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文科要坚持以社会为工厂的道路
复旦大学教育革命组
在批修整风运动中,我校中文系师生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联系文科教育革命的实践,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深入地进行了批判。通过批判,干部和群众提高了对教育革命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从思想上进一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和修正主义路线的界限,坚定了大学文科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坚持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道路,使教育革命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
在斗争中培养无产阶级革命舆论战士
批修整风刚开始时,这个系有些人对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认识不清,后来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以及毛主席关于“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指示,明确了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是极右。那么,这条路线对教育战线的影响是不是也是极右?
中文系党总支引导大家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指示,分析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反对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言论和行动,使大家认识到,刘少奇一类骗子为了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其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必然疯狂地反对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妄图把学校变为他们搞资本主义复辟的一个“基地”。师生们在批判中列举的大量事实说明:我们同刘少奇一类骗子在教育战线上斗争的焦点,仍然是教育要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不要与三大革命运动相结合;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还是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问题。大家在批判中指出,大学文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究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还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阻碍和破坏作用;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还是削弱和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向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教育制度倒退?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毛主席早就明确指出:“教育要革命”。刘少奇一类骗子却妄想通过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翻案,从根本上反对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这不是极右又是什么呢?
毛主席又教导我们:“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这是改造旧文科,创建新文科的必由之路。刘少奇一类骗子却千方百计地反对毛主席指引的这条道路,大肆鼓吹走“智育第一”的老路。这不是极右又是什么呢?
在提高了认识的基础上,中文系党总支又引导师生联系几年来教育革命的实践,划清两条路线的界限,坚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方向。他们回顾了“五·七”文科试点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五·七”文科所以能从“死水”变成“活水”,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文科以社会为工厂的道路,结合战斗任务组织教学,深入地开展革命大批判。
通过批判,分清了路线是非,广大师生坚定了走以社会为工厂的道路的决心,坚持在斗争中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个系三年级的学员进校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接触工农兵,紧紧把握现实斗争的脉搏,在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向理论方面学习。去年上半年,这个年级有一个班,在参加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备展出工作期间,七个月内就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和宣传稿,先后向工厂、农村、学校、机关作了八十多次宣传讲解,配合了批修整风运动,受到工农兵的欢迎,也使学员得到了锻炼。
中文系师生坚持以社会为工厂的道路,结合现实斗争组织教学,引导学员关心和参加社会上的文艺斗争和政治思想斗争,经常到社会上搞短期的专题调查研究,参加基层单位业余文艺创作、评论活动。这样就使文科教育始终与社会上工农兵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的群众运动息息相通,打破了旧中文系一潭死水的沉寂局面。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实际来组织教学,使学员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年级有两个学员带着编写政治读物的任务到金山县吕巷公社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了一件“怪事”:解放前夕,有个地主和农民打官司,农民居然打“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反复学习了《国家与革命》和《论人民民主专政》,又进行了过细的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国民党法院、律师和地主勾结起来,搞了一个拖垮农民的骗局,即先由律师“帮”农民打“赢”,再由地主上诉,最后把农民打输,以便利用旷日持久的官司对他进行盘剥榨取,搞他个家破人亡。只是由于解放了,地主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于是仅留下骗局的一半。这件事,使大家深刻懂得了列宁的一个著名论点:“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在斗争中改造世界观
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在知识分子和工农兵学员的世界观改造问题上的影响,是否也是极右?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到知识分子要不要改造世界观,通过什么途径改造世界观的问题,关系到以哪个阶级的面貌来改造知识分子队伍的问题。
开始时,这个系有些同志以为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等谬论,是从极左方面干扰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中文系党总支引导广大师生结合以社会为工厂的实践,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这个谬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使大家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只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在深入工农群众和三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等谬论,不讲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讲和工农相结合,不讲群众的社会实践,不讲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与黑“修养”一样,都是欺人之谈。
大家在批判中指出: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变相劳改”论,贯串着一条黑线,就是从右的方面来反对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反对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世界观,实际上是妄图以资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造知识分子队伍,为他们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政治路线服务。许多教师还回顾了文化大革命以来,自己在政治思想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比过去的历史教训,认为我们绝对不能走这条回头路。
通过革命大批判,提高了师生们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大家认识到:世界观的改造,绝不能搞“闭门修养”,也不能搞“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必须到社会实际斗争中去,在与工农结合的过程中去实现。世界观的改造绝不是在“灵魂”里“爆发”一下就可以了,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反复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三年级有一个学员,到崇明岛去采写渔民生活斗争的故事。他把了解到的材料,写成一篇描述解放前渔民出海捕鱼,常常遇到风浪而翻船的故事。拿去读给渔民听,渔民尖锐地指出,文章没有从本质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没有讲当时渔民受压迫剥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解放后,为什么翻船的事故大大地减少了呢?主要是社会制度的不同。渔民的批评,对学员是一个深刻的教育。他发现自己虽然读了一点马列的书,但是离开真正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差得很远。
这个系的许多教师也认识到,为了适应以社会为工厂,结合战斗任务组织教学的需要,必须和工农兵学员一起,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以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为根本内容,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在斗争中改造旧学科
彻底破除文科各学科领域里的封、资、修的思想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学科,是文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在文艺战线上的影响,是否也是极右?这是进行学科领域革命大批判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党总支引导师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从党的基本路线出发,运用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一系列反动的文艺观点。例如,他们曾大肆鼓吹“灵感”论,胡说什么搞文艺必须依靠“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思想闪光”,完全以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了人类认识的规律,歪曲了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的规律。他们还吹捧地主资产阶级的文化,散布剥削阶级的腐朽文风等等,都是从右的方面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反对无产阶级去触动腐朽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为其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政治路线服务。
这些反动谬论必须反复批判,只有清除了这种修正主义思想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流毒和影响,才能建设起无产阶级的新学科。广大师生自觉地注意从理论基础上去认识和纠正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例如有个学员,接受了创作一篇反映北方苹果在江南开花结果的小说任务。开始时,他只是一般地了解了解情况,到果园开了几次调查会,就把稿子写出来了。果园工人看了很不满意,说人物苍白无力,有些事情还写错了。在批“灵感”论时,他认识到这篇小说没有写好,正反映了“灵感”论的流毒对自己还有影响。于是他背起铺盖重新到果园住下来,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晚上和工人促膝谈心,深入了解北方苹果南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他在果园生活了一个月,对果园工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把这篇短篇小说写好。
按照以社会为工厂的要求改造旧学科,还要解决课程体系的破旧立新问题。旧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中,古代文学比重很大,现代文学比重很小。即使是现代文学,也是讲历史多,讲现状少,当代文学的内容微乎其微。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我们根据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在破除旧的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中,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大大增加了现代和当代文学课程的比重,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同现实斗争的联系。例如过去讲鲁迅时,只讲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不讲或很少讲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现在的《鲁迅及其作品》课,以他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周扬等“四条汉子”的斗争为线索,把三十年代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贯串起来,并联系批修整风,引导学员学习鲁迅刻苦学习马列著作,严于解剖自己,识别真假马列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又如《现代文学专题》课,着重学习文化大革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组织学员到社会上搞调查研究,参加报纸上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讨论,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战斗性。为了适应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两年多来,这个系的师生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2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的优秀女教师布汗
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卡甫塔格山的脚下,柯尔克孜族女教师布汗库尔班,为普及小学教育不怕吃苦、不畏劳累的革命精神,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赞扬。
挑起重担
布汗库尔班所在的七大队第一生产队卡曼里克村,面临着乌玉塔格山口,是一个有四十几户人家的村庄。
解放前,卡曼里克村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要是收到一封信,还得过盖孜河,到十多公里的集市塔什米里克花钱请人念。解放后,附近大队办起了学校,卡曼里克贫下中农子女有了上学的机会。但是,由于盖孜河的阻隔,大多数儿童还是读不成书。现在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布汗,也只是个初中生。因此,在卡曼里克办个学校,让孩子就近上学,成了这里贫下中农多年来的愿望。
过去,在卡曼里克也办过学校,但是没有巩固下来。这儿地处边远,家在外队的教师,往返走路多,每天还要在盖孜河上趟来趟去,比较艰苦。公社先后派过四、五个教师来办学,没办几天,教师就不来了,学生只好又回家。
贫农女儿布汗,对贫下中农子女上不了学这一现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想:这里只有我的文化高,贫下中农子女我不教谁教?她暗下决心,要在村里办所学校。
一九七一年底,大队党支部决定恢复这里的教学点,调布汗来当教师。那时,布汗已是大队的民办教师,在河东岸的大队学校教书。支部把这一决定告诉布汗,并问她的意见,她说:“白求恩同志从加拿大来到中国,远涉重洋,不是过河,而是过海。这么一条河流,为啥不能过?”她离开了条件较好的大队学校,勇敢地挑起了重建卡曼里克教学点的担子。
激流冲不倒
盖孜河把卡曼里克村分割成两个部分——岸边和江心的江嘎力岛。大部分社员住在岸上,布汗和十几户社员住在江嘎力岛上。是把教学点设在岸上,还是设在岛上?如果设在岛上,布汗就不要天天过河了。但是,大多数学生却过不来,仍然得不到学习的机会。怎么办?布汗决定把点选定在岸上,自己每天趟水过河去教学。
帕米尔高原的融雪,六月天也还是冰冷刺骨的。但是,布汗从定点开课那天起,就早晨上岸,晚上归岛,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去年春天,布汗快要生第一个孩子了。许多人劝她不要再趟水上岸去啦,但她仍然坚持趟水去教课,从未休息一天。产后,领导上决定让她休息两个月,但她只休息了三十八天。有人劝她再休息几天,她说:“这个班就我一个老师,我休息的时间长,耽误学生的课就多。”
去年夏天,河水越来越大。布汗每天过河,还得抱着几个月的孩子。有一天,盖孜河急湍奔泻,发出了巨大的吼声,坚强的布汗照常抱着才两个多月的孩子过河。同行的社员白合地胡达牙尔劝她说:“今天河水不比平常,你抱着孩子太危险,就不去了吧!”布汗回答说:“不能耽误啊!”说着就下了水。走不几步,她和孩子便被一股急流卷走。白合地胡达牙尔急忙放下犁去救时,布汗已被冲出二十多米。白合地胡达牙尔又劝她把孩子抱回去休息,再不要过河了。可是激流冲不倒的布汗,毅然决然地说:“不要紧,把学生教好是我的责任。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误了学生的课,我心不安呀!”白合地胡达牙尔感动地说:“你真好,能吃这样的苦,值得学习。”对布汗这种为教育工作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广大贫下中农无不为之感动。党支部考虑到布汗过河的实际困难,决定七、八月间水涨时停课,但她仍坚持说要上到暑假。
勤俭办学
布汗办的教学点,开始既没教室,也没桌凳。但是,她没有伸手要这要那,而是千方百计地先把学生收拢来开课。
这里生产条件差,群众住房都比较困难,一时腾不出房子。布汗就找了一块平地,先在露天上课。岛上的孩子过不来,她又采取分别教的办法,先教完岸上的孩子,再回去教岛上的孩子。
后来,生产队借出一间旧房子,布汗和她的学生们才搬进了“教室”。队干部看到布汗教学认真,决心大,是一个真正能留得住的教师,去年十一月间,发动大家动手为学校修了一座教室。教室里,一张桌子、一块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设备。布汗从来没有因条件差而动摇过。
这里的十八名学生,讲着三种语言: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山区土语。布汗教学十分耐心。她用维语讲课,有时讲柯语的孩子不懂,她就用柯语翻译出来;有时讲山区土语的孩子不懂,她又耐心的用山区土语讲给这些学生听。
岛上的孩子少,她也不因人少而放弃教学。学生要放羊时,她就把学生集中到一块,一边放羊,一边上课。岛上的学生要上岸听课时,她便把孩子一个一个地背过河去。就这样,岸上的学生每天能上三、四节课;岛上的孩子也能上两节课。
她不但努力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而且还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经常给女孩子梳洗,给男孩子缝补。因而学生从不叫她“哈乃木(女老师)”,柯族学生喊她“衣且(姐姐)”,维族学生喊她“阿恰(姐姐)”。
兢兢业业
优秀教师布汗库尔班的成长,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布汗出身于贫农家庭,父母在解放前深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解放后父母双亡,是党和毛主席把她培养大的,她对党对毛主席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是贫下中农的帮助和教育,使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觉地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优秀女教师。
布汗初中毕业后,就回本队参加劳动,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从一九六四年起,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毛泽东思想的好宣传员。一九六六年大队办了一个民办小学,需要教师,贫下中农异口同声地推荐她当大队的第一个民办教师。她从江嘎力岛到大队来教书,每天要趟水过河,走七八里路。党支部书记问她有没有困难?她说:“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这是我的心愿。”当时,由于学校是新办的,没柴没火,冬天冷,学生学习有困难。布汗就每天提前到学校,在路上拣些柴禾,把炉子烧旺,让学生暖暖和和地学习。在布汗的带动下,一些怕冷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到学校来上课。
年轻的布汗,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但对她个人的生活却从不放在心上。一九六七年她在大队任教时,穿了
一双破球鞋,冬天从卡曼里克赶来,脚冻得发紫。支部书记问她:“你冷不冷呀?”她说:“不冷。”书记关切地说:“咋不冷,看你的脚冻成啥样子!”后来,支部给她买了一双皮靴子,她却不肯接受,支部做了许多工作,她才穿上了。有人问她:“民办教师,工资低,教学工作忙,你愿意吗?”她回答说:“是党和毛主席解放了我们贫下中农,我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现在党和贫下中农信任我,让我教育贫下中农的后代,怎么不愿意?!”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田林县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据新华社南宁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三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现在,这个县共有少数民族教师一千零三十多人,占全县中、小学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四。他们大多出身贫苦,对党和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通晓本民族语言,熟悉本民族风俗习惯,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成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支骨干力量。
地处桂西山区的田林县,聚居着壮、瑶、苗、彝、汉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县委认为,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件大事,对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几年来,他们积极地从少数民族工人、复员退伍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中,挑选和培养中、小学教师;组织少数民族教师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教育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县委十分重视表扬少数民族教师中的先进典型,使大家在前进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壮族教师、共产党员兰肇吉,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带着全家从平原来到山区的新昌大队渭平瑶寨安家落户,十五年如一日,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改造世界观,为改变瑶寨文化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一九六九年,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少数民族教师学习兰肇吉的模范事迹,使大家深受教育。全县少数民族教师中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出来,有一百四十三名少数民族教师被群众评为优秀教师。
为了尽快地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能力,县委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培养。第一,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成立教师小组,一个月集中学习一至二次,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二,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分期分批地选送三百三十多名少数民族教师到民族学院、师范等学校学习进修;第三,县、社主管教育的专职干部,经常深入学校,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具体业务辅导,同时注意新老教师搭配,充分发挥老教师在业务上的辅导作用。经过这样培养,全县少数民族教师不断提高了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