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新老干部团结紧 朝气蓬勃干革命
——记山西武乡县大有公社党委新老书记互学互帮共同前进的事迹
近一年多来,山西武乡县大有公社党委会,出现了更加朝气蓬勃的气象。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新任党委书记王月书,和原党委书记、现任副书记王琴书,亲密无间地在一起商量工作,认真地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这两位新老干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大有公社各级领导班子新老干部的革命团结作出了榜样。
    后继有人
去年三月,王月书,这位从北京回老家插队的青年,在峪口大队担任支部书记。有一天,武乡县委负责同志把他找去,对他说:“你在峪口大队工作得很好,把一个落后大队改变过来了。现在县委要你到大有公社做领导工作,为改变全公社的面貌多做一些工作。”
王月书听了一惊,说:“不行啊,我年轻,没经验,什么也不懂。……”
“不懂就学嘛。王琴书同志长期在农村工作,经验很多,你就好好向他学习嘛。”
“那没问题,我一定拜他为师。”王月书这么答应着,可心里在考虑一个问题:王琴书虽然快六十岁了,但工作有干劲,有办法,自己向他学习,那是应该的;但是两个人能不能合得来呢?
王琴书知道王月书要到公社当领导干部,心里很高兴。他亲眼看到王月书回老家插队以后,一直表现很好,从做记工员、会计到当大队支书,都干得很出色。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要有接班人。公社添了这个新生力量,工作会有新的起色。可是,他也有一点顾虑,就是自己年纪大了,怕与年轻同志合不来。当他想到为了党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完全有责任帮助王月书把公社的工作做好,就主动去找王月书了。
山村的夜晚,到处是静悄悄的。在一间小屋子里,王月书和王琴书在亲切地交谈着。王月书恳切地说:“老王同志呀,咱们的担子可不轻!领导希望我们,同志们看着我们,大有公社的面貌要早日改变啊!”
“是呀!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咱们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我相信大有公社的面貌是可以很快改变的。”
“我年轻经验少,还得靠你多指点。”
“毛主席说,‘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咱们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吧!”
王月书到大有公社后被选为公社党委书记,王琴书当了副书记。从此,这两位新老干部,就紧密地携起手来,为改变大有公社的面貌共同战斗。
    争挑重担
王月书虽然年轻,可是他深深懂得,作为一个公社党委书记,带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见重担就挑,见困难就上。王琴书呢,虽然不当第一把手了,但是感到自己是一个老干部,受党的教育时间长,对工作就该多操一份心,更应该迎着困难走。因此,两个人在党委的工作中,总是都争着要挑重担。在公社党委一次讨论分工蹲点的会上,王月书和王琴书都争着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西中庄是个后进队,粮食产量一直上不来,让我去那里蹲点吧!”王月书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那里的情况,还是我比你多知道一些,这个老大难队留给我吧!”王琴书紧接着这样说。
“你年纪大,从西中庄来回往公社跑,不方便。”
“我缺少文化,留在公社,没有你起的作用大。”
两人互争挑重担的精神,更加增强了公社党委朝气蓬勃的革命团结。公社党委成员经过讨论,认为从全局的工作来考虑,这次还是让王琴书去。
王月书没有到这个队去,就找其他困难的事情做,勇于承担责任,严于磨练自己。
    互帮互学
革命工作不会是风平浪静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有时候,王月书和王琴书对工作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工作决定以前,互相交换意见;工作做完之后,共同总结经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去年夏天,干旱严重,峪口大队的干部和群众提出要在南山顶上兴建一个容纳四千方水的六角大池。王月书觉得这是当务之急,应该动工。王琴书却有点迟疑,他说:“峪口大队土地多,劳力少,眼下动这么大的工程,会影响‘三夏’,秋后动工比较适宜。”王月书耐心地对王琴书说:“老王同志呀!你办事稳当,考虑问题细心的作风,是值得我学习的。可是,天旱到这种程度,庄稼快要枯死了,不抓水,一‘夏’也干不成。我看还是照群众的意见办事,突击一下。”
王琴书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扭转过来,但是看到干部和群众修建水池很积极,就同意了,还给他们出了些主意,想了些办法。时过两月,水池修成了,“三夏”工作一点也没拉下。这时,老王亲切地握着王月书的手说:“这件事对我教育不小啊!过去,我总是不敢想、不敢干。现在看来,还是年轻人思想解放,我得好好向你学习。”
今年五月间,王月书在石佛沟领导社员修建水库。当时,为了赶工,筑坝时没有给水留一个临时出路。王琴书看到后就说:“在汛期修建水库,必须搞临时溢洪道或留下涵洞,防止洪水到来冲毁大坝。”王月书听了没有重视,以为大旱天修坝,问题不大,何况只要突击几天,大坝很快就上去了,然后再搞溢洪道也不迟。王琴书见一下说服不了王月书,并没有因此撒手不管,就协助王月书一面动员社员快干,一面采取了些防汛措施。果然六月下了一场暴雨,大水猛冲着刚筑好的一截大坝。由于有了一些准备,加上王月书和社员们奋不顾身抢险,防止了事故。事后,王月书在王琴书帮助下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
王琴书出身贫农,七岁放羊,十三岁当长工,从没进过学校,认字很少。这几年,读马列的书,他就感到有些为难,学习信心不足。王月书看到这种情况,就给他讲读书的好处,并经常和他一块学习。王琴书慢慢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深有体会地说:“学了理论,提高了觉悟,眼里有了阶级斗争,前进有方向,工作有力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重视选拔年轻干部
郭大江
党的十大,号召全党按照毛主席提出的五条标准,在群众斗争中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并且明确地写入了党的章程总纳。这充分表达了新老干部的共同愿望。
今天发表的几篇报道,反映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农村中的大批新生力量,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他们在各级领导机构中,和老干部一起,互学互帮,团结共事,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喜有接班人。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百年大计,是件大事,是需要全党重视、全党动手才能完成的伟大任务。我们党需要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不是一两个,而是千百万。因此,要求党的各级组织经常抓紧这件大事,不断地注意培养、选拔和大胆使用优秀的年轻干部,特别要着重从工人、贫下中农中,以及从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培养和选拔干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优秀的年轻干部源源补充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把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老干部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要以极大的热忱欢迎、关心和帮助新干部,并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这就需要有立党为公的路线觉悟,有能上能下的革命胸怀,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而培养接班人的强烈愿望。我们希望,所有的老干部都能在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新老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团结一致地去争取革命事业的更大胜利。


第3版()
专栏:

  横泾公社党委充分发动老一辈帮助新一代
大批年轻新干部挑起领导重担
本报讯 江苏常熟县横泾公社党委积极培养新干部。现在,全公社二十二个大队的主要干部,有三分之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二十二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不满三十岁。一百七十六个生产队长,年轻的新干部占百分之六十一。这样一大批年轻的新生力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带来了一派兴旺景象。
横泾公社党委十分关心新干部的成长。绝大部分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能认真看书学习,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干难事,挑重担,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是,公社党委也发现,有少数新干部参加劳动少了,指手划脚多了,有的人由于经验少,工作顺利时容易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容易垂头丧气。针对这些情况,公社党委及时对新干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同时继续放手使用他们,让他们的实践中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横泾公社党委充分依靠老干部带新干部,而且首先强调在学习上带和帮。公社党委每年举办两次干部读书班,组织老干部谈读书体会,帮助新干部加深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理解,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去年冬天徐宅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干部,对农业和副业关系摆得不当,放松了粮食生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新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蔡阿二,年纪轻,经验不足,开始嗅觉不灵,制止不力。党支部委员、老干部朱森林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就和蔡阿二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指示,结合自己从办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以来的经验教训,说明是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是放松粮食生产,甚至“以副伤农”,这是两条道路斗争在农村的反映。小蔡提高认识后,立即帮助那些队干部摆正了农副业的关系。横泾公社地处阳澄湖畔,是当年新四军活动的根据地,有不少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干部。公社党委经常请他们向新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横泾公社党委同时注意教育老干部正确对待新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要求他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新干部,诚恳帮助新干部。潘洪大队党支部书记陆小林,一度思想上产生了优越感,办事主观,影响到干部之间的团结。老干部杨根元,看到小陆的缺点,起初也有意见,却不愿说。后来,在公社党委的提醒下,杨根元认识到,培养新干部是老干部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他积极热情地和小陆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帮助他树立群众观点。从此,小陆也能虚心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较好地挑起了大队党支部的重担。


第3版()
专栏:

  她在实践中飞快进步
——湖北安陆县陈沟公社党委培养青年女干部一例
丁成华刚到陈沟公社做妇联主任,公社党委就要她跟党委书记何志高到仰棚大队第十二生产队去蹲点。小丁决心好好向老何学习,好好磨练自己。她起早摸黑,和社员们风里来雨里去,劳动劲头蛮大。可是究竟怎样通过蹲点进行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她心里无数,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一天大清早,小丁心里正盘算着如何贯彻公社党委开展积肥运动的号召,刚出门,老远便见老何坐在田畈上。走近一看,原来老何一大早刨了三、四十担草皮,正坐在田塍上歇气。老何见小丁来了,忙说:“小丁,来,我们商量一件事。昨天我们号召群众积肥造肥,有人说这地方塘挖三遍,地刨三层,再无肥可积了,你说怎么办?”接着,他指着那一大堆草皮说:“你看这个办法行不行?”小丁不住地点头说:“行,行。我想了半夜,也没想出个好办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老何笑了笑说:“光一个人埋头想不行啊!我们个人能有多大本事?主要是靠群众,靠实践。”原来是昨天会后,老何连夜找贫下中农座谈,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了很多积肥门路,这挖青草皮沤肥,就是潜力最大的一种。这件事对小丁启发很大。从此,她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有事和群众商量,向群众请教,工作做得越来越主动。
为了锻炼小丁的独立工作能力,公社党委决定让她一人到陈沟大队一个生产队蹲点,帮助那个生产队解决夏锄进度缓慢的问题。她坚持参加劳动,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这个队妇女出勤率不高。她带着这个问题,向干部和群众反复调查研究,最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个别干部对发挥妇女劳动力的积极性重视不够。她便和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妇女工作的指示,并且具体解决了男女同工同酬等政策方面的问题。这样做,妇女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夏锄进度大大加快,质量也很好。公社党委总结推广这个队的经验,进一步发挥了广大妇女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巨大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切从有利于革命事业出发
江苏南通县五甲公社第十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季凤清
今年初,我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以后,党支部书记黄步贤同志,经常和我一起学习,并放手让我工作,锻炼我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平时十分尊重老支书。在工作中,往往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干,很少发生什么争论。开始,我以为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有一件事对我教育很深。今年二月,我们大队有些干部提出向各生产队筹款三千多元,加工几百根水泥柱子,把原来挂电线的竹杆、树棍全部更换一新,这样既牢固又“整齐好看”。老支书听了觉得蛮有道理,认为这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没有通过党支部的集体讨论,就点了头。随后,老支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当时,我就觉得这样做不对头:一是没有经过党支部的集体讨论;二是不符合勤俭办社的方针。但转念一想,怕提意见影响我们之间的团结,心里很犹豫。谁知一天中午我下地劳动时,好几个干部和社员向我提意见,不同意大队这种贪大求洋的做法。
群众的意见打消了我的顾虑,收工后,我锄头一放就直奔老支书的家里,照实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我自己原来的看法。我原先以为会争论起来,没有料到老支书一听就很快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当晚就召开了支委会,重新作了讨论。支委会根据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同时保证广播能畅通无阻,决定同群众商量,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加工电杆。结果,为集体节省了两千多元的开支。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新干部尊重老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路线上分清是非,一切要从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前提出发,共同搞好工作。看到老同志在工作中有缺点时,新干部应该襟怀坦白,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和增强新老干部的革命团结,步调一致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


第3版()
专栏:

  继承革命传统
甘肃华池县是陕甘宁的老革命根据地。农村中一代新干部,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革命传统精神熏陶下,茁壮成长。林镇公社东华池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兆理就是一个很受群众支持的革命接班人。
陈兆理从少年时代起就跟着老一辈参加了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有很纯朴的阶级感情。当时,担任乡党支部书记的崔生荣,发现这个好苗苗,便从多方面培养他。经常给他忆苦思甜,讲老一辈跟随毛主席艰苦奋斗闹革命的事迹。教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让他搞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陈兆理在一九五八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了生产队长。一九六六年,陈兆理接了崔生荣的班,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年逾六旬的崔生荣,特意把陈兆理带到当年八路军大生产时耕种过的一块地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一辈为了给咱打江山,洒了血,流了汗,你现在当了支部书记,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艰苦奋斗干革命。”陈兆理牢记着老支书的话,担任支部书记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一直保持着老区人民当年大生产的那股子劲头。他一年四季起鸡叫,睡半夜,脚不停,手不闲,为集体操的心比别人多,流的汗比别人多。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东华池大队干部、社员的冲天干劲。一九七一年,他们组成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在杨兰沟打响了改河造田的战斗。陈兆理生气勃勃地带头苦干。那里活最苦,他就出现在那里。在改河渠时,遇到了五米长的一段红砂石,他光着肩膀,抡起大锤,和三名青年社员用钢钎一块块的凿。不到两天,一条石渠在他们脚下出现。在他的实干、苦干精神带动下,男女社员大干了二十多天,改河道三里,在昔日的荒河滩上造出了水浇地六十亩。陈兆理说:“老一辈为我们打江山洒了血,我们就应该为建设这块地方多流点汗!”就这样,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这个大队共修田六百七十多亩,全大队的粮食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近一倍,成了全公社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由于陈兆理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群众保持广泛的联系,农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听得到,看得到,解决得及时。一九七一年六月,刘坪生产队锄草进展慢,他到那里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有人搞副业单干,不好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立即组织干部、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全队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和革命大批判,从而提高了干部、社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刹住了这股歪风,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使锄草任务按时完成。这一年,这个队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跨入了先进生产队的行列。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安徽舒茶公社的干部们,正在研究一项新的建设规划。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