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两族姐妹架“天桥”
海南岛琼中县太平公社最大的一块田洋,叫“太平洋”,座落在五指山东麓。有一座四十米长的水泥渡槽,把山上清澈的泉水引进“太平洋”,滋润着三百四十多亩翠绿的禾苗。这条渡槽,是太平黎族大队和新安苗族大队的两族姐妹共同修建起来的。社员们称它是“天桥”。
“太平洋”,由太平黎族大队和新安苗族大队共同耕种。过去,由于水利问题没解决,整个“太平洋”长年受旱,往往是有种无收;即使是遇上好年景,每亩也只能打二百斤稻谷。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毛主席发出了“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以后,黎、苗两族人民决心并肩战斗,劈山引水,改变“太平洋”的干旱面貌。一九六九年底,两族社员挖了一条近十里长的渠道,把水引到了上隆坡。但是,还要架设一座渡槽,渠水才能通过隆坡山谷,流进“太平洋”。这个时候,两个大队的男社员正参加全县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留在家里负责早造备耕的主要是妇女。眼看春耕季节将到,但田里没有水,妇女们心里很焦急。怎么办?新安苗族大队妇女主任李美花来到太平黎族大队找姐妹们商量,决定发动两族妇女修建渡槽,保证春耕用水。
山区的深冬,细雨霏霏,寒风飕飕,由四十多名黎族、苗族妇女组成的水利突击队,在苗族妇女李美花和黎族妇女陈清美的带领下,顶风冒雨,开上了工地。建渡槽,要懂得泥工、木工,还要学会用水平仪测量。开始,大家什么都不懂,但是没有一个人灰心。晚上,两族姐妹围坐在火堆旁,一字一句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开
“诸葛亮”会,决心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困难。搞水平测量时,她们不会使用水平仪,就用拉线的方法代替;为了砌好槽墩,四十位妇女每人轮流砌一次石,然后选出技术比较好的七个人组成了砌石小组,保证了槽墩质量。两族姐妹共同努力,互相帮助,终于学会了锯木板,钉槽模,浇水泥,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困难。过去建渡槽,都是先制好槽身,然后一节一节地吊到槽墩上去安装。可是这里没有吊装工具,怎么办?两族姐妹凑在一起,讨论了几个晚上,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槽墩上钉好槽模,扎好钢筋,然后把水泥直接浇在槽墩上。这样,就省去了吊装这一道工序,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修建渡槽的过程中,黎、苗两族姐妹互相关怀,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上山砍伐木材比较艰苦,黎族妇女抢先去干。搅拌水泥碎石费劲大,苗族妇女就把这个任务包了下来。有一天,黎族妇女队长黄桂蓉在下边钉槽模支架,上边一丈多高的地方忽然有一根木头脱落下来,眼看就要打到她的头上,在旁边的苗族姑娘陈玉莲看见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用肩膀架住了木头,保障了黄桂蓉的安全。陈玉莲这种为保护阶级姐妹抢险而上的精神,受到了两族妇女的热烈赞扬。
黎、苗两族姐妹白天同在一个工地上战斗,晚上围在一间工棚里学习,增强了革命团结,焕发了革命朝气,提高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她们仅用二十三天时间,就胜利地完成了整座渡槽的修建任务,及时解决了早造备耕用水。最近两年来,两族姐妹又一起开挖排灌系统,使长年受旱的“太平洋”闯过了水利关,还扩大灌溉面积一百多亩。今年早造,这个田洋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七十多斤,比去年同期每亩增产二百一十九斤。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她还是一个普通社员”
莫金博,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一位壮族妇女干部。她被选为广西河池地委委员以后,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密切联系群众,大家亲切地称她是“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一次,她挑着行李到县里去开会。当她来到一间二十人住的大房,正要解开行李摆地铺的时候,负责安排住宿的同志马上走过来,一边伸手去拿她的行李,一边说:“金博同志,我们给你找了一间单房,你搬到那里去吧。”金博同志摇摇头说:“不用了,我住在这里就很好。和大家住在一起,更有利于向大家学习。”这时,门口走进来一个带孩子的女同志,也是来开会的。金博立即帮她拿行李,把她让进那间单房里住下来。管总务的同志知道后,又给她腾出一间单房,她还是那一句话:“我住在这里很好,单房还是让给其他同志吧。”
莫金博同志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能官能民,不摆架子。在队里,扛谷桶下田,挑粪上山,那里劳动最繁重,那里就有她。一九七一年六月间,她在地委开完会后,为了早一点赶回队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在半路下车走小路回家。那时,她背着半岁多的孩子,担着行李,汗水湿透了全身的粗布衣服。中午,她快要到家的时候,看见社员们还在耘田,就把孩子往田边一放,撑开黑布伞给孩子挡太阳,自己挽了挽裤脚,“扑通”一声走下去参加耘田了。社员们劝她说:“金博,我们快耘完了,你走这么远的路,够辛苦了,还是带孩子回去休息吧!”金博笑着说:“大家都在劳动,我回去也坐不安呐!”直到和社员一起耘完了田,她才回家。社员们感动地说:“金博真是没有一点‘官’气,不论怎么看,她还是一个普通社员!”
莫金博同志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她了解群众,处处关心群众疾苦。
今年四月十六日,不少大队遭受了一场雹灾。听到这个消息后,金博坐立不安。为了支援灾区社员修盖被打坏的房子,解决住宿问题,第二天天不亮,就和社员一起上山割茅草;下午两点多钟,她挑着一担草,走了二十里路,来到受灾最严重的拉电大队。她一到那里,就从村头走到村尾,详细地了解灾情,以及抗灾、救灾的措施和成绩。当天晚上,金博还和拉电大队同闷生产队的队长、保管员一起研究,落实了这个队第二天的救灾计划,一直忙到十二点多钟。第二天清早,金博又到了红卫、贡维两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继续了解情况。
莫金博所在的河池县红卫公社寨熬大队拉怀生产队有个六十多岁单身的贫农社员韦明福,患肝炎病。莫金博经常帮他请医煮药,端茶喂粥,挑水洗衣。韦明福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金博,你对我比亲人还亲,我永生永世不会忘记你呀!”金博满怀深情地对他说:“阿叔呀,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解放前,你我都是地主、山霸皮鞭下的牛马;今天,我们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是一家人。你的病好了,就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添一份力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朝气蓬勃的藏族女书记
——记青海省杂多县昂赛公社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曲沙波毛
在辽阔的扎美草原上,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藏族中年妇女,带着简单的行李,顶风冒雪,翻山越岭,为人民奔波操劳。她,就是中共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委员、杂多县昂赛公社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曲沙波毛同志。
曲沙波毛自担任领导工作以来,手不离牧鞭,身不离群众。她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看作是从群众中汲取政治营养,改造思想的极好机会。去年一年,她坚持参加劳动三百二十多天,深受广大贫下中牧的赞扬。
去年三月,在抗灾保畜期间,为了集体财产少受损失,她将刚满周岁的孩子交给别人照看,自己带领支部领导成员翻雪山,穿林海,寻找积雪较薄的地方放牧。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冻得曲沙波毛的手脚裂了口,渗出了血,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但她不叫一声苦,仍和群众一起坚守岗位,指挥抗灾战斗。贫下中牧看到这种情况,都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坚定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这生产面临威胁的时候,怎么能只顾个人安危呢!”在她的带领下,贫下中牧坚持战斗,终于战胜了雪灾,使牲畜没有受到损失。
曲沙波毛不但是生产上的能手,也是阶级斗争中的尖兵。
一次,她来到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第三生产队,一个牧主分子恶毒地说:“一个女人当书记,能管什么用!现在牛羊死的多,这是佛爷对我们的惩罚。”曲沙波毛听到阶级敌人的这些反动谰言后,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和第三生产队的干部一起深入到各个帐房、畜群组,同贫下中牧促膝谈心,征求群众对领导工作的意见,发动群众揭发阶级敌人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罪行。三天内她走遍了第三生产队的帐房、牧场,掌握了那个牧主分子大量的反动言行,立即组织批斗大会。广大贫下中牧纷纷起来揭发批斗了这个反动的牧主分子。过去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这个生产队的生产一直比较落后。曲沙波毛来到这里以后,狠抓了阶级斗争,现在已由原来的“生活靠支援,花钱靠贷款”的穷队,一跃成为全公社的先进生产队,还出售了大量的畜牧业产品,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曲沙波毛的心中,只有集体,只有群众,唯独没有她自己。
去冬今春,扎美草原连续降雪一个多月,皑皑白雪掩盖了牧场、草山。刚从县上开会回来的曲沙波毛,得知距离大队最远的一个生产队灾情最严重的消息后,心里很焦急。她顾不得吃饭、喝水,只带了一条路上御寒用的棉被和一点酥油糌粑,就出发了。一路上要连续翻越几座海拔五千多米的大山。山高路险,大雪漫膝,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曲沙波毛想着群众,想着即将展开的一场抗灾保畜战斗,却豪情满怀。在翻越当拉山的时候,积雪已成了坚冰,每移动一步都很艰难。突然,她一脚踩空,滚进一个两米多深的雪坑。在那茫茫的雪原上,没有绳索,没有铲雪的工具,她就用自己的双手扒雪,手指抠破了,她咬紧牙关坚持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爬出了雪坑,翻过了当拉山。夜里,没有帐房住宿,她就在密林中露宿;饿了,抓一把糌粑就一把雪。就这样,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革命斗志,战胜了艰难险阻,凭着一颗红心两条腿,用两天时间走完了四天的路程。
曲沙波毛在暴风雪中突然出现在群众面前,广大贫下中牧飞奔过来,将她团团围住。一位六十多岁的老阿妈,就象见到自己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紧紧拉住她的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滚滚而下,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人们从曲沙波毛的脸上看到的只是和蔼可亲、充满胜利的喜悦。她放下行李,弹一弹身上的冰雪,就热情地问起灾情来,挨家挨户地走访,检查受灾的情况。接着就和群众一起,投入了抗灾保畜的战斗。曲沙波毛的行动使贫下中牧深受感动,每当人们提起她时,广大贫下中牧无不称赞她是“党的好女儿,贫下中牧的贴心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黑龙江省巴彦县康庄公社党委培养新干部曹俊琴的故事
巴彦县康庄公社党委副书记曹俊琴,今年二十五岁。别看她年纪轻,担任公社领导工作可有四年多历史了。在党的关怀培养下,小曹由一个“毛丫头”,成长为一个受群众热爱的公社领导干部。这其间,有多少老干部言传身教呀!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小曹刚刚二十岁,上级党组织看到她思想好,有革命朝气,决定让她担任康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这个公社党的组织为公社领导班子增添新生力量而十分高兴。他们知道,培养新干部是关系到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他们琢磨:一个青年干部,没有顽强的革命意志,是挑不起革命重担的。必须把小曹放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磨练。小曹到公社第三天,就派她到环境比较艰苦的庆胜大队去工作。小曹凭着一股子热情,干了一阵子,碰到不少困难,有些吃不住劲了,想打退堂鼓。公社革委会主任端木庆有看到这情形,感到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是小曹成长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和小曹一起坐下来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勉励她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小曹受到了教育,振奋了革命精神。
不久,公社新党委建立了。公社党委十分注意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怀小曹的成长。一九七一年春天,公社党委决定送小曹到地区“五·七”干校学习。这期间,小曹家里房子坏了,母亲病了。公社党委书记李凤舞听说后,心里很着急,但又想到:小曹的学习任务很重,叫她回来,会耽误她学习,影响她的进步。于是派人到小曹家慰问她的母亲,送去些药品,帮助她家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写信鼓励小曹安心学习,抓紧思想改造。一桩桩事,一行行字,使小曹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她倍加努力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刻苦学习和劳动锻炼,小曹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九七一年九月,李凤舞调任新的领导职务的时候,他把培养小曹的过程,向新任党委书记王德崇作了介绍。这两位书记都认为:纯金要经烈火炼,好钢还得高温锻。要想使小曹成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必须把她放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去锤炼。
公社党委讨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时,决定抓好先进的、增产潜力大的和工作薄弱的三种类型的大队。在党委会上,小曹要求到工作薄弱的永进大队去蹲点,并表示不改变后进面貌决不撤回来。王德崇看到小曹这种敢闯劲儿,心里想到:好啊,雄鹰要在暴风雨中飞翔,青年人要在艰苦斗争中成长。那么就让她到阶级斗争复杂的环境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吧!
王德崇还很注意帮助小曹掌握政策,讲究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她的领导水平。一次,老王来到小曹蹲点的地方,小曹向他谈到第一生产队社员张树荣反映:队里砍了他家几棵树,要求公社干部给处理。这涉及到集体和社员的利益,她拿不定主意。老王说:社员在房前屋后自种的树木归社员个人所有,别人不能侵占。小曹听了豁然开朗。王德崇走后,她便找老支书和一队的干部商量解决这个问题。过几天,公社干部碰头时,老王知道了由于有的干部思想不通,问题还没有解决。他想,虽然把党的政策交给了小曹,但还没有教给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告诉她只要把情况弄清搞准,用党的政策去武装干部和群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小曹受到启发,回到队里访社员问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还是一九六八年,老张家和另一家社员串换住房时,双方商定房前屋后自栽的树木,同房屋一块调换。队里干部不知道,以为搬走的那家不要树了,队里又急需木材,就给砍掉了。弄清了情况,小曹便反复向大家讲解党的政策,引导大家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件事不仅是某个人的几棵树问题,而是关系到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无产阶级政策的问题,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队干部提高了认识,主动向那个社员道了歉,并按实际情况赔偿了损失。为此,张树荣一家很受感动。群众称赞小曹办事牢靠,钉是钉,铆是铆。时过不久,在植树造林活动中,这个队不仅超额完成造林计划,许多社员房前屋后也都栽上了树。老王又及时帮助小曹总结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工作经验。小曹深有感触地说:“搞好调查研究,掌握政策,这对一个农村公社领导干部可太重要了!”
曹俊琴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经过公社党委的培养,进步很快,今年四月被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铁打的骨头
——记山东省莱阳县东石河头大队妇代会主任吕美娥
吕美娥同志是山东省莱阳县委委员、东石河头大队妇代会主任。她入党二十八年来,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她只有一个心眼:听毛主席的话,用双手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一九六五年冬,大队党支部决定在羊马沟修个水库。吕美娥响应党支部的号召,领着四、五十名妇女来到了工地。她们主动承担了垒坝打粘土芯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从挖土、搬运到夯实,需要倒动七千四百五十多方泥土,工作量很大。加上数九寒天,别说是初上阵的妇女,就是常年干活的男社员也会感到担子沉重。但吕美娥和妇女们却信心足,勇气大,她们说:“大干苦干,不怕出力,不怕流汗,咱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定要顶起半边天!”
严冬时节,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十五六度,粘土地冻得象坚硬的石块。但地硬硬不过妇女们的钢铁意志。吕美娥不惧严寒的侵袭,一会抡起铁镐刨开冻块,一会又推起车子往坝上运土。手臂震裂了,肩膀红肿了,她不知苦,硬是用红心铁手坚持战斗。就这样,吕美娥和社员一起,苦战一冬春,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水库垒坝工程。一个容量二十万立方的小型水库建成了。
一九六六年秋,吕美娥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组织了四十名妇女,成立了一个妇女战斗队,英姿飒爽地投入了牛埠岭战斗。
牛埠岭,原是一个鳖盖形的小山。过去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小鳖盖,乱石崩,耕地白出力,杂草也难生。”要在这样的土地上整出大寨田,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在这场战斗中,吕美娥经常是顶着星星上工,披着月光回家。有一次,她在掌钎时,放了空的铁锤一下子砸在右手上,当即拇指直淌鲜血。打锤的同志心里难过,手头发软,再不敢打了。吕美娥说:“这没啥!干社会主义那能不出汗不流血?继续干!”说着,撕了块碎布把伤口一缠,又接着掌钎。几天后,她的右手肿得老粗,社员们不忍心让她再干,把她拉回家。可吕美娥那能呆得住?她上了点药,又返回了工地。妇女们见了,十分感动,都说:“咱们的妇女主任,真是个铁打的骨头,一心为革命的人。”妇女战斗队的同志们,在吕美娥的带动下,和广大社员一道,用大干苦干的精神,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斗,终于把“小鳖盖”翻了个个,在石崩地上整出了一百四十四亩大寨田。接着,妇女们又单独战斗,在三十七亩漏水漏肥、杂石层层的石窝子地上,削高填洼,翻深整平,建成了平平坦坦的高产稳产田。一九七○年以来,粮食亩产过千斤。去年平均亩产一千三百斤,比未改造前亩产二百八十斤增长了三倍半。吕美娥带头苦干实干,用汗水换来了粮食的大增产!
一九七一年六月的一天深夜,突然间,狂风暴雨大作,正在睡梦中的吕美娥被轰鸣的雷声惊醒。她想到堆在场院上的小麦,翻身下炕冲出门外,头顶大雨,脚踏流水,朝队上的场院跑去。瓢泼大雨一个劲往下灌,她的衣服被雨湿透了,经风一吹,全身冷得打颤。为了集体财产,她坚持同狂风暴雨进行顽强搏斗。社员们赶来,见她成了一个水人,劳累不堪,都劝她歇一歇。可是,吕美娥说啥也不肯,继续奋不顾身地跟大家一起干。
经过人们齐心搏斗,麦垛压盖好了。全身上下湿漉漉的吕美娥,咳声不止,气喘吁吁,两腿软得再也站不稳了。原来,吕美娥这几天一直患着气管炎,她是带着病来到场院的。
回到家里,吕美娥冷得难受,浑身颤抖。一量体温,高烧竟达四十度。可是,第二天清早,社员们又在场院上见到了她,大家说:“吕美娥真是把心都掏给了集体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某部女跳伞员宋华、包金英在完成跳伞任务后,认真观察学习战友着陆时的动作。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