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伸开巴掌 到收拢五指
——中共肇州县委集中力量搞好农业的调查
中共黑龙江省肇州县委员会自觉地加强对农业的领导,是从一九七○年开始的。以前,县委九名常委只有一名管农业,其他常委各管一条线。县委就象一只伸着的巴掌一样,五个指头什么事都沾边,什么都没抓好。后来,肇州县委以路线为纲,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集中主要力量抓农业,初步形成了全党动手、大办农业的热潮。这样不仅很快结束了一连十三年吃返销粮的局面,而且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一九七○和一九七一年,每年都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一亿斤以上。一九七二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仍然夺得了丰收,超额百分之四十六完成了粮食交售任务。
发展农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路线。由伸开巴掌到收拢五指,县委经历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
为社会主义的全局着想
肇州县的气候干旱,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很差。因此,有人认为,肇州农业要想改变面貌太困难了,就是要变也得慢慢来。一九七○年,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高涨,县委把肇州和昔阳进行了对比。大家说,昔阳的自然条件比肇州还差,为什么人家年年夺高产,年年多贡献,而我们却要靠国家过日子?当时的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和县革委的领导成员,深入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广大社员要求改变肇州面貌的强烈愿望和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给了他们很大教育。他们看到,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的单位生产十分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很低。他们深深感到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辜负了三十万人民的期望。
经过调查研究,大家远看昔阳有样板、有经验;近看群众有要求、有干劲,深感搞好农业的关键在于县委的领导执行什么路线。大家认为,过去肇州农业上不去,主要是因为:第一、县委成员存在懒汉懦夫的世界观,只看到土地上的“碱巴拉”,没看到自己思想上的“碱巴拉”;第二、不相信群众,只看到地瘦、干旱、盐碱三害成灾,没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战胜三害的革命精神和集体力量;第三、只想依靠国家,很少想搞好农业,打好基础,为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多做贡献。县委一致认为,只要领导上执行正确的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鼓足干劲,集中力量领导全县人民大打农业翻身仗,肇州的面貌是能够很快改变的。
抓农业首先抓路线
为了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一九七一年秋天以来,县委坚持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一再重温毛主席“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的教导,并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散布的谬论。大家认识到,刘少奇一类骗子时而鼓吹“生产第一”,时而散布“政治可以冲击其它”,二者表现不同,却都是用资产阶级政治代替无产阶级政治。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农业生产,必须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生产,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农业生产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有较快的发展。
肇州县委在领导农业中,首先切实解决农村党支部的两条路线斗争问题。从一九七○年开始,肇州县委先后派县、社两级干部到后进队蹲点,通过路线教育,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解决问题。三年来,对全县五十九个后进大队普遍进行了路线教育,加强了党的基层建设。县委书记在这三年中,一年蹲一个后进队。他蹲过的托古公社长发大队和新福公社光耀大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员路线觉悟高,干劲大,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对全县有很大的鼓舞。现在,全县的后进队中已经有四十九个大队基本上改变了面貌,二十七个大队跨进了先进行列。过去,托古公社托古大队,不重视农业生产,吃粮依靠国家供应。一九七二年县委派出工作人员到这个队大抓路线教育,使干部、社员的路线觉悟大大提高,坚定地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一年时间由后进队变成了先进队。丰乐公社火箭大队,托古公社长发一队、德生一队,永乐公社庆丰一队和六队等,经过路线教育,一年之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又有四百多名县、社干部长期蹲在二十八个大队。县委还有计划地把县里的干部派到公社去,加强公社的领导力量。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使社、队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党员的路线觉悟大大提高。
集中力量搞好“基础”
在县委下决心加强对农业的领导以后,仍然存在着是全党抓农业,还是少数人抓农业的问题。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时,有少数同志认为,农村工作应当由主管农业的常委去抓,其他常委各管一面;如果多数人抓农业,就会影响其他战线的工作。后来,县委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既然搞好农业是县委的主要任务,常委就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农业,而不能只由少数人抓,多数人不管。各行各业的工作,县委也是要抓的,有专人分工抓也是必要的;但是,分工不是分家,分工负责其他工作的常委,也要想着农业,为着农业。
认识初步统一以后,县委决定从九名常委中抽七名常委下乡蹲点。人是下去了,可是有的人心不踏实,蹲不住。问题在哪里?县委再次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教导,结合实际,敞开思想,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蹲不住,还是对“以农业为基础”这一思想缺乏深刻理解,因此人在农村心在家。认识提高以后,大家都自觉地下去,作风也逐渐转变,蹲得住了,抓得实了。主管工交、财贸、文教卫生工作的常委们,除了深入生产队蹲点抓农业以外,还组织工交、财贸、文教卫生战线广大职工,先后多次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光辉指示,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了“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支农无关”、“支农到顶”等错误思想,开展了“农业要大干,我们怎么办”、“农业要翻身,我们怎么跟”的大讨论,认真总结了几年来支农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学习和总结,大家认识到:县、社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以后,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工作更好地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为支援农业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这样,在肇州县就不是少数常委管农业,而是全党管农业,农业方面的问题,每个常委都关心,都有发言权。县委对农业的领导力量大大加强了。这一年,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四。接着,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量比上一年又增长了百分之十一点四。一九七二年又这样抓了一年,在多灾之年又抓出个丰收年,为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取得了经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胸中有全局
郭大江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县委是负责领导一个县的全局的。每一条战线,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全局。县委要对各条战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必须胸有全局。
胸中有全局,才能看清纲和目的关系,才能抓紧抓好路线这个纲,做到纲举目张。清醒地了解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形势,才能弄清抓革命怎么抓,促生产怎么促。肇州县委的同志们正是从全局着眼,为全局着想,才正确地处理了政治路线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农业,最重要的是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农业生产,抓路线教育,抓党的建设,抓领导班子的革命化,抓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坚持发展农业的社会主义方向,调动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改造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胸中有全局,才能看清协作和分工的关系,才能正确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引导各项企业、事业在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前进。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才能了解加速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肇州县委的同志们,正是批判了局部观点,加强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才正确地处理了农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关系。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农业,并不是要削弱其他战线,而是要充分发挥各条战线的力量,为发展农业服务,在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过程中,提高各条战线的战斗力。
胸中有全局,才能看清点和面的关系,扎实地蹲点,用典型推动面上的工作。广泛地了解干部和群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迫切要求和思想动向,才能明确蹲点要抓的重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肇州县委的同志们正是从路线、方针上引导大家理解了蹲点和全局的关系,才解决了一些同志“下去了,蹲不住”的问题。县委集中力量领导农业,并不是只要动员大批干部到农村去就行了,也不是只要县委主要领导干部下去就行了。蹲点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但蹲点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切实有效地带动全面工作。


第3版()
专栏:

加强基层 大抓农业
河北崇礼县是个大山区,全县四百多个自然村,分布在几百条沟岔中。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县委认为,加强基层领导力量是一个关键。
崇礼县革委会成立后,曾就怎样加强农业生产的领导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当时认为,只有加强县级职能部门领导力量,才能更有力地抓农业。结果,出现了县里千条线,公社忙而乱,下边团团转的现象。上边埋怨下边不得力,下边埋怨上边不下去;县里工作被动,生产发展缓慢。
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县委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县委工作的重点是抓农业,大量工作在农村,在基层,在群众中,必须精简上层,充实基层,发动群众,才能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思想认识统一后,县委一方面加强公社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建设,一方面精简机构,充实基层,从县委机关选派路线觉悟高、革命干劲足、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新老干部到各个公社,加强基层领导力量。全县平均每个生产大队有一名国家干部,改变了过去头重脚轻的局面,使农业第一线有了坚强的领导。
大批干部充实基层以后,农村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山区建设步伐。先进大队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一九七二年遇到了罕见的风、冻、旱灾,粮食产量仍然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新干部张枝到场地公社担任党委书记以后,主动到后进队场上大队蹲点。他狠抓路线教育,和群众一起背石打坝,平整土地。奋战一冬,打埂三千九百多米,扩大了灌溉面积,一九七二年夺得了农业大丰收。东方红公社瓦房沟大队山高沟深,土地瘠薄,过去这个大队农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年年小打小闹,效果不大。县委加强公社领导力量后,干部到这个大队和群众一起建设山区。他们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先后投工八万多个,打埂治河,造田,从实践中摸出了建设山区的经验,为全县综合治理山区树立了样板。
大批干部充实基层以后,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涌现出许多吃大苦、耐大劳,带领群众大办农业的带头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王进崇,调到西湾子公社以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在太平庄大队打井抗旱的战斗中,他和大家一起苦战,连续四个多月吃住在工地,被群众誉为战天斗地的火车头。县革委宣传组过去有八名干部,由于分工过细,结果是事务缠身,抓情况靠电话,要典型临时抓。这次县委从这个组抽出五人到基层蹲点,他们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做到了面上情况明,手中有典型,工作效率提高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淮阴在前进
被人们称为“洪水走廊”的老灾区——江苏省淮阴地区,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久前,我们访问了这个地区,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纲举目张
淮阴地区地处淮、沂、沭、泗四条河流的下游,鲁南、豫东、皖北的洪水,都从这里汇集入海,历史上一直是易旱易涝的老灾区。解放后,全区人民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与洪水顽强搏斗,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易涝易旱、低产不稳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经常还要靠国家供应粮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迫切要求改变低产贫困面貌。新地委成立后,连续两年组织上万名地、县、社干部,深入基层,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反复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个大办农业的新局面很快出现了。一九七○年以来,全区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三亿三千多万斤,打破了前二十年平均每年递增一亿斤的缓慢局面。
实现一年巨变的沭阳县王圩大队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个大队的耕地,原来三分之二是“冬出碱,夏出硝,种一葫芦收两瓢”的盐碱地。过去,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大队领导班子中有些成员被困难吓住了,只想图便宜赚巧钱,不去带领群众改变生产条件。一九七一年冬,县委副书记带领机关干部到这里蹲点,认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端正了方向,干部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一年内,他们挖土改碱,水稻面积由一百八十亩猛增到八百多亩。一九七二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了四点六倍,亩产一跃跨《纲要》,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七万斤,作出了贡献。
宿迁县皂河公社,平均每人不足七分地。公社所在地的集镇是个水陆码头,两条道路斗争十分剧烈,农业生产迟迟上不去。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公社党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和群众一起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向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集体生产迅速发展。去年,粮食亩产达到九百多斤。
艰苦奋斗
象淮阴这样的老灾区,农业生产要想较快的发展,就要发动群众,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淮阴的同志们说:大寨治山,我们治水;大寨与石头打交道,我们要与泥土打交道。
位于黄河故道上的涟水县大飞大队,是淮阴人民治水改土、战天斗地的一个缩影。过去,这个大队的耕地有百分之八十是盐碱飞沙地,粮食亩产不到二百斤,年年要吃国家的供应粮。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干部、社员树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治水改土,改造南大荡。他们一鼓作气干了四年,把一片盐碱洼地改造成为良田。去年粮食亩产达到千斤。四年来,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一百零七万斤。
金湖县淮胜公社,是一九六九年冬兴建淮河入江水道时建立的一个移民公社。公社党委带领群众头顶青天,脚踏荒地,扎根湖滩闹革命。三年中,他们垦荒一万一千多亩,实现了一年粮食自给,二年对国家有贡献,三年粮棉亩产超《纲要》。
大飞大队、淮胜公社的变化,在全区影响很大。有些社队多灾低产的面貌为什么长期没有改变?对这个问题,现在不回答不行了。地委及时组织了一场淮阴地区农业如何大变的群众性大讨论,破除了保守思想,统一了看法:全区农业要迅速改变面貌,必须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艰苦奋斗,大干快干。一九七一年冬,全区百万人民振奋起当年参加淮海战役的革命精神,开始了一个更大规模治水改土、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斗争。他们苦战一年,挖土两亿立方。去年一年,全区新建小型配套建筑一万三千多座。机电排灌设备大量增加,高产稳产田由原来的三百多万亩扩大到四百七十多万亩。这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淮阴人民,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新的贡献。
脚踏实地
地、县委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群众中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这几年,他们从一批丰产社队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淮阴地势低洼,水源丰富,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适宜种植水稻。于是,他们在全区范围内大打旱地改水田之仗,同时坚持水旱作物并重。水稻面积由一九六九年的二百万亩,逐步扩大到现在的五百多万亩。
他们还针对沙碱地多、土质瘠薄的薄弱环节,大打肥料之仗。他们发动群众发展养猪,大种绿肥,把冬闲田、夏耖田变成绿肥田。这些措施,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已收到了初步成效。
宿迁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个春旱夏涝、低产不稳的穷县。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花了大半年时间,跑遍全县做调查,总结典型经验。他们根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确定了全县旱田改水田、大种绿肥的正确方向,水稻面积由原来的十多万亩逐年扩大到七十多万亩。近几年来,全县每年种绿肥五十多万亩,粮食连年增产。去年粮食亩产超《纲要》,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翻了近一番。
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还要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在这方面,泗阳县棉花原种场是一个先进的典型。这里原来是个飞沙窝,粮食亩产只有百十斤,皮棉亩产只有四五十斤。几年来,他们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搞群众性科学实验,粮棉产量年年增长。到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多斤,皮棉亩产一百九十多斤,创造了全区大面积丰产的最高纪录。还培育出二十来个高产粮棉新品种。
泗阳县棉花原种场全场职工的实践,破除了淮北地区不能高产的种种迷信,给人们展现了淮阴地区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青海乌兰县茶卡公社二大队党支部书记巴巴(左)和社员一起研究半细毛羊的生长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