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要下“笨”功夫 不能走“捷径”
解放军汽车某团副连长 孔令忠
入伍前,我的文化水平低,读马列的书,有许多困难。开始学《共产党宣言》时,光不认识的字就不少。怎样学习下去呢?我从几年来读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句话,就是要下笨功夫,不能走“捷径”。
为什么要下笨功夫,不能走“捷径”?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列宁说过:“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毛主席也教导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上必须有严肃认真、老老实实的态度,偷不得懒,装不得假,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走“捷径”,是资产阶级的坏作风,是为了破坏干部、群众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谁想走“捷径”,谁就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容易上当受骗,这我也是有教训的。过去,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在黑《修养》一书中,引用列宁《国家与革命》中的几段话,都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最重要的思想删去,而用省略号代替。那阵子我没有看过列宁的原著,以为列宁就是这样讲的。后来报刊上发表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一文,我才大吃一惊,原来这省略号里面隐藏着叛徒的反革命祸心。我想:自己要是学习了列宁的原著的话,也不会把假的当成真的了。这使我认识到: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所谓“捷径”,实质上是一条邪径,按这条“径”走,一害自己,二害革命。
下笨功夫,就是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我认为“笨鸟”正是觉得自己“笨”,它才想办法“先飞”,“先飞”是改变“笨”的条件。学习也是一个道理。象我这样文化、理论水平比较低的人,如果和有文化的同志用一样的时间下一样的功夫学习,那就肯定赶不上人家。因此,别人读一遍能懂的问题,我就读它三遍四遍,别人一个小时能领会的,我就用三倍四倍的时间去钻研,这样时间长了,就会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逐步改变自己理论贫乏的状况。前几年,部队担任紧张的战备运输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抽不出大块时间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挤时间。我利用中午休息、饭前、饭后和睡觉前的空隙时间,每天坚持读几页书。有一个时期,部队在边防执勤,环境比较艰苦,几根铁架一支,四周竹片一围,上面盖些茅草,就成了我们的家。夏天,草棚热得象个蒸笼,蚊子叮,虫子咬;雨天,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就在这样的草棚里,我和同志们一块坚持学习。这样,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又锻炼了革命毅力。我觉得学习上就要有一股子笨劲,舍得花很大的力气,下苦功夫攻读,才能学到一点东西。
下笨功夫,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笨鸟”先飞,也得不断地飞,不能飞一阵停一阵,否则,也达不到“早入林”的目的。人常说,“不怕慢,只怕站”,学习上不能热一阵子冷一阵子,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自觉地坚持。我们汽车部队长年累月奔驰在运输线上,食无定时,宿无定点,常常是天不亮就上路,星星出来才到站,稍放松一点,学习就坚持不下来。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条死规矩:每周学习不少于十小时。有一次,执行长途运输任务回来,时间很晚,人也疲劳,心想学习是自己的事,可以机动一下,今晚不学明天补。但转念一想,刻苦学习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长期的经常的任务,应该成为自觉的行动,所以又坚持读了几页书,写完了当天的心得体会,才休息。
当然,下笨功夫,并不是一味死读书,不讲究学习方法。下笨功夫本身就是要提倡开动脑筋,多想问题。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每一篇都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深刻理解的,只有精读细想,才能领会精神实质。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反复学习了好多次,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开始学的时候,记住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几句话,觉得干工作就要不怕苦、不怕死。后来联系到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再学《愚公移山》,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不仅讲到和困难作斗争,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共产党的路线与国民党的路线是根本对立的,“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懂得了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而且首先要有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我结合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唯心论的先验论,重温《愚公移山》,又有新的启发: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既讲了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也讲了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愚公”和“智叟”两人,对待“挖山”的不同态度,很能说明问题。“愚公”不愚,就在于他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懂得“山”虽大,只要发动群众,带领子子孙孙去干,挖一点就少一点,因而下定了“挖山不止”的决心。“智叟”无智,是因为他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自作聪明,错误地得出挖掉这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结论。从这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办什么事,要学“愚公”,不当“智叟”,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4版()
专栏: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解放军某部 郭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反复攻读,才能加深理解。这是有道理的。
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向,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伟大的革命真理,内容极为丰富,道理非常深刻。我们只有反复攻读,多读几遍,对这些道理才能领会得深一些,理解得全面一些;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读懂、弄通,需要有个反复的过程。书读过一、两遍,对书中讲的道理还只是初步的理解,不可能彻底弄通。在这个基础上,回过头来多读几遍,温故知新,就能巩固已经理解的东西,接受新的更深刻的道理。从表面上看,反复读似乎只有遍数上的积累,实际上,每多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联系实际,多读几遍,才会更好地弄通马克思主义。
说“读书百遍”,并不是说每本书一定要读上一百遍,而是强调有个反复过程;说“其义自见”,也不是说多读了几遍就自然弄通,还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反复读不是简单地重复读。如果浮光掠影,尽管读的遍数多,也不一定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仍然不能做到多读一遍书,多明一层理。有些同志之所以读了几遍收获不大,就是这个缘故。毛主席说:“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要提高反复读的成效,必须抓住重点,苦学深钻,多问几个
“为什么”,既要弄清历史背景和书中的基本内容,也要联系当前的斗争实际,认真分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革命导师是怎样阐述的,他们对机会主义者和各种类型的政治骗子是怎样揭露批判的,他们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读一遍,消化一点,逐步深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坚持读,反复读,就会由对马克思主义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由初步认识到深刻领会,由弄懂基本原理到能够在实践中运用,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第4版()
专栏:

努力掌握斗争主动权
中共辽宁省辽中县委员会
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认真学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指导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县地势低洼,历来被认为是“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解放初期,常发洪水,影响农业收成。为此,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动群众修坝筑堤、疏通河道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基本上解除了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这时,内涝灾害就显得突出了。于是,全县就集中主要力量进行排水治涝。几年来,全县修成纵贯南北的九条排水干渠,建造了二十五座大中小型排水站,同时还修了三处出水口,综合治理了三个涝区。以后,我们又依靠群众搞了以水、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洼易涝的盐碱地,使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不能到此完结。去年,我县遭到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低温霜冻等严重自然灾害,这对农业生产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过去,我们认为:辽中只怕涝不怕旱,因而,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只注意了排涝的一面,忽略了防旱的一面。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我们的认识没有跟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也说明我们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错误地把对事物发展某一阶段上的认识绝对化,把相对真理看成绝对真理。这是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相对立的。
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锐利武器,我们县委领导班子认真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分析了辽中的农田基本建设情况,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对怎样改造辽中、建设辽中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们重新制定了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实行排涝治旱同时并举,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提出“东治旱,西治洼,中间旱涝一齐抓。”我们提出,把全县所有的大中小型排水站逐步改为排灌站,以便既能排又能灌,进一步提高抗灾的能力,不断扩大高产稳产田。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一些事物被我们认识了,还有更多的新事物尚待我们去认识。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只有懂得了这一条真理,才能在大好形势下,自觉克服一点论,在胜利面前,不忘乎所以;在成绩面前,反骄破满,继续前进!
几年来,由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尽管遇到涝、旱、风、虫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连年增加。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县委部分成员产生了骄傲情绪,认为生产搞得差不多了,再增产有困难,有的同志甚至认为今后产量不掉下来就行了。
后来,我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认真地解剖了自己。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由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还不够高,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生产发展已经到顶了,这正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群众的实践打破了那种形而上学的看法。在批修整风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看书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为农业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去年的规模超过往年,高产稳产田不断扩大;在科学种田方面,广大社员认真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注意合理密植,不断培养和推广适应性较强的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给我们县委领导以很大教育,大大地激发了我们的革命热情。我们决心坚持不懈地看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把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谬论批深批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放手发动群众,夺取农业的更大丰收。


第4版()
专栏:

树立唯物史观 坚持群众路线
中共山东省益都县委书记 郝 清
不成问题的问题
我参加革命以来,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工作,总认为走群众路线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恰恰就在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上,经常出问题。
前年,东夏大队的干部、群众,经过反复实践,实行地瓜间作黄烟,创造了一项粮、烟双增产的经验。我们认为这个经验很好,便在全县的平原地区推广。这时,山岭地区的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也提出要学习这种做法。我想:山岭地区土地瘠薄,要把平原的经验硬搬到山上去,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没有理睬。
山区学习平原的经验,是不是根本不可能呢?王孔公社韩李大队的事实推翻了我的结论。这个大队在一百六十多亩山岭地上实行了地瓜和黄烟间作,使黄烟和地瓜(折瓜干)亩产都提高到八百多斤,比过去单种增长一倍以上。
韩李大队是个山区,为什么能运用平原地区的经验呢?这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他们为了把平原地区的经验学到手,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地改良土壤,把薄地变厚,把瘦地变肥。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种植改革,获得了粮、烟双高产。这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因地制宜。
我为什么错了?在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群众认为能行,我却认为不行,不支持群众进行试验。这是因为我只相信自己的“高明”,不相信群众的智慧。只有牢固树立起唯物史观,才能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所说的“因地制宜”,表面上看,似乎很尊重客观实际,但实际上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的。
用韩李大队的事实检查自己,再对照马列的教导,领会就更深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历来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唯心史观论者总是把自己看成“英雄”,把群众当成“阿斗”。唯物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唯物论。
认识提高了,我在工作中就更注意走群众路线。没有把握的事情和群众商量,有把握的事情也先和群众商量,才能做好工作。
时刻注意同唯心史观作斗争
牢固地树立唯物史观是不容易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免受唯心史观的影响。要做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要时刻注意和自己头脑里的唯心史观作斗争。
前年冬天,听说桃园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进展不大,我就凭着过去的印象,断定他们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但是,又怕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来到这个公社以后,我先找了几个干部、群众,了解了一下农田基本建设搞不起来的原因。大家说法不一。我没有更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就认为:不管他们怎么说,反正是没把群众发动起来。于是,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立即组织了个群众大会。我在会上作了个报告,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好处,到劳力如何安排,大讲了一通。这样,我满以为一定会很快地把群众发动起来。可是没有想到,雷声大,雨点小,几天过去了,还是冷冷清清,没有什么动静。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看书学习,我才解开了这个“谜”。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毛主席也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还教导我们,要“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我却不是这样。还没有接触实际,或者刚刚接触实际,头脑里就先有了一个框子;还没摸清情况,就先做了结论,结果必然要碰壁。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又到干部、群众中去重新作了调查。首先访问了三十多名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又和公社干部挨个谈了心,才了解到真实情况。原来,这个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所以行动慢,主要是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没有很好落实。因此,我就帮助公社党委办了一个路线教育学习班,组织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加强革命团结的一系列教导,一个队一个队地做过细工作,使党的“九大”路线落到了实处。这样,全社的农田基本建设很快出现了一个新局面。群众的意见要分析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对群众的意见不要分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领导群众,加以实现。如果不加分析,完全照办,群众中正确的意见就得不到发扬,错误的意见也不能得到改正。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把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去年春天,我带一个调查组到弥河公社红光大队蹲点。我们进村以后,连续召开了干部、贫下中农、妇女、青年等十多个座谈会,调查、访问了六十多人。在落实政策方面,他们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也暴露了一些思想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大家便坐下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干部、群众的那些看法,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思想问题。由于前几年受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好,这一回能不能正确地落实,有些人还有怀疑。另一种是属于政策界限不清。有些干部由于对“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与“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的界限划不清,怕弄不好重犯“工分挂帅”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学习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对各项政策一项一项地展开讨论。政策界限划清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便很快得到了落实。
从实践中体会到:对群众的意见分析不分析,本身就是坚持不坚持唯物史观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和具体要求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常常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先进的,有中间的,也有落后的。而我们所要集中的,是那些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的意见。只有这种意见,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既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又要对群众的意见认真加以分析,正是为了更好地走群众路线。相反,如果不加分析,就容易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得出错误的结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