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分清路线是非 全面发展农业副业
——辽宁盖县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调查
辽宁省盖县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六山一水的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农业副业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县人民战胜了特大干旱,获得丰收:粮食亩产继续达到《纲要》规定的指标,棉、果、渔、蚕的收入在全县总收入中增加到百分之四十。
认清农副业的关系 破除形而上学观点
盖县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经过一场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曲折过程的。三年以前,这个县下了较大的功夫抓粮食生产。一九七○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四百七十六斤;可是,当年全县的农业总收入却比正常年景减少了五百多万元,公共积累和社员分配也都相对下降。有些大队由于缺少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进展很慢。
这种情况引起了县委的注意,他们认真地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盖县是一个多种经营较发达的县份,以前,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重钱轻粮,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批判了“重钱轻粮”的错误倾向,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取得了成绩。可是,又有人以为“粮食是朵花,多种经营是外搭”,产生了“单一经营”思想,只抓粮食,放松了对苹果、柞蚕以及其他副业的经营管理。结果,就出现了一九七○年总收入下降的情况。这种做法,也不符合“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不符合党的正确的路线。
盖县县委认识到,这种情况,反映了县委在领导农业生产中的形而上学观点。为了彻底破除这种观点,正确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县委成员深入社队调查研究,走访有经验的老农,进一步弄清全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他们看到:在全县总面积当中,光山场和水面就占去百分之七十,耕地只占百分之三十。对这“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条件,怎样搞建设?他们算了一笔账:在这“三分田”上进行基本建设,每年光靠粮食作物的收入投资,只够所需生产资金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把另外的六山一水的自然资源利用起来,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可以对国家多作贡献,增加社员收入,还可以为农业提供大量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剖典型经验 分清路线是非
为了统一认识,县委组织全县基层干部解剖了两个典型。平原地区的熊岳公社金星大队,合作化初期仅有三百亩耕地,平均每人二分三厘地,三千多棵残缺不全的苹果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社员吃粮靠国家供应。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养猪,发展苹果生产,种植蔬菜,开办红炉、机修、粉碎等集体副业,为发展粮食生产积累资金。几年来全大队公共积累达八十多万元,先后购买了汽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实现了运输、翻地、脱谷、打井机械化。他们开垦荒地,拦海造田,耕地由三百亩增加到一千八百多亩,粮食产量由合作化初期十五万斤增加到九十二万斤。
处于半山区、半平原的太阳升公社果园大队,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粮食、棉花和苹果生产。过去,由于干部有“要想粮增产,少种果和棉”的思想,只抓粮食不抓多种经营,结果,资金缺少,粮食增产幅度不大。后来,他们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地解决粮、果、棉争地、争肥、争水的矛盾:果树趟子间种粮食,能够上山进沟的果树就上山进沟;发展养猪,挖掘粪源;大搞水利建设。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斤,皮棉单产八十斤,每人向国家交售苹果八百斤。
这两个典型经验很有说服力,使县委领导成员和广大基层干部体会到,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条根本方针。贯彻这条方针,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首先是个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问题。过去,由于县委在路线斗争中,不能很好地分清是非,在执行党的方针时摇摇摆摆,结果使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都受到了影响。
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盖县县委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多种经营的领导。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前几年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破坏,有些干部划不清政策界限,把一些正当的多种经营也当成资本主义倾向批判。县委多次举办了社队干部学习班,认真学习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并发动群众,具体分析那些是正当的多种经营,那些是资本主义倾向,划清了社会主义多种经营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界限,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广大干部群众,对资本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对正当的多种经营则积极提倡发展。去年,盖县沿海水产资源虽然较往年差,但是,在批修整风运动中,抓好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认真推行了定额计酬的办法,调动了广大渔民的积极性,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仍达到了八千多吨。
县委还根据国家的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盖县县委还加强了多种经营的技术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棉花、果树、柞蚕、捕捞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并建立柞蚕种茧场、鱼苗繁殖场、苗圃、良种繁殖基地等,为全县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坚持把资金主要用在改变生产条件上
几年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盖县开花结果。全县在粮食生产丰收的同时,从多种经营中共积累资金八千四百多万元。这些资金往哪里用?盖县县委坚持以副养农、以副养机的方针,把多种经营的收入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上面,向农业生产的投资占多种经营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一。
农业投资的增加,使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有了新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县已动手在大清河上游山区修建一座能容水一亿方的石门水库,并动员下游受益的十个公社大搞灌区的工程配套。现在,这些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可灌溉两岸耕地十五万亩。
盖县就是这样立足当前,心想长远,在不影响社员分配的情况下,做到积累年年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年年搞。去年大旱,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还达到四百零二斤。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解决养猪饲料的又一好办法
河北玉田县林东公社革委会在普及“中曲”发酵饲料的基础上,从一九七一年起广泛推广了“四青一代”(即种青、采青、贮青、喂青,以青代精料坚持常年吃青),为解决猪饲料问题找到了新办法。林东公社是河北养猪先进单位之一。在推广“中曲”发酵饲料后,于一九七○年实现了“一人一猪”。猪多、肥多、粮多,粮食亩产跨《纲要》,去年在严重灾害情况下,仍获得了丰收。两年来,向国家交售粮食五百多万斤,交售肥猪七千多头,支援外地仔猪一万多头。
养猪事业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大力推广“中曲”发酵饲料,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大部分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以后,又发生了与牲畜争饲草、与社员争柴烧的矛盾。有的队由于粗饲料不足,出现了秋季猪只增多,春季下降的不稳定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曾作过多种努力。后来,听说上海郊区利用水面种植青饲料,他们立即派人去学习。但也有人认为:“上海自然条件好,我们这里天冷,办不到。”公社革委会认为这是个新事物,群众一时接受不了,要加强教育,具体领导。公社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到沈官屯、小陈府等大队蹲点,和贫下中农一块,推广上海经验。有人提出:上海利用水面,我们这里土地宽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只要发动群众采集,可以扩大饲料来源;可以利用闲散土地种植瓜菜豆类等青饲料;这里气候干燥,温度低,有利于长期贮存。经过分析研究,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困难再大也能克服,南方能办到我们也一定争取办到。
为了有计划有领导地搞好这项工作,他们突出地抓住几个环节:
一是“种青”。从去春开始,他们就发动群众,大搞种青活动,在“路边绿、沟边青,零星土地种干净”的口号下,展开向“四旁”、“十边”要粮要菜的活动。组织饲料种植专业队,奋战一春一夏,集体种植杂粮、瓜菜等饲料三百多亩。社员们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跟头菜、白菜等。仅去年一年就收获杂粮十万多斤,瓜菜豆类四百多万斤。
二是“采青”。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下地不空手,回家采满篓”的采青运动,把猪只能吃的野草,全部采集起来,解决社员户养猪的饲料问题。去年全社仅夏秋两季,社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就采集各种野生植物一百六十多万斤。沈官屯贮存青饲料每人平均百斤。
三是“贮青”。为了保证冬春两季猪只能吃上青饲料,公社革委会发动群众总结了当地利用地下密封贮存饲草的经验,挖掘地窖、地池,结合秋收,把冬春用的粗饲料全部青贮起来,随用随取,保证了猪只长年吃青,以青代精(料),节省了粮食、植物秸秆。去年全社共挖地窖、地池三百九十多个,青贮饲料四百万斤,全社平均每头集体猪约有青贮饲料近一千斤。
四是“喂青”。青饲料适口性强,猪爱吃,易消化,省粮食,增膘快。薛官屯大队集体养猪三百五十头,喂青贮饲料后,猪只膘情普遍比去年同期良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东封开县大力发展良种杏花鸡
据新华社广州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九日电 广东封开县大力发展良种杏花鸡。在县食品公司的帮助下,今年上半年全县办起一百二十个集体养鸡场,集体和私人饲养的杏花鸡达到一百八十五万四千多只,平均每户养鸡二十九只,比去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封开县杏花鸡是广东省著名的良种鸡。这种鸡的肉质细嫩,骨脆味鲜,远销国内外市场。去年冬天以来,县食品公司革委会进一步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把协助社队发展良种杏花鸡作为支援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们大力帮助社队解决种苗,办起一个养鸡场和八个孵化场,今年第一季度就为社队集体鸡场提供了三万多只良种鸡雏。


第3版()
专栏:

河南春蚕茧丰收
据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九日电 河南省今年春蚕茧获得全面丰收。同去年同期比较,柞蚕茧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三十五;桑蚕茧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三十六。蚕茧质量普遍良好,茧大、丝多、色泽鲜艳。去秋以来,柞蚕茧主要产区的南召、方城、鲁山、泌阳、舞阳等县,广大社员顶风冒雨,食宿山林,培育柞树,留桩放拐,点种空坡和兴建固定蚁场,为发展柞蚕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这些县的柞蚕茧单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桑蚕茧主要产区的周口、商丘、安阳、新乡等地区各县,利用村旁、路旁、河旁、宅旁、坑旁植桑育桑,积极扩大集体养蚕和鼓励社员家庭养蚕,有力地促进了桑蚕茧的发展。郸城县今春生产桑蚕茧二十九万多斤,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二倍多。


第3版()
专栏:

河南开封县西瓜丰收
据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五日电 盛产西瓜的河南省开封县今年西瓜丰收。全县共种西瓜一万九千亩,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以上,预计给国家提供商品西瓜三千万斤,比去年增长一倍。
开封县位于豫东平原,大部分是沙地,适宜种植西瓜,当地群众有种植西瓜的丰富经验。为了提高西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今年入春以来,中共开封县委和县革委会曾专门召集西瓜产区的一些社队干部和有种植西瓜丰富经验的老农进行座谈,总结交流经验,实行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由于种时墒情好,底肥施得足,又推广了优良品种,加强了田间管理,因而保证了丰收。


第3版()
专栏:

山东嘉祥县大蒜丰收
新华社济南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五日电 驰名全国的山东省嘉祥大蒜今年又获得丰收。今年全县大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两千亩扩大到两千五百亩,亩产量由去年的一千五百斤提高到两千斤。到六月底,全县收购的大蒜比去年增加一点六倍,超额完成了今年的国家收购任务。
嘉祥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更好地落实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今年全县收购的大蒜,不仅数量多于去年,而且质量好于去年。


第3版()
专栏:

大干出高产
——无锡市河埒公社连续六年池鱼亩产超千斤
江苏无锡市郊区河埒公社从一九六七年起,内塘淡水养鱼产量持续上升,连续六年亩产超千斤,一九七二年亩产提高到一千一百三十八斤。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自然条件较好 还要改造自然
河埒公社刚开始学大寨时,有些同志认为:大寨穷山恶水,不大干改变不了面貌;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条件好,不必花气力去搞基本建设,只要注意修塘补堤就行了。
公社党委反复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回顾自一九六○年以来,生产条件没有多大改变,池鱼亩产一直在六、七百斤之间徘徊。一九六二年夏天河水猛涨,堤坝被冲,池鱼下降。一九六三年,党委领导成员到河埒大队渔业一队蹲点,同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大搞翻塘造堤,苦干一冬,把十九口低产鱼池普遍深挖一尺多,加固、填高了危险池埂,既增加了水域放养容积,又提高了抗灾能力。使这个队的池鱼亩产一跃突破千斤关。
渔业一队的实践,给了公社党委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决心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改造鱼池,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对全公社一千五百亩鱼池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一个远景规划,把全部鱼池逐步改造成为水深、池大、埂高、水活的高产稳产鱼池。要实现这个规划,需要挖土三百万立方米,花几十万个劳动日。数九寒天,冷风刺骨,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在大片鱼池上摆开了改天换地的战场。经过几个寒冬的大干、苦干,把全公社三百多口鱼池进行了全面改造。又充分利用湖滩水面,建造新鱼池,为国家多养鱼,养大鱼。
“种田靠肥料,养鱼靠饲料。”大量饲料哪里来?是依赖国家供应,还是依靠群众大搞天然饲料?是出钱去买,还是自己动手?这里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以前,这里主要是靠国家供应豆饼、米糠、酒糟等精饲料,买螺蛳一类鲜活饲料,每年要花费四、五万元资金。公社党委在群众中进行大寨精神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耥螺蛳、捞水草,七、八、九月是鱼的旺食期,他们开展大割旱草的群众运动。夏秋季的江南田野,早晨有蚊叮虫咬,中午骄阳似火,他们顶烈日,冒高温,割青草。渔业队的干部、社员还利用池埂、池坡、河岸的隙地种植青饲料。
生产经验丰富 还要继续发展
在内塘养鱼方面,这个公社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许多老渔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明开食,霜降断食”是几百年的老习惯。过去总认为从“霜降”到下一年的“清明”这段时间,气温低,鱼类伏冬,不再进食,因此,一过“霜降”就不再向池内投食。在科学实验中,河埒公社的干部、社员针对“霜降”后出现的池鱼落膘现象进行了各种试验,坚持敲冰投食,根据鱼类“喜温惧寒”的特点,进行对比试验。为夺取渔业高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个公社的老渔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实行青、草、鲢、鳙、鲤、扁、鲫七种鱼混合放养,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过观察鱼儿在水中的活动,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的认识,发现花、白鲢生活在水域上层,青、草鱼生活在中层,鲤、扁、鲫鱼生活在底层。将这些鱼类混合放养,所处水域,各得其所。掌握这些情况后社员们又进行鱼体解剖和化验分析,进一步发现青鱼吃螺蛳、蚌蚬等贝类,草鱼吃水、旱草等青饲料;它们的粪便经过化学作用,促进了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这正是上层鲢、鳙鱼的食料;而青、草鱼的残饵下沉,促进了底层生物的繁殖生长,为鲫鱼提供了主要食料;部分残饵又直接被鲤、扁鱼食用。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又进一步建立了鱼池档案,记录混合放养的品种、规格、数量、比例,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各种鱼类的混放数量和比例。一九六七年第一次创造了亩产池鱼超千斤的新成绩。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无锡市郊区河埒公社党委副书记吴德昌(左二)在试验池上与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一起进行鱼体解剖,分析池鱼的生长情况。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白洋淀上鸭儿肥——河北安新县王家寨大队的鸭群。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