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办好“五·七”干校 巩固发展文化大革命成果
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书记 王忠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许多革命的新生事物。我们在各级党委工作的同志,应当热情支持这些新生事物,积极促进它们成长壮大。这是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重要问题。
“五·七”干校就是一个体现了正确路线的新生事物。我们应当把“五·七”干校长期办下去,坚决把它办好。
认清意义 热情扶植
如何对待一个新生事物,取决于如何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对于“五·七”干校的性质、作用和办干校的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办好干校的自觉性也就会越高。
为了和同志们交流体会,下面谈一些我们对“五·七”干校的认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一场政治大革命,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大革命。“五·七”干校的出现,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可贵的胜利成果。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抓上层建筑。毛主席指出,在我们国家中,“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遵照毛主席这些教导,我们各级党委应当十分注意抓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好干部教育工作,搞好干部思想革命化和机关革命化。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的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了。但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拿党政机关来说,还要不断提高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还要抵御和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侵袭,还要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等等。因此,干部教育工作必须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使上层建筑的这一个方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党不变修,国不变色,有重大的作用。
怎么样才能做好干部教育工作呢?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把路线搞正确。在干部教育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是一条腐蚀干部,毒害干部,为他们一伙复辟资本主义阴谋服务的修正主义路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为清除这条修正主义路线,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开展了深刻的斗争。“五·七”干校就是在这场斗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七”干校这一新生事物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干部教育路线培养教育干部的好形式。我们区四年多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五·七”干校教育干部,可以防止干部教育工作重走“闭门修养”、“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修正主义邪路。通过“五·七”干校教育干部,既可以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又能有力地克服官、暮、骄、娇四气,培养革命化的思想作风,“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这几年,我们一直注意抓了“五·七”干校的工作,并且把轮训全区干部的任务交给干校,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来办好干校,没有另外设立训练干部的机构。四年多来,先后在干校开设了党政干部轮训班、新干部训练班、团干部训练班、教师和医务人员轮训班,以及党员训练班,共训练三十九批,三千九百多人次。现在,区、局、公司和街道机关的干部已轮训两遍以上,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也将近轮训一遍。事实说明,“五·七”干校是能够胜任训练各类干部的任务的。
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五·七”干校从建立那一天起,就经历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
刘少奇一类骗子和国内外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都曾恶毒地污蔑和攻击“五·七”干校。这从反面证明了“五·七”干校办得对,办得好。我们组织广大干部和办校人员对阶级敌人的反革命谬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使大家进一步坚定了办好干校和走“五·七”道路的决心。
为了清除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克服旧思想、旧习惯的各种阻力,党委在领导干校工作中只有以路线斗争为纲,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才能保证“五·七”干校这一新生事物健康成长。几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干校工作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紧密为现实斗争服务。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贯彻执行毛主席这一教导,是肃清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办好“五·七”干校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注意提醒办校人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不要象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批评的那样,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在学员中,我们反对了那种“在干校学习理论,回去再参加斗争”的思想,强调把读书和批修结合起来,在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办校初期,我们就要求干校领导注意抓路线,注意抓革命大批判。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我们强调干校要抓紧抓好批修整风这件头等大事,通过看书学习,上好劳动课,开展社会调查,对干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样做,才能切实提高学员的路线斗争觉悟。
(二)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优良传统,把读书、劳动、插队锻炼密切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我们和干校领导同志一起,克服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只注意劳动锻炼,忽视理论学习。一种是强调读书以后,忽视生产劳动和插队锻炼,做社会调查。大家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劳动、插队锻炼三者妥善安排,密切结合,是关系到保持干校特点,发挥干校优点的问题。坚持这种做法,才能使干部受到全面锻炼,更好地达到“转变学生的思想”的目的。
(三)坚持勤俭办校,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
“五·七”干校既要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又要对学员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教育学员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因此必须实行勤俭办校的方针。在干校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这一方针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我们同干校领导同志商量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学员认真看书学习,照明、居住等条件应当适当改善;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应当保持。学员既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也要在劳动中艰苦磨练,在生活上则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全党动员 共同做促进派
要办好“五·七”干校,靠少数人不行。应当依靠全党,发动群众,动员大家做“五·七”干校这个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我在区委分管干校工作。为了动员党委“一班人”都关心“五·七”干校,共同抓好这项工作,我每年几次向区委提出讨论干校工作的议题,把干校工作列入区委议事日程。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区委集体研究,共同确定的。例如:明确了干校的隶属关系,把干校作为区委机关的一个部门,由区委常委直接领导。为干校配备了较强的领导班子,选派了一名区委委员、区革委常委担任干校第一把手。区委几位领导同志经常听取干校的汇报。干校的训练计划,都由区委常委讨论审批。
我们向全区各级党组织提出,办好“五·七”干校是全区党组织的共同任务,要求大家关心和支持“五·七”干校,认真抓好干部轮训工作。为了使大家了解干校的情况,我们多次把干校的请示报告转发给各个基层单位。区委召开的几次政治工作会议,都曾讨论办好“五·七”干校的问题。目前,全区绝大多数单位都能认真执行干部轮训规划,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带头到干校学习、锻炼。各单位的党组织采取派人到干校探望学员等多种方式,配合干校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干校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关部门也注意帮助解决。
区委和各级党组织,注意经常向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五·七指示》的教育。区委已三次在全区干部大会上,总结“五·七”干校的工作,表扬优秀的办校人员和学员。广大干部走“五·七”道路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全区广大干部和革命群众,都热情支持和爱护“五·七”干校。
这几年,我们区委在办干校方面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工作中缺点还不少。今后,我们将努力改进,争取进一步把“五·七”干校办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公社文化生活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湖北省钟祥县花园公社显得更新更美。那丰富多彩的公社文化生活,就象盛开的鲜花,万紫千红。
文化尖兵
在东方红五队,到处都会听到队长冯承明一手拿牛鞭劳动,一手拿笔杆战斗的故事。解放前,冯承明是个“睁眼瞎”。解放后,他进过扫盲班,但仍然识字不多,真正拿起笔写文章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从写批判文章开始的。他用自己从一个“睁眼瞎”到能拿起笔写文章的事实,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反动的“天才论”等,热情讴歌一切真知都来自实践的真理。从一九六九年以来,他写了一百七十多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的文章,被报刊电台采用了五十多篇,被群众誉为公社的文化尖兵。
革命的故事员
初夏之夜,东风二队政治夜校门前灯火通明。灯下,故事员小艾正在兴致勃勃地讲革命故事《铜墙铁壁》,社员们听得入神。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党委发现坏人利用乘凉休息的时候大讲黄色小说,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毒素,与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阵地,就针锋相对地培训了一批故事员。这批故事员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和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际,经常选讲一些革命故事。故事中的英雄形象,鼓舞着广大社员。
田头读报
花园一队是以认真读报闻名于全公社的。每当歇班铃响,社员们就坐在田头绿树下,三五成群,摊开报纸,边读边议起来。几年来,这个队有许多社员坚持订报,认真看报。他们说:“联系实际读党报,指导实践效果好。”今年春耕时,队长认为队里劳力多,田又近,抽几个人搞副业没关系,就安排了十三个强劳动力去做建窑的准备工作。读了报纸上的《劳力往哪里派》等文章,觉得农忙办窑不对头,马上把派去建窑的社员全部调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就这样争取了时间,提前完成了春耕任务。
喜看幻灯
在热烈的掌声中,随着一道彩色的光柱,银幕上映出了六个红色大字:《差八队变先进》。这是灯塔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在为贫下中农放幻灯。一个个镜头,展现出灯塔八队欣欣向荣的景象:高压电线凌空而过,通向电力排灌站。在迎风招展的流动红旗下,金色麦浪翻滚,棉苗长势茁壮,秧苗绿茵似毯,沟渠纵横如网。解说的女宣传员告诉观众:一九七○年以来,灯塔八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苦干三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由一九六九年的七万九千斤,上升到一九七二年的二十六万五千斤,改变了落后面貌。
业余文艺宣传队
一个个文艺节目在舞台上演出:女声独唱《花园人民的歌唱给毛主席听》、表演唱《新旧社会两重天》、湖北渔鼓《大办农业广积粮》、小歌剧《出色的记工员》、《喷雾器的风波》……这些小型多样的节目,取材于本地的三大革命运动实际,把群众火热的战斗生活,生动地展现在社会主义文艺舞台上。几年来,这个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三百七十多个文艺节目,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
钟祥县委宣传部


第2版()
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外交学会会长
张奚若先生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董必武、宋庆龄、朱德、周恩来、康生、叶剑英送了花圈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郭沫若、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傅作义、许德珩、邓颖超等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邓小平主持,廖承志致悼词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讯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先生,因病于一九七三年七月十八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张奚若先生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追悼会会场里悬挂着张奚若先生的遗像,安放着张先生的骨灰盒。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副主席宋庆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康生,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送了花圈。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务院科教组、国务院办公室、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清华大学也送了花圈。
参加追悼会的有: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郭沫若、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傅作义、许德珩、邓颖超等。追悼会举行前,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向张奚若先生的夫人杨景任及其子女表示亲切慰问。
追悼会由邓小平副总理主持,廖承志同志致悼词。
廖承志说:“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张奚若先生。
“张奚若先生陕西朝邑人,同盟会会员,参加辛亥革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抗日时期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从抗日战争后期起,张奚若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深表愤慨,进行猛烈抨击,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召开的伪国民大会,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一贯积极支持并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民主运动。
“一九四九年,张奚若先生代表无党派民主人士,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张奚若先生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二十多年来,张奚若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他热爱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贯彻执行党的对内对外政策,拥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努力从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人民外交活动,不辞劳苦,鞠躬尽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张奚若先生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取得的独立自由和初步繁荣昌盛,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感到欢欣鼓舞。张奚若先生始终关心祖国的统一,关怀台湾省同胞和知识界故旧,盼望台湾省早日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张奚若先生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张奚若先生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工作,努力学习,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包括台湾省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更大的胜利,为反对超级大国的侵略和威胁,为台湾省的早日解放而努力奋斗!”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
人大常委会委员贝时璋、邓初民、卢汉、史良、庄希泉、严济慈、吴有训、武新宇、茅以升、罗叔章、季方、胡子昂、胡厥文、胡愈之、谢扶民;人大代表丁西林、叶圣陶、刘仙洲、吕叔湘、宋一平、沙千里、杨钟健、李明扬、吴茂荪、连贯、林砺儒、钱昌照、魏建功;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于树德、王芸生、王雪莹、刘斐、朱蕴山、孙晓村、苏子蘅、杨东莼、张孝骞、陈此生、周士观、赵朴初、荣毅仁、闻家驷、徐伯昕、徐楚波、萨空了、董其武、楚图南;政协委员冯友兰、江泽涵、刘皑风、吴文藻、陈达、郑昕、费孝通、黄子卿、章元善、葛志成、傅鹰;
有关部门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姬鹏飞、乔冠华、刘西尧、吴庆彤、刘友法、李金德、丁国钰、周秋野、柯柏年、林林、李梦夫、侯春怀、叶籁士、李蓝丁;
张奚若先生的生前友好及医护人员周培源、金岳霖、陈岱孙、钱端升、唐钺、段学复、李赋宁、钱伟长、韩权华、周尚珏、赵淑媛。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有关单位的群众代表。
张奚若先生病重住医院期间,周恩来总理等曾前往医院探望。(附图片)
张奚若先生遗像  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

林海深处菜花香
两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十二连来到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这里的冰期长达八个月之久,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三、四度。
但是,十二连的干部战士不畏严寒,硬是一锹一镐地开出二十多亩菜地来。
大兴安岭一年无霜期只有八十多天。为了抢季节,争时间,他们采取“温室育苗”的办法。没有“育苗箱”,就用破筐头、破脸盆代替;育上菜苗以后,每天中午要把“育苗箱”搬到外面晒太阳,早晚要把“育苗箱”搬回室内,放在“地火垄”边上保温。
去年七月,正当蔬菜枝繁叶茂,豆角开花的时候,大兴安岭一反往年,遇到了旱灾,地皮被晒得干裂,生长正旺的蔬菜一下子枯萎起来。这时,指战员们又头顶炎炎烈日,翻山越岭,挑来担担河水,一棵一棵地浇在菜苗上。经过辛勤的劳动,蔬菜渐渐地枝绿叶青,越长越好,飘着一股醉人的清香。
两年来,十二连先后开荒造田六十亩,种植了七种不同的蔬菜,收获八万多斤,改善了连队伙食,节余伙食费九千多元、粮食八千多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