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兵民是胜利之本
——赞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沈阳部队某部 勇征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通过描写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军派出的一支游击队,同敌后群众紧密结合,展开平原游击战,钳制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成功地塑造了赵勇刚这个从事非同小可的游击战争事业的我军基层指挥员的英雄形象,鲜明地突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主题,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是靠谁打的?中国人民用简陋的武器——步枪、土炮、大刀、长矛,能不能打败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于这些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王明、刘少奇一类骗子从极端反动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完全抹杀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他们把日本帝国主义看做神物,而把党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视为草芥;他们迷信武器装备良好然而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军”,妄图把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拱手让给国民党。
与此相反,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毛主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热情地歌颂了我党领导下的军民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对刘少奇一类骗子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赵勇刚及其率领的八路军游击队深深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平川上虽说没有高山屏障,人民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所以,他们来到平川以后,不光是打仗,还热心地帮助群众搞生产、挖地道,主动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他们时时、处处尊重和爱护人民群众。《平原作战》以浓重的彩墨、感人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敌后军民生死相帮的战斗情谊。《鱼水情深》一场,赵勇刚同游击队战士们,在漆黑的深夜,顶风冒雨来到张大娘家门前。他们盼望见到日夜想念的亲人,却又怕惊动为支前日夜操劳的革命老妈妈,于是不顾寒冷、疲乏,悄悄地在草棚的柴禾堆上宿了营。这个情节虽小,含意却异常深远。它同毛主席所称颂的辽西战场上战士不拿人民苹果的事迹一样,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无限热爱人民群众,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的崇高品质。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只有真正无产阶级的军队,才能把人民看成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看做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也只有真正无产阶级的军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热心的支持。张庄的群众把八路军游击队视为自己的“主心骨”,视为劳苦百姓的贴心人。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处处关怀子弟兵,而且在战斗行动上积极配合子弟兵:张大娘听到枪声,就惦记着英勇转战在平川的赵勇刚他们;小英为了给游击队送干粮,冒着风雨不怕走遍平原。“军民是十指和心紧相连”,剧本通过张大娘一家的积极支前,细致地描写了十指和心紧相连的军民关系的深度,又通过老贫农腾出炕、和好面等着赵勇刚他们以及刘大嫂送来军鞋的描写,揭示了这种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的广度。赵勇刚和平原群众深厚的情谊,是以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斗争为基础的。张大娘对赵勇刚说:“当初小英她爹在世的时候,和你们爷儿俩一块下煤窑,一个饼子分着吃,一床破被伙着盖。眼下为了打日本鬼子,咱们更得知心换命啊!”这朴实的话语,生动地揭示出军民关系的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到了第五场,军民关系又经受了生死的考验。日寇以刺刀逼问赵勇刚的下落,张大娘义正词严地斥责敌人,豪迈地回答
“烧杀抢冲不散鱼水情长”;而在乡亲们被围将要受到损失的时候,赵勇刚和战友们及时打回张庄,驱走了豺狼,保护了乡亲。这就把军民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赵勇刚他们不论是过封锁线,还是智取炮楼,炸毁军火,无不得到张庄群众的有力配合。这样的人民才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所以八路军小分队虽处敌后,却能如鱼得水自由往来;虽然人少,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同人民群众相对立、武装到牙齿的龟田大队,却象聋子、瞎子那样晕头转向,寸步难行。
赵勇刚率领的游击队只有一个排的兵力,又是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打败装配精锐的一个日寇大队,而成为威震平原的“神八路”?这个“神”从何来?广大革命群众在抗日游击战中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打得敌人丧魂失魄。他们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归根结底,就是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在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抗日军民透过敌人貌似强大的外表,看到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透过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看到了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光明前景。所以,尽管敌人采用了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但是,我广大抗日军民英勇不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抗战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赵勇刚胆气冲天,几次闯入龙潭虎穴,取炮楼、烧粮库、炸军火,表现了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李胜面对日寇要“烧死他”的威胁,岿然屹立于火堆之上,大义凛然,浩气薄云,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张大娘面对汉奸孙守财的枪口,毫不畏惧,报之以一记响亮的耳光;面对日寇龟田“王道乐土”的伪善欺骗,敢于义正辞严,痛加驳斥……。在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下,抗日的军民挺起胸膛,敢于斗争,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这是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侵略者打不破它,它却要打破侵略者。
是毛主席亲手制定的关于抗日一整套战略战术,指引着抗日军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赵勇刚既不去搞那种不要群众、不要根据地,象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的
“流寇主义”,也不去搞那种离开客观条件大摇大摆地同敌军直接硬拚的所谓“短促突击”,而是把自己的基点建立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基础上。毛主席指出:抗日相持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游击战争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这种奇袭的特点,主要是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赵勇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高度发挥了游击战争这种灵活、巧妙的特点。他们时而化装成“赶车的”,突然出现在敌中心炮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取下了敌人这一咽喉要地;时而化装成“开车的”,“扒火车插双翅”飞进火车站,闪电般地炸掉了敌人的要害——军火。这支游击队,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变化莫测,直搅得日寇龟田草木皆兵,坐卧不宁,如陷泥塘。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抗日军民在战斗的实践中,发挥了自己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深挖洞、修地道,就是革命军民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伟大创造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挖地道这条线,巧妙地贯穿了全剧。从第一场“正在加修”地道,到第二场“已通小桥边”,到第八场就“修进了青纱帐”,最后第十场,民兵和群众利用这地道,手持步枪、镢头、红缨枪神出鬼没地杀伤敌人。墙洞里跳出英武的游击健儿,井口里射出仇恨的子弹,地道战威力无穷,杀得敌人鬼哭狼嚎。
剧中描写的赵勇刚及其率领的游击队,是当时整个八路军精神面貌的典型写照;张庄则是千千万万个抗日“堡垒村”的缩影。正是赵勇刚及其小分队这样的“兵”,张大娘和张庄群众这样的“民”,汇成了排山倒海的抗日洪流,冲垮了日寇的“铁壁合围”,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征服亚洲”的狂妄野心,谱写了抗日战争的震天凯歌。
《平原作战》从“星夜下山”的初秋的夜晚到“平原歼敌”的战云漫天的白昼,艺术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于广大抗日军民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劣势到优势、由黑暗到光明的历史转折。最后,剧本以赵勇刚率领抗日军民,满怀仇恨打出排枪击毙顽抗到底的龟田做为结局。这个寓意深刻的结局庄严地宣告: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者,如果胆敢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龟田的下场就是它必然的下场!(附图片)
第八场:《青纱帐里》。张庄的老贫农在回忆赵勇刚带领群众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的情景。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战地黄花分外香
——学习《平原作战》舞台美术点滴体会 郭自勤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的舞台美术,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概括生活,构思巧妙,配色丰富,灯光多变。它深刻地体现了抗战时期的特定环境,显示了特定的性格,烘托了特定的人物,做到了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它既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又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扫除了修正主义文艺把革命战争描写得一片凄凉,宣扬战争的恐怖和苦难的哀怨气氛。
第一场幕启,一望无际的平原,远处日寇炮楼可见,阴森的气氛,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敌占区的环境。当游击队上场时,舞台灯光转亮,一片翠绿的豆子地展现眼前。这气氛的变化,象征着光明的到来。
《鱼水情深》一场,抗日群众张大娘家。院外有生长得茂盛的柿子树;院内井台旁有丰富多彩的锦葵花和向日葵,草棚上的牵牛花蔓延至房顶上,屋檐下挂着一串鲜红的辣椒……这些植物、花草的设计,配色非常讲究。但它不是为景而景,为色彩而色彩,而是以景寓情,为政治内容服务的。它寓意深刻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后人民在毛主席《论持久战》光辉思想的指引和鼓舞下,看到了“天高地宽”的抗日前途而“眉舒目展”的精神面貌,显示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蓬勃向上的内心境界。这种把革命斗争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的描绘,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使人们看到革命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张大娘家的庭院设置得很美、很有生气,但那院内的断墙、屋墙上似有残留的弹洞,却点出了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天空密布的阴云,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同时也显示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会被暂时的敌之其势汹汹所吓倒,不为尚能忍耐的困难所沮丧,不为某些挫折而灰心,他们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当赵勇刚率领战士们转移到堡垒村,来到张大娘家门口的时候,雷雨渐停,疏星闪烁。雨过天晴的自然界变化,衬托了赵勇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他决不允许日寇再逞凶残,一定要“怒涛漫卷敌后方”。这里的“景”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烘托作用。
《不屈不挠》一场,是表现抗日群众正面与敌人斗争的戏。它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苍苍郁郁的古槐,巍然屹立,象征着革命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格;茂密的树叶,盛开的花朵,显示出“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远处烈火越烧越旺,映射在人物脸上。这既揭露了日寇的残暴本性,又说明了抗日的烽火必成燎原之势,日本帝国主义这匹野牛,非让革命的熊熊烈火烧死不可。火光的运用,进一步烘托了人民战争的主题。
第八场,《青纱帐里》打游击,是毛主席游击战争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帷幕拉开,天空明朗,落霞似火,绿柳垂挂,高粱通红,谷子金黄,小路两旁有紫花苜蓿和野菊花,几种颜色配合得非常和谐匀称,烘托了抗日堡垒村一片欣欣向荣的革命景象。抗日群众在这种气氛中,畅谈毛主席《论持久战》光辉思想的巨大威力,加上地道已经“三通”,说明斗争形势已经逐渐朝我有利的方面发展,“日本鬼子准完蛋”的结局已不是遥遥无期了。当赵勇刚听到特务的口供和民兵报告的情况,都说龟田要来“清剿”,与侦察得来的情况截然不同时,他思绪万千。此时,天空的战云滚滚,反映了人物在错综复杂的敌情面前,心潮起伏,“箭在弦上弓难张”的处境,夜空降临,月色微黄,衬托着赵勇刚在险恶的形势下,异常镇静。这一动一静的气氛渲染,为英雄人物抒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平原作战》的舞台美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在“景”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为揭示主题服务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第3版()
专栏:

寓情于声 以声抒情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唱段学习札记
张伍
唱腔,是京剧艺术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直接地抒发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多层次的、完美的成套唱腔,对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揭示英雄人物光辉的内心世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在如何运用成套唱腔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范例。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是《平原作战》主要英雄人物赵勇刚的核心唱段。音乐设计者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唱腔音乐构思上根据符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性格的“三特定”要求,为赵勇刚设计了这一段既大气磅礴,又曲折动听,既有京剧的味道,又有较多出新的“反二黄”成套唱腔。
唱段所处的特定环境是在“军情急如火”的关键时刻。龟田妄图摆脱赵勇刚的钳制,进山增援;赵勇刚则要牢牢地把龟田钉死,胜利地完成钳制敌人的任务。围绕着“钳制”与“反钳制”,赵勇刚与龟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唱段就是设置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的。这段唱腔,利用了“反二黄”调性深沉、细腻、抒情的特点,清除了旧京剧中“反二黄”苍凉悱恻的颓唐情绪,以全新的“导板”、“回龙”、“慢板”、“快三眼”、“吟板”、“原板”的组合形式,酣畅淋漓地歌颂了赵勇刚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崇高品质,生动地揭示了赵勇刚大智大勇的性格特点。
随着赵勇刚念出:“龟田真是要来‘清剿’,还是设有圈套?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乐队缓慢地奏出了“反二黄导板”过门,接着赵勇刚唱出“月色微黄,映照着红高粱”的导板拖腔。腔调深沉徐缓,质朴稳健,和天幕上徐徐上升的一弯新月及一望无际的红艳艳高粱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反二黄导板”在旧京剧中是没有的,这种新的创造,有力地表现了赵勇刚遇变不惊,沉着冷静的英雄性格,同时也描写出了赵勇刚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衬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军情急如火,夜短征途长,风向不明计未定,箭在弦上弓难张”的“回龙”,在“弓”字上用了难度较大的高“i”音,然后在“难张”两字上面又用强有力的带有“硬擞”的长腔,这样处理,就使“回龙”这个过渡性的腔调,以顿挫有力的旋律,不仅把音乐推向下面的高潮,而且突出地描写了赵勇刚对突然变化的形势的缜密思考。
“慢三眼”的第一句,“望西北延安城光芒万丈”,节奏从紧到缓,曲调由刚到柔,“延安城”的腔调庄严端正,然后音程由低上跳,“光芒万丈”兀然扬起,以一个坚实遒劲的长腔遥遥送去,加之在过门中选用了陕北民歌的音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那全国人民所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城。下面那三句带有抒情诗般的“慢三眼”,用富于变化的旋律,从容舒展的节奏,感情深厚的唱腔,倾泻出了赵勇刚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和无比忠诚。“毛主席瞩望着抗日战场”一句,音乐语言宽广深邃,唱腔平稳地向前推进;“看得见战火纷飞青纱帐,惦记着红旗不倒小村庄”两句,行腔亲切,细腻,凝聚着无比的深情。“看得见”三字高高扬起,“惦记着”三字则雄厚婉转,曲调隽永,热情地抒发了赵勇刚对毛主席的深挚崇高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寓情于声,以声抒情的艺术处理,真是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在充分抒发了赵勇刚的崇高感情之后,唱段颇具匠心地使用了一句“吟板”,自然巧妙地把我们从革命的抒情中又带到赵勇刚所处的特定斗争环境里。这句“吟板”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也使得整个唱段的结构新颖严密,色彩更加丰富,把前面的抒情部分渲染得愈发浓郁,意境深远。
这一段抒情“慢三眼”,形象地体现了唱词的深刻意义,生动地表现出赵勇刚虽在复杂严酷的敌后斗争环境中,但一想到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在耳边响”,就力量无穷,勇气倍增,揭示了无产阶级英雄大智大勇的力量源泉。
从“为什么”的唱词以后,板式转为“快三眼”,音乐简洁明朗,速度加快,层层推进,在节奏上与前面的“慢三眼”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地刻画了赵勇刚在斗争实践中,对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领会越来越深,着力地描绘了赵勇刚机智勇敢、有胆有识的性格特点。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赵勇刚所以能透过种种假象看穿敌人所耍弄的“骗局”,关键在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句,“原板”中先用明快的节奏唱出“他妄想运走军火、突然进山、免遭我钳制杀伤!任凭他机关算尽遍布下云山雾嶂”,接着赵勇刚用响遏行云的大拖腔,豪迈地引吭高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这个拖腔连续几个回旋上翻,似天马行空,纵横驰骋,音调达到全唱段的最高度,曲调辉煌雄伟,乐队伴以绚丽多姿的合奏,抒发出了赵勇刚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文似看山不喜平”。“原板”前面的“平”,是为了突出后面这一句的“奇”,前面的“紧”,也是为了铺垫这一句的“慢”。这里低与高、弱与强、实与虚的艺术处理,充分体现了平中有奇、紧中有慢的辩证关系,声情并茂地展示出赵勇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不管敌人设下多少重重“云山”,布下多少层层“雾嶂”,也能够拨云穿雾,永不迷航,胜利前进!
唱段的最后部分:“连日来细侦察车站情况,看破他有隙可乘枉自设防,炸军火不可动摇挥兵前往,人民战争威力壮”,层次鲜明,字多腔少,斩钉截铁,一气呵成。尔后,在结尾的“迎来个新中国灿烂辉煌”的长腔中,连续用了几个带有装饰性的“滑音”,唱腔经几个迂回跌宕之后,迅速上升,象奇峰兀立,巍然峭拔。这种精彩的创造,为全唱段的结束留下了盎然的诗意,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的唱段,是遵照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出来的一曲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壮丽颂歌。它成功地刻画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赵勇刚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崇高精神世界。这段唱腔设计的成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