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异型”风格赞
跟上海异型钢管厂打过交道的许多人,都赞扬他们感人的共产主义风格。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异型钢管厂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但是,比这更可贵的是,他们为革命全局勇挑重担的共产主义风格,更加发扬光大了。
“有求必应”,这句话有点绝对,但确是许多人对异型钢管厂的赞语。这个厂接受的订货有些特别:有时少得出奇,有时难得异常,有时十万火急。对这些,他们从不轻易说个“不”字。
上海一个钢铁厂在平炉上试验深吹氧气,需要四根形状奇特的铜管。异型钢管厂接受了这个任务,四天试轧出来。他们说:“想一想,全国有多少平炉,试验成功了,推广了,全国可以增加多少钢!”在工作中,他们遇到不少急性的用户。上海一家机器厂检修一台大锻压机,发现高压水管要换,就开来一辆卡车,等在厂门口要货。他们毫不迟误,急速轧制,使这台重要设备很快发挥作用。
这个厂的职工随时随地注意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这里介绍的是从几位普通工人遇到的事情。季德全和一些工人到沪东造船厂去找废钢铁,在食堂里跟造船工人闲聊,偶然听说有两条船正缺油条管,回到厂里一讲,大家说赶紧轧了给人家送去。当时,已近年底,车间里正忙得紧。季德全和几个工人想利用星期天,把它轧完。正在合计,冷拔车间的工人们跑来争辩说:“这是我们份里的事,怎么能叫你们跑材料的来干?”管子轧成了,正要送去,不料卡车又抛了锚。季德全他们把管子扛上橡皮轮车,又拉又拖,在风雨中横穿上海市区,渡过黄浦江,淋了五个钟头,把管子送进了造船厂。
一天,两位外地的同志来到厂里,想订购一种波纹管。这种管子规格很特殊,能不能造出来,厂里供销人员说不准。这两位同志到车间里转转,看见这里尽是土设备,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他们拉出钢尺,量了量土设备的机身,说道:“对不起,凭这样的设备……”他们扫兴而去了。
望着远方来客的背影,供销人员心里翻腾起来,第二天向厂党总支书记赵熙祥汇报了这件事。赵熙祥,是山东老根据地来的干部。他听说以后,就跑到车间找工人商量。老师傅们说:“端到嘴边的饭要吃,掉在地下的,也要拣起来吃!这个‘硬骨头’说什么也要啃下来!”赵熙祥说:“追它回来!”他们奋战了半个月,把波纹管制成了。当波纹管送到用户手中,对方深深被感动了。
这个厂也有过拒绝人的事情:有的单位要产品非常急,愿意出大笔试制费,被他们谢绝了。有一家工厂急需一种波纹管,愿意出二、三十万元试制费。他们没有收这笔钱,只花了四千九百元,就制出了产品。他们说:“收这样的钱,咱们厂可以添多少车间、设备;但国家的资金、贵重金属分散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这样搞法。”
送上门来的“便宜”事不干,他们却甘愿自我牺牲,干一些亏本的事情。为什么呢?上海异型钢管厂有一个有名的算账法:对本厂来说,亏本看来是“减法”,但使用单位发展了生产,就变成了“加法”,全国各行各业都上去了,这就变成了“乘法”。
办事都要打打算盘。他们打的是革命全局的大算盘,不打本厂和局部的小算盘。两种打法,反映了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过去,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利润挂帅”那一套的干扰,一些亏本的重要任务,也曾拒绝过。他们说,表面看来这是合算了,而从革命全局看,这是失算了。社会主义企业也要讲利润,我们也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是如果拿利润来“挂帅”,不是明摆着要引向资本主义吗?
异型钢管厂自造的设备和复杂的异型钢管,有些已经在别处安家落户了。一家体育用品制造厂要试制合金材料的标枪管。异型钢管厂花了三个月时间,专门制造了一种热压冷轧机,轧出了这种管子。事后,对方想把主要设备、模具和工艺要走,由自己来生产。他们听了很高兴,发动工人们拆的拆,搬的搬,把设备、模具装上汽车运走了。外地一家工厂请他们试轧一种难度很高的翅片管。这种管子又长又薄,用火车运输容易损坏。对方正在犯愁,他们却替人家想周全了,说道:“你们将来要用它,设备、模具全部拿去,可以自己轧,人由我们来培训。”
有人问道:“为什么你们总是想到国家,想到别人?”工人们回答得好:因为我们工厂是国家的!为什么要把它划个小圈子,说这才是“我们”的,国家那一座工厂不是我们的?整个江山都是我们的!
办事要从全局出发,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要吃大苦,流大汗,甚至要冒风险,舒舒服服干不了这种事。
一天,天已经黑了,厂里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党总支向工人们讲明了生产这种产品的重大意义,当晚,厂里挑灯夜战。那一夜,干部没有回家,工人没有回家,供销人员、仓库人员也没有回家。干到午夜,发现缺一种小弹簧填圈,供销人员急冲冲地骑上自行车,到五金商店叫开了门。第二天天刚闪亮,他们拿出了这种异型钢管的试样。工人石圣珏说:“紧急的事一来,大家都是那么干的,也惯了,当时不睡也不累。可是一干完,坐上椅子就睡着了。”
最近,这个厂正在赶着试制一种大型钢管。这种管子技术极为复杂,目前只有极少数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才能制造。收下定货以后,大家犯了难。类似的小管子用液压工艺干了不少。开始,大家设想:“娃娃的衣服做过了,大人衣服放大就是。”可是,依样画葫芦地放大,就要造庞大的液压设备,起码需要两年,花钱之多更不用说了。这个难题把一些同志一下难住了。
党总支去请教工人群众。老师傅们一个个起来,说道:我们厂设备确实够土的,但造这种又大又难的管子,不能光看设备,要看群众。我们这些过去拿扳头的、剃头的、卖菜的、掌鞋的、做豆腐的、蹬三轮车的,在旧社会被踩在脚底下,解放后翻了身。这些年是谁造出了那么多管子?不就是我们?我们这伙人看来寻寻常常,正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
这个厂七百多人,有三百多人研究、讨论了这个产品的工艺方案,连炊事员也卷了进来。工人们琢磨出十多种方案,有爆炸成型的,有钢丝捆扎的。工厂许多角落一堆堆蹲满了工人,地板上用粉笔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样。最后,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了,一个创新的工艺诞生了!它设备小、投资少、上马又快。
前来联系订货的那位青年技术员,目睹厂里这种情景,激动得睡不着。他开始向自己的领导汇报说:这个小厂敢啃这块硬骨头,就是不给他们干也不行,他们争着要,抢着要。过些天,又报告说,一个很巧妙的工艺已经被工人群众想出来了。又过几天,缩小的样品送走了。过些日子又报告:用废旧料和边角余料在赶造设备了。现在,又打了个电报报告:第一个质量合格的管子已经试轧出来了。
动人的报告接踵而至,人们又惊又喜。盼望了那么多年,如今这么迅速地就实现了心愿,叫人感到突然,又似乎难以置信。这位青年技术员回到自己的工作部门,大家请他作个报告,谈谈上海异型钢管厂的见闻。他热情地叙述了在这个小厂里,他亲眼看到工人群众怎么样在创造历史,怎样在掏尽心血干革命。他在会上说:“透过这个厂,我看到了伟大的批林整风运动带来的大好形势,看到了我们整个国家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党的十大胜利闭幕以来,上海异型钢管厂的工人们已经试制出了二十一种新品种,几乎每天生产一种新的异型钢管,这是这个厂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老工人们坐在琳琅满目的产品陈列室里,认真学习十大文件,回顾了工厂发展的历史。他们说,我们这个厂,从解放初期,从旧上海著名的贫民窟药水里弄遗留下来的一座小平房,发展到今天,全靠的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路线正确,没有设备可以造设备,没有产品可以搞产品,没有人材可以出人材。”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五指山区新城市
——记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镇的变化
在祖国的海南,在五指山腹地的阿陀岭脚下,有一座美丽的山城——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通什镇。登高一望,但见巍巍群山簇拥着年轻的山城,倚山傍水的烟囱直指云天;纵横交错的高低压线凌空飞架,把工厂、农村紧紧相连;公路上人来车往,满载着化肥、农具、土特产的大卡车,穿山越水,从这里奔向自治州的四面八方。
五指山区水源丰富,蕴藏着丰盛的热带资源和地下矿藏。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从一九五七年办起通什第一座工厂——自治州藤厂起,通什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大雨山洪盖,荒芜人烟稀的南圣河畔,如今拥有机械制造、电力、无线电、化肥、水泥、铁木小农具、建筑材料、制药、造纸、火柴、印刷、电池、塑料、皮革、藤竹器具、食品、粮食加工、电影修配等工厂二十七座,产品不断增加,产值年年增长。一九七二年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十四倍。
海南制药厂就是通什发展地方工业的缩影。五指山区生长着一千多种中草药,过去黎、苗族人民身居药库,却缺医少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海南制药厂的工人,在荒凉的山岗上披荆斩棘,建成了制药厂,生产出自治州第一批药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厂职工怀着挖掘祖国医药宝库的决心,组成“三结合”研制小组,一面积极开展研制中草药的试验,一面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兴建一座中草药车间,成功地研制出一批穿心莲片、紫珠片、胆木注射液等以当地中草药做原料的药品,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现在,贴着海南制药厂商标的一百三十多种中西药品,已畅销岛内外。
利用当地的资源,是通什发展地方工业的一个特点。年产一万吨的自治州水泥厂,就是各族人民用双手劈开通什西南面番通石灰山建设起来的,石灰石和粘土原料就在车间附近,从采石到出料,实现了机械化。过去,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听也没听过水泥。如今,黎苗族人民用自己生产的各种标号的水泥,拦河堵坝,引水上山,建楼房,铺公路,装点新山城。解放前,这里换一盒火柴得拿出几只鸡。现在,自治州火柴厂就建在山脚下,只要把从附近山上砍下的木料放进切断机,再进入国产的联合自动火柴机,一盒盒五指山牌火柴,便不断地涌出。
通什镇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始终坚持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现在自治州机械厂、自治州二轻机械厂、通什农械厂除了生产切削机械武装县、社、队三级机械修造网外,还生产大批农村急需的电动机、柴油机、粉碎机、榨糖机、脱粒机、犁头犁壁、锄头钩刀等农具支援农业。各族工人组织机修队,根据生产季节的需要,背着工具箱,爬山涉水,走黎村,串苗寨,上门修理。通什农械厂自去年以来,先后派出六百多人次,深入社队检修农机具,同时培训了不少黎苗族机修工。由于工业支援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什镇郊、五指山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自治州红旗公社,解放前还采用“牛踏田”、“手捻稻”的耕作方法,现在全社已有汽车两部,电动机、柴油机、脱粒机、插秧机、碾米机一百八十多台;解放前水稻亩产仅有一百多斤,去年粮食已达到亩产一千四百五十四斤,一片“粮丰胶林茂,满山菠萝香”的景象。
随着山区建设的需要,公路运输事业也在不断发展。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逢山无路,遇水无桥。现在,公路穿山过,处处汽笛鸣,人行车往,四通八达。全州现有公路三千七百多公里,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二十七倍多。山区大量木材、药材,红白藤、橡胶、椰子、兽皮、茶等土特产品源源外调,大批工业产品运进山区,活跃了城乡交流,加速了山区建设。
入夜,天上繁星闪闪,地上灯火辉煌,通什又是一幅迷人的夜景。镇内,街道上熙熙攘攘,人们进出琳琅满目的商店、电影院、阅览室、灯光球场。在黎村苗寨,黎家姑娘围着缝纫机缝绣花筒裙,苗族小伙子吹起悠扬入耳的笛子;有些人聚在文化室里读书看报,围坐在喇叭下喜听从北京传来的声音。过去黎、苗族人民那种劳累一天钻黑窝,围着灶头吞野果,点着竹筒火把走夜路的苦难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黎、苗族人民斩流溪,改河道,大办小水电。现在,沿着流经通什全长三十多公里的南圣河畔,就兴建了二十多座水电站。仅电动机械碾米一项,就使广大少数民族妇女从木棍舂米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通什在变化,黎、苗族人民在前进。一代黎、苗族工人在茁壮成长。现在,少数民族工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五倍,黎、苗族工人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人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有的已成为厂矿、车间的领导。
五指山下五条河,日夜奔流不息,倾泻千里,黎、苗族人民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道上,继续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古老盐湖换新装
我们从西宁乘汽车西行,翻过海拔三千多米的日月山,绕过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进入了西北的新兴工业基地柴达木盆地。在绿草如茵、羊群似白云浮动的牧场环抱中,一个银色的大湖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青海省著名的茶卡盐湖。
“柴达木”,是蒙语“盐泽”的意思,有人说它是“盐的世界”。盆地里的四大盐湖中,茶卡盐湖是开发最早的一个。据有关部门勘探,它的面积有一百零五平方公里,储盐量达四亿四千多万吨。茶卡盐湖具有资源丰富、盐的质量高、开采容易等特点,只消揭开湖面上几厘米厚的一层卤盖,下边就是厚达几米至十几米的盐层,采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即成为食用和作工业原料的原盐。著名的“茶盐”,除供应青海省外,还远销到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西藏等省区。
早在三百年以前,茶卡草原上的各民族牧民就开发了这个盐湖。但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盐湖资源被当地封建王公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所霸占,他们残酷地剥削和压榨挖盐工人。那时,盐工们睡在不蔽风雨的破帐篷里,天不亮就被工头们用皮鞭赶着下湖。茫茫的盐湖上,洒下了采盐工人的多少血和泪!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采盐工人的健康。给他们配备了长筒胶靴、墨镜等劳动保护用品,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将铁钻松盐改为用炸药爆破松盐,把捞盐的铁勺改为铁丝网底的漏勺,减轻重量。国家还投资在盐湖里铺设了轻便铁轨,用矿车运输代替过去赶着骆驼和牦牛进湖运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盐的年产量比解放前成倍地提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盐厂的职工,认真学习“鞍钢宪法”,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决心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甩掉“四大件”(铁钻、铁勺、铁耙、铁锨四件落后的生产工具),从根本上改变盐场的生产条件。
湖内运输,是盐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大革命以前,虽然用矿车代替了骆驼、牦牛运盐,但矿车靠人推,工人们推着装满一吨盐的矿车,每天要来回走几十里路,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运量有限,每年要用全厂一半以上的劳力运盐。文化大革命中实现了用机车牵引矿车,一次就可以运盐二十五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可是,所需矿车要向外地购买,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成为全厂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九六九年,修理组的工人提出自己动手制造矿车。当时的修理组,设在盐湖边的一个小帐篷里,全部设备就是一台旧皮带车床、一把老虎钳、一台电焊机和一个红炉。全组七个人,除一名二级锻工外,其他都是挖盐、推车的普通工人。当时,有些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说这几个人造不出矿车来。修理组的工人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就是一榔头一榔头地砸,我们也要把矿车砸出来!”
在造矿车的过程中,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最难的还是造矿车的底架。按照外地经验,需要用一百多吨的压力机,把槽钢弯压成型,但厂里没有这种设备,工人们就用土办法来代替,一连试验十来次都失败了。修理组的同志毫不气馁,他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试验。当了十来年采盐工人的郭福祥,也主动参加了试制矿车架的工作。有一天,他猛然回忆起一九五八年在家乡修水库时,看见工地上用丝杠的原理,把指头粗的钢筋弯过来了,顿时受到启发。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修理组的同志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作了补充,搞出了一个叫丝杠弯架器的模具,终于把槽钢弯压成型,矿车底架试制成功了。接着,他们又用旧铁皮箍了个炉子,自己做了个鼓风机,建起了一座化铁炉,铸造出了经久耐用的矿车轮。
就这样,工人们用简陋的设备,先后制造出了一百六十多辆矿车,实现了盐湖运输机械化。一九七○年,厂党组织和革委会成立了有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向采盐机械化进军。挖盐工人、运输工人、机修工人以及其它部门的职工,都为实现采盐机械化操心出力,短短几个月内,就提出十多种试制采盐机的方案。参加采盐机试制小组的大学毕业生、共青团员蒋建华,原来不是专门学机械制造的,但他来到工厂后,亲眼看到工人们在盐湖里手工挖盐的辛苦情景,看到师傅们为实现采盐机械化而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技术的革命精神,决心要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贡献一份力量。他和工人师傅、厂领导干部一起,认真分析研究了群众提出的十多种方案,参考了外地的经验,最后设计出了适合茶卡盐湖特点的泵式采盐机。一九七一年九月,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茶卡盐湖上,寒风凛冽,采盐季节已经结束了。为了早日试制成功采盐机,厂党委书记薛道远和试制小组的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坚持在盐湖里继续进行试验。他们不顾天气寒冷,站在没膝深的卤水中工作。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采盐机终于试制成功了。
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茶卡盐厂的职工进一步增强了革命团结,领导更加相信和依靠群众,工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同心协力,互相支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很快就制造出六台采盐机。今年,采盐机投入了生产,从此,茶卡盐湖从采盐、驳运、集坨到装车放销四道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盐业工人梦寐以求的甩掉“四大件”的愿望,开始变成了现实!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茶卡盐厂职工自力更生制成采盐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