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戈壁红柳
——记天津下乡知识青年田毅
前些日子,我们到兰州生产建设部队走了一趟,看到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组成一支气吞山河的大军,生龙活虎似地战斗在边疆,实在令人鼓舞!他们那种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热忱、毅力和干劲,至今强烈地感染着我们。要把他们都写出来,是不大可能的。这里向读者介绍共产党员田毅的事迹,算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代表。
田毅,今年二十三岁,是兰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二十八连的指导员,共青团甘肃省委委员。我们初次见她的时候,她刚从田里劳动回来,穿着一身带补钉的衣服,裤管挽得高高的,小腿和脚上沾满了泥土,没有一点城市姑娘的样子。尤其是她那黝黑端正的脸庞,高高的颧骨,两条长长的辫子,看上去很象一个“藏族姑娘”。
其实,田毅是在繁华的天津市长大的。从一个天津姑娘,变成一个“藏族姑娘”,这中间经过了多少艰苦的磨练啊!
    一
田毅十四岁那年,升入了天津二十一中。上中学啦,田毅心里多么高兴!她和同学们经常在校园里热烈地讨论理想、前途、志愿……。不久,天津市上山下乡青年汇报团来到二十一中,介绍他们在边疆的战斗生活。田毅听得入了迷:边疆多么广阔,那里多么需要我们青年人去开发,去建设啊!她一边听,一边在手心里端端正正地写了四个字:“志在边疆”!
这天,田毅一回到家里,就把手伸给妈妈看。妈妈,这个在旧社会饱经风霜的老工人,看到女儿有了美好的理想,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她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爱抚地说:“小毅,你现在还小,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妈妈一定送你到边疆去,走毛主席指引的路!”
田毅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一九六六年六月,兰州生产建设部队接兵工作组来到天津,田毅和同班同学沈志听到消息后,急忙跑去报了名。学校批准了她们的志愿,家长也支持她们。
田毅想,到边疆去,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晚上,她和沈志专心致志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当她们读到“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时,田毅说:“边疆艰苦,我们到边疆去,这正符合毛主席的教导。”
沈志说:“可边疆到底有嘛‘艰苦’哪?”
田毅歪着头,想了想,说:“嗯,譬如,边疆的战斗生活,肯定是很紧张的,不象我们在家里,可以慢慢悠悠地梳小辫!紧张不是和艰苦连着吗?”
“那我们干脆把辫子剪掉算了!”“对!”说干就干,她们立即找来剪刀,把辫子剪成了短发。
田毅和伙伴们满怀热望,满怀理想,乘上开往河西走廊的火车。火车在飞驰,可田毅的心,比火车飞得还快,她不断地督促着:火车呵,你快快飞呀,快快跑,快让我看看边疆那一排排的白杨,整齐的新房,奔驰在原野的拖拉机,成群的牛羊……
    二
革命青年的理想是美丽的。可美丽的理想要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田毅来河西之后,看到的和原来想的大不一样。她所在的连队,驻扎在祁连山下、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地名叫“小井子”。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原上,只有一棵树,两个席棚,几间土房。那风也怪,刮起来,飞沙走石,黑天墨地。土质含碱很大,无风三尺土,下雨两腿泥。田毅他们来这里不久,一向雨水稀少的戈壁滩,忽然阴雨连绵。青年们住的席棚子,到处滴滴嗒嗒地漏雨。雨水渗过棚顶,变成黑泥汤,一滴一滴落在崭新的被褥上。一天,田毅站在门口,透过没完没了的蒙蒙细雨,望着无边无际的亘古荒原,心里火烧火燎,她想:这雨那一天能够下完?这荒原,那一年能够改变?戈壁滩千年万载无人烟,难道还能让它再沉睡一万年?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现在就要叫它变!
雨水打湿了她的短发,打湿了她的衣服,她一点也不觉得。
那些天,田毅老在思考着,改造边疆第一步怎么走?每天晚上,战友们都睡觉了,她还伏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写日记。她逐渐懂得,要改造边疆,首先要使自己适应边疆建设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她做得很自觉。
边疆生活艰苦,田毅就有意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吃饭时,别人吃热的,她一个人坐在旁边啃剩馒头;穿衣服,也不讲究。因为她那一身打扮完全象个男孩子,性格又泼辣,大家都叫她“假小子”。在城市长大的一些女孩子,喜欢吃些糖块、水果,可田毅,从来不吃零嘴。她当班长时,影响得全班都不买零嘴吃。有时,一些女孩子实在馋了,便央告田毅:“咱们把硬币凑一下,买几块糖吃吧?以后再不买了。”田毅便笑着抹她们的脸:“馋嘴!”时过五六年,现在青年们回忆起这些事来,还很有感慨,说:“不要看这类事小,我们的吃苦精神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一九六七年冬,党组织调田毅担任小学教师,兼带幼儿班。她到学校一看,共四个班,最小的孩子才三岁。教室里,一会儿这边哭,一会儿那边闹,这可怎么带呢?田毅回忆当时的心情时,向我们说:“我这个人,性子比较急,喜欢劈哩咔察地干事情,细事干不来。可当时革命需要我当教师。我想,人的脾气也不是天生不变的,那就改呗!”的确,在当教师那段时间里,田毅的性格改了不少。本来,她不会做针线,可她看到有些孩子的衣服破了,便向伙伴们学习,经常给孩子们补衣服,钉钮扣。有个孩子裤子不能穿了,她坐在煤油灯下,连夜把自己的裤子改成一条小的给他穿。田毅在学校时,爱好打球、跑步,可不喜爱文娱活动,觉得蹦蹦跳跳的没意思。当了教师以后,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她向擅长文娱的同志学习舞蹈、唱歌。有些人看了很奇怪:“咦,田毅学习跳舞了!”他们那里知道田毅的心事?一个自幼养成的性情、爱好,长大以后再改变它,谁都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要田毅做针线,学跳舞,那比抡镐头,抬大筐,困难得多。可为了边疆建设的需要,田毅非常认真地学着去做,工作做得很出色。她自己编写课本,经常带领学生劳动,讲阶级斗争的故事;下雨下雪天有的孩子不能回家,她把自己的饭分给他们吃。幼儿班的孩子,拉屎拉尿擦屁股,她都管着。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后来,田毅调到营部工作,孩子们拉着她的手,抱着她的腿,流着眼泪不让走。
田毅以惊人的毅力改造着自己,努力使自己适应边疆的需要,终于在戈壁滩上扎下根来。
    三
和田毅在一起,总感到她象一团腾腾的烈火,喷射着灼人的热力。如果你要她谈一谈来边疆的进步,那是很困难的。有一天,我们好不容易让她坐了下来。
“田毅,谈谈你成长的过程吧?”
“有嘛好谈的?我的工作做得不好,连队的粮食产量还不高。戈壁滩那么大,才改造了多少?”
我们一再磨她谈,她三言两语搪塞过去,“腾腾腾”跑到地里干活去了。
“唉,真没办法,她就是这么个坐不住的人。”有人向我们解释。
是什么东西,搅得田毅坐不住?后来,我们从其他同志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才解开了这个谜。——田毅心里有一团火,一团只争朝夕开发边疆的烈火。
这里向大家讲两件事情。
田毅到边疆后,很少回天津探亲。几年回去一趟,也是带着许多任务:搞外调,到伙伴们家去访问,探望回津养病的战友……。妈妈见田毅在党的培养下,扎扎实实地成长起来了,她欣慰,她高兴;可几年孩子不在身边,做母亲的有多少话要说啊!田毅呢?又很少安安稳稳在家坐上一会儿,妈妈生她的气,责怪她。田毅却好象根本没有注意妈妈的心情,等把任务完成了,她的心就飞到了辽阔的边疆,连城市的大马路,也觉得太窄了。她老是嫌时间过得慢,有一次急得竟把日历撕去了几页。
田毅心中的这团火,使她总是不知疲倦,朝气蓬勃。去年夏天,田毅在三号井执勤点搞路线教育,白天劳动,晚上组织大家学习。一天,她听说女战士小吴值夜班浇水,有些害怕。学习结束后,便跑到地里和小吴一起浇水。两天两夜,田毅没有休息,大伙实在心疼不过,就请求连长“命令”她休息。第三天晚上,副连长卢燕派了个女战士,监督田毅睡觉,并拿走了她的鞋。可是,田毅心里惦念着小吴,怎么也睡不着。过了一会,田毅见“监督岗”睡着了,便悄悄爬起来,穿起她的鞋,大步向田里跑去。为了不让同志们发现,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就赶回驻地,拿起扫帚扫院子。卢副连长起来,看到田毅裤腿上湿漉漉的泥巴,一切都明白了!象这样的好同志,还能说什么呢?
小吴上了十天夜班,田毅跟了十个夜晚。这十天中,她只休息了二十个小时。十天十夜啊,地里洒了她多少汗水,浇灌了她多少心血!但是,这十天十夜,在田毅的战斗生活中,不过是千顷枫林中的一片红叶。
田毅到河西整整七年了。七年来,她只歇过一天病假。她常想:“革命这么忙,害什么病呢?”一般的病都给她抗过去了。刮风下雨,战士们在家里休息,她就到风雨中查看庄稼。在戈壁滩上,不象在内地,在城市,这里难得看上一场电影。每次营部放电影,田毅总是让同志们去看,自己在连队值班、放水。对于这一切,战士们都清清亮亮地刻在了心上,每个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田毅的许多事迹。有一天,女战士马秀莲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春节前夕,全连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杀了猪,宰了羊,妇女们穿上花衣裳。正月初一这天早晨,人们还没起床,田毅老早就起来了,她还是穿着平日穿的旧军装,围着平日围的方头巾。这天,马秀莲也起得早,远远地看到田毅的模样,心里热乎乎的:“过节了,这‘假小子’还干什么呀?”只见田毅走进马圈,赶出了马群,豪迈地挥动着鞭子,向草滩走去……
讲到这里,马秀莲深沉地说:“田毅想得宽,看得远呀,她一心扑到连队上,把边疆作为自己的家!”
            ×   ×   ×
经过广大军垦战士连年奋战,亘古荒原改变着面貌。如今,这里盖起了排排新房,栽上了条条林带,开出了宽阔整齐的条田。南方的辣椒,天津的白菜,东北的豆角,新疆的哈密瓜,都在这里安了家,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面对戈壁滩的变化,回忆战斗的历程,田毅是多么兴奋啊!但她心中还有更美好的蓝图,她觉得,现在还是变化太小了!太慢了!还要大干!大变!
田毅的理想是美丽的,田毅的青春是美丽的!她象那一簇簇火焰般的红柳,锁风沙,抗盐碱,泼泼辣辣地生长在戈壁滩上。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田毅满怀喜悦的心情收割小麦。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编后

  热情和毅力
天津市下乡知识青年田毅,是个有革命热情、有革命毅力、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从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干革命事业,需要饱满的革命热情;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实行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股子革命热情,那是不行的。
热情是可贵的,毅力更加可贵。有了毅力,热情才能持久。一般说来,青年人的热情都很高。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时,多是满怀热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更踏实地前进着,但也有人热情减退。这里边就有个毅力问题。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头脑里树立起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目的,就会产生饱满的革命热情,百折不回的革命毅力;而美好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热情和毅力。我们赞美田毅那如火的热情,赞美她象红柳那样扎根戈壁的毅力,更赞美她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理想!


第4版()
专栏:教子女务农体会

  边疆是锻炼人的好地方
河北省深县革命干部 刘光明
一九六八年,我女儿刘英初中毕业了。当时我想:孩子从小生长在城市,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应当让她到农村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增长才干,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把这些想法说给爱人,她表示同意。
一九六九年,刘英到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以后,被分配在基建连队。开始有人说:“女孩子整天和砖头、土坯、瓦块打交道,能有个啥前途?”刘英在连队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认清了平凡工作对建设边疆的意义,她说:“共产主义大厦就是一砖一瓦筑成的,为实现共产主义增砖添瓦,前途无限光明!”
小英在家时,连鸡窝都没垒过,掌瓦刀砌墙,有不少困难。可她不灰心,砌得不好,拆了重来。一有空,就跑到工人老师傅那里求教,并利用休息时间苦练基本功。经过几个月实践,她逐渐掌握了砌墙、抹灰等技术。三年多来,刘英和她的战友们在沙漠荒滩上,盖起了上万平方米房屋,成了真正的泥瓦工。
刘英热爱边疆,处处为边疆建设着想。她看见抹内墙用的麻刀灰造价高,难加工,就琢磨着怎样用一种简易方法和普通原料来代替。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党支部,领导鼓励她大胆实践。在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她和同志们试验了多次,终于用沙子和石灰拌出了抹内墙的灰浆,为国家节省了许多财物。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刘英茁壮地成长起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事实证明,边疆是知识青年锻炼成长的好地方。刘英经常来信说,边疆有许多事情等着青年们去做,她决心为革命在边疆当一辈子泥瓦工。我鼓励她说:“你说得对,好好干吧!”


第4版()
专栏:

  下乡知识青年大有作为(五例)
贺家寨的带头人
在河北省晋县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董良翮,下乡四年来,坚持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成长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闯将。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勇敢地同阶级敌人作斗争,和群众一起调查研究,把一个隐藏多年的阶级敌人挖了出来,为贺家寨大队除了一害。
董良翮和下乡知识青年、贫下中农一起,大力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二十多个;大搞间作套种,把一年一种一收,改为一年两种两收或三种三收。一九七二年,当地虽遇上了大旱,但经过社员的团结奋斗,全大队仍然夺得了粮、棉、果子、蔬菜全面丰收。粮食亩产由原来的五百多斤,提高到九百二十斤,向国家交售余粮十五万多斤。一九七○年,董良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七二年,他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贫下中农称赞说:小董真不愧是咱贺家寨的好带头人。
    扎根边寨建电站
王克伟在中学读书时,就是个“电迷”。一九六九年四月,他和朱克家一起,从上海来到云南省勐腊县勐仑公社,在深山峡谷里的曼那伞傣族生产队插队落户。
小王到农村不久,就琢磨着怎样在山寨里建设小电站。贫下中农满腔热情地支持他。在建设电站的过程中,不懂技术,他向工人老师傅请教;没有建厂房的材料,他同贫下中农一起到深山老林伐木料;没有灯罩,他用旧罐头盒试着改作。不久,电站建成了,曼那伞山寨的幢幢竹楼,都安装了明晃晃的电灯。小王的愿望实现了。
    把青春献给苏北水乡
江苏省兴化县陈元大队,是苏北水乡的一个村庄。这里一千二百多亩沤田,粮食亩产过去只有四百斤。
一九六四年,十六名知识青年从县城来到这里,和贫下中农研究制订了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决心改变后进面貌。八年来,知识青年和社员们一起大干苦干,共挑了十多万土方,打起两座堤坝,挖了三十二条灌溉渠,开了三条长达一千四百多米的河道,建成两千多米长的大联圩,把百分之七十的一熟水田,改成了稻、麦两熟的水旱田。一九七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了一倍;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原来年年向国家要返销粮、要贷款,如今队队有存款,户户有余粮。知识青年们誓把青春和力量献给苏北水乡!
    志在宝岛育新苗
知识青年沙少芳,是广州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十六连的小学教师。一九六九年,她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从汕头市到十六连安家落户。
几年来,经过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锻炼,沙少芳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了讲好一堂课,经常备课到深夜。为了解决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她常常访家串户,拜工农为师。那一个学生病了不能来校上课,她就送教上门。天冷了,她把自己的棉衣给贫下中农的孩子披上。沙少芳努力改造世界观,逐渐成长起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团工委委员。
    群众欢迎的女兽医
一九六九年,覃培明从广西鹿寨县农技学校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石路大队担任兽医员。她经常深入生产队,给牲畜防治疾病。为了减轻生产队的负担,她同“赤脚医生”一起,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深山去采集中草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好了不少牲畜的疑难病。她积极帮助各个生产队培养自己的兽医员,普及牲畜防疫知识,大大地减少了牲畜的发病率。这几年,大队的牲畜头数增长很多,小覃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可她尽力把工作做好。大队缺少阉割员,她就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阉割技术。她成了社员们喜欢的女兽医!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