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真实 传神 新颖
——学习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舞蹈创作的体会
辛文彤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是一个反映我国抗日游击战争的优秀剧目。游击战这一新的内容为京剧的舞蹈创作提出了新课题。《平》剧的舞蹈创作,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从现代人民斗争生活出发,为表现主题,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服务,批判地继承传统,大胆地吸收姐妹艺术的精华,做到了真实、传神、新颖,为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特别是为戏曲革命,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平》剧的舞蹈创作,遵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坚持从现代人民生活中提炼素材,创造新的舞蹈语汇,不论是动作的设计,还是武打的组合,都有充分的现实生活依据,思想性强,彻底摆脱了旧京剧舞蹈创作程式化的倾向,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平》剧是反映平原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生活的,武打在这出戏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平原歼敌》一场,展现出一幅人民战争的奇观壮景:女民兵小英出其不意地从马槽内闪出,挥舞红缨枪把鬼子兵刺入井中;战士李虎从水井里跃出,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夺敌刺刀,打击敌人;墙头上、短垣旁、暗堡里,黑亮的枪口时隐时现,迸射出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击毙了一个个晕头转向的敌人。突然,军号嘹亮,枪声大作,主力部队威风凛凛冲杀上场,骁勇顽强的拚刺,杀得敌人落花流水;狠劈猛砍的双刀,吓得敌人胆裂魂飞。这一套套武打组合,打法精采,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平原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是对立的统一。艺术源于生活,但又绝不是机械地摹拟照搬。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选择、提炼、加工创造的。艺术美的产生,也正是由于它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地反映了生活的美,能够本质地再现生活。《平原歼敌》一场中有这样一段武打:一个男民兵手执短把镢头从地道口出来,用镢头与持枪的敌兵搏斗,经过几个回合,民兵用镢头巧妙地勾住了敌人的枪,最后,夺过枪支,用一个优美的“鱼跃”动作跃入墙洞地道口。这段武打,来源于生活,又经过了加工提炼,构思新颖,打法巧妙,寓意深刻。它出色地表现了经过战争锻炼的人民群众娴熟的战斗艺术,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真理:革命的人民能够用简陋的武器打败拥有现代化装备的侵略者。
《平》剧在表现我主力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的关系时,根据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做了颇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凡是表现地道战、地雷战的场面,凡是表现游击队、民兵与敌人交锋的武打,一般规模较小,表现游击战只起到钳制与部分消耗敌人力量的作用。到最后一段主力部队上场之后,才设计了大规模的武打场面:把气魄宏伟、艺术效果强烈的大拚刺、双刀格斗安排在主力部队身上;把赵勇刚与龟田的交手仗放在主力部队追歼敌寇的战斗背景上;最后,在主力部队、游击队与民兵锐不可挡的攻势下,侵略军全部被歼,龟田被击毙在抗日军民的排枪下。这种安排设计妥贴恰当,既体现了革命战争中三级武装的关系,又突出了主力部队的作用;既显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巨大威力,又表明了正规战最后解决问题的决定性作用。这样就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融为一体,做到了无产阶级政治性与真实性的完全一致。

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种艺术手段,都必须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服务。《平》剧的武打和舞蹈,十分强调明确的目的性,一个动作,一个组合,都必须具有具体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完全符合剧中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性格,集中地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赵勇刚服务。《平》剧在用舞蹈这种艺术手段塑造英雄人物时,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
首先,为英雄人物设计了精美的武打、独舞和亮相,用典型化的舞蹈动作,直接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赵勇刚是一个优秀的八路军基层指挥员,他接受任务,率领小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平》剧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武打,刻画赵勇刚在对敌斗争中的英雄性格。第四场,赵勇刚率领战士们智取炮楼,在粮食装车待运之时,情况突变,化装成赶车人的赵勇刚沉着镇定,首先用车鞭压住日寇军曹的刀,使其指挥不灵,掩护战士们腾上炮楼,夺取机枪,控制制高点。接着赵勇刚以车鞭为武器,前扫后抡,左推右挡,杀得威风凛凛。日寇军曹挥刀劈来,赵勇刚闪身躲过,绕到粮袋后面,一脚踢倒粮袋,压住了军曹的胳膊和刀,敌军再次冲上,赵勇刚举起百多斤的粮袋,拨开敌人的枪刺,砸向敌人,随即,双手紧握敌人刺来的两杆枪,用一个骗腿挑刀的动作,把日寇军曹落地的刀踢到手中,一阵勇猛拚杀,速战速决,结束战斗。这一段开打组合,时间短暂,衔接紧凑,一招一式,干净利落,体现了游击战敏捷神速的特点,既表现了赵勇刚作为指挥员的镇定从容和果敢决断,又表现了赵勇刚作为战斗员的勇猛顽强和机警灵活,多侧面地揭示了赵勇刚的英雄性格。这里,把车鞭、麻袋作为开打道具,既符合规定情景,又合于人物性格,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再如,八场结尾时,赵勇刚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识破龟田诡计,做出扒火车、炸军火的战斗部署,战士们跑“圆场”急速下场,赵勇刚用一串快速的“扫堂腿旋子”,表示飞速前进,最后,以一个顶天立地的英武亮相巍然挺立。这一段独舞,渲染了十万火急的战斗气氛,画龙点睛地表现了赵勇刚在战斗前夕的激动心情,表现了赵勇刚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去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
其次,《平》剧利用舞蹈介绍英雄人物所处的环境,渲染舞台气氛,用烘托的手法,映衬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比如第三场,赵勇刚带领战士们冒雨转战张庄的行军舞,运用传统的“拔步”、“滑叉”、“旋子”表现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战士们相互搀扶,搏击风雨,生动地显示了征途上的艰难。这着意渲染的一笔,对后面赵勇刚“盼相见却又怕惊动大娘”而在草棚宿营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为张大娘的那一段怀念子弟兵的饱含激情的念白做了很好的烘托,突出了赵勇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心心相连的阶级深情。
另外,《平》剧还用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与英雄人物的唱、念相配合,帮助表现唱、念的思想内容,增强其艺术效果,塑造高大丰满的英雄形象。第一场有一段以赵勇刚为主的行军舞。夜色朦胧,在敌炮楼林立的旷野上,赵勇刚率领众战士边侦察边前进,赵勇刚边唱边舞,战士们形成各种造型,组成以赵勇刚为中心的画面。这段舞蹈,队形高矮变化明显,舞台调度幅度大,动作英武矫健,富有力度,舞步急促、敏捷、轻巧无声,行时快如疾风,停时嘎然而止,与赵勇刚“披星戴月下太行,流水疾风赴战场”的重要唱段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象地表现了赵勇刚及众战士誓将“怒涛漫卷敌后方”的战斗豪情和这支化整为零的游击队精悍灵活的特点。再如第四场中,面对日寇军曹的怀疑和质问,乔装赶车人的赵勇刚有一段精采的念白,这段念白语意双关,表面上是讲赶车人驯服牲口、扬鞭赶车的“行话”,实际上是表现赵勇刚身负革命重任、坚决消灭侵略者的伟大胸襟。表演这段念白时,配以勒马、赶车、抱鞭、甩鞭等动作,说白响亮清琅,动作刚劲而富有生活气息,随着“稳坐车头一挥鞭,嘚!驾!”的念白,赵勇刚一个抖鞭亮相,舞与念有机配合,有声有色地表现了赵勇刚蔑视敌人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平》剧的武打和舞蹈创作,批判地继承传统,广泛吸收其它姐妹艺术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京剧舞蹈的表现力,做到了新颖别致,又保持和发扬了京剧武打和舞蹈的艺术特色。
《平》剧在丰富和发展京剧的武打和舞蹈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对传统的形式批判地继承,大胆突破,予以改造。《平》剧的武打中,出现了镢头、步枪、车鞭、粮袋、红缨枪等现代生活中的武器和工具,在打法上则借鉴了传统中的扎枪、棍棒和一些短打武器的技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不失京剧艺术的风格。如最后一场赵勇刚与龟田的刀枪对打中,让斗志正旺的赵勇刚使用便于杀出威风的步枪,而叫丢盔卸甲的龟田只拿一把挎刀。赵勇刚手持步枪,枪枪猛刺、步步进逼,不让敌人近身,龟田节节败北,无所措手足,终于被抗日军民击毙。这一对打借鉴和运用了传统刀枪对打中的某些程式和技巧,扬弃了传统京剧刀枪对打中刀居上风、枪败下风的老套子。这是从塑造英雄人物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改造了旧程式的一个范例。
第二,在吸取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用成分时,注意化为我用,即把其它姐妹艺术的精华“化”到京剧的表现形式之中。比如四场中战士们腾跃炮楼,吸收了杂技中的“托举”技巧,表现出游击健儿卓越高超的战斗技能;最后一场,民兵们在地道战中所用的“侧燕飞”、“鱼跃”等身段,化用了体操中的一些动作,用英姿勃勃的造型来展现民兵们威武矫健的气质;在表现正规军冲杀时,运用了杂技高空节目中的“弹板”,人民子弟兵腾空而起,飞跃墙头,造成了神兵天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这些别开生面的艺术处理,使《平》剧的舞蹈创作独具一格。这些姐妹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硬“加”进去的,而是“化”进去的,使之和谐地统一在京剧舞蹈的规范之中,具有京剧舞蹈的塑型美和京剧音乐的韵律感,保持了传统京剧舞、打、做的真实性、夸张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平》剧的武打和舞蹈创作又一次证明:革命现代京剧,决不是丢掉了京剧的基本功,而正是对京剧传统的推陈出新。无产阶级京剧革命,不是取消了京剧,而是救活了京剧,发展了京剧。那种攻击或怀疑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是“不要传统”的谬论,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学习《平原作战》武打和舞蹈的创作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于各种传统的戏曲形式,首先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有一个积极革命的态度,全面地认真地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这样就能不断地扩大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成果,迎来社会主义戏剧艺术更加繁荣的新局面。(附图片)
第一场:《星夜下山》。赵勇刚率队披星戴月下太行,插到敌后平原,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文艺短评

既有京剧特点,又出新
岑桦
既有鲜明的剧种特点,又出社会主义之新,是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和其他革命样板戏的一个成功的经验。这为我们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新文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以各自独具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京剧艺术也有自己的特点。改革了的新京剧,应该保留京剧的特点,在表现革命内容时,必须充分注意京剧艺术传统形式的特点,唱词要合乎京剧歌唱的韵律,要用京剧的语言,作曲和演唱上要有京剧的味道。京剧和其他民族艺术形式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是需要互相学习的,甚至还要借鉴外来的形式。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不是模仿或照搬,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咀嚼,从而融化到自己的艺术中,发展自己的风格。正是如此,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剧本的编写,音乐曲牌的设计,舞蹈的创作,以及唱、念、做、打的表演等等,都充满着浓郁的京剧味。这个戏既出新,又充分显示出京剧艺术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必须是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列宁指出: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条件的观点,去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典范、传统和成果”。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凡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形式,都应该受到重视,经过积极而慎重的改革,使其独自的特点和优点得到保存和发展。让各种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都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京剧要为工农兵服务,就必须实行革命的改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时代的需要。在同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京剧革命是起了先锋作用的,它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经历了革命的战斗洗礼。今天,这种古老的艺术面貌一新,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大道上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这个新在思想内容上,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以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为根本任务,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为艺术方法,来表现我们新的时代,新的人物和新的主题。
这个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根据京剧艺术的基本特点,从工农兵的实际斗争生活和塑造英雄典型性格的需要出发,去旧京剧之糟粕,而取其精华。不仅对传统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等加以批判地继承,而且适应反映革命现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进行了新的创造,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更好地表现了革命的内容。
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改革,既要发扬其特点,又要出社会主义之新。我们就必须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只有古为今用,才能更好地发扬其特点;只有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肃清其流毒,防止文艺黑线的回潮。应该反对那种把艺术形式的独特性绝对化,不敢越出传统的雷池一步,甚至越搞越古;又要反对一味追求奇异,不考虑传统艺术的特点,甚至越搞越洋。这两种偏向都不利于我们的文艺事业。有些艺术形式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比较大,在改革的尝试阶段有时难免会出现“非驴非马”现象,这是不足为怪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非驴非马”,要倾听工农兵群众的批评意见,总结经验,继续前进。我们应该学习《平原作战》和其他革命样板戏的成功经验,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为促使无产阶级的文艺事业的更加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第3版()
专栏:

多谋善断胆气冲天
——赞赵勇刚
金江
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赵勇刚这个八路军的基层指挥员,是驾驭游击战的能手,在这场拴龟田的斗争中,他多谋善断,胆气冲天,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斗争任务。
赵勇刚是工农的儿子,人民子弟兵。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锤炼出多谋善断、勇敢无畏的革命品格。他率领战士们,下平川,入敌后,“虎穴龙潭任往还”;取炮楼,袭县城,炸军火,“风波浪里把路开”。真是惊天动地。赵勇刚所以能在人民战争的舞台上,导演出这样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并不是凭借什么个人的天才,或是什么随心所欲的灵感。毛主席说,一个指挥员,要驾驭战争的变化发展,掌握战争的游泳术,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平原作战》正是按照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展示赵勇刚智勇双全的革命品格的。
深入虎穴,爆炸军火,最充分地体现了赵勇刚多谋善断的革命胆略。剧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着力揭示赵勇刚的“谋”和“断”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这样,就使赵勇刚的英雄行为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爆炸军火,是拴住龟田的关键,也是赵勇刚深入敌后作战目的之一。《平》剧用整整三场戏来刻画赵勇刚对于这场战斗的整个认识过程。
《袭扰县城》一场用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描绘了赵勇刚深入虎穴查敌情的情景。这场戏用虚实结合的笔法,通过火烧粮库进龙潭,联络点上来接线,智除特务夺证件等一系列英勇的战斗行动,生动地揭示了赵勇刚浑身是胆和深入调查侦察的精神,为赵勇刚制定和执行爆炸军火的战斗计划提供了可靠的客观基础。
第八场《青纱帐里》,细致地描绘出赵勇刚依靠党和群众,周密思索,识破日寇布下的骗局,作出判断,定下决心的过程。这是全剧的一个重点场次,对于塑造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典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深刻地反映了赵勇刚的智谋胆略,是党的指示和群众智慧的结晶。在这一场里,我们看到赵勇刚制定的作战计划,是集中了战士的计谋;他对于敌人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是依靠小英这样的人民群众,他在“风向不明计未定,箭在弦上弓难张”的情况下,遥望延安,党在心中,毛主席的教导给他无限战斗力量。没有党,没有人民,也就没有赵勇刚。第二,它透彻地揭示了赵勇刚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战争变化的才能。正如赵勇刚制定好作战计划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龟田扬言要来“清剿”的新情况,“军情急如火,夜短征途长”,是真“清剿”还是假“清剿”?“他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啊!”在这样复杂情况下,赵勇刚“望西北延安城光芒万丈”,毛主席革命路线为他指明方向,“察敌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仔细思量”,他把各种情况综合起来分析研究,终于看清了敌人的假象。他以非凡的谋略,果断决策:“千钧一发不容缓,要和敌人抢时间,扒火车插双翅飞进车站”。毛主席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赵勇刚的勇敢,不是鲁莽的个人英雄,而是对于“人民战争威力壮”的无限信心,对于客观情况透彻的了解;赵勇刚的智谋,不是主观主义的瞎说,而是从认真的调查研究出发,对于客观情况的正确判断,是使主观意图和客观实际符合起来的正确主张。
经过前两场戏细致刻画,赵勇刚的革命的胆略和智慧的源泉,已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爆炸军火》这一场就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因为它是前两场所描述的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赵勇刚气势轩昂地闯入车站,智斗龟田,炸掉军火,跳上火车,巍然屹立,风驰电掣地冲向前去的时候,一个足智多谋、胆气冲天的英雄形象多么高大,多么动人心弦!他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雄伟形象,胜利向前,不可战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