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胜利”
——记武汉部队某部指挥连优质、高速地架设高压线的事迹
开展批修整风运动以来,武汉部队某部指挥连,曾五次批判过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初,他们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实践,在鄂西的崇山峻岭间,优质、高速地架设了一条高压线。而这是他们从前没有干过的事。不但如此,他们还在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战士们说: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胜利。
架线先划线
接受架设高压线的任务以后,指挥连的大部分同志都感到欢欣鼓舞,有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但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别说架设高压线,连看都没有看见过,能完成任务吗?再说,大部分连队干部又外出学习去了,家里只留下指导员一人,能指挥好这个战役吗?
在党支部委员会上,两种意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先摆出了一大堆困难:不懂技术,缺少骨干,要完成任务,难啊!指导员李富池感到,虽然以前五次批判过先验论,但有的同志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的认识在头脑里巩固下来。在实践中继续大破唯心论的先验论,大立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是能否优质、高速地完成任务的关键。于是,他就引导大家联系连队五次批判先验论的实际,进一步划清两条认识路线的界限,解放思想,鼓舞干劲,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雷达班长曹明芳发言说:“我在家当农民的时候,连雷达都没听说过,现在不是学会了吗?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最重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标图班战士孙振龙说:“我们把全连同志发动起来,一齐去实践,还能有攻不克的难关,煽不灭的火焰山?纵使骨干浑身都是铁,能打几个钉?完成任务还是要靠群众!”
通过激烈的争论,支委们统一了认识:只要依靠群众,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去办事,就一定能够掌握架设技术,克服困难,胜利地完成任务。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工程的第一步是挖坑和埋设高压线杆。在某电站技术员的指导下,战士们很快掌握了挖坑和埋杆的技术。
两天以后,全连投入了施工。战线一拉开,有四里多长。支委们按照分工,跑前跑后,督促检查,忙个不停,但是进度不快。大家感到纳闷。战士们批评说:“这样干,好比水牛掉进枯井里,有劲也使不上。”建议把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分段包干。李指导员和班长们商量后,采纳了这个意见。但少数支委却感到不踏实:这样一分组,战线又拉长了,各人照顾不到自己分管的地段,战士们离开了领导,能不出问题吗?
战士们的自觉行动,分组后施工进度大大加快,很快打消了少数支委的担心。这里只谈谈树五十四号线杆的情景。
正是三九天,北风卷着雪花,刺人骨髓。十二米高、一千八百斤重的线杆,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成了一根大冰棍。五十四号杆位,在一座光秃秃的石山脚下:临山的一面,是一条两三丈的深沟;对面,三个大水塘,对杆位形成了环形包围;四周又只有十来平方米的空地。地形十分不利。又因为雨雪霏霏,一脚下去,泥泞没膝。按照技术规定,树这样大的线杆,要用吊车。可是吊车在这里是无法通行的。
跟班作业的技术员担心:“这样,恐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摩托班长柴建祥把手臂一挥:“是火海要飞过去,是刀山要滚过来,困难再大,线杆也要按时树起来!”
战士们一齐响应:“一定要把线杆按时树起来!”
战士们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分析情况,想办法。提出了二十多种设想。这些使技术员受到教育,他和战士们一起,最后综合成这样一个方案:把线杆横放在深沟旁的土坎上,利用泥泞转一个角度,使杆底对准杆位;然后,接两条一百五十米长的绳子,捆住线杆,分成六十度角拉到水塘对面;再叫几个人用横木压住杆底,把线杆拉起来……
布置停当,一声口令,号子声起,线杆被高高地拉了起来,只听得砰的一声,泥浆四溅,线杆的一头扎进两米深的坑里,笔直地树了起来。
通过实践,技术员懂得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
这砰的一声,也给了支委们很大的震动,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坚持实践第一,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以前对群众不放心,正说明在自己的头脑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观点,因而一度束缚了群众的手脚——这就是前一段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斗争,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指挥连发动和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干劲,在工程的第二段大搞革新创造的事迹,充分说明了这个真理。
工程的第一段,在某电厂工人和技术员的指导下,战士们通过实践,很快学会了挖坑和埋杆的技术,也学会了难度大的扎线等技术。全连干部战士几乎都成了熟练的电工。
在第二段线路的设计刚刚开始,工人师傅将被调到别的工地去的时候,党支部请工人师傅给大家上了最后一堂技术课。师傅们不但一招一式,详详尽尽地把技术传授给战士们,还介绍了很多电业工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大胆革新创造的事迹。
这堂课给了战士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课还没上完,有的战士就提出:“我们能不能在下一段线路上搞革新?”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就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辩论。最后,一致认为:能革新!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也必须搞革新!
革新的要求,并不是几个人“灵机一动”的产物,更不是什么“天才”的头脑里偶然迸发的“思想闪光”。从外地学习归队不久的连长唐汉钧,在一次跟班作业中,就听到战士们这样一段议论:
“杆距为什么非得八十米才行?”
“这是技术资料上的规定。”
“技术资料就不能突破?我听老张师傅说过,他们有一次搞横跨江河架设,杆距超过了一百米,并没有影响技术质量啊?”
“我看哪,采用多大的杆距,得具体分析,死钉在八十米上,既费材料又费力,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能否适当加大杆距?唐连长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看到课堂上战士们热切要求革新的情景,他立即向党支部提出了适当加大杆距的建议。建议被通过了。战士们说:“连长跟咱们想到一个点儿上去啦!”
唐连长又找老张师傅,详细了解了当年他们在江河上架设的经验;翻阅了许多技术资料,掌握了计算线杆和电缆拉力的数据。然后,发动群众对线路通过地形和当地气候进行了分析:鄂西四季气候变化不大,不会引起线路剧烈的热胀冷缩;山区地形起伏虽然大,但只要精心选择线路,就可以在每一段大的起伏中,找到相对平坦的地形。这些都是加大杆距的有利因素。而且,杆距大了,就加强了线路的对地绝缘性能,提高了线路质量。
党支部决定,在没有技术人员参加的情况下,由唐连长负责,自行设计第二段线路。唐连长带着由几个战士组成的设计小组,扛起方向盘,跑遍了远近的山岭,选择最理想的线路,精心标定每一个杆位。两天的调查研究,往返行程一百二十多里。
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经过群众的充分讨论,终于诞生了;杆距一般从八十米增加到一百米,有的地方增加到一百二十米,甚至一百四十米。
这个方案顺利地实现了。
在革新杆距的基础上,战士们又向新的高度前进:
战士黄伯泉,把悬式瓷瓶上的直角挂板和延长环革掉了,电缆扎在金具上,又结实,又美观。
战士于建民,打破金具在杆上一件件安装的琐碎规定,事先在地上总装,工效提高了一倍。……
第二段线路提前一个月完工,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
线路完工后,请技术员进行技术鉴定结果,线路导电性能和对地绝缘性能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技术员又一次赞叹说:“你们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大胆革新的精神,给我上了一堂在大学里没有听过的课啊!”
指挥连的干部和战士,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谱写了一曲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凯歌。这歌声响遍了鄂西的崇山峻岭。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南海水下的尖兵
南海舰队某部潜水分队,多年来转战在祖国南海前哨的海防线上,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深水排“雷”
“轰!”一声巨响,风呼海啸,震天动地,几十丈高的巨大水柱拔海而起。这是某海港在进行紧张的水下施工。为了施工安全,必须立即检查礁石的爆破情况。潜水员张铁锁潜入海底,顺着嶙峋怪石向前摸去。突然,他的手触到一个滑溜溜的东西,仔细一摸,原来是一包没有爆炸的炸药。他想把炸药取出来,可是这包炸药就象被钉在海底一样。小张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个水下“地雷”排掉,挖泥船来施工时,就会造成严重事故。小张一面向指挥员报告情况,一面就着手排“雷”。
张铁锁首先摸了一下“雷”周围石头的分布情况,发现这包炸药被一块大石头紧紧地压住,大石头上面还有许多小石头。他搬走了周围的小石头,可是那块大石头很难搬起来。小张拧松腰间阀,加大供气量,借着潜水衣的浮力,搬起了大石块。但是在海底搬石头不象在陆地上那样得劲儿,激流的冲击,上浮的力量,人体随着涌浪摇摇晃晃,脚跟站不稳。如果小张一松手,石头砸下来,这包烈性炸药就会立即爆炸。但张铁锁想的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财产,根本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生命危险。他竭尽全力,终于把大石头搬开,挖掉了这个“雷”。
水下深情
潜水分队这个战斗的集体,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生动事迹。
一次,他们在某港口水下执行任务,海区浪大流急。张宝和、王鹤飞、江炎树、孙世余四个同志,正在水下紧张地工作着。忽然,班长张宝和发现四个人的供气管和信号绳缠在了一起。他心里明白,在这样复杂的海底工作,出现“绞缠”是十分危险的。张班长及时向上面报告了情况,然后把四个人召在一起,开了一个紧急的“海底会议”,决定分头解缠。
一场把安全让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战斗开始了。战士孙世余体弱,决定让他先出水。三个同志齐心协力,与急流搏斗了二十多分钟,小孙终于脱险了。还在水下的三个同志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出水。王鹤飞上午已经工作了五、六个小时,张班长让他先出水。他和江炎树帮王鹤飞解缠。然后又用力往上推,三个同志都同时上浮。王鹤飞一露出水面,就被舢板上的同志一把抓住,拉上舢板。但是,张班长和江炎树刚要浮出水面,受到涌浪和急流的冲击,一下子又同时沉下海底。这时,四个人的供气管、信号绳,缠在两个人的身上,不仅重量加大,而且绞缠得更严重了。张班长先要小江用力往上浮,可是,小江只能浮到张班长的头顶上,再也上不去。张班长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用尽全力往上顶。经过激烈的搏斗,小江的一只手露出水面,终于被救上来了。但是张班长一下子又被急流冲到二十多米远的沉箱吊环底下去了。他当机立断,一把抓住沉箱吊环,迅速向上报告情况。舢板很快划到沉箱附近,大家同心协力,又把张班长从水里拉了上来。
海底捞船
前些日子,一条驳船沉在十多米深的航道上,严重地影响着舰船的航行。潜水分队接到打捞的任务后,共产党员、战士牟思维马上向党支部请求去完成这个任务,领导批准他第一个下潜。
他下水后,发现沉船底朝上,驳船的栏杆全都插入泥沙中。地形复杂,涌大流急,给水下作业带来很大困难。四个小时过去了,在沉船底部找不到穿钢缆的点。原来,驳船舱面紧贴海底,要想穿过钢缆,必须用一根硬棍把钢缆从船底下带过去。如用竹竿,浮力太大,水下掌握不了;用铁棍又太重,容易插入泥沙中。最后他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手在船底下扒坑,用身子探进去,直接把钢缆穿过去。这是一场硬仗,若船身一摇动,就会把自己压成肉酱。小牟默想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把把的泥沙往外掏,累了就喘口气,坑终于挖好了。接着,牟思维钻入船底。这时,涌流越来越大,驳船摇摆得也越来越厉害,随时都有可能被船体压在海底的危险。但是,小牟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尽全力把钢缆穿过船底,然后又把穿过去的钢缆头和水面上吊着的钢缆接起来。这时小牟身体已经很疲劳了,领导多次叫他上来休息,但他坚决不答应,先后经过五个小时的海底战斗,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沉在海底的驳船捞上来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认真执行群众纪律的好战士
去年八月,解放军某部教导队来到古北口山区宿营。根据上级指示,教导队要在这里进行一次实弹射击考核。
解放军在当地宿营的消息传出后,群众就主动把刚平整好的一块地,让给解放军做靶场。教员克春生,带领五名同志来到这里观察地形,认为这个地方依山靠水,地势开阔,就选定了这个靶场。同志们把勘察的情况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党支部派二排长徐方忠和教员克春生再次来到现场勘察。一眼望去,平展展的一片空闲地,认为这个地方做靶场确实很好。徐排长到了弹着点地区一测量,发现有几条打好的白薯垄,再往前走,又有几垄,便对克春生说:“你对这几条白薯垄忽视了。人民群众把田地让给我们部队做靶场,是对人民子弟兵的关怀,但我们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队伍,应该时刻遵守群众纪律。”徐排长讲起了连队的一个传统故事: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某排奉命执行阻击任务,也是在古北口山区。全排同志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筑了很多工事,每次筑工事,宁肯绕道,也不损坏群众的庄稼。一次,修筑一个隐蔽工事,必须经过谷子地头。怎么办呢?经过大家研究,把地头的谷子苗移到缺苗的空地处,然后把地头垒好坎,才进行施工。
教员克春生听完徐排长的故事,暗暗责备自己粗心大意。当天下午,克春生带领几个同志爬山越岭来到古北口山区的一个深山谷里的一块空地。这里既没有庄稼,又符合实战要求。他们一看,这里做靶场可真不错,但仔细观察,发现弹道经过的地方有几棵零星小树苗,如果在这里搞实弹射击,就要砍掉七、八棵树苗。大家认为这个地方虽然做靶场好,但砍掉树苗要损害群众的利益,应当另选靶场。
为了选择一个适合的靶场,克春生带领同志深入山区勘察,他们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踏遍了附近的大小山头和溪河。最后决定在离营房十里多远的一个山坡上进行实弹射击考核。但是,需要把山坡劈开,才能作为射击场地。人民群众关切地说:“这个地方交通不便,施工困难,在这里劈山造靶场不合算,还是找个现成的场地去吧!”解放军同志却谢绝了群众的关怀,他们豪迈地说:“只要符合群众利益,什么困难我们也能克服。”经过四天四夜的英勇奋战,靶场建成了,按时进行了实弹射击考核。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军民一家人
一天下午,大庆驻军某部一机连的战士,劳动刚回来,正在收拾工具,忽然传来一个消息:砖厂有几位工人师傅因工负伤,急需输血。干部战士纷纷表示:“为了抢救工人师傅脱险,要人有人,要血有血!”
连长黄树臣立即带领全连同志,一口气跑了三里多路,赶到医院。一百多名大庆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等在抢救室门口。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医生,抽我的血吧!”这时,又来了一名医生,说采油二部医院里还有一名伤势更重的伤员,需要输A型血。战士们一听说,扭头便向二部医院跑去。医院门口也挤满了前来献血的大庆工人。战士尹松柏和王贵挤在最前边,急切地说:“医生同志,我俩都是A型血,快抽我们的吧!”终于,尹松柏和王贵的血,静静地输进了工人师傅的血管里。工人师傅脱险了。
采油二部革委会和大庆工人家属,特意派人给战士们送来了苹果、鸡蛋和奶粉等营养品。可同志们只收下了这份心意。连队党支部又买了慰问品,派连长黄树臣等同志带上慰问品和这些食品,去到医院,送给了负伤的工人同志。


第3版()
专栏:

“我叫解放军”
一天傍晚,从保定开来的汽车驶进易县下隘村汽车站,旅客们手提行装陆续走出车站。这时,在汽车站休息室里,并肩坐着一位大婶和一位解放军同志。那位解放军同志还抱着一个小女孩,正在给她削水果吃。
那位解放军同志叫耿三恩,是某部炮二连的副班长。当他执行完任务准备返回营地,走到下隘村车站时,忽然发现这位大婶抱着一个未满两周岁的女孩,身边还带着一个大包袱,焦急万分,踌躇不定。耿三恩马上走过去问:“大婶,您到哪儿去?”
“去上隘村,俺写信让俺爱人明天来车站接,可汽车今天到了……”话未说完,孩子哭闹起来。她一边哄一边说:“乖孩,别哭了,娘没奶,等到家给你买饽饽吃。”耿三恩亲切地对大婶说:“我书包里有糕点,让她吃一点吧。”耿三恩说着就从书包中取出面包、水果,一口一口地喂给孩子吃。
从汽车站到上隘村还有六里山路。耿三恩想:大婶带这么多东西,天下雨,道路又滑,她怎么走呢?雷锋冒雨送大娘的情景,突然闪现在他的眼前。小耿决定送大婶回家去。他向车站服务员借了一顶大沿草帽给大婶戴上,把自己的雨衣给孩子裹上。等雨稍小的时候,耿三恩抱起孩子,大婶提着包袱,趟着水,迎着风雨朝上隘村走去。没走一会儿,小耿的衣服都湿透了。当走到一道山口时,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为了保障大婶和孩子的安全,小耿到河的上游下游看了看,都没有好过的地方。怎么办?小耿对大婶说:“你抱着孩子在这等一等,我先去探条路,然后再来接你们。”说着卷起裤腿就跳到水里去了。
小耿由浅向深处摸索前进。冰冷的河水,冻得他浑身直打哆嗦。经过两个来回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水底较平的路。小耿身背孩子,手扶着大婶,一步一步地趟过了小河。在耿三恩的细心照料下,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把大婶和小孩平安地送到家里。
孩子的爸爸从耿三恩怀里接过小女儿,激动地说:“解放军同志,我该怎么感激您呢?”小耿回答说:“这是毛主席教我这样做的。”全家围着耿三恩问长问短,有的给他端来红糖姜水,有的拿来干衣服要耿三恩换。耿三恩把大婶和孩子安置好之后,就向她们告别上路了。这时,大婶忽然想起了还没有问他的名字,便追了出去大声喊道:“同志,你叫什么名字?”耿三恩答道:“我叫解放军!”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