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青春献给北大荒
——记哈尔滨知识青年冯继芳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事迹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回头!”
一九六三年夏天,十七岁的冯继芳从哈尔滨市第
十八中学毕业了。她决心到农村去,把青春献给祖国
的粮仓——北大荒。不久,她和几个伙伴一起,来到
东北农垦总局赵光农场。
时间过了不到两年,冯继芳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一九六五年三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党组织立即催她赶回哈尔滨。
在病房里,临危的爸爸对她说:“继芳,你要在农村好好干,等弟弟、妹妹毕业了,把他们……也带到……赵光去……。”冯继芳的父亲、共产党员冯小舟,对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遗言。
父亲的去世,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难。继芳的几个弟弟、妹妹,最大的才十六岁,小的刚满一周岁。根据这种情况,冯继芳父亲生前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建议让继芳回城工作。妈妈觉得身边没个帮手,也希望她回来。
冯继芳十分感激党组织的关怀,也完全理解妈妈的心愿。此刻,她的心情很不平静。家里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毕业时多次写申请的情景,下乡两年来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夜已经很深了,冯继芳坐在灯下,读着毛主席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静静地思考。她对自己说:“我是雇农的女儿,在党和毛主席的培养下长大;我爱妈妈,我更爱自己选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迈事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回头!”
第二天,冯继芳把妈妈、弟弟和妹妹找到一起,给他们介绍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汇报自己下乡两年来的收获。她向妈妈解释说:“目前咱家是有一些困难,但这是一时的小事;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则是一辈子的大事。咱们国家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有了更多的粮食,才会更加富强。现在农村非常需要知识青年,让我照着爸爸的遗嘱回赵光去吧!”这席话,说得妈妈动了心。她对继芳说:“家里的困难,妈全能克服,你回到农场再加把劲,要好好锻炼!”
冯继芳在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天早晨,就告别了母亲,离开了哈尔滨。回到农场后,她一字未提叫自己回城工作的事。然而,父亲的遗嘱她却牢牢记在心中,比以前干得更踏实了。
一九六八年,赵光农场被划为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这一年,冯继芳的弟弟继纯、妹妹继平都初中毕业了。她按照父亲的遗嘱,把弟弟、妹妹相继带
到了自己所在的农场,共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
育。
一九七○年,黑龙江大学前来招生。根据冯继芳
的条件和表现,群众一致推荐了她。领导同志征求她意
见时,冯继芳坚定地说:“上大学是革命的需要,开发建设北大荒也是革命的需要,让我在北大荒这所农垦大学里继续学习吧!”按照贫下中农的说法是:“继芳这棵革命的幼苗,汲取了党的阳光雨露,在北大荒这块沃土里深深扎根了。”
“让革命理想在辛勤劳动中实现!”
冯继芳插队落户的国营农场,是用一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一天,她来到赵光烈士墓前,怀着崇敬的心情,默念刻在大理石上的碑文。赵光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干一行爱一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英雄事迹,给了冯继芳很深的教育。她想到:自己刚下乡那阵子,渴望当一名女拖拉机手,认为只有这样才带劲;而当领导分配的工作是铲地时,就觉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了。与革命烈士相比,她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回来以后,冯继芳重读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的教导,感到格外亲切。她责问自己:“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块土地,难道我们青年一代不应该用辛勤劳动把它建设好吗?”明白了个人理想必须服从革命需要这个道理以后,她找领导表决心说:“我一定努力学会务农,让革命理想在辛勤劳动中实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冯继芳就扛着锄头下地了。当大伙来到地头时,她已铲了大半垄。收工了,她还要铲一会,直到天黑。冯继芳披星戴月,刻苦磨练,手上打了一排排血泡,磨了一层层老茧,经过一个夏锄,终于学会了铲地。一年之内,她播种、铲地、收割、打场,样样拿得起,成了队里的一名骨干。
这时候,农场养了几千只鸡,需要一个对工作热心的同志帮助管理。领导看准了冯继芳,就选派她去。冯继芳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每天早起晚睡,担水、剁菜、煮料、打扫卫生,成了一个大忙人。她还写信让家里寄来《家禽饲养研究》、《鸡病防治》等科技书籍,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实行科学养鸡。为了改善饲料成份,春天她挑着筐到大田挖野菜,夏天提着桶到河沟捞虫子。在她和同志们的辛勤管理下,鸡的产蛋期提前了一个多月,产蛋率比往年增加百分之八十。
禾苗从沃土中汲取营养茁壮生长,冯继芳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培育下,具备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条件。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冯继芳又被调去养奶牛,并担任奶牛组的组长。这个组共十几个人,养着八十多头奶牛,工作比较繁杂。挤奶,是饲养奶牛的一项基本功。初学挤奶时,冯继芳在日记上写道:“党把我这颗螺丝钉又换了位,养牛、挤奶也是革命的需要;只要是革命需要的事,我拚死拚活也
要学会它。”开始,她手劲不足,挤了几天累得指头发
肿,干活攥不住拳头,吃饭拿不住筷子。面对困难,她
毫不畏惧,勤学苦练,逐渐练成了一名优秀的挤奶手。
有一个时期,近处的草场由于长期放牧,草不好
了,影响了产奶量。冯继芳心里很着急。这时,有
人出来说什么:“管得了牛吃草,管不了牛出奶,听
天由命了!”冯继芳批驳了这种错误论调。她和几个
伙伴跑到三十里以外的一个偏僻地方,找到了理想的
牧场。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冯继芳带领大家赶着牛群来到新牧场,他们把两间早被废弃的小房子收拾了一番,就算安了“家”。为了延长放牧时间,提高产奶量,他们每天两、三点钟就起来挤奶。老牛、头胎牛、
烈性牛的奶难挤,冯继芳把这些活全都包下来。天一放亮,他们就赶着牛群到甸子上吃露水草。有时,冯继芳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饿了啃几口凉馒头,困了到水沟洗把脸。同志们说:“咱组长把心都操在养牛上了!”
草原的夜晚,繁星闪亮向着北斗。劳累了一天的冯继芳和同志们围着熊熊篝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畅谈北大荒的美好远景,总结接受再教育的收获。冯继芳激动地说:“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辟了幸福的道路。但是,我们这一代还不是享福的开始,而是创业的继续!”她的话,说得伙伴们心里热呼呼的。
一个放牧季节过去了,八十多头奶牛个个膘肥体壮,产奶量比历史上最高年份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一头头小牛犊生下来,给兴旺的牧场增添了生气。
就这样,冯继芳下乡十年,调动了十多次工作。每次调动时,她总是把革命的需要看作无上光荣,干一行爱一行,干啥就一定干好。除了种田、养鸡、养奶牛外,她还当过炊事员,干过泥瓦工,赶过大车,放过羊,伐过木……。冯继芳用她扎根北大荒的模范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革命青年,只要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火红的青春就能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拖拉机要带上犁铧奔跑”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了一代新人。经过整党建党运动,冯继芳被选为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党委委员,担任了二十九连党支部副书记和副指导员。今年四月,在省里召开的群英会上,她又被树为全省劳动模范标兵。
当了干部后,冯继芳坚持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说:“拖拉机要带上犁铧奔跑,革命干部要带领群众前进。”她把团结、带领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看成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去年有一段时间,连里几个比较先进的青年,情绪突然变得消沉起来。特别是知识青年小范,过去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还出席过团里的团代会。可是回了一趟家,受到社会上一些旧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就觉得在农村出息不大,不如回城市好。冯继芳意识到,这是两个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表现,必须在全连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她把这个想法提到党支部会议上,支委们都很支持。她组织团支部带领全连青年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进一步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和“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多次找小范等青年谈心,过细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小范等青年提高了觉悟以后,工作比以前更积极了,决心扎根边疆当一辈子农民。
工作职务变了,冯继芳牢记毛主席关于“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常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九七一年,她参加劳动二百九十多天;一九七二年,在多次外出开会的情况下,她还做了二百四十多个劳动日。冯继芳认为,坚持参加劳动,才能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工作。她每次外出开会回来,那怕只剩下一点时间,也要下地干活。去年麦收时,她从师里开会回来,走了四十多里路,已经下午六点多钟了,眼看又要下雨。她抄起镰刀跑到地里和大伙一起抢收小麦,同志们看了很受鼓舞。
“革命干部要把心贴在群众身上。”这也是冯继芳常说的一句话。她从二十七连调到二十九连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走遍了所有职工的家,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老贫农刘福玉得了风湿症,她利用早晚时间,为刘大爷挑水、劈柴、洗衣服,经常忙到深夜。职工家属王庆兰的孩子得病,冯继芳几次到她家里去看望,帮助请医生。听说有一种中药治孩子的病很管用,她立即跑遍了附近药店,但没买到。后来她到哈尔滨出差,买到后给捎回去,王庆兰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苍松在风雨中屹立,雄鹰向高空中飞翔。一代新人正在北大荒的艰苦斗争中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加强领导 重视教育 落实政策
向阳公社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
据新华社讯 安徽省天长县向阳公社切实做好对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工作,落实各项政策,在生产和生活上关怀他们,使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
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一年,先后有两批上海知识青年到向阳公社插队落户。为了加强党对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公社、大队建立了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主管这项工作;有关生产队都配备了政治指导员、生产辅导员、生活管理员。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紧密联系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街北大队大庆插队小组的七名女知识青年到这里落户以后,老队长、插队小组政治指导员崇桪,就请老贫农王增江给她们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和前途教育。在老队长和贫下中农的耐心教育下,这个小组的七名女青年觉悟不断提高,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她们看到队里有损公肥私的不良倾向,就写小评论抵制;看到队里饲料不足,就不顾炎热酷暑到外面取经,回来搞醣化饲料;为了改变棉花低产面貌,她们就利用探亲机会,从上海带回二百多斤棉花良种。她们刻苦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去年都加入了共青团。
向阳公社党委重视落实党对下乡知识青年的有关政策,热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农村健康成长。知识青年的安置经费由公社统一使用,统一结算;知识青年的口粮、烧草、食油和医疗待遇和当地社员一样;在劳动计酬上,坚持和当地社员同工同酬。为便于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个公社为知识青年修造的房子一般都接近贫下中农,每个插队小组都有寝室、学习室、储藏室和厨房,还砌了院墙,并配有猪圈、菜园、广播等。为了保护知识青年的身体健康,公社党委每年进行三次检查。冬天大雪临门,他们一个队一个队地问寒问暖。夏天雨季,他们挨家挨户查看房子牢不牢靠,漏不漏雨。三伏天,他们深入知识青年的宿舍和灶房,细心检查住宿和饮食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下乡知识青年中“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公社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也是一样关怀,一样爱护。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并大胆使用。
向阳公社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还把实行生活自给,作为帮助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鼓励和帮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安大队戚庄插队小组的六名男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饭不会做,菜不会种。生产队副队长、老贫农杨正山把被子一卷,就住到知识青年宿舍里,和他们一起学习、劳动、生活,教他们做饭、种菜、喂猪、养鸡,还帮助他们节约粮草。这个小组的知识青年都学会了做饭、种菜、喂猪、养鸡。他们利用劳动之余,积极开荒种菜搞副业。一九七一年以来,他们收获各种蔬菜三千五百斤、黄豆二百斤、油菜籽三十五斤,养猪四头、鸡四十八只,连续两年实现生活自给。现在,全公社四十个插队小组基本上做到粮食、蔬菜自给有余。


第3版()
专栏:

“我们都是她的亲人”
一九七二年七月四日,正和社员一起参加抗旱战斗的下乡知识青年王艳丽,突然腹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在场的赤脚医生认为病情严重,需要送往医院治疗。五良太公社党委立即组织人用最快的速度把王艳丽送往附近的王桂窑公社医院抢救。
王艳丽是一九七一年十月由内蒙古集宁市到清水河县五良太公社沙湾子生产队插队落户的。在劳动中,她不怕苦,不怕累;休息时,她经常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教唱革命歌曲。贫下中农看到她得了急病,都很焦急。三、四个小伙子马上拉来一辆小胶轮车,把她放在车上,前边拉,后边推,急速地向王桂窑公社医院跑去。遇到崎岖不平的路段,为了防止颠簸,减轻病人的痛苦,大家就抬轿似地把小胶轮车扛在肩上。二十分钟以后,王艳丽已经躺在了王桂窑公社医院的病床上。
这时,病人的病情继续恶化。公社医院提出必须送往县医院治疗。公社党委立即打电话把情况报告了县委和县革委会。
县革委会汽车司机杨世华出车一天刚刚回来,倒上一杯开水正要喝,突然接到要他去接病人的任务,他放下水杯,就走向车房。通讯员追出来说:
“杨师傅,你还没有吃饭呢!”杨世华说:“抢救病人要紧!”说着,开上汽车便向王桂窑公社飞驰而去。
一小时以后,王艳丽到了县医院。在县委指示下,已经做好了抢救准备的医务人员,立即为病人进行细致的检查,确诊王艳丽患的是急性消化系统继发泛发性腹膜炎,她血压急剧下降,生命垂危,必须马上做剖腹手术。
早已来到县医院的县委书记李长才,亲自组织这场抢救战斗。他向医务人员作了简短有力的政治动员以后,便和县委常委委员张伟分头拿起电话,四处联系,组织输血人员。
手术室内,主治医生李茂森拿起了手术刀,病房医生王连奎主动承担麻醉任务,正在搞医院修建的医生武生荣,也闻讯赶来参加。手术在紧张地进行。突然,主治医生的助手王丽芳因连续两天两夜做手术,劳累过度,虚脱在手术台旁。她清醒过来以后,同志们劝她休息,她说:“王艳丽还没有脱险,我不能离开这里。”
许多工人、干部得知抢救下乡知识青年王艳丽的消息后,纷纷赶到医院,要求献血。县水泥厂的工人们一口气跑了七里路,来到医院,加入了要求献血的长长的队伍之中。
经过几小时紧张的手术,王艳丽得救了。消息传出,走廊上一张张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位老工人感动地说:“新旧社会真是两个天,要是在旧社会,这孩子的命早就没了。”
王艳丽在住院期间,许多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干部、街道妇女、知识青年都来看望她。县委领导同志、县安置办公室的负责人和王艳丽所在生产队的干部,都几次来到王艳丽的病房,安慰她,鼓励她,叫她安心休养。机关干部李桂英多次到医院看望王艳丽,给她送来鸡蛋、挂面、水果。她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为革命来到我们这里的,我们都是她的亲人。”
王艳丽的病房宽敞、明亮。她床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罐头、水果、白糖、饼干、奶粉等食品,还放着一架半导体收音机。这些,都是她所不相识的人给她送来的。看到这一切,她心情十分激动。她想:在我这个普通的知识青年身上,凝结着党组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医护人员多少深情,党和人民对我们下乡知识青年是多么关怀啊!刘少奇一类骗子攻击、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
“变相劳改”,真是胡说八道!在王艳丽痊愈离院的时候,县里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准备让她回到她母亲身边去,她坚定地对县里的同志说:“是党和清水河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在清水河干一辈子,为彻底改变清水河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艳丽的母亲李先梅得知女儿转危为安的消息后,激动得热泪滚滚。她逢人就讲:“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我的四个儿子毕业后,我要把他们都送到农村去。”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编后

“决不回头”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不回头!”这是知识青年冯继芳下乡几年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句话道出了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他们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而同一切阻力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豪情。
“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在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的过程中,也必然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因此,我们要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就必须同刘少奇一类骗子的诬蔑、攻击和破坏作斗争,必须同一切有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必须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轻视农民、轻视农村的腐朽思想和习惯势力作斗争,必须同自己头脑中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这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大革命,“没有斗争和努力,就不能获得胜利”。冯继芳同志因为奉行斗争的哲学,坚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正确方向,任凭风吹浪打,毫不动摇,所以,她在农村扎根十年,不管是种田养鸡,还是放牛牧羊;也不管是当普通群众,还是当负责干部,都干得非常出色,让火红的青春在广阔天地里放射出了绚丽的光芒。
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象冯继芳同志这样的知识青年是很多的。他们敢于斗争,扎根农村,决不回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把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城市的优点带到那里,正在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