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开发矿业的尖兵
——记河北省承德钢铁厂大庙铁矿老爆破工段长太
段长太,今年五十来岁,是承德钢铁厂大庙铁矿的老爆破工。二十四年来,他手提导火索,身背炸药包,就象在战场上的战士一样,用爆破扫清前进的道路。他天天在井下搞爆破,为采掘开路,成为开发矿业的尖兵。
不 知 疲 倦 的 人
老段原来在山东省金岭铁矿当了九年爆破工,一九五八年,来到承钢支援大庙铁矿。一到矿上,他就把全部身心扑到矿山建设上。无论是大雨滂沱的深夜,还是大雪封门的清晨,他总是风雨无阻,背着炸药箱,步行六七里陡峭的山路,提前上班。一到井下,他就忘了钟点,为了赶任务,放大炮,有时一连几昼夜也不上井。他老伴说:“咱大庙象个磁铁矿,你一进去就被吸住了”。老段嘿嘿地笑着说:“倒也是。俺离开矿井一分钟也牵肠挂肚的,心里老不踏实!”有时夜间还要朝山上跑,说:“明天要放炮,我得再去检查一遍。”老伴不满意地说:“井下有技术员,放炮工也不是你一个,非得你去检查?”老段说:“放炮是个危险的活,稍有差错了不得!干革命得尽心尽力,不能有一丁点含糊。”
平时是如此,星期假日,老段也闲不住,不是到井下察看炮眼,就是检查放炮线路。有一个星期天,老伴想留他在家休息,就把钱和面口袋递给老段说:“你替我买买粮食吧。”老段点点头,把小口袋掖在腰里,就出门了。等了一天,直到天黑,老段才满身泥浆地回到了家里。老伴一提买粮食的事,段长太把手往腿上一拍,说:“嘿呀!早晨咱一出门,不知不觉地就又下井了,买粮食的事,早忘到脖子后头了。”
去年春节,井下放假搞维修,老段的爱人和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可是除夕晚上,老段又拿起饭盒要上班。两个小女孩搂着他的脖子不放,老伴也说:“今年矿上放假,你就跟孩子们一起过个团圆节吧!”
老段一听“团圆节”三个字,心里“咯噔”一下子,不由地勾起了辛酸的往事:那是在一九四三年春节前夕,老段正在金岭铁矿给日本当劳工,整天吃橡子面,饿得头发晕,眼发花。狗腿子看他不出力,举起带尖的榔头,照他背后打下去,鲜血透过棉衣流了出来,伙伴们把他送回家。那时段长太的母亲刚病死不久,父亲两眼失明,瘫痪在炕上。为了活命,天不亮,他又带着流血的伤口,忍着剧烈疼痛,拄着棍子上矿了。老段对孩子们讲了这一段往事以后说:“旧社会穷人哪有什么团圆节!和过去比,现在咱们天天都是过年。孩子,咱们幸福了,可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苦的人,我们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出力啊!”孩子们放开了爸爸,觉得爸爸说得对;老伴也似乎懂得了:她这个老段为什么没明没夜地那样不怕苦不知累。
几年来,段长太培养的徒弟有一百多个,很多青工都夺着他的炸药箱说:“你年岁大了,把这个工作让给我们吧?”他很有风趣地回答:“等把矿石都开出来,我就交给你们了。”和他一起在井下工作的战友,一批又一批地调离井下,去做其他工作,他却始终不离开掌子面。老伴劝过他改改行,他不听;矿党委多次安排他到井上做些别的工作,他总是要求仍到井下去;上级党组织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曾三次决定叫他去北戴河疗养,他三次都谢绝了。段长太就是这样一个为祖国矿山建设而战斗不息的人。
不 知 艰 险 的 人
段长太还有一个特点,从来不说泄气的话,不喊困难,而且胆大心细。
有一次,矿党委决定要在独头矿井放一个大炮,把所有矿柱都回收出来。这次大爆破对全矿生产具有关键意义,回收的矿石将占全年计划的三分之一以上。
独头矿井,活象一个死葫芦头,只有进气、没有排气的地方。里边空气稀薄,连一根火柴都划不着,炸药一熏,人进去十几分钟就得跑出来喘口气。装炸药非常困难,三十多吨炸药,全靠人工一点一点地朝炮眼里装,然后用木棍捣实。别人是三班倒,老段说他是放炮组长,不能换,一口气干了二十四小时,终于坚持把炸药装完,胜利完成了独头矿井放大炮的任务。
在井下作业,就象是在虎口里拔牙,既要心细,又要不怕风险。多年来,段长太始终站在最前面。全矿进行十三次井下大爆破,次次都有他参加;矿上处理大小溜井事故,每次都是他亲自排险;为了回收矿石,他不顾个人安危,腰系几十米长绳,下到已经塌落的采空场上放炮崩石;为了保证战友安全,每次出现哑炮事故,他总是第一个跑去排除险情。
一天早晨,矿上发生了重大事故:主溜井在中间堵住了,井下所有的机车都停了产,工人急得直跺脚。王矿长说:“我下去看看。”“你去危险,这事我来干!你留在井上指挥。”说着,段长太疾步向井下跑去。
主溜井是铁矿的大动脉,全矿大部分矿石要通过这个溜井运出去,堵井,就如同堵住了咽喉。可是,这条溜井有一百二十七米,偏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距井底八十米处堵住了。段长太从溜井上边系下药包,炸了几次,毫无效果。人们一个个心如火燎。这时,段长太又想出一个办法:从检查巷道进去爆炸。检查巷道是在溜井中间横打的一条通道,直通溜井井壁,但到那里一看,仍距堵塞处有几十米,也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空中,无法作业。怎么办?时间就是矿石,时间就是钢铁。段长太搬来一块木板,一头固定在检查巷道,一头伸进溜井中间,象鹰嘴一样悬在半空,他说:“咱们把木杆一根一根地接起来,挑着炸药,实行空中爆破!”这个大胆的设想,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溜井直径小,木杆伸不出去,只能人站在悬空的探头板上,一节一节地把木杆接起来,才能把炸药顶到溜井堵塞处。矿里领导拦住他说:“你身体不好,这个任务让给别人吧。”工人们也都劝阻他。老段望了一眼溜井壁上似乎随时都要掉下来的呲牙咧嘴的怪石,镇定地说:“我来!大家放心,我搞了多年爆破,积累了些经验,保证安全完成任务!”一双双热情的手,一对对信任的目光,使他浑身增添了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临时组成的抢救小组,把绳子系在老段的腰上,十几个小伙子紧握绳头,稍有危险,就立刻把他拽回来。老段脚踩着“鹰嘴板”,身悬半空中,一手抡斧头,一手抓木杆,用两个膝盖当固定板,就这样,一锤一把汗,锤锤都砸在紧靠他小腿的木板上,锤锤都磨练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钢铁决心!一个小时过去了,他两腿麻木,汗如雨下,八个小时他只接了三根木杆。望着他那象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的水人时,人人感动。人们大声喊:“快上来喝点水,吃点饭吧!”工人们拉着绳子,硬把他拽回来,要他吃饭。很多青年人要替换他,老段却说:“我能坚持住。”十六个小时过去了,他仍然坚持着,木杆越接越长,木杆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每翻动一次木杆,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气。就这样,老段冒着生命危险,悬空作业二十多小时,共接了八根木杆,总长二十八米,终于把炸药包顶到溜井堵塞处,然后用绳索固定住木杆,点燃导火线,一声巨响,堵在大溜井咽喉的矿石,终于被炸通了。全矿上下,一片欢腾。转瞬间,车轮滚滚,马达飞转,巨大的坑口,象喷花吐玉一般,把闪光的矿石全部喷吐出来,使全矿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矿区晨歌(套色木刻) 工人 宋恩厚 肖曰富


第2版()
专栏:

又要增产,又能低耗
江苏响水县贾汪小煤矿工人评论组
去年初,我矿正式投产以后,大家一个劲儿抓产量。干了几个月一算账,坑木等材料的消耗,竟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我们工人很心疼,找领导提意见,要求节约用材,降低消耗。但少数人却不以为然,说什么要多增产就不要怕多消耗。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搞生产必然要有一定的原材料消耗。可是,能不能在增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地降低一些消耗呢?实践证明是可以的。生产上,有时候消耗的材料并不少,产量偏偏不高;有时候用了较少的原材料,产量却较高。比如我们矿去年下半年,坑木等材料消耗合乎或低于国家规定的指标,产量却超过了国家下达的指标;可是去年上半年,消耗比国家规定指标高百分之十到二十,产量却没有下半年高。
又要增产,又要降低消耗,关键在哪里呢?好多老师傅说得好:“若要消耗低,先要觉悟高。”我矿回采队队长张达军同志经常说:“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还不够丰富,木材工业还不够发达,工农业生产到处要木材用,我们能节约一架棚,就能给农民兄弟做多少把大锹柄啊?”他手里每接到一根梁,一根柱,一块板,一个楔,都要看一看它的粗细,掂一掂它的分量,可以用细的决不用粗的,可以用边角料的决不锯整料,尽可能做到短材长用,小材大用,劣材优用。他还经常千方百计回收坑木。在他这种好思想的带动下,回采队领用的木材,本年度比上年度减少了百分之十六;而所建的巷道完全符合质量标准。这同样是又要增产,又能低耗的生动例证。
总之,我们认为“高产、优质”与“低消耗”是能同时作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的多快好省四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整体,丢了那个方面也不行,“省”字是万万忽视不得的。正象我们应当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一样,也应当省中求多,省中求快,省中求好。“省”中的确有“多”,省下了材料,就能生产更多的产品;“省”中的确有“快”,同样的材料,节省着用,就能部分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保证生产更快地发展;“省”中的确有“好”,把有限的材料用在刀口上,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掘进新歌
湖南新晃矿广大职工,今年三月份在一二七平巷创造了独头平巷月进一次成巷七百零七点三米的新纪录,在我国快速掘进史上谱下了新的一曲。
这条巷全长七百五十米,掘进断面六平方米,岩石硬度八到十二级,断层多,破碎带长。另外,凿岩爆破条件差,掘进出碴设备缺。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创造独头平巷月进新纪录呢?工人们在总路线精神的鼓舞下,决心鼓干劲,挖潜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一二七平巷的掘进战斗中,矿里的领导同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矿山第一线。为了试验出碴设备,革委会副主任彭天圣的脚被岩石砸伤,送进了医院。但进医院不久,他又瞒着医生赶回了工地。
一次,风机发生故障,掌子面上浓烟滚滚,毒气熏人。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一分队队长、共产党员姚茂才不顾个人安危冲了上去,把风机修理好了。同志们把他从昏迷中抬了出来,劝他好好休息几天,他不听劝阻,又投入了战斗。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一天,三分队的青年人,遇到了大断层。在困难面前,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采取稠状排碴、小风吹眼的办法,终于闯过了断层。他们的进尺由开始的二点三米迅速上升到六点三米、八点一米。
为了加快掘进速度,必须提高出碴速度。技术员文道光同工人们一起发扬大庆工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决心制造一台皮带出碴设备。为了解决皮带跑边的问题,他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他的胃病发作了,医生要他休息,领导劝他住院。但他认为这是试制新设备成败的关键时刻,坚决不离开战斗岗位。经过三十多次试验,一台七米和一台十六米的皮带转载出碴机终于投产了。
为了解决枕木钉轨速度跟不上掘进速度的问题,共产党员、老工人唐凤林连续几个夜晚,用几根稻草当枕木,在桌子上反复研究快速钉轨问题。在一次技术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用扁铁代枕木实行预制铺轨的建议。这建议在工程上采用以后,提高了工效八倍多,使铺轨的速度赶上了掘进的速度。
为了创造掘进新纪录,他们提出了“一分钟也要多作贡献”的战斗口号。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风钻工抓紧开钻准备,碴一出完,不到一分钟就打响了五台风钻;运输工加快了出碴速度,不到一分钟就装好了一车废石;电钳工和管道工同心协力,平行作业,一分钟也不影响工程进度。为了支援快速掘进,修配厂有时二十几个小时连续劳动,汽车队及时给工地运来了支护木材。三月二十五日,突然,电机车出了故障,掘进被迫停止。消息传到矿里的修配厂,他们不等工地求援,立即派了两名老师傅赶到井下,同工地上的工人一起抢修,很快就排除了故障,掘进又在加速前进。
三月二十六日,装岩机的触头和线圈坏了,没有备件,怎么办?四方定工区闻讯,马上把自己正在使用的装岩机线圈和触头拆下来及时送到工地上,出碴迅速恢复了正常。于是,从二十六日起,日进尺迅速上升,平均保持在二十四点八米以上,最高达到二十六点九米。
经过三十一个日日夜夜的战斗,工人们闯过了十几条断层和将近二十米的破碎带,三月三十一日,终于创造了独头平巷月进一次成巷七百零七点三米的新纪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矿山风云

万里千担不歇肩
广东洋塘矿的石寮工区,位于高山顶上。从山下到山上,要通过一段三里多长的山间小路。因为没有公路,工区一百多职工吃的油、盐、米、菜,用的爆破材料等,都需要用人工挑上去。老工人李子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物资挑上山去。
这段路山高坡陡,还要攀登六七百级的石阶,别说挑担,就是空手走上去,也要累得满头大汗。可是,李子金却在这条路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每天往返十多次,整整走了十一年。有人估算了一下,老李每年在这条路上要走一万多里,挑一千多担东西,人们都称赞他是“万里千担不歇肩的人”。
老李开始挑担时,领导只分配他挑吃的东西,爆破材料由放炮工挑。但放炮工既要放炮,又要挑材料,往往不能按时放炮而影响生产。老李看到这情况,心里着急,主动去找领导要求兼挑爆破材料。去年八月,矿里掀起大打矿山之仗的新高潮。需要的爆破材料增加了,老李的担子也随着加重了,由过去每天挑五、六担,增加到八担。当时正是“三伏”天,烈日当空,炽热逼人,每走一趟,就满身大汗。但是,李子金却豪迈地说:“肩挑革命担,不怕多流汗,为了大打矿山仗,再苦再累心里甜。”


第2版()
专栏:矿山风云

石人头上鏖战急
为了便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唐山钢厂石人沟铁矿要在石人头山头,进行一次近十九吨炸药的大爆破。二百五十五米巷道的洞室开掘出来了,装药后必须一天之内放炮,填塞工作就成了关键。按过去的方法填塞,需要三天的时间。矿党委多次开会,认真分析了石人头的具体情况,决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七月七日凌晨三点,探照灯把石人头照得雪亮,二百多名干部、职工排列在五个洞室里,紧张地传递炸药。一号洞室,洞深道窄,行动不便,空气闷热,药味呛人。技术员和炮工钻在洞室最深处,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细心地安放着一包包炸药,连接着一根根导线。工人们弯腰屈腿蹲在洞室里,不停地传递炸药和石块。他们一进去就是四五个小时,闷得浑身出汗,呛得嗓子辣、鼻子酸,仍旧坚持不息。
汽车司机把爆破器材、饭菜、汽水,一次又一次送上山顶,炊事员、医生也都上了工地。
经过大家连续十四个小时的劳动,到下午五点钟,洞室的填塞工作全部结束。傍晚七点钟,石人头上“轰”地一声巨响,大地“忽”地一颤,滚滚硝烟直冲天空。爆破成功了,松动岩石达十一万二千吨至十二万六千吨。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