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青出于蓝
——记山东省即墨县兰村修配厂党支部书记牛永光培养新干部的事迹
今年七月的一天上午,在山东省即墨县兰村修配厂办公室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县工业局生产组副组长王金训;一个是兰村修配厂党支部书记牛永光。牛永光正在向王金训汇报厂里革命和生产的情况。
王金训,原来是兰村修配厂的青年工人,是老支书牛永光亲手培养成长起来的。现在已经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了。
牛永光看中王金训不是一天半天的事。一九六五年,十八岁的王金训进厂学木匠活。这个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学习下功夫,干活卖力气,样样工作干得都很出色,师傅们挺喜欢他,都说他以后能出息成一把好手。
王金训进厂以后的表现,牛永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觉得,小王是一个好青年,要好好帮助他。于是,多次找小王谈心,指出他存在的缺点;又亲手把毛主席著作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王金训进步很快,不久便担任了车间政治宣传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了老干部,也锻炼了青年一代。一九六八年厂革委会成立时,牛永光担任了革委会主任,王金训也作为群众代表担任革委会副主任。看到小王的进步,老牛打心眼里高兴。心想:革命事业需要这样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应该继续从政治上关怀小王的进步,培养他接革命的班。他把这个想法和一些老工人商量,大伙说老牛看得准,想得远。但也有人想不通,私下跟老牛说:“你在金训身上也算费了不少心,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冲又斗,还带头批判你,太不知冷热。”牛永光一听,“扑嗤”一声笑了,说:“金训在文化大革命中,冲的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的是修正主义的东西。他的行动是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为了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从这个大目标出发。”一席话,把那个人说得心服口服。从此他逢人就讲:“老书记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对。”
一九六九年,王金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又被选为厂党支部委员。此后,牛永光放手让小王领导全厂的生产;而在思想上,老牛却毫不放松对他教育,通过各种机会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整料车间有一段时期团结工作搞得不好。这个车间有个工人,平日爱和别人顶撞,谁说也不听。王金训对帮助这个同志满有信心,主动找他谈话。谁知道没谈几句,就吵崩了。老牛对小王说:“思想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以理服人,要说服,不能压服。这个工人有爱顶撞的一面,但也有看到不对就勇于提意见的一面,不能一概否定。”然后和小王一道去整料车间做工作。老牛和那个工人一起拉大锯,一起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他的家属病了,老牛亲自去请医生。领导的教育和体贴,使这个工人无比感动,他沉痛地说:“以前是我错了。”老牛这时候又肯定了他的优点,给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个工人很快改正了缺点,振奋了革命精神,努力和同志们搞好团结,成为车间里的积极分子。老牛的一言一行,对小王教育很深,他在整料车间蹲下来,耐心扎实地做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整料车间面貌变了,小王也在老牛的帮助下,提高了领导能力。
有一次,铸工车间根据全厂生产的需要,月铸件量要由十一、二吨增加到十七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小王便冥思苦想了一些办法,但一拿到车间总是行不通。牛永光知道了,把小王找来说:“我们办什么事情,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做领导工作,尤其要记住这一条。你没有办法么?群众有办法。”老牛和小王一块深入群众,召开老工人座谈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很快制订出许多具体措施。工人们大干了一个月,生产铸件十九吨,超额二吨完成了计划。从此,王金训增强了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遇事先问群众,不断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一九七○年,兰村公社新党委成立时,王金训被选为公社党委委员。一天,老牛到机修车间劳动,有个老工人向他反映:“金训衔多会多,干活少了。”这话引起了老牛的注意。晚上,老牛找到王金训,同他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谈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语重心长地说:“干部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作就会象水上浮萍扎不住根,摸不着底。”小王激动地说:“老牛同志,今后我一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把工作干好。”从此,车间里又响起了王金训的铁锤声。有时候参加会议回厂后,那怕离开饭时间只有十几分钟,金训也要到车间干上一气。厂里急需轴承,王金训和四个青年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日夜大干。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制造出两台一机四用的磨床,使轴承顺利地投入了生产。工人们称赞说:“小王行,干起活来还真有咱老书记那点味道。”
一九七一年七月的一天,县委书记来厂里检查工作。在由谁作汇报的问题上,支委会内部发生了争论。金训和其他支委主张,这事应该由书记亲自出面汇报;但是,老牛却主张让金训汇报,自己作些补充。他说:“让小王汇报,可以提高他总结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直接得到县委领导同志的指导。”最后,大家同意了老牛的意见。
汇报结束了,县委书记非常满意,对王金训有事实、有分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发言给予赞扬。
事后,县委书记向牛永光详细了解了王金训的情况。老牛一五一十地做了介绍,最后说:“金训是棵好苗子,能够挑得起重担子。”
不久,县里和厂党支部商量,准备调王金训到县工业局抓生产工作。支委中有人不同意,说厂里也缺干部,还是把金训留下吧。老牛说:“干什么都要有全局观念,培养、使用干部也是这样。为上级输送干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老牛那种宽阔的胸怀,使支委成员深受教育,说:“老牛说得对,应该送小王去为人民挑更重的担子。小王走了,我们还可以继续从工人中选拔培养新干部。”
在厂里欢送王金训的会上,有个工人和老牛逗趣说:“严师出高徒。你带的‘徒弟’如今超过你了。”老牛笑着说:“老干部应该帮助新干部,看到新干部超过自己,俺心里欢喜!”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农奴的娃子当了家
——记藏族女干部央金
藏族女青年央金,原来是西藏林芝县小学教师。去年初,当她被选为米瑞区委副书记后,想到党和群众这样信任自己,心潮澎湃。那天晚上,她怎么也睡不着,一件件心酸的往事涌上心头:解放前,当奴隶的祖父、祖母被万恶的领主活活打死,母亲被病魔和饥饿夺去了生命,哥哥、姐姐被迫给领主当了小奴隶。解放后,哥哥进了工厂,姐姐当了县委副书记,自己进了学校,成了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学生。今昔对比,使央金深深懂得:无产阶级的政权来之不易,今后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掌好人民交给自己的权。
央金来到米瑞区后,把行李一放,就跟着区里的干部下乡了。有的同志说:“你刚来,在家休息一两天再说,农村工作不是几天就做得完的。”央金回答说:“革命工作虽不是几天能做完的,但我们要有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她来到广久公社蹲点,发现二队队长与副队长之间互不理睬。央金找他俩谈心,一起忆阶级苦,讲革命团结的意义。副队长一时转不过弯来,央金反复对他做思想工作,他很受感动,主动找队长作了自我批评。从此,正副队长有事同商量,队里的革命、生产出现了新气象。
一天,央金刚回区里,快吃晚饭了,一位干部向她反映,米瑞公社五队队长丹巴大杰在工作中碰了钉子,不愿当干部了。央金连饭也没顾得上吃,就跑到了米瑞公社五队。她对丹巴大杰说:“我们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是毛主席给了我们幸福的今天;但林彪反党集团梦想篡党夺权,妄图让地主资产阶级重新上台,要我们重新做奴隶,如果我们扔下革命担子不挑,难道叫被打倒的领主们来掌权吗?”一席话,使丹巴大杰受到很大震动。以后,丹巴大杰成了社员们热爱的好队长。
央金工作再忙,也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的同志劝她说:“你的工作多,就不要成天和我们一样干了,动动嘴就行了。”央金回答说:“光说不干,那不是共产党的作风。要改变边疆面貌,就得干部带头拚命干!”区里兴修水利时,央金亲自担任了劈山引水的总指挥,她吃住在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工程开工不久,央金的耳膜炎越来越严重,脓水流个不停,县革委会打电话几次催她去治疗。她说:“眼下工作这样忙,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一直坚持到施工结束。在央金的带领下,群众艰苦奋战一个月,修成了一条十六华里长的盘山小渠,把水引进了旱地。去年虽然遭受了少见的干旱,米瑞区仍夺得了丰收。
在一片赞扬声中,央金总是说:“象我这样一个农奴的女娃子,能为党做一点工作,全是毛泽东思想抚育的结果。”确是这样,她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挤时间学习。区里的干部反映说:“供应给央金的酥油,她不是吃完了的,而是每晚学习点灯用完的。”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他当了干部以后……
姜春山一九七○年冬入党后,担任了辽宁省辽阳市张台子公社大营城子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当干部后,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得到群众的好评。
一次,姜春山的哥哥家盖房子,正巧房场东有一块集体的空地,他就在这块空地上挖土打起土坯来。姜春山认为这是侵占集体土地的行为,应该处理。在社员会上,他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有人对他说:“春山,你多少还得讲点情面哪。再说,队里还在乎那么点土!”这个情面,该讲不该讲?姜春山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对照毛主席的教导,他心里很不平静,他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保护集体利益等问题上,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这个情面不能讲。春山的想法得到了党支部其他成员的一致支持。晚上,姜春山找哥哥谈起心来……。第二天,春山的哥哥在被挖得凹陷的空地上,铺上了一层新土。
姜春山的父亲是一个老瓦匠,生产队里和附近三里五村的社员有些什么活,都爱找他干。去年秋天,一个单位的领导同志带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老姜,我想给你父亲找个工作,到我们单位来当瓦匠,一天工资三元钱,只要大队能给开张介绍信就行,我三五天听你的信。”过了几天,那个单位的领导又亲自来了一趟。姜春山跟他说:“俺爹是队里的劳动力,我是大队的干部,不能带头私自调劳动力出队去,这张介绍信不能开。”过后,他又耐心地做父亲的思想工作,鼓励父亲为打农业翻身仗多出力。父亲听了儿子的意见,第二天就高高兴兴拿着瓦刀到队里干活去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赤脚医生赞
一支新型的医疗卫生队伍——“赤脚医生”,正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茁壮成长。他们既是农民,又当医生。贫下中农热情地称赞他们是“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我们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这里介绍的,就是这样千千万万“赤脚医生”中的几个。
    贵在“赤脚”
在湖北省汉川县刁西公社朝霞大队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一九七二年全队社员的出勤表。在“赤脚医生”吕继明的名下,醒目地写着“二百一十天”。
一年二百一十个出勤日,这对“赤脚医生”来说,是个不简单的数字!
知识青年吕继明,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回到朝霞大队。前年春上,大队党支部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送他到县里举办的“赤脚医生”训练班学了半年,回来当了“赤脚医生”。
开始,小吕又要为社员看病,又忙着参加生产劳动,往往顾此失彼。后来,他逐步摸到规律:每天早、中、晚这三个时间,社员来看病的多,晚上更多些。原因是社员们不愿为一些小伤小病耽误了生产。贫下中农这种革命精神,深深教育了小吕。从此,他在这三个时间里,尽量少休息,抓紧给大家看病;平时,就背起药箱和大家一道出工,农忙还和社员一道出夜工。有些社员劝他说:“你只要给大家治好病就行了,劳动的事,能干多少算多少。”听了这话,小吕总是笑着说:“‘赤脚医生’不很好劳动,那还叫什么‘赤脚医生’!”
参加劳动,还有助于搞好防病治病的工作。去年有一个时期,队里患肠胃炎的比较多。小吕一边积极治疗,一面琢磨着大家得病的原因。一次,他和社员下地劳动,看到有很多人口渴了就喝附近塘堰里的生水。他马上给大家宣传不能喝生水的道理,同时向大队建议,每天派人送开水到田头。以后,患肠胃病的人就少了。参加劳动时,他随时随地给社员治病治伤,而且根据劳动中观察到的一些问题,经常给大家讲卫生知识。
不久前,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一心为公
黑龙江省肇州县新福公社保安大队的“赤脚医生”杜亭芳,他一心为公,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制度,远近贫下中农信得过,都说:“有这样的‘赤脚医生’,我们放心。”
杜亭芳家在当地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十里八村的亲戚熟人不少。但是,杜亭芳受贫下中农委托办合作医疗,严格掌握原则,下药看病情,决不看人情。一天,他的舅舅来到卫生所说:“亭芳啊,我尿血了,开点青霉素吧!”杜亭芳递过一个瓶子,让舅舅尿点尿,检查一下。舅舅说:“夜里尿血,白天就好了。”杜亭芳觉得这话不对头,就说:“不确诊不能乱开药。”他舅舅生了气,一扭头就走了。晚饭后,他到舅舅家,舅妈见面就说:“你这点情面都不给,别说药是公家的,就是你自己的,我们也用得着啊!”一打听,原来是猪病了,要青霉素。杜亭芳耐心地向舅舅和舅妈宣传了合作医疗是集体的事业,为集体办事要坚持原则的道理,使他们提高了认识,自己花钱给猪买了药。这件事很快在全大队传开了,很多人称赞说:“杜亭芳不愧是共产党员,真是一心为公啊!”
为了节约合作医疗资金,减轻社员的医药费负担,杜亭芳很注意勤俭办医。一次,他带领六个生产队的卫生员上草原采药,采回的三十种中草药做到了自给有余,节约了资金一千多元。可是,只要病人急需,杜亭芳从来不吝惜用药。一天,他在路上碰见社员李老四,见他头上冒出豆粒大的汗珠子,呕吐不止。他把李老四背到卫生所,经详细检查,确诊是食物中毒,于是立即进行抢救,该用的药都用上,使病人脱离了危险。
杜亭芳对群众这样关心,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格。有一年,他得了重病,公社卫生院让他用一种比较贵重的药治疗。但他怕多花合作医疗的钱,改用了中草药。他说:“大夫不能想用啥药就用啥药,处处得先想到贫下中农。”
    “大夫土,功夫硬”
在山东省招远县,贫下中农赞扬张焕才是庄稼人的好医生。
一九六九年,张焕才当了城关公社张华张家大队的“赤脚医生”以后,就起早贪晚,利用休息时间,上张华山去采药,群众也帮着他采。没多少时间,他们采来了六十多种中草药,共有三百来斤;再买来一些急需的西药。这样,大队卫生所就办了起来。
卫生所办起以后,张焕才串村访户,拜贫下中农为师,广泛收集民间土方、验方。四年来,他先后认识和收集了中草药六百多种,土方、验方一千一百多个。
用土方、验方给群众治病好是好,就是煎药麻烦。张焕才想,要是按土方、验方配制现成的药,病人拿去就可服用,那该多好啊!在大队领导的支持下,他们自己动手办起了一座“土药厂”。张焕才自制了一些土设备,制成几十种成药,能治一百多种疾病,特别是一种治疗乳腺炎的土药,疗效非常好,群众很欢迎。
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张焕才还用土方草药配制了十多种预防传染病的药品,根据不同季节,挨门逐户动员群众服药。由于预防工作搞得好,保证了社员的身体健康。
除了大搞中草药以外,张焕才还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他经常捕捉老鼠、青蛙,反复作外科手术试验,认真阅读有关人体解剖和外科学等方面的书籍,终于从只能治疗一般内科疾病,发展到能作一些外科手术。他不但能割脓包疮疖,还能作一般的脂肪瘤、纤维瘤、瘘管、痔疮等切除手术。四年来,他作了近千次小手术,效果都很好。为了掌握针灸技术,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身上试扎,每个穴位至少在自己身上扎过两次,有的扎了二、三十次。现在他已经能用针灸疗法熟练地为贫下中农治病。群众称赞他“大夫土,功夫硬”。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严师(木刻)  徐传鑫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