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组织起来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河北饶阳县五公大队革委会主任 耿长锁
一九四三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了《组织起来》这篇极其重要的讲话,给我们贫下中农指出了一条由贫困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就在那年冬天,我们四户贫苦农民,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个体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组织了一个“土地合伙组”。一九五八年,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三十年来,我们沿着毛主席指出的这条光明大道不断前进,由“土地合伙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使贫穷落后的五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过去,我们这里是“沟连沟,洼连洼,土岗子连着沙疙瘩”的穷地方。现在,沙岗搬掉了,河沟填平了,三千多亩薄沙地变成了良田。粮食亩产也由过去的百十斤,提高到一千一百多斤。全大队现有两台拖拉机,九十多台电动机、柴油机。社员群众百分之六、七十的户盖了新砖房,买了缝纫机,有了自行车;集体还储备粮食五十四万斤。变化最大的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大家都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大大提高,为革命种田的精神大发扬,干着地里活,想着天下事。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敢于坚持斗争
三十年的路程,我们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走过来的。一九四三年,我们“土地合伙组”一成立,地主、富农就急了眼,说什么:“穷小子们都组织起来喽,谁还扛活、打短工?没穷没富算什么世界?”他们先是造谣言,想挑散我们,以后又砍我们的庄稼,烧我们的场。我们针锋相对,坚决斗争,打退了阶级敌人的进攻。
一九五三年春天,我们刚成立了一个四百多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旧省委的一个“大干部”就拿着刘少奇“反冒进”的黑指示来到我们五公村,名为“整社”,实则砍社。一进村他就当众宣布:“小组、小社可以办,单干也是合法的,大社不能办。”还强迫党、团员带头退社。我们坚决抵制了这股歪风。社员们气愤地说:“这哪里是整社,简直是砸锅来啦。”他们在村里折腾了二十多天,砍社没砍成,灰溜溜地走了。
一九五八年,刘少奇一伙大刮浮夸风,破坏大跃进。有人下令要我们在粮食产量上放五个“卫星”。我们不理那一套,坚决按毛主席的教导办事,实事求是,产量没那么高,决不瞎说。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敌人妄想煽动一些人分掉集体储备粮,瓦解集体经济,破坏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的落实。我们党总支副书记乔利广同志挺身而出,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和这股歪风邪气进行了坚决斗争。揭露了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
三十年来,斗争一场接一场,从没有停止过,今后还要斗下去,想回避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焦点只有一个: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坚定地按照毛主席为我党制定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办事,迎着斗争的风浪,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大干苦干
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一等二靠三伸手,要自力更生,大干苦干,艰苦创业。
“土地合伙组”刚成立时,我们穷的要什么没什么。凭着艰苦奋斗的传统,白天,我们抡镐刨地,晚上一块打麻绳。靠着我们的双手,夺得了粮食丰收,度过了灾荒,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土地合伙组”。一九五二年春天,天大旱,我们省吃俭用,打了两眼新井,修了两眼旧井,几百亩地全凭两个肩膀挑水点种上了。这一年,我们的谷子一亩地打二百多斤。人们说:“还是组织起来好!”要改变落后面貌,就得有彻底革命的思想,只想修修补补,那是不行的。为了推走满地的大小沙丘,填平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沟,大家顶风冒雪,人背筐抬,肩膀肿了,垫块毛巾接着干;筐用坏了,修理修理接着用。就这样,逐渐把薄沙地变成肥沃的良田。
不但要同怕苦怕累的懒汉思想斗,还得和保守思想斗。你不斗,老思想、老法子改不了,生产就不能发展。过去,我们这里不习惯浇地。一九六五年,我们学大寨,想多浇些地。有的人不同意,说:“地一浇,地温低了,苗就不长了。”为了破除保守思想,我先做了试验,给干旱的谷子地里浇了水。三天后,谷苗长得黑油油的。人们看见水浇地的好处,才改变了认识。一九七○年,我们学习何横城,想搞间作套种,又有人不同意,说没有何横城的条件。经过讨论,人们认识到,条件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实行间作套种的结果,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的七百多斤,一下子升到九百多斤。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树共产主义思想
走社会主义道路,还要有一个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思想。三十年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是从解放全人类这个基本思想出发的。一九五二年秋后,我们村一下子成立了十几个小社。这些小社力量小,经验少,都愿和我们那个社合并。我们社里有的人觉得自己社的家底厚,怕跟别人合并“吃亏”。我说:“吃亏不吃亏,得看怎么看。少数人好了不叫好,多数人好了才叫好,不能光想个人和少数人。”人们想通了这个大道理,全村很快实现了合作化,我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只有为了大家共同富裕,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是光为少数人打算盘,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建国初期,有一个叫李恒信的家伙,打着为机关搞生产的旗号,来五公村收购花生仁。他装出一副关心集体的样子,要我们把好的花生仁卖给私商,次的卖给国家,这样准能赚大钱。我说:“我们是农业社,违犯政策的事,就是赚个金马驹子蹦三蹦,俺也不干。”后来查明,这家伙原来是个大奸商。有好多事都说明,资本主义势力常常利用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这个毛病,来引诱我们搞不正当的副业,离开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走上资本主义邪路。
三十年来,我们心中总有个大目标,经常装着“七亿”“三十亿”两个大数。正如贫下中农说的:别看五公村在地图上有个米粒大,可和世界革命联系得紧着呢!依靠这个思想,我们就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二十年来,我们给国家贡献粮食三百六十八万多斤,从没有向国家要过一粒粮食。去年,上级分配给我们征购任务是三十万斤,我们交了八十万。我们觉着,越是考虑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就越是干劲大,贡献多,社会主义道路就走的越坚决。
沿着组织起来的道路继续前进
近几年来,我常想:毛主席让咱们组织起来,咱就成立“土地合伙组”,直到人民公社,粮食亩产量也由百十斤增加到一千多斤,就是再增加到两千斤、三千斤,这算不算在组织起来的道路上走到头了?这个“头”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要是光五公一个村,就是一亩地打上一万斤粮食,也不能说在组织起来的道路上走到头了。因为毛主席说的是大家共同富裕,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继续前进,就得下功夫帮助、带动兄弟队,和他们携起手来共同前进。
我把这个想法跟大伙一说,多数人觉着对头,可有的人就不同意,说:“咱是个大队,人家也是个大队,怎么轮着咱帮助、带动别人?”人们说:“怎么轮不着?都是一个人民公社,我们不能光看到自己一个村,要看到大家。”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大家共同前进,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才能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从此,各生产队都自动与别的村挂钩,努力帮助、带动周围村共同前进。不管本公社、外公社,谁在经济上有了困难,我们都尽量支援。更主要的还是和兄弟队一起,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耿口大队和我们是邻村,人多地多土质好。可是,他们的生产老是上不去,粮食产量老是二百多斤,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在方向、路线上有问题。我们就多次到耿口去,利用我们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端正方向,摆正路线。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五百多斤,过了“黄河”。
在组织起来的大道上,我们离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还相距很远呢,还得继续革命,不断前进,一直到全社、全县、全国、全世界大多数人民都富裕才行。


第2版()
专栏:

公社化促进了机械化
最近,我们访问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先进单位——湖北省新洲县刘集公社。跨过举水大桥,沿新阳公路西行,只见广阔肥沃的田野里,一台台东方红牌拖拉机翻卷起黑色的泥土;宽坦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土杂肥的汽车和胶轮板车川流不息;举水堤畔的抽水机欢唱着;沙洲上的推土机、铲运机发出震天吼声。这里,呈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图景。
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刘集是个十年九灾的穷地方。解放以后,他们迅速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准备了条件。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集体经济更加雄厚,公社进一步从三方面积累资金,发展农业机械。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保证社员收入不断有所增加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公共积累;二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坚持勤俭办社,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积攒资金。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他们坚持因地制宜,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单项作业到综合利用,逐步发展。先从解决水的问题入手,购买排灌机械,然后发展脱粒、加工、耕作、植保、运输机械,使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九六二年,刘少奇一伙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妄图扼杀刘集人民自力更生办机械的积极性。贫下中农牢记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坚决抵制了这股妖风。农业机械的零配件得不到供应,他们就利用废料自己作;没有机引犁,就用双轮双铧犁改制,没有储油设备,就用水缸代替;不懂技术,就在干中摸索。用事实批判了刘少奇一伙诬蔑人民公社“买不起、用不好、管不了”农业机械的无耻谰言。这一年,成立了公社机械站,全公社第一次实现了粮、棉超《纲要》。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公社依靠集体购买的农业机械,比文化大革命前多了两倍,建立了农机修配站。机械总投资一百四十万元,占公社公共积累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四。目前,全公社在排灌、脱粒、加工和耕作、植保等方面,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他们还采取师傅带徒弟自力更生的办法,培养出大批亦工亦农的农业机械机务人员,成为公社的一支技术骨干力量。
今天,人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大量农业机械代替人工操作的喜人景象。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每年可以节省两千多个劳动力。一九七二年,这里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但是,全公社的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全部排灌动力,充分发挥了机械的威力。做到天旱地不旱,有灾不见灾,战胜了大旱,夺得了丰收。
由于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几千年来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使农民从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今日刘集热爱集体的人正在成批涌现,许多女青年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刘集的铁姑娘。如机械修理组十二个女同志,承担着全公社农机维修任务。她们吃大苦,耐大劳,基本上做到了农机具随到随修,大修不出社。由于她们加强维修,机务员精心管理,机车完好率、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她们还和男同志一起,自制和仿制了杀虫黑光灯、手扶插秧机、播种机等二百四十五台,解决了生产上的急需,为集体节约投资一万五千多元。
今年以来,刘集人民以批修整风为纲,认真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寻找薄弱环节,落实增产措施,决心继续夺取农业大丰收。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九万大山更好看
——记乔善公社建设山区的事迹
广西罗城县乔善公社,位于九万大山山区。这里,较早的就办起了水电。现在从大石山区到丘陵地带,从一个个?场到一片片平地,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各族人民以紧张的劳动,庆祝公社成立十五周年。
乔善公社成立十五年来,各族人民依靠公社集体力量,团结一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初步建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道道拦河堤坝锁住小龙江水;一条条渠道穿过百?千山;一根根银线连着千家万户;一台台拖拉机在田间奔跑,一座座山岗葱绿苍翠……壮山瑶寨,仫佬村庄,分外妖娆。
乔善公社水利资源丰富。从大石山里倾泻出的小龙江,流贯全公社九个大队。过去,沿江两岸的壮、汉、瑶、仫佬族人民虽然在沿岸安装一千多架竹筒水车引水,还是经常遭灾失收。各族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在小龙江上修筑堤坝,引水灌田。可是,在旧社会,人们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解放初期,由于合作社的规模小,各族人民治水的心愿,仍未能实现。台闯生产队队长石安怀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成千上万的人,在台闯滩头修建大坝,一会功夫,就在滩头竖起一座雄伟的拦河大坝,清清河水流进农田……。他一骨碌爬起来,一口气跑到江边,揉揉眼睛一看,还是几头水牛拉着竹筒车在那里咿咿哑哑转动。他扫兴地抓起一块大石头,狠狠地往河里一扔。引水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
一九五八年八月,“人民公社好”的伟大号召,象一股浩荡的东风吹来,乔善各族人民,立即组成了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不久,三千多人的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台闯水利工地,日夜奋战。石安怀更是积极带头,脏活重活抢着干,危险的事抢在前。一天上午,正当大坝要合龙的时候,河水猛涨,防护大坝被冲垮了。突击队的各族健儿,一个个奋不顾身跳进河里,石安怀跟年轻人一直劳动到深夜,终于保住了堤坝。经过两冬一春的奋斗,一条拦河大坝锁住了奔腾的小龙江水,还修好了一条大干渠,使三千多亩旱地,变成了保水田。显示了人民公社的强大生命力。
乔善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人民公社金光大道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刘少奇鼓吹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黑风刮到了九万山区。一小撮阶级敌人跳出来遥相呼应,煽动单干,破坏水利建设,妄图瓦解人民公社。乔善公社党委带领群众向阶级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顶住了资本主义妖风邪气,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继续前进。
古金大队纳统生产队是个壮族山村。这个队计划炸开村后的“龙珠山”取石修建电站。阶级敌人造谣说:“炸开龙珠山,动了龙珠宝,就要人死畜亡。”长工出身的壮族老贫农,共产党员曹韦兴用苦难的家史、村史、民族史,揭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要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他的话把大家说得热乎乎的。第二天大清早,他们就扛着大锤、钢钎、炸药,迎着东方的曙光上了“龙珠山”。
纳统生产队兴修电站的行动,得到了各兄弟民族社员的支持。在战斗紧张进行时,汉族队的社员打着火把连夜送来了拦河建坝急需的材料;仫佬族队派来技术员和他们一起安装机器。小龙江畔第一座水轮泵发电站终于建成正式发电。万点金星把山村照得通亮。公社党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个典型的经验,小龙江畔的壮乡、瑶寨、仫佬山村到处摆开了战场。有的战斗在深山沟壑,有的在悬崖上凿石开渠……座落在海拔一千八百多米高山上的鱼岭生产队的三户瑶族社员,也在山上建成了一座小型水轮泵发电站。从此,实现了“瑶寨挂明珠、点灯不用油”的理想。一九七二年,乔善公社粮食总产量由公社化前的三百多万斤增加到一千四百多万斤,亩产过了《纲要》,每人平均占有粮八百四十多斤。全公社交售给国家的粮食比十年前增加五倍多。
现在乔善公社已建成八十五座水轮泵站,二十八座水电站,灌溉面积成倍增长,保水田增加到一万六千多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灯。
乔善各族人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九万山区的面貌正在变得更加好看。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渤海湾边新渔村
阳光照碧海,渔村满园春。渤海之滨的河北省黄骅县赵家堡公社广大渔民,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强大威力,发展生产,使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这个公社的渔业生产又喜获丰收,上半年渔货产量达到一千八百多万斤,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全年总产量的三倍多。
合作化时期,赵家堡等南北十六个渔村仅有四只机帆船。人民公社的成立为渔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渔民依靠人民公社的威力,渔业生产面貌一新。现在,他们添置了机帆船六十三只,实现了网具胶丝尼龙化,生产指挥电讯化。
随着渔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渤海湾显得越来越窄小了。广大渔民决心开出近海,向远海进军,为渔业生产开创一条新路。去年五月,公社指导船在石岛渔场发现鱼群。他们立即和各大队联系,在四、五个小时之内,这个公社的大辛堡等五个大队的七只机帆船先后赶到渔场。经过两天的紧张劳动,共捕获台鱼和鲅鱼五万多斤。近两年来,这个公社每年都有一支远海捕捞大军在公社干部的率领下,到远海作业。今年上半年,全公社平均每只船的产量达到七万多斤。
合作化时期,这个公社的工业还没有基础。现在,公社修造站已有铸工、锻工、车工、电焊等七个工种。从机器的组装、修配到船只的修造,都能自己解决。各大队成立了修造点,实现了小修不出队,大修不出社。
过去,这里“靠海吃海”,单纯捕鱼。现在,广大渔民走亦渔亦农的道路。一九六六年以来,开荒治碱移沙造田六千八百多亩。今年,他们战胜了严重干旱,夺得了小麦总产近二十四万斤的好收成。
解放前,广大贫苦渔民深受渔霸的剥削,终年挣扎在死亡线上。现在,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渔民住上了新房,家家喇叭响,户户电灯亮,平均每户存款四百多元。全公社建立了三所中学,各大队都办起了小学。全公社又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每个大队都有二至三名“赤脚医生。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四川仪陇县思德公社领导干部,积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