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以批修整风为纲深入开展路线教育积极改变生产条件
河南温县山东桓台县夺得小麦大面积丰收
广大干部和社员决心乘胜前进,大鼓革命干劲,夺取秋季作物丰收
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三年七月五日电 河南省温县县委以批修整风为纲,深入开展路线教育,积极带领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大抓农业增产措施,实行科学种田,全县小麦在连续两年一季亩产上《纲要》的基础上,今年二十五万多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多斤,一季产量跨过了“黄河”。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黄河与沁河之间。过去,这个县南滩,北洼,中间岗,易旱易涝,生产条件差,小麦每亩产量一直停留在一百多斤。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和为革命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大搞治水改土,几年功夫就使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小麦低产落后面貌迅速改变。一九七一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四百零二斤,一九七二年在大旱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又有提高,平均亩产达到四百六十八斤。
在连续两年夺得全县小麦一季亩产超过《纲要》以后,部分干部和社员群众认为小麦再增产的潜力不大了。针对“潜力挖尽”的自满思想,县委组织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等教导,自上而下地分析小麦生产形势,总结增产经验,肯定成绩,揭露矛盾,寻找差距。经过分析,大家认识到:全县小麦生产不够平衡,各个公社中,有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六百斤,有的还只有三、四百斤。这说明小麦生产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不是潜力已经挖尽,而是大有潜力可挖。认识提高以后,广大干部和社员决心大鼓革命干劲,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大抓农业增产的关键措施,夺取小麦的新丰收。
温县三十九万多亩耕地中,小麦种植面积占很大的比重。他们针对增产小麦需要充足水源的情况,去秋以来普遍组织专业队,大抓机井建设,用水泥预制板铺设地上、地下管道,充分挖掘地下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去秋到今春,全县新打的机井和用水泥预制板铺设的管道,比任何一年同期都多。连同原有的机井,今春全县已拥有机井三千多眼,其中已配套的二千八百多眼,铺设水泥预制板管道达到了十七万多米。在小麦遭到干旱威胁时,广大干部和群众利用这些设备,日夜不停地提取地下水,把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麦田普遍浇了三水到五水,保证了小麦的正常生长。这个县在去秋种麦前,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深翻土地的活动。他们采取人力翻、套犁耕、拖拉机牵引深翻犁深翻等办法,把麦田普遍深翻一尺以上,许多社队还结合深翻,大搞土地平整,为农田灌溉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县委采取措施,积极办好化肥厂、磷肥厂,组织各社队大力发展养猪事业,扩大肥料来源。到今年春季,全县养猪已由一九七○年的三万多头,增加到十二万多头,平均每户养猪二点三头。全县还先后成立了七十六个科研站,根据小麦生产的需要,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坚持年年选育良种,为社队提供的小麦良种越来越多。今年全县种植的小麦,良种面积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狠抓低产社队,组织均衡增产,是温县各级党组织领导今年小麦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们在抓高产单位继续高产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后进社队上。县委重点抓低产公社,公社抓低产大队,大队抓低产生产队,生产队抓远田薄地。林召公社是去年全县十三个公社中小麦单产最低的一个公社。县委认为,能否把林召公社的小麦抓上去,对促进全县小麦继续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县委主要领导成员亲自帮助公社党委抓好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帮助他们制订了低产变高产的计划,扎扎实实地把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在县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社队干部增强了迅速改变低产面貌的信心。从去秋种麦以来,公社党委成员深入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和社员一起种高产试验田,以高产田带动大田,落实各项增产措施。在社队干部的带领下,广大社员群众大干一个冬春,新打机井一百多眼。今年在严重干旱面前,这些机井充分发挥了作用,绝大部分麦田都浇了一至三遍水。全社二万二千多亩小麦,在去年平均亩产三百八十九斤的基础上,今年增产两成多,一年就改变了低产的面貌。
小麦丰收的好形势,大大鼓舞了温县干部和社员夺取全年农业丰收的革命斗志。紧张的麦收还没结束,抢种、种好晚秋,管好早秋作物的活动又普遍开展起来。各社队通过妥善安排劳力,一般都能做到收、种、管一齐抓,忙而不乱,各项农活都比往年提前。不少社队还做到狠抓当前,考虑长远,现在就为秋季种麦准备底肥,力争夺取明年小麦的更大丰收。
新华社济南一九七三年七月五日电 山东省桓台县委坚持以批修整风为纲,带领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学大寨,战胜旱、虫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小麦大面积持续增产的新成绩。全县四十万亩小麦,一九七一年平均亩产三百一十四斤,比一九七○年增长了四成;一九七二年平均亩产四百零三斤,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了近三成。今年,全县四十万亩小麦,又比去年增产一成。与一九七○年相比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翻了一番。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去年麦收后,桓台县委总结了几年来小麦丰收经验,深刻认识到,农业的根本问题,是个路线问题。要高速度发展农业,使小麦连年增产,就必须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田庄公社田庄大队是全县四大集镇之一,阶级斗争比较复杂,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经过“四清”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大队跨进了全县学大寨的先进行列,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四百斤,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跨过了“长江”。这时,党支部中有的同志产生了“一次运动,三年太平”的想法,认为在田庄大队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度忽视了抓阶级斗争。结果,在阶级敌人的煽动下,资本主义倾向又有抬头,影响了集体生产的发展,连续三年小麦亩产在四百多斤上停滞不前,学大寨运动落在了周围兄弟队的后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大队党支部紧密联系阶级斗争的实际,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加快了学大寨的步伐,夺得了小麦连年增产。去年,全大队一千五百多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零四斤,比一九七一年增长近三成。县委运用田庄大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并带领干部深入到大队蹲点,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今年,这些大队中的绝大多数,小麦亩产比一九七二年增长了一至二成。
桓台县委在领导小麦生产的过程中,狠抓后进队的转化工作,促进后进赶先进。去年,桓台县的高产队,小麦平均亩产量超过了七百斤,而一些后进队的小麦平均亩产量只有二百多斤。县委及时组织了四百多名干部到后进单位蹲点,帮助那里的干部、群众学习大寨经验,改变生产条件,促进小麦增产。县直属机关干部蹲点的十七个后进队,已有十四个队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年,这些队的小麦生产,有的已赶上了先进队的水平。
桓台县历史上是一个井灌区。但是,由于井浅水少,遇到干旱年头,地下水位下降,不能抗御旱灾的威胁。因此,干旱始终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障碍。近几年来,复种面积增加,需水量更大了。根据这种情况,县委主要领导成员走遍社社队队,察看河道,调查水源,并且发动群众制订了水利建设的规划。一九七○年以来,全县共打井两千五百眼,连同原有的机井,现在全县已有机井四千三百眼,平均每一百二十亩地有了一眼机井。他们还通过地下渗透的办法,利用工业污水补充地下水源,变害水为益水。同时,利用秋末冬初上游用水少、河水流量大的有利时机,引水蓄水补充地下水源,改善井灌。从一九七○年冬开始,全县集中劳力修建了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北水南牵”、“东水西调”的规划。现在,全县已经基本形成了河沟相通、排蓄两用的水利网,使全县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由一九六九年的三十多万亩扩大到四十多万亩。去年春夏间四个月,全县只降雨十六毫米。由于发挥了水利设施的作用,四十万亩小麦普遍浇了七、八次水,保证了丰收。今年,在去秋无雨、冬季少雪、今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小麦灌溉用水。
这个县还根据复种面积大、春田少的特点,除在夏播、秋种期间,抓紧时间深翻地以外,每年利用冬闲时间,大搞春田的深翻平整,增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全县五十四万亩耕地中,除五、六万亩湖洼地外,已基本上实现了畦田化。
桓台县委坚持三大革命运动一齐抓,在生产条件逐年改善的基础上,狠抓科学种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县委主要领导成员,经常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同群众一起总结了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宽畦、窄行、匀播、密植”小麦播种方法。同时,还因地制宜地选用了优良品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为小麦大幅度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桓台县在夺得小麦丰收以后,正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一方面认真总结今年小麦增产的经验,一方面发动群众以夏促秋,力争夺取秋季作物的丰收。
(附图片)
桓台县委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赶昔阳,夺得了小麦大面积持续增产的好成绩。今年全县四十万亩小麦,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又增产一成。这是索镇公社于家大队麦场的一角。《大众日报》供稿


第3版()
专栏:

女支书深潭引水
田家大队地处湖南蓝山县的岩头山下,全大队三百亩田就有二百多亩是“望天田”。解放后,人民兴修水利,挖塘筑坝,提高了灌溉能力,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灾威胁,粮食生产发展不快。
一九七一年秋,经过整党建党,女共产党员田淑英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她决心解决水利问题,改变田家大队面貌。在一次党支部会上,她提出修岩头坝,引阴河水的计划,有人担心地说:“过去花了八年时间治了五次都没制服它,能行吗?”
为了摸清过去五次筑坝五次冲垮的原因,田淑英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共产党员、老贫农田阳生,被人们称为“土技术员”,田淑英几次上门找他谈心,向他请教。田阳生看到田淑英这样诚恳,很受感动,便详细地谈了岩洞深潭的情况,修坝失败的原因。最后,田阳生说:“淑英!岩洞里的情况我熟悉,在里面筑坝堵漏准能成功。”田淑英亲切地对他说:阳生,你提供的情况很好,咱们再进岩洞调查调查。
第二天,田淑英带领八个党员、干部进岩洞进行实地勘察。岩洞里很黑,高低不平。她提着马灯一步步前进,一处处仔细察看。第一次调查没有全部勘察清楚,第二次又用树枝扎成木筏,划进深潭,沿着阴河水向岩洞深处探索。田淑英把调查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详细地向干部、群众作了介绍,经过讨论研究,制定了一个引水方案。
一九七二年二月,田淑英带领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了深潭筑坝的战斗。没有炸药,田淑英就发动群众自己造;没有砂子,就到几十里外用双肩去挑;没有石工,就发动团支部组成了一支二十人的石工专业队;不懂技术,就请“土技术员”田阳生教,边学边干。一系列困难都解决了。
在工地上,田淑英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打石放炮,拉石砌坝,她和青年比干劲。在工程艰苦阶段,有的人产生了畏难情绪,她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介绍大寨人民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讲述南堡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硬骨头精神,激发了人们的斗志。贫农社员张楚发被石头划破手,坚持参加劳动。老贫农田章和,砌坝时摔伤了腰,没等痊愈,就上了工地。
经过四个多月的战斗,渠道和坝都修好了。岩洞水顺着斜坝冲出洞口,沿着渠道,转山过坳,流进田里。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特大旱灾,这里却是清水潺潺流,禾苗绿油油,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十五。每当人们看到这清清的流水,就想起带领群众艰苦奋战的田淑英,他们高兴地说: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女支书也能从深潭引水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积石山下创新天
——记青海循化撒拉族的三个共产党员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居住在积石山下、黄河之畔的撒拉族人民,满怀革命豪情,劈山引水,治河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改变循化贫困落后面貌的斗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
撒拉族的“女愚公”
初春,积石山下寒风凛冽,奔腾的黄河还浮着冰块。清晨,太阳刚照着积石山峰,黄河南岸的东风山谷工地,已是一片沸腾了。雄壮的劳动号子声,震荡着山谷,生龙活虎般的小伙子们,抡着大锤,操纵着钢钎,与顽石进行搏斗;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挥舞着镐锹,推着板车,背着筐子,挖石填土。人们准备把这里的千年乱石沟,填成平坝,造成良田,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
走在最前头的是个撒拉族的妇女,叫马春花。在旧社会,她被迫给地主、反动阿訇作苦力。现在,她是东风公社拉边大队党支部书记。尽管她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可干起活来,经常和小伙子们比干劲,有时还争头名呢。人们一看到她,就赞不绝口地夸她是撒拉族的“雅合夏!”(好样的),是个“女愚公”。
为了彻底改变拉边地区“靠天种田”的落后面貌,去年夏天马春花带着三个木匠,拿着一把水平尺,在三四丈高的石崖上测量。接着,组织起青年妇女突击队,把绳子拴在腰里,进行悬空作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凿通了一条四里长的高山渠道,把多年流失的山泉,引到干旱的麦田里。大旱之年,他们夺得了粮食大幅度增产。
在治水斗争中,不少人的手上磨出了一层层的血泡,钢钎一根根磨短了,镢头一把把折断了。这时,有的人思想上产生了动摇。马春花白天和青年们一起参加战斗,晚上在灯下和大家一起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愚公移山》等毛主席著作,群众的思想由动摇而坚定起来了。
马春花一年四季,冒寒风顶烈日,带领大家治山治水,向石沟、荒滩要粮。在她的带动下,拉边大队的男女老少,一块石、一筐土,先后苦战半年多,填平了几条乱石沟,从石头缝里开出了一千多块平平展展的良田。去年粮食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全大队亩产跨《纲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感动了“上帝”的人
狂风卷着雪花,在达什丹峡谷里呼啸着。东风公社上科哇大队长工出身的撒拉族共产党员、大队革委会主任马西姆,挥舞着镐头,冒着风雪严寒,战斗在达什丹山的陡石崖上。汗水渗透他的衣裳,手背被震得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他还照样乐哈哈地干。有个老人看到马西姆的这股“傻劲”,吃惊地问:“你发疯啦,西姆!石崖上怎么能种出庄稼来?”马西姆说:只要大家齐心干,定要石崖变良田!
原来,在学大寨运动中,上科哇大队的干部们决心象大寨那样,开山造田,引拉布桑河水浇地。但是上科哇村山高谷深,石山多,平地少。马西姆想,开山造田,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自己一定带头做出个样子来。他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他越学越有信心,有时天不亮就爬起来,扛上铁镐,直奔达什丹山。
马西姆不怕困难,敢教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毅力和为革命种田的精神,感动了全上科哇村的人。全大队的社员群众争先恐后,纷纷报名上山,和马西姆并肩战斗。他们一层接一层,劈开了达什丹山的陡石崖,又一层叠一层地砌起石墙,填上几尺厚的沃土,造成一条条平展展的梯田,将拉布桑的山涧水引来浇地。为了开一块地,有时要挖出上万块的石头,填上几千筐土,往返走很远的路程。就这样,年复一年,苦战了两年,终于从达什丹山的石崖陡坡上,开出了五百多块条田。他们还采取挖窝担土的办法,在田头栽上了一千二百多株核桃树和花椒树。夏天达什丹石山上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去年秋后他们第一次把丰收的果实出售给国家。社员们高兴地说:“有了毛泽东思想,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两年间,上科哇大队的粮食总产量,从二十万斤增加到三十五万多斤,亩产量一跃跨过“黄河”。
誓为革命夺高产
东风人民公社朱盖大队经过治山治坡,产量有了很大变化。为了继续夺高产,他们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由撒拉族出身的共产党员阎海姆来领导。第一年他搞小麦试验。有些老年人说:“庄稼汉搞科学,这可是过去没有的事!”
这一年试验没成功。怎么办?阎海姆和科研小组的同志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受到很大的启发。他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思想不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用老经验、老办法、老思想对待新事物,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
认识提高了,第二年试验时,阎海姆在试验田里搭起了帐篷,不论烈日当头,或是大雨倾盆,日日夜夜,战斗在田野上。他仔细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按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精心施肥、灌水、除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阎海姆亲手试验成功了,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三十二斤。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