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要有一股子争劲”
北京针织总厂 王瑞尧
北京绒毯厂的劳动模范韩茶仙,在为人民生产长毛绒的战斗岗位上,连续十八年保持优质高产。从一九五四年以来,她和战友们一起,二十多次突破生产定额,使长毛绒日产定额从八米提高到三十七米。
这位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常说:“革命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的指标不能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有一股子争劲,不断突破它,创造新水平。”
“要有一股子争劲”这句铿锵有声的语言,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坚决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钢铁意志;反映了广大革命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积极性。
“要有一股子争劲”,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创造更优异的成绩,而不是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面前无所作为、消极保守。它是要使人把有限的生命为革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而不是拖拖沓沓、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它是一种为革命争先进“当仁不让”、奋发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而不是萎糜不振、自甘落后的懒汉懦夫思想。韩茶仙家住东郊,每天上下班来回将近一百里,但她无论住家里还是住集体宿舍,上十八年夜班,从未迟到过一次。就从这一件事中,不是也能看到这种“争劲”在闪闪发光吗?
革命的“争劲”就是共产党的斗争哲学,来源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我们工人阶级要有对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我们要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错误的路线斗,与错误的思想斗,斗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斗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


第4版()
专栏:

挑好革命重担
湖北宜昌市革命委员会 陆先荣
革命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看我们怎样去挑它。雷锋式的战士王金虎的态度是:“能挑一百斤,就不挑九十九!”
这句话,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位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自觉性。王金虎“能挑一百斤,就不挑九十九”的伟大动力,来源于他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了这种理想,时时、事事、处处都自觉地全心全意干革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条件下,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要挑好革命重担,需要有改天换地的革命气魄,无坚不摧的革命胆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驾驭客观规律的革命才干。但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在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逐步锻炼出来的。雷锋、王杰、焦裕禄、杨水才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聪明才智,不都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吗!


第4版()
专栏:

一粒米的份量
北京灯市口中学 成伟
“南京路上好八连”副指导员戴大喜从桌上和地下拾起四十二颗饭粒,用这件“小事”给全连算了一笔细账:要是每人每天省下一粒米,全国人民一年节约的粮食,就够几千人吃十年。俗话说:“粒米成箩”。算账要从七亿多人口这个全局出发,才算得出节约一粒米的份量。如果忘记了全国人民,认为这是“小抠小算”,浪费点没啥,那就会丢掉很可贵的革命精神。
注意节约一粒米,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们用这种精神,战胜了资产阶级“香风”毒雾的侵袭,粉碎了阶级敌人糖衣炮弹的进攻,“拒腐蚀,永不沾”,成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模范。
好八连战士的革命精神,并非生来就具有的,他们也从来不搞什么“闭门修养”,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教导,逐渐锻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是他们高度路线觉悟的表现。这件事,再次雄辩地证明了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伟大指示是多么英明正确!


第4版()
专栏:

“找麻烦事干”
人民解放军某部 王俊彦
干革命就是要找麻烦事干。这是大连钢铁厂职工的豪言。(见五月十四日本报三版通讯:《钢铁战士本色》)
凭着这种干革命就是要“找麻烦事干”的精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造出了航空工业迫切需要的高质合金特殊无缝钢管,造出了勘探石油所用的五里长中间不能有接头的钢丝,造出了比蚕丝还细、眼睛都不易看清的钢丝。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大连钢铁厂的同志们正是发扬了这种无产阶级的风格,把为革命多做工作,多出力,多流汗,看作是幸福,以“找麻烦事干”为乐,以“讨苦吃”为荣。这种为革命“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上一种崭新的风气,这正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定的工作作风,在一定的政治路线下产生,又转过来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搞革命,搞建设,就要有大连钢铁厂工人的这种精神,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承担艰巨任务,为革命多出力,多流汗。这样,我们就会更快、更好地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第4版()
专栏:

“只图共产主义”
广西靖西县魁圩公社魁圩大队 李汉忠
有人问湖南耒阳县小水公社群力大队的共产党员龙元英:“你快六十岁的人了,还争取入党,图个啥?”她回答:“啥也不图,只图共产主义!”她说到做到,时时、处处、事事打头阵,战天斗地奋发有为。
“只图共产主义!”多么响亮的回答。那些只图个人名利的人听了,大约也要感到惭愧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有了这种理想,人生就变得崇高和伟大,失去这种理想,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有了这种理想,可以老当益壮,更加奋发有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更多的贡献,使自己所从事的一件件平凡的事,都会闪耀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一个革命战士,要想取得工作成绩,获得胜利,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奋发图强。
龙元英同志说的“只图共产主义”这种精神,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大大发扬。


第4版()
专栏:

读《小将》 赞小将
萧源
在当前蓬勃开展的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中,出现了一个特别可喜的现象,这就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队伍里,正在涌现一批批很有生气的新兵。他们英姿飒爽,朝气勃勃,刚上阵便表现出一股“虎”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将》(上海电机厂五一工大文科班、工人业余创作组作),便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本书收集的只是上海电机厂一个厂的十七篇作品,作者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工人,他们不仅是生产上的闯将,而且也是文艺创作中的闯将。读着这些作品,使人欣喜地感到迎面扑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热情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奋发有为、继续革命的高度路线斗争觉悟;歌颂了新老工人团结一致,以国家主人公的态度,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出大力、流大汗的革命干劲;歌颂了无产阶级的老一辈怎样热情而又细心地培养接班人;也歌颂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年青一代,反对保守,不畏艰险,攻克各种技术难关的首创精神。……这些作品,来自热火朝天的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塑造的是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表现的是崭新的主题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它们旗帜鲜明,洋溢着工人阶级的革命朝气,格调清新、刚健,文笔简炼、生动,读起来使人精神奋发,积极向上。
这些作品,如《取经》、《李兵兵》、《女锻工》、《小将》、《闪亮的刀锋》等,生活气息都比较浓厚,人物性格各有特点,艺术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当我们看到那个大伙曾叫她“毛丫头”的姜晓华,对师傅睁大了眼说“我要提”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年轻的质量检查员李春华想“故意问一句”考考支部书记是不是骄傲自满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更多的小将们为革命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时候,谁能不感到满腔高兴呢?谁能不从心眼里赞叹一句:多好的接班人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奔赴农村、工厂、部队……这些青年,正如毛主席教导的那样,“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这正是青年最可贵的地方。他们在各条战线上,正在不断为祖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必然为祖国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们一身征尘,一身汗渍,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这个广阔的源泉之中,直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沸腾的生活吸引着他们,生活中的新人新事不断鼓舞和感染着他们。他们忍不住要提起笔来歌颂它、赞美它。《小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从这朵刚吐蓓蕾的嫩花上,我们不是清楚地预见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满园的明天吗?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注意抓上层建筑。文艺是上层建筑领域里一条重要的战线之一。这条战线,也同其他各条战线一样,同样碰到一个如何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值得我们的各级领导和文艺单位认真注意并且有计划地解决的。
小将们刚刚上阵,免不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就要各级领导和文艺单位,加以正确的引导。用正确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去多加辅导,使这些幼苗能茁壮成长。
青年作者也要在坚持和工农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路线斗争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时刻防止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思想影响,防止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在创作上,要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吸取教训,可以增强免疫力,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总之,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在培养青年作者这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上,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鲁迅对青年人寄予无限热爱和期望。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抽出很多时间,热情地耐心地辅导青年人。同时,鲁迅还经常用辛辣的笔调,痛斥那些往往抓住青年某一缺点便狠狠地磨墨,讥为“幼稚得很”的所谓学者之流。他为青年的成长沥尽了心血。我们有些同志往往看青年的缺点多,看优点少;有的单位往往对青年作者业务上要求多,政治上关心少。有的同志看到某青年写了一两篇东西,便把他从基层抽上来,关门写作,使他们脱离生活的土壤,不仅影响青年作者的思想革命化,也不利于创作质量的提高。这些,都会妨碍青年作者的健康成长。
鲁迅在三十几年前就指出:在文学战线上“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我们应该学习鲁迅为青年人开路,热情爱护、孜孜不倦地教导青年一代的精神,把培养青年作者的工作抓紧抓好。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美好未来,也是属于革命小将的!


第4版()
专栏:

革命的火种越烧越旺
——读《越南南方短篇小说集》
宇波
在我们欢呼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日子里,读到《越南南方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感到格外兴奋和亲切。它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越南南方革命文艺工作者斗争的忠实记录。小说让我们看到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在我们面前树立起越南南方人民的英雄塑像。
这塑像的背景是一片沙努林(见《沙努林》),它是越南南方人民的象征。它伤痕斑斑,伤口凝结着的树脂象是血块,它承担着多少战争的灾难呵!但是,它炸不死,轰不烂。正如小说中的麦大爷所说的:“没有什么树比咱们土地上的沙努树更壮实。母树倒下去,子树长起来,敌人是毁不掉沙努林的!”它倒下一棵,就会长出四五棵箭头状的小树,翠绿的树梢直指天空。越南南方人民就象沙努林一样前赴后继。革命的火种绵绵不绝,永不熄灭,越烧越旺。
阿滔(见《沙努林》)就是越南南方人民的代表。他的背部被敌人砍得留下条条伤痕,他的十个手指被敌人烧伤。但是他只有仇恨,决不哀求。他的每个手指都短了一节,但剩下的两节依然拿刀和开枪消灭敌人,甚至不是用刀和枪,而是用这残损的手指掐死一个个敌人。这是何等的坚强和刚毅!
再看阿青和阿璘(见《两个战友》)。工兵阿青把那颗来不及扫除的地雷抱在怀里,把危险抱在怀里,让全连战士踩着自己的背冲过突破口,以自己的生命保障着战友的生命,保障着战斗的胜利进行。他抱着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地雷,希望战友们的脚步更加有力些,把背踩得更痛些,因为这样才能更勇猛地前进。阿璘头部和手部虽被燃烧弹烧伤,但是他继续冲锋。他们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有这样的战士,就必然会夺取人民战争的光辉胜利。
就连高大(见《笛声》)这个十二三岁的越南少年,也在我们面前留下了高大的身影。他的躯体是那样瘦小,胸怀却是无比宽广。他虽然还不脱稚气,战火却把他锤炼成了坚强的战士。他被捕后,面对死亡,仍以一个胜利者的自豪对敌人无情地嘲讽。在刑场上,他凝视着祖国的蓝天和原野,分外安详。
《越南南方短篇小说集》就这样塑造了越南人民的英雄群像。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越南南方人民共同的性格特征: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在越南南方,从乡村到城市,从后方到前线,从根据地到敌占区,除了一小撮走狗卖国贼,无论男女老幼,都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投入了这场神圣的战争。小说集里特别多的篇章是描写妇女、儿童和老人的英雄事迹,反映了人民战争的广度和深度。
小说集写出了越南人民的万众一心,向全世界革命人民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说明了小国为什么能打败大国,弱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国。千千万万人民形成了一个意志,这就是团结一致,决战决胜,实现国家的独立;这就是敬爱的胡主席所说的:“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为宝贵的了”。从小说里我们看到越南革命人民把自己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汗,每一分精力都用于这场伟大的斗争。嘉顺大娘(见《嘉顺大娘的心》)是一个年迈体弱的农村妇女,但她把心爱的儿子送去当解放军,她捡着一个又一个稻穗,积攒起来。民族解放阵线和老乡们要免除她交公粮,她却不仅要交应交的一份,而且要把这一粒一粒、一穗一穗捡来的稻子都交出去,把本来准备给儿子买衣服的钱都交出去。她的唯一的心愿就是多买子弹,多打敌人。嘉顺大娘的心,就是越南人民共同的心。
在这场战争中,越南南方人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山区根据地连一汤匙盐巴也不易得到。他们的枪支弹药也非常缺乏。敌人的狂轰滥炸,肆意破坏,给越南人民带来极大的艰难困苦。但是,在小说中,处处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越南人民以艰苦为荣,以战斗为乐。《烟雾》中打直升飞机的英雄们,渴望着的是听到敌机的声音。《笛声》中的高大,在最激烈的战斗中也不忘吹出欢乐的笛声。
小说集表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观,颂扬了正义战争。因此,在作品中,我们听到的是被侵略者的愤怒的吼声,是战斗者的欢乐的笑声,而不是悲伤的哭泣和无可奈何的叹息。越南作家阮诗在他的《大家庭》中深刻地剖析了越南战士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大家庭》中的阿越,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他一个人独自在丛林中坚持斗争三天三夜。他只剩一个大拇指能动弹,却仍要歼灭敌人;眼睛看不见了,却仍在倾听着战斗号角。作品告诉我们:支持着他的精神力量是战胜侵略者的信念和誓言。阿越的母亲就是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她一路跟着法国刽子手,一定要回丈夫的被砍下的头颅,就是开枪打她,她也决不罢休。这种情景在阿越心头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阿越从小就受着反抗侵略者的教育,他继承了民族的光荣传统。
祖祖辈辈的仇恨,祖祖辈辈的斗争,凝结成一个信念,现实的斗争又加深了这个信念:正义战争必胜!这个信念,不仅是阿越的信念,而且是越南人民共同的信念。正是从这不可动摇的信念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为什么越南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第4版()
专栏:

战斗总结〔油画〕
高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