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粤剧的新生
——记广东省粤剧团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由广东省粤剧团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受到了广大工农兵特别是粤语地区观众的欢迎。去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成了彩色戏曲艺术片,这是在银幕上开放的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又一枝新花。在革命样板戏的带动下,通过对《沙家浜》的移植,使粤剧获得了新生。
粤剧工作者回顾他们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实践过程,深深感到,在粤剧舞台上,从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热情歌颂工农兵、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艺术革命。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粤剧艺术的传统。在这个问题上,广东省粤剧团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一开始,有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旧传统里兜圈子,唱腔一改革,就觉得“唱不顺口,听不顺耳”,认为是丢掉了“传统”。他们在改革实践中,对旧传统亦步亦趋,设计的唱腔曲调充满了陈旧感,同所表现的新的政治内容极不相称。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粤剧传统无可取之处,不如干脆“另起炉灶”,结果失去剧种特色。
针对这两种倾向,剧团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革命样板戏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成长的历史及其创作经验,对于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鼓吹的“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同时引导大家遵照毛主席关于“推陈出新”的教导,进行调查研究,对粤剧这一古老艺术进行全面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弄清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粤剧是具有将近三百年历史的我国南方重要剧种之一,它流行于粤、桂等地区,最早是用“中原官话”演唱的皮黄戏,后来吸收昆腔、弋阳腔并溶合民间说唱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由于剥削阶级的文化垄断,解放前的旧粤剧,极力美化、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劳动人民则被肆意污蔑、丑化。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个剧种中又大量地掺杂了西方的爵士音乐、流行歌曲和黄色小调,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靡靡之音的大杂烩。解放后的十几年,在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统治下,周扬等“四条汉子”公然叫嚷要恢复粤剧的“古老传统”,发扬粤剧“缠绵悱恻”的“特长”,继续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靡靡之音毒害群众,使粤剧艺术濒于绝境。但是,粤剧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中也有历代粤剧艺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它的板式丰富,牌子、小曲、民间说唱多采多姿,不少曲调旋律性强,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经过这样全面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以后,粤剧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粤剧的传统唱腔总的说来,纤细柔弱、轻佻放荡的居多,刚健挺拔、开阔清新的较少。这样的唱腔,同我们这个风雷激荡的革命时代和气吞山河的工农兵英雄人物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必须立足革命,批判地吸收粤剧传统唱腔中的有益的部分,加以革新,逐步创造、形成既要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留地方特色的新的粤剧曲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广东省粤剧团移植《沙家浜》历时五年,曾作过七次较大的修改。从实践中,他们体会到,移植革命样板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在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伟大方针的指导下,遵循革命样板戏的关于感情、性格和时代感“三对头”的原则,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为了使粤剧唱腔改革工作胜利进行,剧团党支部从一开始就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言堂”。他们除成立了领导、专业人员、群众“三结合”的唱腔音乐改革小组外,还按剧中的主要角色分别组成各个角色的唱腔设计组。全团从乐队演奏员到一般演员,都积极投入了移植《沙家浜》的工作。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和其它剧种移植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人人出点子。经过集思广益,把定下来的方案再拿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使改革方案日趋完善。
在改革实践中,他们首先按照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对传统曲调进行细致的分析鉴别,严格地为英雄人物选好基本曲调。“梆子”、“二黄”,是粤剧中表现力比较丰富的基本板腔,与京剧的“西皮”、“二黄”的性能相似。粤剧《沙家浜》学习革命现代京剧的板式安排,分别以〔二黄慢板〕、〔梆子慢板〕作为郭建光、阿庆嫂的基本曲调。在这里,他们体会到,对于糟粕固然要坚决地抛弃,对于可以选用的曲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必须经过改造,才能刻画出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例如,郭建光的核心唱段《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前段选用〔二黄〕板式,中段则用〔梆子中板〕较能适应内容要求,但到“主动灵活……”一段就与全曲格调不统一了,因此又改以〔梆子中板〕的节奏和二黄调式的起落音揉合起来,谱成〔二黄中板〕,才使这一核心唱段既有清晰的层次变化,又能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较好地表现了郭建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外,他们从唱腔内容需要出发,大胆打破僵死凝固的旧程式,充分发挥粤剧曲调变换转接灵活的特长,努力做到既有出新,又有粤剧特色。深入生活,吸收营养
广东省粤剧团在移植《沙家浜》的过程中,得到了工农兵群众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从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开始移植的头一年,剧团曾组织唱腔设计人员和演员到农村深入生活。但他们不是把改造世界观,变立场,变感情放在第一位,到了农村不久就设计了《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这个唱段,完全套用了旧板式。拿到群众中一试唱,贫下中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新词老曲旧感情,演员缺乏工农兵的革命气质。贫下中农的中肯而尖锐的批评,对他们触动很大,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演革命戏要做革命人,移植革命样板戏必须转移立足点。后来,他们在博罗县铁场公社渔业大队深入生活时,就多次请队里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介绍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作忆苦思甜报告,有力地促进了创作人员和演员的思想革命化。他们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和社员群众一起讨论唱腔,开门排戏。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人员重新设计了反映军民关系的这一唱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开始移植这出戏时,他们虽然对贫下中农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有所了解,但对贫下中农痛恨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反抗性格体会不深,因此,在设计《共产党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中忆苦一段的时候,就盲目地搬用了旧粤剧中的悲切调式,结果是情调低沉,悲切有余,愤慨不足。群众批评说,这那里象个久经风霜的革命的老妈妈?这时,他们再到群众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分析,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努力反映生活的本质,终于使这一唱段较好地表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的革命老妈妈的心声。
五年来,剧团到过许多农村和厂矿,在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改造世界观,逐步积累了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实践经验。扮演郭建光的演员从许多连队干部、民兵骨干身上学习他们优秀的革命品质,从而找到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依据;扮演阿庆嫂的演员在生活中深为那些奋战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妇女英雄人物所感动,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来自生活实践的许多感受,不但丰富了他们的艺术创作,而且大大振奋了他们改革旧粤剧、创造新粤剧的革命精神。
目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东省粤剧团的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联系文艺界和社会上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否定革命样板戏的种种谬论,用自己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切身体会,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展开了深入批判。他们决心在批林批孔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前进,把粤剧革命进行到底。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户县民兵业余美术作者创作大批作品
据新华社西安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九日电 陕西省户县是全国农民业余美术创作活动搞得好的一个县。
户县民兵中也涌现出一批业余美术创作的骨干。批林批孔运动展开以后,他们挥笔上阵,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创作出大量美术作品,揭露、批判林彪与孔孟之道的反动本质,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使户县的农民画放出了新的光彩。
庞光公社焦西大队民兵连指导员刘知贵在批判“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的时候,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访问贫农社员高生荣的家史,并以高生荣一家四口在旧社会逃荒要饭,父亲和哥哥挨冻受饿死去,高生荣从十三岁就给地主扛长工,受尽了折磨的苦难家史为题材创作了题为《批林批孔保江山》的组画。民兵和社员群众都说:“看了这套画,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林彪要复的
‘礼’,就是黄世仁、南霸天喝人血、吃人肉的‘礼’。我们一定要紧握手中枪,保卫社会主义的江山,绝不让旧社会的悲剧重演!”城关公社六老庵大队民兵营在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罪行时,营长柳绪绪组织大家把各人创作的美术作品聚集在一起,举办了一个批林批孔的小型画展。这个画展以《苦难的过去》、《地主庄园展览》和《红太阳光辉照亮六老庵》为题展出了三组画。民兵们一边看画展,一边批判林彪、孔老二妄图开历史倒车的罪行,受到了生动深刻的教育。
户县民兵业余作者还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满腔热情地歌颂茁壮成长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正在涝河工地施工的城关民兵营的业余美术作者们,为了回击林彪反党集团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无耻谰言,专门创作了《公社拖拉机站》、《大队盖起了新瓦房》、《涝河两岸尽丰收》等四十多幅美术作品,生动反映了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受到广大民兵和社员群众的好评。


第4版()
专栏:

西双版纳大批业余歌手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四年五月十八日电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涌现出大批业余民间歌手。目前,这批歌手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批林批孔斗争。
在傣族,称歌手为“赞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自治州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出现了新面貌,大批“赞哈”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中有社员、赤脚医生和回乡知识青年,也有基层干部。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赞哈”们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热情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歌颂各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好形势,歌颂合作医疗、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一些优秀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如勐海县景龙大队“赞哈”康朗英创作的《金色的芒果献给毛主席》、长诗《澜沧江之歌》,景洪县曼占宰大队“赞哈”康朗甩创作的《我把社会主义祖国歌唱》,景洪县大猛龙公社“赞哈”波万创作的《合作医疗好》等,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自治州各级党委和革委会十分关心“赞哈”的健康成长。州、县、公社和许多大队定期召集“赞哈”开会,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创作和演出问题。不少社、队还把“赞哈”组成创作演唱小组,开展业余创作和演出活动。批林批孔运动以来,自治州各县和公社,专门组织“赞哈”学习有关批林批孔文件,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同时组织他们拿起文艺武器,进行批林批孔斗争。目前,自治州各地的“赞哈”已创作了数以百计的批林批孔诗歌唱词,并深入群众,广泛演唱,有力地鼓舞和激励着群众积极参加批林批孔斗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