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编者的话
今天刊登的几个材料,用具体事实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坚持毛主席早就提出的“勤工俭学”方针,就能加快农村普及五年小学教育的步伐,促进教育革命大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农村办学,一定要为贫下中农着想。既要方便农民子女就近上学,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还要大力提倡勤工俭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注意减轻集体和群众的经济负担。请看张先小学,为什么在严重水灾面前屹然不散?就是因为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做到了学生免费入学,学校在斗争中巩固了下来。请看贾家坪公社,五十四个女孩子,以前因家庭经济困难停了学,搞起勤工俭学后,不是又一一返回学校读书了吗?
普及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入学率较低的地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是入学率高的地区,也不是适龄儿童都入了学,在校学生也有流动现象。为了巩固和发展普及教育的成果,各地需要总结一些办学经验,特别是勤工俭学的经验,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某些困难,使贫下中农的子女,既能上学读书,又不致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第4版()
专栏:

勤工俭学促进普及教育
中共湖北省监利县白螺区委员会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白螺区广大革命师生坚持勤俭办学、勤工俭学,一九六八年以来,全区勤工俭学的收入共二十八万余元,大大减轻了国家、集体和群众办学的经济负担,有力地促进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五十一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五点二。
领导思想要搞正确
一九六八年,毛主席发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后,广大贫下中农欢欣鼓舞,全区队队办起了小学,在校学生增加了一倍多。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经费、校舍、设备不足的困难。如何解决普及小学教育中这些问题呢?在社、队干部中,有的主张向国家要钱,有的主张多收学杂费,有的认为:既然不能老是向上伸手,也不应增加集体经济的负担,那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普及教育只好慢慢来。究竟是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或加重群众和集体的负担,还是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艰苦创业?是学小脚女人走路慢慢来,还是阔步前进,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这关系着执行什么路线,走什么办学道路,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大问题。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一面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一面派区负责同志到白螺公社张先大队办的小学总结经验。
张先小学所在的生产大队,原来是一个非旱即涝,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经济条件很差的地方。一九六二年办学以来,他们坚持以“抗大”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建校时没有校舍,师生动手修补了一间破牛栏屋做教室。后来,学生不断增加,他们又自己做砖坯、烧土窑,用牛粪拌黄泥代替石灰,只用国家和集体少量资金,修建了四间教室。他们架起木板当课桌,垒起泥砖当凳子,涂黑门板当黑板。教师带领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开荒,建立学农基地;并且积极开展养蚕、喂猪等勤工俭学活动,学校不断发展。
一九六四年,全大队八个生产队遭受了严重水灾,有的教师产生了“散伙”思想。大队党支部书记梅章贵坚定地说:“农业受了灾,思想可不能受灾,我们要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生产要搞上去,学校也一定要办下去。”学校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一面坚持教学,一面组织师生捕鱼、挖藕。教师们天天用船接送学生,家长很受感动,也积极主动地送自己的子女上学。就在这一年里,做到了学生免费入学,学校在斗争中巩固下来了。一九七二年,勤工俭学收入二千二百余元,做到了民办教师的工资自给,还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用具和生活困难。
干部群众热情支持
我们在张先小学召开了现场会。举办社队、学校领导干部和管校代表参加的学习班,讲路线,查方向,回顾历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办学经验,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天育公社万兴大队的干部说,一九六四年,我们请来了六个教师,每个学生每年要付出十八元、大米二十斤,贫下中农负担不起。当时,全大队适龄儿童有一百五十七人,入学的只有六十三人,仅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四十。一九六八年,实行勤工俭学后,学生免费入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三。
这些事例深刻地教育了社队干部、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大家从路线斗争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看到了勤工俭学的重要性;从发展教育事业和支援农业的需要,认识了勤工俭学的必要性。广大干部和群众热情关心教育革命,积极支持勤工俭学。官薛公社荆红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成大,一九七○年到首都参加国庆观礼,国务院以周总理名义赠送给他二十颗“北京向日葵”良种。他把珍贵的种子转送给了学校,经过培育和繁殖,传遍了公社各单位。这不仅支持了勤工俭学,而且深深地教育了革命师生。聂河公社民主大队党支部,看到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困难,把队里一个大废坑划给学校围塘养鱼,帮助学校增加勤工俭学项目。有的单位和部门,主动选派优秀职工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配合学校开展学工学农活动;供销部门帮助学校解决生产劳动中的产购销问题。在广大干部群众支持下,几年来全区师生共开荒三百四十二亩,建立了学农基地。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各校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教学内容、当地自然条件,注意合理安排勤工俭学项目,使学生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时间学习社会主义文化课。许多学校对勤工俭学实行定时间、定项目、定内容,一二三年级学生每周劳动一节课,适当参加捉虫、间苗、扯草、拣棉花等力所能及的活动。四五年级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搞养蚕、喂猪、插秧、砍柴、开荒等活动。
各学校十分注意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荆红大队小学进行棉花高产试验,播种前,数学教师组织学生计算试验田面积,并按规定的株距和行距,算出需要做“营养钵”的数量,以便合理安排劳动。常识课结合教材内容,在现场教学生如何施肥、治虫、中耕、除草以及整枝打叶等,实行科学种田。语文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分析事物,搜集材料,指导学生写有关劳动题材的文章。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黑板上种棉花,教室里插水稻,教师讲原理,学生背定义的“三脱离”状况,促进了师生思想革命化,提高了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开展勤工俭学时,许多学校还注意不与生产队争地争利,以利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勤工俭学后,各校生产收入不断增加,但师生仍然坚持教具自己制,桌凳自己修,粉笔自己做,墨汁自己熬。师生千方百计为革命节约一支笔、一张纸、一粒粮、一滴油。贫下中农赞扬说:“‘抗大’精神传千秋,师生思想不变修。”


第4版()
专栏:

贾家坪公社勤工俭学的特点是:切合实际,灵活多样,广开门路,坚持经常。由于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得好,解决了校舍、桌凳和教具不足的困难,许多学校免收学杂费,还补助书籍文具费。短时间里,全社学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五十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五。
发扬革命传统 坚持勤俭办学
贾家坪公社有二十五个大队,八千七百五十六人,居住在二十六个山区自然村里。
一九七○年,在毛主席的教育路线鼓舞下,全社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广大贫下中农因子女能上学读书,都十分高兴。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教员、校舍、桌凳、教具、经费都显得不足。怎么办?有人说要求上级追加教育经费和基建费;有人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免得自找苦吃。广大贫下中农为了迅速改变当地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坚定地表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老区人民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自己动手,勤俭办学。
贾家坪公社中、小学实行勤工俭学的特点是:切合实际,灵活多样,广开门路,坚持经常:
一、办三场。二十六个学校,垦田造地一百五十多亩,校校办起了小农场。师生利用这些土地,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科学实验。
二、搞采拾。根据山区农村的特点,组织学生采树种,挖药材,拾粮食等。
三、学三匠。许多学校开展了学木匠、石匠、泥水匠的活动。自己动手,修理桌凳,自制教具,垒围墙,盘火炕,整窑洞,有的学校还编了三匠教材,供学习参考。
四、开展编织活动。许多学校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了编帽辫,编土筐,编竹筛,织苇席等活动。
五、劳动建校。革命师生走“抗大”道路,利用劳动课或假日、课余时间,打地基,运石头,搬砖瓦,做土工,参加力所能及的建校劳动。
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各个学校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合理安排教学和劳动时间;注意师生身体健康,实行劳逸结合。劳动时间安排,以分散、经常为主,有时也适当集中使用。耽误了文化课的教学,都要补上,保证了毛主席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
三年来,贾家坪公社中小学,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老教师樊世爱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带领十个学生,为学校泥粉了二十孔石窑。小学生经常粪铲粪筐不离手。有一次雹灾过后,刘家沟小学种的一亩二分玉米被打得横七竖八,东倒西歪。师生奋战七个下午,把玉米一株株扶起来,加强田间管理,最后夺得了亩产九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三年来,师生和群众一起共修建窑洞一百三十三孔,其中师生投工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一。此外,还为学校添置桌凳三百套,修理桌凳三百五十多件,自制三角板、计数计、圆规等简单教具二百一十多件,制作体育器械八十多件,解决了校舍、桌凳和教具不足的困难。经过辛勤的劳动,学生懂得了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养成了省吃俭用,不浪费一纸一墨的好风尚。
由于勤工俭学增加了收入,许多学校免收学杂费,补助书籍文具费,解决了学生上学的困难。老贫农白明亮全家八口人,六个孩子,过去只有一个男孩上学。学校实行免费以后,他家四个适龄儿童都上了学。贫农老大娘杨玉英,家里有五个孩子全上了学,她激动地说:“社会主义太好了,娃娃念书不出钱,学校还给发书买本本。这全托毛主席的福啊!”向阳、贾家坪等七个大队,以前因生活困难,有五十七户的七十三个学龄儿童未能入学,现在全部上了学。全社以前还有五十四个女孩子和十五个年龄较大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拖累大,中途停了学,现在都重新返回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使全社学龄儿童入学率由百分之五十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五点二。
陕西省延川县文教局调查组


第4版()
专栏:

勤工俭学育新人
自一九六九年以来,我们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认真办好校办农场。目前,在不增加国家办学经费的情况下,满足了贫下中农子女的入学要求。学校并做到了民办教职工的工资、口粮、食油自给,师生肉食半自给。
在勤工俭学中,我们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使教学和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讲授《农业科学实验》、《改造低产田》这两课,教师先把农业科学试验的重大意义和改造低产田的技术措施讲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试验,把原来二十六块高低不平的十亩沙质田和湖洋田,改造成为十五块平整良田,合理施肥,整治排灌渠道,使原来亩产只有二百斤左右的低产田,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五百斤,高的地块亩产一千零三斤。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践,师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改造低产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革命精神,还为公社改造低产田的群众运动提供了经验。这使教学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广东新会县古井中学革委会


第4版()
专栏:

贫下中农关心的一件大事
天津市汉沽区大田公社芦家坞小学贫下中农管校代表 杨庆香
一九六八年,毛主席发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我们贫下中农高兴极了。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究竟管什么,怎么管?我们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开始,只知道维持课堂纪律。后来领导上提出要抓紧搞好普及五年小学教育,我们的眼光扩大了,才认识清楚,当前农村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小学五年教育。这是广大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我们学校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流毒没有肃清,只有单一的全日制办学形式,有一些学生上不了学。象我们大队共有学龄儿童九十七名,除八个孩子有困难不能上学外,已入学的八十九名学生中,先后退学的有二十个。如果不认真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就会出现新文盲。我们贫下中农没有文化,怎能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呢?怎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呢?我是管校代表,首先该管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路线。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我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育革命的指示,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帮助教师认识:让贫下中农子女都能够上学,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才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办学方向才对头。
接着,我和教师到群众中去宣传,组织学习班,地头会,广播会,座谈会,大造普及小学教育的声势。许多人都明白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原来中途退学的二十名学生,一个接一个回到学校。贫农刘长风,过去认为念书不如干庄稼活,这次把两个退学的孩子都送进了学校。
虽说经过这段工作,退学的回到了学校,可是还有十几个孩子没上学,主要原因是一些家务活需要他们干,象看孩子,做饭,拾柴,打猪菜等。例如,大队木工吕增义,三个孩子,他老伴长年闹病,不能起炕,二闺女吕凤芬,在家里烧火做饭,服侍母亲,看管弟弟,白天很少闲空。大队党支部根据这种情况,认为只办全日班不行,必须多种形式办学。于是根据生产情况和生活的需要,组织了识字组或由教师送教上门。识字组的时间,也根据季节灵活安排,冬天上半日学,春夏两季上晚班,秋天大忙分散教学,早晨、中午、晚上,学生都可以到校学习,随到随教。这样,我们大队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贫下中农满意地说:“学校这样办,咱贫下中农在文化上才真正翻身了”。


第4版()
专栏:

走遍村寨调查入学状况
——记扁里大队学校贫管组长杨正昌
昌文
杨正昌是云南昌宁县珠山公社扁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学校贫管组长。他从部队回到农村,就受贫下中农的委托管理学校。
杨正昌遵照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首先调查大队儿童入学情况。一九七一年,他走遍了大队的村寨,了解到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百分之七十,不少贫下中农子女仍然没有入学,尤其是女孩子上学的更少。他想,党支部和贫下中农把管理学校的重担交给了我,如果儿童继续失学,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呢?
他组织教师分头下到生产队,挨户宣传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指示,宣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同广大群众一道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的罪行。他三番五次地到贫农张尚发家,发动他把女孩子送进了学校。他和扁里、荒田两个小学的老师商量,增办了两个早班,解决了不能读全日制的十八个儿童的入学问题。由于他重视普及教育,又能和社员群众、教师商量办事,全大队十一个生产队一千六百多人口,已办起了四所小学,在校学生由文化大革命前一年的七十多人,发展为二百四十六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偏僻的山村小寨,到处歌声嘹亮,书声琅琅,学校越办越兴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