“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以便把日本置于它的武力控制之下。“这是我们绝对不能答应的。”黑田说,“我们要更加努力为废除日美‘安全条约’而斗争”,并且要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为推进日中友好、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而努力奋斗。
接着,李连庆宣读了中日友协经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转致日中友协(正统)一九七四年度全国代表大会的贺电。他还代表中国大使馆热烈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大会上,来宾藤田高敏、渡部一郎、和田耕作、渡边登、中岛健藏、萩原定司、八百板正、陈焜旺等先后讲话,一致祝贺大会的圆满成功。
下午,宫崎世民理事长做了一九七三年度工作报告和总结。岩村三千夫副理事长向大会提出了一九七四年度运动方针的草案。
会后,放映了中国彩色故事影片《火红的年代》。


第5版()
专栏:

也门卫生部长沃杜德为我医疗队举行招待会
新华社萨那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电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卫生部长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沃杜德五月二十五日在这里举行招待会,欢送即将回国的中国医疗队员和欢迎前来接替他们工作的新队员。
沃杜德部长在招待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中国医疗队在加强也门卫生工作方面所作的努力,真实地表达了也门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牢固友谊和深厚的关系。”他祝愿也中两国合作日益扩大,也中两国人民之间友谊不断加强。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卫生部次长穆罕默德·哈韦等卫生部官员和卫生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招待会。中国驻也门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景春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