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这几篇报道都是讲风格的,讲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克服各种困难,非常需要提倡和发扬为全局着想,为别人着想的共产主义风格。这种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编者
宣钢邯钢心连心
深夜,宣化钢铁公司三楼调度室里灯光通明,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屋里的沉静。调度员立即抓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了紧急的求援声:“我是邯郸钢铁厂,今天下午,我厂焦炉推焦车减速机的齿接手坏了,眼看就要影响高炉生产,你们如有备件,请大力支援!”调度员听到这里,果断地回答:“好!我马上报告领导,问明备件情况,立即回话。”
隔壁会议室里,公司和各厂的领导同志正在开会研究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转入讨论支援邯钢的问题,并迅速作出决定:“为支援兄弟厂保证钢铁生产,必须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备件,用最短的时间送到邯钢。”
在漆黑的夜里,一辆汽车径直向焦化厂备件库驶去。一问,库里的一套新齿接手,白天刚被炼焦工段领走。他们马上到炼焦工段去找维修组老工人杨洪先。老杨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正在酣睡。当他听说邯钢急需齿接手,立即翻身下床飞快地向焦炉奔去。
原来,宣钢焦化厂推焦机的齿接手,按照规定也该更换了。为了支援兄弟厂,工人们决心加强旧齿接手的维护,延长使用时间,保证焦炉正常生产,把新齿接手送给邯郸钢铁厂。
凌晨三点四十分,汽车载着新齿接手,载着宣钢工人自己克服困难,热心支援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疾驰在由宣化通往邯郸的公路上。穿过起伏的群山,跨过辽阔的平原,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邯郸。
焦急等待着的邯钢工人立刻沸腾起来:“谢谢你们的支援!”宣钢同志微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罢,就和邯钢工人一起把沉重的齿接手卸下车,又和大伙一块进行安装。
很快,邯钢巨大的推焦机又伸出了强有力的铁臂,随着铿锵有节奏的声响,一炉炉火红的焦炭推出了炉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矿山银线传友情
沿着?水河畔,三万五千伏的高压输电线,翻山越岭,跨过湘黔边界,把贵州的迎春矿和湖南的新晃矿紧紧地联结起来了。根根银线,输送的不仅是电力,而且还有两矿互相支援的革命友谊。
一九七二年,新晃矿有九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本矿历史最高水平;迎春矿也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全年国家计划。这两个矿的党委在总结当年工作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一九七二年能夺得较大胜利,是同两个矿的互相支援分不开的。
去年九月,新晃矿的蒸汽锅炉发生故障,准备停机抢修,要求迎春矿支援电力。但是,迎春矿的发电机组不巧也发生了问题,准备马上检修。这时,新晃矿党委立即进行研究,决定自己推迟检修,保证迎春矿首先检修。直到迎春矿完成了检修,自己才停机抢修。
十月,两个矿都处在大战四季度的关键时刻,迎春矿的一、二号发电机组发生故障。这个矿党委的两位同志亲自来到新晃矿,商量停机后支援电力的问题。正在这时,新晃矿的汽轮机里的透平油含水分达到千分之四以上,必须马上停机检修,否则,就有淹坑的危险。迎春矿的两位负责同志深深体会到兄弟矿的困难。他们立即决定,给新晃矿供电,一、二号机组待新晃矿的汽轮机检修好以后再行处理;同时派了六名有经验的老工人帮助新晃矿加快汽轮机的检修。
十一月,迎春矿建设一项工程急需钢锯片,新晃矿知道以后马上派车给他们送去。就在同时,新晃矿选矿车间大螺旋分级机的大号轴承破裂,选矿机被迫停产,职工们正在焦急之际,迎春矿毫不迟疑地把仅有的两个同号轴承全部送来支援,使新晃矿的选矿车间马上恢复了生产。
两个矿的工人们同声歌颂这种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唱道:“韶山遵义放光芒,光芒来自红太阳;湘黔人民心向毛主席,革命情谊万年长。”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锦州营口一家人
一天夜里,锦州市烟酒公司给锦县右卫公社大黄大队赶运稻种的汽车,从田庄台镇渡口南岸急速地往北岸驶去。刚开到辽河中间,突然汽车的后轮轧破了冰层。车上的人赶快跳下来采取急救措施。可是,很快满载稻种的汽车沉入五米多深的辽河里。
消息传开,辽河两岸的广大工人和干部心急似火。营口市建桥指挥部和田庄台镇党委和革委会负责同志,连夜组织两个单位的职工打冰眼,测水深,探车位。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很快就制订出安全可行的打捞方案。
没有吊车,他们就用粗大的电柱搭成“井”字架,上面又竖起十米高的“人”字架,系上滑车,两侧安好搅磨来代替吊车。经过一番苦战,破开了三十多厘米厚的冰层,做好了起吊的一切准备。
随着指挥的哨声和几十名建桥工人推着搅磨飞快奔跑的脚步声,汽车渐渐地被吊离河底。突然有人高喊:“快停!汽车被冰卡住了。”如果不马上排除故障,汽车就可能碰坏,稻种也可能散包。这时,指挥起吊的负责同志,带头到险区,采取措施,排除障碍,继续起吊。为了减轻起吊压力,工人和干部一齐动手,搬的搬,抬的抬,从冰水中往外捞稻种。一直苦战到夜幕降临、灯火映红辽河两岸的时候,汽车和稻种才全部打捞上来。
一片欢呼声中,锦州烟酒公司和锦县右卫公社大黄大队的同志一齐拥上前去,握着同志们的手,感动得连连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参加打捞汽车的同志谦虚地说:“不用谢,锦州、营口本是一家人,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生机勃勃的矿山
——访云南冶金第三矿
正当木棉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访问了亚热带河谷中一座雄伟壮丽的矿山——云南冶金第三矿。一棵棵挺拔高大的木棉树上,争妍斗艳的花朵象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矿山生产建设的动人图景,比起那在和风丽日中怒放的木棉花,更加令人神往。
老矿新容
越过高山峡谷,我们来到了三矿的主要矿山——一坑。这座已经开采二百多年的古老矿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耸入云际的高山下,蛛网似的电缆布满矿区,交错纵横的机车铁道,从地面直伸向地层深处。百米竖井直插矿山深部,巨大的卷扬机把一兜兜的矿石从矿井底部提升到地面,电机车又把矿石源源不断地送往选矿厂。这座矿山,从开拓到采矿,从运输到选矿,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现代化的机械操作。
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这里却是一座充满血和泪的人间地狱。传说在二百多年前,这里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峡谷,陡峭的山峰直插云天,湍急的江水横穿峡谷。逃到这里的三户人家在江边拣到几块彩色石头,放在火里一烧,石头就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属。他们用金属制作各种器具,到外地换取食物。从此,这块荒芜的地方,人烟渐渐地兴旺起来。
消息传开以后,反动统治阶级的魔掌伸到了这里,一纸布告,这座富饶美丽的矿山,竟然变成了他们的私产,就连那些为谋求生路逃奔到这里来的农民,也变成了他们的奴隶。从此,这个遍地是宝的矿山,成了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的天堂,成了矿工的地狱。每一口矿井埋藏着矿工的仇和恨,每一块矿石浸染着矿工的血和泪。
红日照矿山,矿山换新颜。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矿山回到人民手里,老矿也获得了新生。
过去,矿硐低矮、潮湿,灰尘弥漫。现在,在地层深处已经开拓出了无数条宽阔的坑道、竖井,昼夜灯光明亮。凿岩机代替了过去笨重的手锤挖矿,电机车、汽车代替了过去的人背马驮。矿工们不但做了政治上的主人,也做了生产上的主人。去年,这座矿山转入深部开采。矿体就在江水底下,地下水象瀑布般汹涌而出。英雄的矿山工人,艰苦奋斗排万难,群策群力夺高产。他们在井下安装了排水设备,把地下水抽出地面,在江底下凿岩取宝。就这样,一坑的生产始终保持着超设计能力的水平,比原设计能力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四。
新矿争艳
汽车穿过密林覆盖的山峦,我们来到了建成不久的五坑,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新矿山,到处呈现出一派鼓舞人的新气象:台田般的露天采场上,庞大的电铲敏捷地挥动巨臂吞吐着矿石;一台台推土机不倦地移山填谷;凿岩机的吼叫声,选矿机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回荡在山谷里。
一九七○年春天,建设者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山莽林。没有水,没有电,不通车,施工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广大工人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头顶蓝天,脚踏荒野,顶风冒雨,劈岭开山。架设水、电线路的工人们,把一根根六百多斤重的粗大水管,安装在陡坡悬崖上,铺设了七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把江水引上了高山。采矿工人们,披荆斩棘,劈山炸岭,剥浮土,填深沟,开辟出了宽敞的露天采场。化验工人搭起草棚,用土设备代替精密仪器,分析矿石品位,为提高采矿质量提供数据。他们就这样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气魄,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采选联合的矿山。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创造了多快好省的范例。
矿工英姿
在访问中,使我们特别感到激动和受到鼓舞的,是那些成年累月地战斗在地层深处忘我劳动的矿工。他们为祖国劈山开矿的气概是那样豪迈,他们战天斗地的意志是那样坚强,他们为革命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思想是那样崇高。
在矿山的地层深处,我们曾经看到过一坑工人开凿巷道的动人场面:有一次,二区二队在作业中,遇到了一个八米宽、十米长、二十米高的大涝塘,危石悬空,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共产党员张建民和老工人郭福全冒险架设第一架相木,刚竖起腿子,抬起托梁,突然“哗啦”一声,顶棚上的岩石压将下来,如果不顶住托梁,就有坑崩人亡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老张大喊一声:“快让开,我顶住!”他使出最大的气力,用肩头死死顶住托梁。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身上被崩落的岩石划开了血口,可是他却象铁打钢铸的一般巍然不动。这时,全班同志一拥而上,把相木一架接一架地架了起来,最后终于战胜了塌方,穿过了大涝塘。又一次,五区工人在矿井深部开拓巷道。巷道就在江底下,地下水汹涌而出,涌水量每小时达三百多方。他们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要顶着瓢泼似的淋水,有时要泡在齐腰深的水里,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总是坚持战斗。
广大矿工的革命干劲,推动矿山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今日杏花村
正当晋中平原春光烂漫,吕梁山下桃杏争芳的时节,我们访问了著名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这枝古老的奇花,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杏花村汾酒厂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酒厂之一。据古籍记载,远在南北朝时期,这里生产的汾酒,就以“甘泉佳酿”名噪一时。一九一六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解放后,汾酒和汾酒的再制品竹叶青酒,继续以古老精湛的技艺和色、香、味“三绝”的独特风格,闻名国内外,畅销五大洲。
走进酒厂,只见千树杏花纷繁簇拥,花香酒香扑鼻而来,真是“汾酒揭坛香万里,杏花开放更醉人”。在这里,汽车往来不断,“酒泉”喷涌不绝,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但是,解放前夕,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酒坊倒闭,酒香消失,使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酒村,变得一片荒凉。
解放以后,人民作了主人,汾酒也获得了新生,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了国营杏花村汾酒厂。目前酒厂设有可容六千六百六十六个大型酒缸的双层酒库,有宽敞明亮的配制车间、制曲车间、化验室、评酒室等。年产量从解放初期的一百三十三吨,增长到去年的二千一百八十多吨。最近几年汾酒和竹叶青酒的出口量,每年都有增加。从前的小酒坊,现已发展成规模宏伟的大酒厂。
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们的劳动条件也不断改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现在,夏天有电扇、冷饮,冬天有暖气保温。过去,烧酒工人过的那种“铺麻袋,枕曲块”的苦难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厂由于在检验质量上坚持了观察酒色、品尝酒味的传统方法,在工艺操作上坚持了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使汾酒的质量更高了。“杏花村里杏花香,千年汾酒胜琼浆。”这是一位外国友人在厂里品尝汾酒时写下的诗句。在留言簿上,我们看到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界人士,用“名甲天下”、“香遍全球”等等词句,表示他们对汾酒的赞誉。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传统工艺开新花
碧玉增辉
今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我们来到南阳市玉器厂。走进陈列室,立刻就被斑斓多彩、琳琅满目的各种玉雕工艺品吸引住了。这些艺术品的题材很广泛,不仅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也有古代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还有以自然界为主题的花草鸟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大方雅观,刻工细致精湛,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有生活气息。
南阳玉雕,始于西汉时代,盛于明朝末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破坏,玉雕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解放后,人民翻身,玉雕新生。近几年来,这个厂象蜜蜂博采花蜜一样,把瓷塑、牙雕、国画和出土文物的艺术特长一一吸取过来,把革命样板戏和电影中的人物的优美姿势也一一记取下来,丰富了创作设计内容,提高了制作艺术水平。现在,玉雕工艺的品种已增加到一百多种,出口产品已行销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
汝瓷复生
去年秋天,新的汝瓷在广州交易会上,初次与国际友人见面了,大家纷纷赞不绝口。展销品一开箱,就被争购一空。
汝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产地临汝而得名。北宋末年,金兵攻宋,汝窑被毁,工匠遭杀,汝瓷从此失传。《太平广记》称:“宋时,汝瓷已与商彝周盘,同其珍贵。”此后,历代都曾仿烧,但没有成功。
河南省临汝县汝瓷厂,经过十五年的调查访问、汇集资料和一千多次试验,于一九七一年,成功地烧出了柔和淡雅的粉青、碧玉海水般的豆绿、庄重静穆的虾青和古朴大方的茶末等色釉。复生的汝瓷,药釉浑厚,光泽柔和,釉下斑斑小点,如俊梨之皮;釉面隐纹纵横,似蟹过留痕;加上细小的冰裂纹,构成芝麻花型图案。这叫做“梨皮、蟹爪、芝麻花”,正是不同于其它瓷器的名贵之处。由于汝瓷厂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坚持辛勤劳动,终于使失传八百年的汝瓷,获得新生。
壮锦焕彩
壮锦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工织成的传统手工艺品,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一向为壮族人民所喜爱。广西靖西县就是闻名全国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一个壮锦产地。走进这个县的壮锦针织厂,只见电动夹纱机、络经机、络纬机、铁木织布机和排子织锦机等各种新式机器在快速运转,代替了落后的操作方法,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工效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厂的广大职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对传统壮锦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精心地设计了《玫瑰花开蝴蝶来》的壮锦挂包,《熊猫翠竹》的壮锦被面,前者,在红花绿叶上,彩色蝴蝶栩栩如生,形象非常逼真;后者,造型格外别致新颖,深受工农群众的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苏州扇厂职工不断挖掘生产潜力,今年以来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做到增产不增人。这个厂生产的折扇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一。这是工人在生产折扇。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