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教育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配合农村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体会
天津市延安中学党支部
一九六八年以来,我校历届毕业生当中,有一千三百多名奔赴农村和边疆插队落户。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其中有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还有许多人参加了各级领导班子,担任了各项技术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些丰硕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在校师生和革命家长,使党的教育方针更加深入人心,务农光荣的思想届届相传。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必须把配合农村对下乡学生的再教育,作为教育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九六八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届)毕业生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大多数同学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深刻,执行坚决,陆续到农村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说:“学生送出门,任务已完成,锻炼在自己,不用咱操心。”党支部虽然感到这种看法不对头,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听到有些学生在农村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了思想波动;个别学生还犯了一些错误。这时全校议论纷纷,不少教师认为,应该与农村挂起钩来,配合贫下中农做些思想教育工作,但也有人认为,学校是输送单位,是管动员的,下乡后如何教育是贫下中农的事,不必管那么多了。
到底该管不该管?究竟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论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教育革命的罪行,使大家认识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这个革命大局来看,学校教育和学生离校后的再教育,是培养革命接班人全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从现实的阶级斗争观察,毕业生下乡后和各个方面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城乡剥削阶级的思想在影响着他们;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推行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余毒在侵蚀着他们;一小撮阶级敌人也妄图争夺他们。因此,学校不论在和下乡学生书信往来,或是和他们返城回校的接触中,都应该自觉地协助贫下中农,做好对他们再教育的工作。
明确了这个意义以后,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抓住不同的时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邮寄书信和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展开了这项工作。几年来,我们先后派出由党支部、革委会、工宣队、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慰问小组十六次,邮寄书信和学习材料等五千多件。这样做,使下乡学生受到很大鼓舞。他们说:“同志们带来的不仅是母校师生的嘱托,而且是天津市四百万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党和毛主席的殷切期望。”
配合再教育主要抓什么?起初,我们对下乡学生单纯抓一些具体问题。后来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绝不能以“钦差大臣”“检查”工作的姿态出现,而必须和知识青年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同时积极配合贫下中农,做好下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不断提高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自觉性,努力改造世界观,充分发挥作用。有个学生下乡后犯了错误,我们和贫下中农一道,帮助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鼓励他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磨练,这个学生变化很大,在抗旱打井和副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在配合再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还注意了解下乡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些规律。对于条件艰苦、情况变化、遇到困难、年节假日等问题,都需要不失时机地配合贫下中农做一些工作。河北省的衡水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校历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插队落户。为了鼓励同学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我们曾五次派出慰问小组,走访了这个地区四个公社的十几个大队,配合贫下中农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同学们逐渐坚定了扎根衡水干革命的决心。到黑龙港工地访问时,许多同学激动的表示,要永远和贫下中农结合在一起,大干快上学大寨,誓叫衡水变江南。每当下乡学生在节假日回津探亲或来津办事时,我们都争取把他们“请进来”,座谈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以便更好地在广阔天地里发挥作用。每逢国庆、新年和纪念日,我们都发动全校师生给下乡学生写慰问信,寄学习材料。平时也通过书信往来了解情况,交流思想,互相鼓励。许多下乡学生在回信中说:“我们虽然远离母校千百里,但全校师生的心和我们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有一次,我们从来信中发现原校革委会一名学生委员,下乡后因集体户遇到一些困难,情绪有些低落。党支部、革委会领导及时写信,鼓励他克服困难,办好知识青年集体户。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他和同学们团结战斗,终于克服了困难,使集体户改换新貌。
配合再教育,我们主要从思想上配合。对下乡学生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协助县、社和贫下中农妥善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那些问题,就及时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
几年来,我校下乡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我们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当做校内教育特别是务农教育的好教材,并把这种教育经常化。务农光荣的好思想,在我校届届相传。前些日子,在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上,当场就有四十几个同学表示,要向老校友学习,象他们那样站出来让党挑选,带头上山下乡干革命,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会后,全校掀起了报名上山下乡的热潮。学生徐福顺报名后,对全家积极宣传务农光荣的思想,得到全家的支持,并为他积极准备行装,送他上山下乡。学校召开上山下乡誓师大会那天的情景更动人,学生袁金荣的家长下夜班后急忙赶到会场,恳切要求学校领导批准他女儿下乡务农。学校团总支副书记、应届毕业生赵桂琴,还串联了二十几个同学,组成一支上山下乡长征队,奔赴宝坻县插队落户。广大毕业生下乡以后,受到了农村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热情欢迎。


第3版()
专栏:

志在山区创新业
——记下乡知识青年梁胜利当了生产队长以后
在辽宁省东部山区,贫下中农热情地传诵着一个优秀下乡知识青年的名字。他就是几次出席省、市、县先进知识青年会议的代表、共产党员梁胜利。
一九六八年秋,贫农的儿子梁胜利从丹东市高中毕业了。他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凤城县赛马公社岔路五队插队。下乡后,梁胜利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进步很快。一九七○年秋,社员们选他担任了五队副队长。
刚上任那阵子,一个问题在小梁的脑子里直打转转:五队依山傍水,条件不算太差,为什么总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呢?一天晚上,他找老贫农沙成保请教,沙大爷说:“乱麻要理清,就得扯住头。咱队要兴旺,就得把领导班子里的路线是非闹清楚”。这席话,说得小梁心里顿时豁亮起来。
不久,梁胜利和几个知识青年,走遍了全村二十几户人家,搞社会调查,从贫下中农那里得到大量材料。经过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五队后进的症结:原来是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资本主义妖风,破坏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根子找到了,敢不敢斗争,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有人对小梁说:“农村亲套亲,得罪了人就别想回城。”小梁回答:“我早就下了决心,把青春献给新农村!”
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小梁和几个知识青年合写的揭露阶级敌人罪行的大字报贴出来了。烈火点干柴,全队燃起了斗争的烈火。贫下中农写的大字报,一张接一张;小评论,一期接一期;批判会,一个接一个。狠斗了阶级敌人,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打击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教育了干部和群众。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使小梁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改选领导班子时,五队贫下中农一致提出:选咱胜利当队长。
摆在新队长梁胜利面前的困难很多:生产队家底薄,劳力弱,自己又缺乏经验。这时,别有用心的人放风说:“一个小知识青年,还能把一个破烂队闹好?等着看好戏吧!”在这严重的关头,梁胜利学习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贫下中农热情地支持他,老贫农沙成保说:“胜利,不要怕。不会安排农活,咱贫下中农教;有了困难,咱贫下中农顶。你就按照毛主席的路线和政策,领着大家甩开膀子干吧!”
一九七一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三的大清早,梁胜利就和几个老贫农趟着尺把深的积雪,去查看五队的土地。那块地土质怎样,适合种什么庄稼?那块地偏旱或偏涝,应该怎样治理?小梁一一虚心向老农请教。他们查完全队二百九十八亩土地后,一个符合实际的生产计划就制定出来了。
梁胜利一个心眼儿扑在改变五队面貌上。他每天上工抢在最前面,收工走在最后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一回在公社开完会天已擦黑,眼看又要下雨,别人劝他第二天搭车回去,小梁说:“明天回去就得耽误劳动,我们队底子薄,省下几角钱车费能办不少事哩!”他走到半路,雨就下起来了;回到村里时,浑身全湿透了,社员们看了很受感动。
五队是个高寒山区,土地瘠薄,肥源不足。为挖掘粪源,小梁费尽了心思。一天掰烟叶时,有些社员议论:烟地换茬,爱长庄稼,病虫害少。小梁听了,不由得心里一动:过去几十亩烟秸子都白白扔掉,要是把它沤了,那该增加多少粪肥啊。晚上,人们都熟睡了,小梁还在翻阅科技书籍。果然,他从书本上找到了根据:烟秸子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质——磷。可是,拿到实践中去能行吗?他找老贫农杨大爷请教。杨大爷说:“依我看,行!烟秸子遭霜打前秆嫩水分大,铡碎了准能沤烂。”小梁心里托了底,试验的结果,几十亩烟秸子真的沤成了黑乎乎的“烟肥”。一位老贫农抓起一把烟肥说:“好家伙,真够劲,这下咱队至少要增加五百车肥。”烟肥成了“一大发明”,传遍了凤城县的沟沟岔岔。
这件事,给了梁胜利一个启发:应该向科学种田迈进。于是,他找来有关农业科学书籍和杂志,结合五队的具体情况,反复和群众商量。去年春天讨论生产计划时,梁胜利便提出了广泛开展科学种田的倡议。当时,有些社员还想不大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连好几天,上工中间一歇气,他就在地头办学习班,宣传科学种田的意义。下工后,他又到社员家里去,和大家一起研究问题。就这样,全队掀起了科学种田的热潮。什么“间种套种”、“化肥掺合”、“扒土晒根”、“攻穗追肥”……,搞的名堂实在不少。
艰苦的斗争,得来了特大的丰收。经过两年奋战,岔路五队的粮食亩产由过去的三百多斤,一跃跨过了“长江”。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小梁望着满载公粮的大车颠簸着赶过赛马河的情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在日记上写道:“试想,有什么能比为革命多打粮食更幸福、更愉快的呢?!”
五队的社员们,沉浸在“过江”的喜悦中。队长梁胜利和副队长王德香,又在考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事。不久,他们和社员群众一起,制定了岔路五队的远景规划:要在几年时间内,实现亩产过千斤;栽果树一千棵,叫南大山变成花果山;养鱼五万尾,叫赛马河做出大贡献;还要养猪、养鸭、发展畜牧业……誓叫岔路五队变成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画图啊!梁胜利用他的斗争实践和那美好的理想,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自来水不是“自来”的
郝建兵
前些日子,听到有些连队在讨论“如何正确看待理想和前途”的问题时,有的知识青年用“自来水不是‘自来’的”这一生动的比喻,批评了那种害怕过艰苦生活,不安心在农村和边疆的错误思想,使我们受到深刻教育。
每当拧开水龙头,清清的水哗哗地流出来,人们总是高兴地说:“到底是自来水方便罗!”可是要问,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吗?“当然不是。”谁都会这样回答:“那是工人同志建成水井、水塔,安装了水泵、管道等许多设备以后,水才哗哗地流出来的。”从这里,我们悟出一个道理:革命的胜利果实,美好的生活条件,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靠艰苦奋斗、流血流汗换来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几年来,通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大下乡知识青年对毛主席的这一教导,理解得越来越深刻,涌现出了大批志在农村创大业的先进人物。可是也有一些青年同志,对这个道理还不大懂得。当他们摇起辘轳打水时,觉得没有自来水方便;当他们走在田间小道上时,感到没有柏油马路舒坦……。因而,就认为农村和边疆的生活太艰苦,不理想,向往着能够回城市去,过舒适的生活。
诚然,农村和边疆与城市相比,很多条件要差一些。我们承认这些差别,正是为了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灭它。大家明白,完成一项事业总得要有人干,空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正如鲁迅说的:“坐在客厅里谈谈社会主义,高雅得很,漂亮得很,然而并不想到实行的。这种社会主义者,毫不足靠。”我们下乡知识青年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新型农民,我们决不做鲁迅所痛斥的那种“毫不足靠”的“社会主义者”,而要做脚踏实地建设新生活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全体人民团结一起,用辛勤的劳动为实现理想境界而努力奋斗。
不安心在农村和边疆的同志,他们还觉得捋一辈子锄把没前途,老等着给自己分配“理想的工作”。这说明,他们对农业劳动和当农民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搞好农业,增产粮食,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大踏步前进。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和贫下中农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党和国家分配给每个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干好这项工作,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轻视农业劳动、看不起农民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让我们以邢燕子、侯隽、柳昌银、朱克家等优秀下乡知识青年为榜样,扎根农村干革命,艰苦奋斗创大业,使火红的青春在广阔天地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第3版()
专栏:

“娇姑娘”变成了带头
人解放军某部政委、知识青年家长 李云波
去年夏季,我的女儿李肃锦从内蒙古回家探亲。一进门,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整整三年,这孩子确实变了:娇嫩的脸变得黑里透红,瘦弱的身体变得健壮结实。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只听她高兴地说:“爸爸,您看我变化大吗?边疆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啊!”
当晚,我们全家围在一起,听肃锦讲她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她说:“刚到边疆,感到生活苦,不大安心。后来,一位老贫农给我们做忆苦思甜报告,受到深刻教育。我琢磨:过去总觉得自己念了几年书,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嘴上也经常喊着做革命接班人。可是一接触实际,怎么就不行了呢?我决心在建设边疆的战斗中,老老实实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从那以后,肃锦处处注意向贫下中农学习,专拣重活脏活干。三伏天中午,同志们都休息了,她一个人跳进猪圈,起猪屎;寒冬腊月,为了改造土壤多打粮,她和同志们跑到五十里以外的地方拉羊粪。几年来,她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选读了一些马列著作,懂得了干革命就是要搞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道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当了干部。
肃锦在边疆锻炼成长的过程,对我们做父母的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究竟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爱子之心?是把他们培育成盆子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霜,还是把他们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后代,放到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无数事实说明,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子女“送到乡下去”,让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这才是无产阶级的爱子之心。


第3版()
专栏:

送孩子走毛主席指引的路
北京铁路分局给水电力段老工人 蔡义祥
一九六八年以来,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送走了三个女儿上山下乡。她们扎根农村,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锤炼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二女儿蔡立坚,四女儿蔡玉萍,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看到孩子们在农村茁壮成长,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经常对同志们讲:“孩子走毛主席指引的路,走对了!”
可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却极力破坏广大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什么“变相劳改”。他们的罪恶目的,就是妄图改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知识青年引向歧途。
事实最能说明问题。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的事迹,给了刘少奇一类骗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就拿我二女儿蔡立坚来说吧:一九六八年,她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山西省榆次县杜家山大队插队落户。她到了那里以后,和老队长的老伴李二妈吃住在一起。贫下中农从政治上关怀,生产上指教,生活上体贴,使立坚感到象在家里一样温暖。她在信中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贫下中农把我当做亲女儿看待,比父母照顾得还要周全。”
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不管是炎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严冬,立坚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为夺取农业新丰收贡献力量,使杜家山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这个大队的粮食总产量不到一万斤,去年上升到七万多斤;过去人背肩扛绕小道,如今环山公路通到村。前不久,还安装了电话,用上了电灯,购置了磨面机、抽水机、铡草机……。真是昔日穷山沟,今朝幸福窝。
山村在变化,下乡知识青年在成长。铁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无比正确;刘少奇一类骗子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无耻谰言,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每个革命家长,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头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乡下去,让他们在农村锻炼成长,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