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啥把人看偏了?
三五一一工厂一车间女工 孙桂荣
我是一个经纱工,进厂前读了五年书,文化很低。过去一听人家讲哲学,讲理论,觉得挺玄乎的,什么唯物论、唯心论呀,反映论、先验论呀,那么一大串“论”,自己摸不着门。我想,反正自己好好干工作就行了,懂不懂那些“论”,关系也不大。批修整风以来,厂里组织我们工人学哲学,读马列的书,我慢慢地对学习理论感兴趣了。我参加了读书班,学习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心里好象敞开了一扇窗,豁亮了许多,对什么叫唯物论,什么叫唯心论,也摸着点门了。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唯物论就是讲真实情况,讲先有物再有思想;唯心论就是不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凭自己的脑子胡思乱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和这些“论”打交道,不是论对了,就是论错了。看来,这些“论”与我们关系大着哩!
我过去有个毛病,就是爱凭自己的印象看人看事,看谁好,就觉得他什么都好,咋看咋顺眼;看谁赖,就感到他什么都不行,咋看咋不顺眼。这样一来,往往就说错话,办错事。我是个班长,有一天,是个星期五,班上有个同志要求晚上上夜班。我只根据自己平时的印象,也没调查,就认为这个同志加夜班是想休息大礼拜,多休息一天,便对人说:“她呀,是想休息个大礼拜呢!个人主义严重。”话传到这个同志的耳朵里,她很生气地说:“咱是考虑到班上工作太忙,才要求上夜班,没想到落下个人主义的名。”因此,她对我满肚子意见,闹得挺别扭。后来,我一了解,确实是象她说的那样,因为星期五晚上我们班纬纱供应很紧张,人手忙不过来,需要一个上夜班的。这个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要求来上夜班。人家的积极性很高,可我却给人家扣帽子,把人看偏了。类似这样的事还发生过好几次。
为啥把人看偏了?偏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我过去老弄不清楚,总认为是自己说话走了嘴,叫人家抓住了把柄。学习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才找到了病根子,原来自己的认识路线就不对头。按照列宁和毛主席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看人看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单凭自己以往的印象就下结论。我一琢磨,原来自己过去不懂唯物论,结果自觉不自觉地中了主观唯心论的流毒。列宁批判的那些人,什么贝克莱、马赫、波格丹诺夫等一伙,认为人的认识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物是感觉的复合”,如果按他们说的,感觉就是一切,一切从感觉出发,自己说黑就是黑的,说白就是白的,那还不颠倒事实,胡说八道。从这里,我进一步明白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先有物再有感觉、思想,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把认识和实践分开,办事“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我们不管看人也好,办事也好,都要先把认识路线搞对头。认识路线不对头,看人办事就没准头。
以后,每办一件事,我就注意先调查研究一番再下结论。有一次,车间通知我们班一个女工上一个星期的夜班,可是星期一晚上她没有请假,也没来上夜班。要照我以前的脾气,拿起笔就给她划上旷工了。可这时我想,打旷工不是目的,立足点应该放在教育人上面。她为啥不来上班?是有什么困难还是别的原因?这些都应该先了解清楚。经过调查了解,才知道,她不来上班是对车间安排有意见。她已经上过一个星期的夜班了,按理应该换到白班;另外,她的娃娃晚上需要照顾。她不来上班是她的不对,可她的意见也有道理。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就向车间建议,妥善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第3版()
专栏:

没有牵不住的牛鼻子
三五一一工厂二车间青年女工 徐素珍
有人说,马列的书那么厚一本一本的,讲的道理又深,咱们普通工人咋能啃得动?这话压根儿就不对头。马列的书是为咱工人阶级写的,里面讲的道理,和咱们的思想、斗争、工作实践密切相关,只要认真攻读,刻苦实践,就能弄通弄懂。
我学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第二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开始我看不懂,后来听人家说,这是列宁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的,讲的是“自在之物”即客观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而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永远也不能达到的。从理论上初步懂得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怎么回事以后,我就联系实际想,进一步加深理解。过去,我们织造车间有六台喷气织机,换了好几个挡车工,产量、质量都上不去。检查修理了几次,也不见效。有人说:“这几台‘气老虎’,真拿它没办法。”我一想,那有牵不住的牛鼻子,不信拿它没办法。后来,我就去看这六台车。刚开始,我用加快巡回的办法,断经、缺纬的现象还是不见少。怎么回事呢?我就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寻找这几台机子的特点,发现同样的棉纱,在别的机子上好好的,到这几台机子上就断;同别的机子上的棉纱比较,这几台机子上的棉纱发硬、发脆。为什么棉纱变硬变脆?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这几台机子紧靠浆纱机,温度比其他地方高,棉纱里的水分蒸发得快,粘度降低了,就容易断。找到了原因以后,我就对症下药,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补救办法,终于把几台“气老虎”车驯服了。不久,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联系驯服“气老虎”的全过程,再想想列宁、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我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弄通了两点:一、世界上没有不可知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有些东西现在人们还不认识,但将来一定会认识的。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康德那些人为啥会陷进“不可知论”的泥坑里,就因为他们把人的认识和客体割裂了开来,脱离实践,凭主观想象瞎说一气。如果按照“不可知论”的观点,人只能听任客观事物的摆布,拿它没办法,那六台“气老虎”的规律根本就掌握不了,也别想驯服它。我们工人当然不能相信他们这些胡说,而要坚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一不害怕,二不等着看,先动手干一干,实践一番。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就会出智慧,长才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3版()
专栏:

经常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解放军某部政委 孟凡玉
前不久,在党委进行一次开门整风的时候,群众结合连队出现的问题,对党委工作中的缺点提出了批评,说得大家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挺服气。但是,也有个别同志嘀咕:咱们党委工作向来是比较先进的,把一星半点的缺点拿出来批评,这不是“吹浮土找裂缝”吗?
“吹浮土找裂缝”好不好呢?好!好就好在它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的正确态度,值得提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和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难免的;“裂缝”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即使是先进单位,也不例外。我们共产党人的态度是,承认它,正视它,用积极态度去发现和解决它,一旦发现工作中或思想上的“裂缝”,就立即行动起来堵死它,防止它蔓延和发展。这对我们革命事业是有益的。尤其是先进单位,发现了“裂缝”更可贵。否则,“裂缝”明明存在,自己却视而不见,长久下去,“裂缝”就会越裂越宽,先进单位也有转化为后进单位的危险。
由此看来,这样的“裂缝”很值得一找。但要真正会找,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裂缝”往往被“浮土”掩盖着,不用心吹开“浮土”去找,“裂缝”就可能从眼皮底下滑过去。比如,有个连队在战争年代屡建战功,多年来也一直居于先进行列,但有一阵却发生了几起责任事故。开始,我们认为连队“不争气”;可是群众却说,问题虽然发生在连队,但“屋檐下的冰溜——根子在上头”,这反映了党委工作上的差距。后来,我们根据群众的意见,认真揭露矛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发现个别党委成员一度觉得党委工作先进,培养的先进典型也是没问题的,对这个连队的工作帮助得不那么具体了,这个连队的干部冒出来的骄气没有及时得到克服,工作自然走了下坡路。这事使党委深受教育,进一步改进了领导作风,加强了基层建设,这个连队也有了明显进步。
为什么党委工作有“裂缝”,开始自己却看不到呢?显然,一方面,是“裂缝”埋在“浮土”之中,不用气力找不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委成员思想上有了骄傲自满的“灰尘”,挡住了自己的眼睛。可见,不认真地、无情地吹“浮土”,“裂缝”是不会自己露出来的。要“吹浮土找裂缝”,就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首先要有高度的自我革命精神,肯找;同时,也要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严格的、科学的解剖刀,善找。
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要带领部队贯彻落实毛主席革命路线,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头雁先飞,群雁齐追”,干部抬脚迈步,都会直接影响着部队。领导工作如果有小“裂缝”,部队建设就可能出现大“裂缝”。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时时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哪怕是刚刚出现的细小“炸纹”也找出来,积极主动地克服它,防患于未然。还应该借群众的强劲“东风”,吹掉掩盖着“裂缝”的“浮土”。群众指出的我们尚未发觉的“裂缝”,我们就应该象医生为自己找到病根一样高兴,象对待脓疱一样立即把它彻底排除。而决不应该讳疾忌医,象鲁迅笔下的阿Q对待他头上的癞疮疤一样:自己不愿说,也怕人家说,甚至忌讳“亮”字。
我们并不希望在工作中多出“裂缝”。但是既然出现了“裂缝”,我们就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就一定能够及时地克服缺点、错误,使“裂缝”逐渐减少,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3版()
专栏:

树立唯物史观 作大自然的主人
中共山西晋城县委副书记 申五孩
我参加县委工作以后,组织上决定让我抓农业生产。搞农业生产,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是当奴隶还是作主人?怎样才能当好大自然的主人?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我通过反复学习马、列和毛主席有关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个真理,掌握与大自然斗争的主动权,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从教训说起
近几年来,我们县的粮食生产有过较大的起伏。一九七○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达到《纲要》。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零二斤。一九七二年遇到了特大旱灾,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减到三百一十三斤,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大队减产,但是,却有百分之五的大队比上年增产或相对平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方面,说明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灾害是可以战胜的,所以出现大面积减产,主要是我们在和大自然斗争中,还存在着严重问题。为了弄清问题,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导,到晓庄大队进行调查研究。
晓庄大队和大自然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大队党支部书记没有经得起资产阶级的进攻和腐蚀,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在农业生产上,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处于当大自然奴隶的地位,粮食亩产一直在二百多斤。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晓庄大队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有所改变,春天担水点种,夏天担水浇苗,搞了点抗旱斗争,生产有一定发展,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一九七○年冬,经过整党建党,整顿了领导班子,端正了方向路线,在新的党支部书记王翠翠同志带动下,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决心改天换地,作大自然的主人。一九七一年建成了两个万方水池,开了三十里盘山渠道,铺设了一千八百米地下水管,建成了五个高灌站,水浇地面积由原来的十一亩猛增到九百一十三亩。这一年,粮食平均亩产由原来的三百来斤,一跃达到八百零三斤。一九七二年,晓庄大队继续抓水、治土、造林,“四岭四沟一面坡”的焦渣土、石头窝,变成了层层大寨田,植树造林五万株,水浇地面积增加到一千二百亩。这一年,在特大旱灾面前,晓庄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积极主动,稳扎稳打,顽强战斗,夺得了粮食平均亩产八百零八斤的好收成。
晓庄大队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和大自然打交道,听天由命是不行的;被动地跟着灾害跑,也不行;只有掌握与大自然斗争的主动权,争取作大自然的主人,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也看到,人们在由大自然的奴隶向大自然主人的转化过程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是支配大自然,还是甘心受大自然支配,是当大自然的奴隶,还是作大自然的主人,这反映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要改变我们和大自然斗争消极被动的局面,首先就要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使干部认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使人民群众认清自己的作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靠群众抓水,越抓越主动
晋城这个地方,年年有灾,影响面最大的、时间最长的是旱灾。为了从根本上战胜旱灾,从去冬以来,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开始,有少数生产队动作比较慢,经过了解,发现有的干部、群众存在着“上边治水、下边用水”的依赖思想。是不是群众思想落后呢?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贫下中农向我们提出:以前搞水利,是上边出钱,下边出人,上边订计划,下边用力气,结果,水没搞出来,利也没得到;今年搞水利,可不能和过去一样。贫下中农这番话,对我们触动很大。我联想到我县多年来在水利建设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以前,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水利建设搞得冷冷清清,进展慢,见效少。现在,有的生产队动作慢,有依赖思想,正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问题,发动群众还不够充分。毛主席说:“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战胜大自然,要靠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去调动。以后,我们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群众落后论”,县委常委分头深入基层,和广大群众一起搞水利,注意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群众发动起来了,局面就不同了。今年搞水利,劲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足,速度比任何一年都快,质量比任何一年都好。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打深井一百二十眼,建水池、水库二百多个,改建了一批旧煤窑,利用了工业废水,同时搞了一些配套工程,加上原有基础,在大旱的条件下,全县一天可得水五十余万方,可以浇二十余万亩地,初步扭转了和大自然斗争的被动局面。
搞农业生产,天天和大自然斗争,困难是不少的。但是,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过去,一讲到水,人们就习惯地把“水”和“天”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旱引起水缺,这是自然的事情。但是,经验和教训说明,等“老天爷”给水,越等越被动;靠群众抓水,越抓越主动。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抓水,就能取得战胜旱灾的主动权。
“拉腿田”变成“带头田”
晋城和河南接壤,无霜期一般有一百六十多天。如果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改变耕作制度,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但是,过去我们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多年来,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县粮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小麦产量却只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加上复播产量,也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成了全县的“拉腿田”。有的同志提出,根据晋城的气候特点,采取小麦加夏谷的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开始,我对这个办法究竟行不行,心里没有底。
一九七○年七月,我县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雹灾。群众为了生产自救,大种夏谷。南村公社冶底大队,在雹灾后无霜期只有八十多天的困难条件下,全大队种了两千亩夏谷,平均亩产达到四百斤。一九七一年小麦收割后,浪井大队种了五百亩复播夏谷。广大贫下中农认真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夏谷的生长规律,根据夏谷晚(夏至种)、小(秆小穗小)、短(从种到收不过百天)的特点,采取了抢、密、管的措施。抢,就是边收麦边抢种,争取时间;密,就是由原来每亩下种二斤增加到五斤,每亩留苗由原来一万株增加到六万株;管,就是适应炎热气候,加强管理,一促到底。结果,五百亩夏谷平均亩产达到八百零六斤,其中一百一十五亩,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一十斤。群众的实践经验,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毛主席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使我们找到了适应当地气候特点、改革耕作制度的路子。小麦喜温耐寒,生长期长,需要水分少;夏谷生长期短,喜热怕寒。小麦加夏谷,一年两作,可以充分利用晋城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去年,我们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小麦加夏谷,搞一年两作。结果,小麦加夏谷的亩产量赶上了甚至超过了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拉腿田”成了“带头田”。
从这个事实,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都是受其内在规律决定的,我们只有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逐步作到主宰大自然,搞好农业生产。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没有尽头。我们要在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和大自然作斗争的本领,以便更好地改造大自然,搞好农业生产,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