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的红卫兵永远在战斗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团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诞生的红卫兵,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已经走过了七年的战斗历程。红卫兵运动在我国的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雄伟壮丽的新篇章。
一九六六年,当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的时候,我们清华大学附中的一批革命小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高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旗帜,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全国第一支红卫兵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诞生了!
刘少奇一伙站在反动立场上,把红卫兵视作洪水猛兽,进行残酷的镇压,妄图把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红卫兵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立即亲笔给我们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写了信。毛主席指出:红卫兵的革命行动“说明对一切剥削压迫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派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表示愤怒和申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我向你们表示热烈支持。”“我们支持你们,我们又要求你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对于犯了严重错误的人们,在指出他们的错误以后,也要给以工作和改正错误重新作人的出路。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毛主席的教导,给红卫兵小将和革命青年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为红卫兵运动指明了胜利前进的方向。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开始,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一百万红卫兵小将和革命群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燃遍全国,在毛主席的热烈支持和巨大关怀下,红卫兵运动如疾风暴雨,席卷了全国。红卫兵和广大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闯将。他们用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大鸣、大放、大批判,锋芒所向,直指资产阶级司令部;他们进行革命大串连,把毛主席的声音传遍了祖国各地,革命的烈火燃遍了全国;他们在亿万工农兵的支持下,造了剥削阶级和修正主义路线的反,灭资兴无,破旧立新,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广大红卫兵战士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茁壮成长。
刘少奇一伙镇压红卫兵运动的反革命阴谋破产之后,他们又利用青少年缺乏阶级斗争经验的弱点,制造谣言,玩弄诡计,煽动反动思潮,操纵“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分裂红卫兵队伍,妄图把红卫兵运动引入歧途。毛主席洞察一切,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一九六七年六月,毛主席及时地指出:“必须善于把我们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引导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问题。”毛主席的指示再次为红卫兵运动指明了航向,粉碎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红卫兵运动的罪恶阴谋。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毛主席一声令下,广大红卫兵踊跃响应,仅我校就有一千四百多名红卫兵先后奔赴陕北、山西、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北、北京郊区等地,走上了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这支队伍里,有象傅祖明那样战斗在东北农村的红卫兵战士。在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虚心接受再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山洪暴发了,身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傅祖明和战友们冲进激流,与贫下中农一起英勇奋战,抢救出了五个阶级兄弟和一百多头牲畜。
在我们这支队伍里,也有象孙立哲那样的奔波于延安山区的赤脚医生。贫下中农的病痛,激发了他对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的深仇大恨。几年前,孙立哲还是一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初中学生。经过刻苦学习,如今他和他的战友们已为贫下中农治疗疾病达两万多人次,用自制的土设备,在窑洞里,成功地进行了一百多次手术。现在,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延安地、县团委委员。
在我们这支队伍里,还有象在山西太谷县插队的四十名红卫兵那样的战斗集体。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锻炼成长,短短的两年里,他们当中,有些人入了党,有些人入了团,三十几个人被评为模范社员,不少同志在生产队里担任了领导工作和技术工作,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豪迈地说:“我们走在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上。”
刘少奇一伙企图改变青年运动的方向,完全是痴心妄想!我们亿万知识青年,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沿着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奋勇前进。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清华附中的红卫兵,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闯,敢做,敢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正在为教育革命做出新贡献。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坚持把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课。广大红卫兵,积极投入批修整风运动,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肃清其流毒;同时,自动组织了许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组,努力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我们下厂下乡,调查访问,听工农兵忆苦思甜的报告,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在教学领域中,我们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对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革命景象。遵照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我们野营拉练,学工学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伟大领袖毛主席把青年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每一个红卫兵和革命青年,都应该经常想一想,自己究竟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做哪个阶级的接班人?回顾红卫兵在毛主席身边生活、战斗的历程,我们感到幸福和自豪!展望前程,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做敢于反潮流的人,在积极参加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把自己锻炼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毛主席的红卫兵永远在战斗!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摩托车制造厂青年工人徐小力,是一九六九年入厂的北京二十一中学的红卫兵。进厂四年中,他努力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积极为革命钻研技术。在厂领导、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和同志们一道,先后搞成功了大小九项技术革新。这是他在老工人指导下,安装静电喷漆器的自动控制装置。  本报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他们战斗在教育革命的阵地上
北京大学一批留校工作的学生在教改中发挥显著作用
本报讯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北京大学的教育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在这场革命中,活跃着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他们是一九七○年毕业留校工作的学生——当年的红卫兵。过去,他们曾经同全国各地红卫兵小将一起,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高举“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大旗,奋起造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反,近年来,经过批修整风运动的锻炼,他们又在教育革命中立了新功,保卫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目前,在全校三百二十名当年的红卫兵中,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百多人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六十多人成为校办工厂中的生产骨干,六十多人成为政工干部,其中二十多人担任了校、系一级的领导工作。
这些当年的红卫兵,既是旧教育制度的批判者,又是新教育制度的实践者。他们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在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各个学科领域的反动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个新的教改方案,并且带头实践,大胆创新。经济系的留校红卫兵,遵照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多次和工农兵学员一起,到工厂、农村、商店,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进行教学,总结经济战线斗、批、改的新经验,研究新问题,使学员不但学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留校红卫兵由国栋,担任了汉中分校党委常委,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教育革命阵地上。在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的过程中,他深入施工第一线,为教育革命作出了贡献。
三年多来,这些红卫兵大胆登上讲台,为师资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当年的红卫兵成汉昌担任了历史系某班的中共党史课的教员。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他废寝忘食地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经常向其他教员请教,和学员一起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员大胆主动地自学。有的学员认为自己笨,学不好,他和同学们一起批判“天才论”,勉励他们不要辜负无产阶级的委托,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工农兵学员完成了党交给的学习任务。
在科研工作中,当年的红卫兵作出不少成绩,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去年,电子仪器厂元件四班接受了一项试制MOS集成电路新器件的科研任务。这个班大部分人都是当年的红卫兵,要完成这个任务有不少困难。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就刻苦钻研;现有设备不行,他们就破除迷信,大胆采取新设计、新工艺;试验失败了,他们就总结经验再干。经过半年多的奋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
在校办工厂中,当年的红卫兵发挥了骨干作用。制药厂当年的红卫兵李武波,担任了生产胰岛素小组的组长。尽管胰岛素生产操作技术复杂,但由于他刻苦钻研技术,虚心向老工人、老技术人员学习,终于掌握了胰岛素生产的规律,并且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改造,设计制造了薄膜浓缩设备,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还同其他教员一起编写了胰岛素生物化学和工艺学教材。


第3版()
专栏:

不做分数的奴隶,要做学习的主人
杭州十四中红卫兵同教师一起改革考试方法
本报讯 去年十二月,杭州市十四中学初二十班十五名红卫兵小将,对农基课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旧的考试方法提出了改革建议。小将们敢于揭露问题,又满腔热情地和革命教师一起参加教改实践,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今年四月,高二的红卫兵小将,学习了初二十班小将们的革命精神,提出“不做分数的奴隶,要做学习的主人”,建议改革物理课的考试方法。小将们分析了学校近年来的考试现状,觉得旧的考试方法又有回潮。一到考试,学生就出现三紧张:复习紧张,思想紧张,考场气氛紧张。考试内容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小将们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教育战线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还很激烈,这和毛主席历来提倡要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的教导不相符合。于是,他们和老师一起,进行物理课的考试改革。师生们选定“电梯”这个题目作开卷考试,因为电梯涉及到电学、力学、机械传动等知识。为了回答问题,同学们多次访问工人师傅,参观了杭州市皮件厂等单位的电梯,查阅了不少电工书籍,还研究了校办工厂的一些电器设备。通过艰苦的学习,反复的探讨,全年级一百五十多人,每人都画出了一个电梯设计图,大多合乎要求,有的还有创见,共计产生十六种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意见获得了电工师傅的好评。
十四中高一五班红卫兵小将们,对考试方法,提出了“五改”:即“分数第一”要改,“三脱离”要改,“突然袭击”要改,“死记硬背”要改,“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要改;“三有利”:有利于调动学生为革命而学,教师为革命而教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检查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党支部支持了这个革命的建议。现在,这所学校一反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常态,课堂活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3版()
专栏:

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
——记山东掖县土山公社方杨大队的几个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的心中,应该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山东掖县土山公社方杨大队的共产党员们,心中想着贫下中农,行动为着贫下中农,和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模范行动,很受群众的称赞。现在还要为人民多流汗
“过去为革命流过血,现在还要为人民多流汗。”这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方绍宽的誓言。方绍宽在解放战争中,左腿负了重伤,成为二等甲级残废,一九四九年回到了家乡。一个时期,他也曾居功自傲过,想自己多了,想人民少了。后来,雷锋的事迹激励着他,他问自己:过去你为革命流过血,现在难道就不能再为人民多流汗?上级党委也教育他。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工作,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大队机房里加工粮食。政府给他配了一辆三轮车,他不出远门不坐,说那样耽误劳动。他经常拄着一根拐杖,活跃在方杨大队。在机房里,他和另外两个社员一道,碾玉米,磨小麦,搬上搬下,每天要加工七、八千斤粮食。人们关切地劝他休息,他总是风趣地说:“战场上牺牲不了,生产还能累倒?”有时跌倒了,他就爬起来再干。
多少年来,每年他都参加劳动二百五十天到三百天。贫下中农要多给他补贴一些工分,他说:“我们有的贫下中农还有困难,我不能多增加社员的负担。”
还是老八路的作风
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方祝三,今年六十七岁了。他曾经转战南北,对革命作过不少贡献。一九六一年因病回到了故乡。当时队里正缺记工员,他说:“这任务交给我吧。”人们担心他坚持不了,他却连续干了两年,直到有人接替他为止。平常,他不嫌脏,不怕累,粪筐不离肩,长年累月坚持给队里拾粪积肥,人们说他“还是当年老八路的作风”。
一九七一年,为了建设新农村,有计划地改善社员居住条件,大队开始帮助社员拆旧房建新屋。党支部把这项任务交给方祝三负责。当时正值隆冬,方祝三披风冒雪,走东家串西家,动员一些户腾出房来让拆房的社员住。两年多来,全大队盖了三百五十多间房,有三分之一的户已搬进了整齐、敞亮的新房。人们看到老方为别人奔忙,他自己却住在已经六十多年的旧屋里,争着要给他盖新房。他总是说:“等贫下中农都住上新房了,我再住也不晚。”
老方只有一个孩子,去年高中毕业了。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两次研究,要推荐他的孩子去做工,去上学,他都拒绝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抢这个先,我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需要在农村锻炼,让贫下中农的孩子和锻炼好的知识青年先去吧。”贫下中农对方祝三的模范行动,很佩服。
管钱最多的人花钱最少
“松亭是俺们队里管钱最多的人,可他花的钱最少。”这是广大社员群众对生产大队会计方松亭的赞誉。
方松亭自合作化以来,在方杨大队干了二十年会计。他工作兢兢业业,社员劳动他劳动,社员休息他办公。他想着贫下中农,注意“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每年,他经手进出近十万元,是队里管钱最多的人,但他精打细算。群众说他是“队的一把锁”。就说送副业产品这件事吧。过去,大队往县里工厂送加工的提包、纸盒等物件,都是用的胶轮大车。两个人,三头牲口,跑七十里路,来回需两天时间。方松亭一算,这样做既多花钱又耽误劳动,他便和副业会计杨进礼商量用地排车送货。老杨说:“咱们有拖拉机、胶轮车,何必要自己拉车?”老方说:“这样干,一来我们可以坚持参加劳动,二来可为贫下中农减少开支,积累资金。”两个人便用地排车装上产品,朝县里拉了去。从此,他们每月到城里送货四趟,从一九六六年一直坚持到现在。
方松亭为集体节省开支,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浆糊他自己制,圆珠笔他只买笔芯用。大头针生了锈,他磨磨再用。便条纸,他用了正面用反面。他说:“队里贫下中农还没有都富裕起来,俺不省着不行。”
越是后进的地方越是要去
支部委员杨吉祥是个青年干部,原来在五队。一九七一年夏天,七队因干群之间不团结,人心不齐,出勤率低,地里的草比庄稼高,眼看着地就要荒了。党支部决定派杨吉祥到七队去帮助工作。杨吉祥心想,一个人手再大,也遮不起天来,必须发动群众。第一次群众会没有开成,他没有气馁,第二次再开。动员群众后,他带头扑着身子干。社员看到杨吉祥舍得下力气,出大汗,也都积极除草、积肥,很快灭了草荒。秋季种麦时,杨吉祥因出去买机器,回来看到队上种麦进度慢,比别队拉下二十亩,他便和队干部商量,立即开会动员群众。会一散,他带头扛起铁锨到地里去。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起早摸黑,三顿饭都送到地里吃,连续干了几天,反比别的队提前三天完成秋种任务。由于种得好、管得好,第二年亩产比往年增产一百多斤。七队的生产上去了,干群之间团结也增强了,后进帽子摘掉了。
七队上去了,六队落到后面。今年初,杨吉祥不考虑个人的收入,想的是为贫下中农多打粮食,又从七队转到六队。他注意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不等天,不怨地,脚踏实地地苦干。小麦地套种玉米,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但这是一项增产措施,他便带领社员大面积套种了六十多亩,接近全部耕地的一半。麦收时,正值大忙,有人主张先栽地瓜,有人主张先移栽高粱,意见不一。杨吉祥想,劳力紧张,更要抓主要的,而套种的玉米,占的面积较大,直接影响总产量。于是,他提出先抓玉米田间管理。这种办法,随即在全大队推广了。社员们看着地里茂盛的庄稼,喜盈盈地说:“俺队多亏来了杨吉祥啊!”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