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3-06-27

1973-06-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让青春闪闪发光——记湘潭锰矿青年共产党员曾克俭

第2版()<br/>专栏:<br/><br/> 让青春闪闪发光<br/> ——记湘潭锰矿青年共产党员曾克俭<br/> 一九七三年一月十八日中午,一列由普通客车临时改成的特别快车,风掣电闪般地向前飞驰。车过泉塘子站,从机车上抛下一张纸条,通知湘潭车站火速做好救护准备。列车上,人声鼎沸。乘务员和旅客们守护在一位伤势严重的青年工人身旁,焦虑地呼喊着他的名字。<br/> 他仍然处于昏迷状态。剧烈的疼痛,使他发白的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br/> 几位工人脱下棉袄给他盖在身上。一位老贫农解开一床蓝底白花的棉被,轻轻地给他盖上。老人含着泪花连声说:“伢子,伢子!你实在忍不住,就喊两声吧!”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br/> 列车在湘潭站停稳。人们把他抬上湘潭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乘警对医生说:“他是在飞驰的列车前舍生忘死抢救祖国下一代英勇负伤的,请你们一定把他治好。”旅客们也不约而同地说:请你们一定要把他治好哇!<br/> 他,就是湘潭锰矿的青年工人、共产党员曾克俭。在湘潭市,人们称颂他是欧阳海式的工人,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不息的人。<br/> 中共湘潭市委正式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广大青年和职工开展学习曾克俭的活动。在今年五月召开的湖南省共青团代表大会上,曾克俭被选为共青团湖南省省委常委。<br/> 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道走到底<br/> 曾克俭出生于湘潭县姜畬公社一个贫农家庭。爷爷身上的伤疤,父亲身上的鞭痕,母亲拿过的讨米棍,记录着他一家解放前的悲惨生活。苦难的家史,解放后的幸福,使他逐步懂得了爱谁恨谁。<br/> 一九六一年秋天,曾克俭从初中毕业了。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满怀豪情,回到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决心做贫下中农的好后代。<br/> 那几年,正是国内外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关头。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少奇窜到姜畬公社,刮起了“三自一包”的妖风。曾克俭觉得不对头,他对在生产队当保管的哥哥说:“等我去问问。”原来这个村子有二十六户贫下中农,曾克俭经常找这些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老长工讲村史、家史。现在他又找到了老贫农吴阿公。吴阿公对他讲了解放后毛主席领导全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幸福经历,然后一针见血地说:“么子‘三自一包’罗,这是走资本主义邪道!”曾克俭飞奔回家,对哥哥说:“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道,咱们要走到底;可不能走回头路呵!”<br/> 一场阶级斗争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了。<br/> 一九六四年,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城乡轰轰烈烈地展开。曾克俭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心里豁然亮堂。他想:社会主义是斗出来的。要斗,首先要掌握武器,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曾克俭跑了几十里路,到湘潭市买回了毛主席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接着,在曾克俭的倡议下,大队里建立了第一个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有些贫下中农也来参加学习。曾克俭担任学习辅导员。他们联系斗争的实际,学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毛主席著作。<br/> 学习,提高了曾克俭和贫下中农的阶级觉悟;斗争,擦亮了他们的眼睛。在姜畬公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紧张战斗中,曾克俭白天一边劳动,一边调查,材料记了一本又一本;晚上他坚持学习,投入斗争。他面对面地揭发一小撮阶级敌人妄图破坏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他的揭发、批判,句句象炮弹,击中了阶级敌人的要害。<br/> 曾克俭在阶级斗争的风雨中锻炼成长,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在运动后期,被推选担任了大队会计。不久,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六七年四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 从此,曾克俭的眼界开阔了,想得更远了。他下定决心,要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br/> 一九七一年三月,曾克俭从部队复员参加矿山建设。批修整风的战斗打响了,曾克俭又冲上了斗争的第一线。<br/> 一个闷热的夜晚,一盏小油灯下,曾克俭伏案疾书。同志们围拢去看,发现他正在把报纸上揭露的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动言论摘录下来。一个同志说:“提起这些家伙恨得牙根疼,还抄它干什么?”曾克俭回答说:“打蛇打七寸,射箭要有靶。这些东西都是极好的反面教材,抄下它,用马列主义的照妖镜给他们透透视,就能扒下他们的画皮,看他们到底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要达到什么罪恶目的。”<br/> 在尖锐复杂的两条路线斗争中,曾克俭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几年来,他读完了《毛泽东选集》四卷,还选学了马列的有关论述,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革命真理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了根,使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革命者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振奋革命精神,坚持同阶级敌人斗争到底,才能始终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br/> 为社会主义迸发光和热<br/> 青年共产党员曾克俭,平日总是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和远大的革命目标联系起来,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迸发光和热。<br/> 一九七○年七月,他所在的部队开赴某地执行施工任务。因患血吸虫病住院的曾克俭听到讯息后,坐立不安。他刚做完一个疗程,就赶到了工地。教导员看着他瘦弱的身体,不同意他去工地。他举出许多理由坚持要去。最后,只好让他在仓库里当材料员,但不准他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br/> 曾克俭想:现在最重要的,是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自己负责材料供应,关系着工程进度,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他第一天来到工地上,就发现有个工作面的一台风钻停止了吼叫,风钻手急得直跺脚。曾克俭走过去一看,是气管漏气了,连忙说:“快,找一根铁丝绑上!”风钻手摇摇头说:“没有铁丝了。已派人到材料组去取,等领回来,半个钟头就过去了。唉,又少打了一个眼。”曾克俭想:一根小铁丝也能耽误工程大事,材料组离工地太远了。当天晚上,他和同志们商量,建议把材料组搬到工地现场去。这个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第二天,在工地上一座破旧的小土房门口,挂起了“材料组”的牌子。曾克俭把铺盖搬进这里安了家,并在门上写上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br/> 从此,施工现场需要什么材料,就地可取。按规定材料是在白天发放,为了施工方便,曾克俭每天晚上都自动值班。一天深夜,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他听到有人敲门说,工地上灯泡坏了。曾克俭二话没说,拿着灯泡冲出门去;又一天夜里,北风怒号,大雪覆盖工地有两尺来深,眼看就要影响施工。曾克俭扛起竹扫帚送到工地,和大家一起扫雪,一直干到凌晨两点。<br/> 曾克俭复员来到矿山工作后,继续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为大打矿山之仗贡献力量。<br/> 那是矿里二号高炉大会战的日子。班长考虑到,二十多米的高空作业,曾克俭过去没干过,就分配他去干地面的活。曾克俭却恳切地要求说:“班长,高空作业对于象我这样不熟悉技术的人,可能比较危险;但也正是磨练革命意志和学习技术的好机会,还是让我上去吧!”说得班长只好同意。当时正是五黄六月,工地上热得象一团火。有一天,安装高炉炉口钢圈,炉内又闷又热,温度高达四十多度,身强力壮的人也只能在里面坚持干一个多小时。而曾克俭却在炉内干了一个上午,下午一上班又继续干。班长硬把他拉了出来,发现他脸色不好,劝他回去休息,他横竖不肯,一定要到完成任务才离开高炉。那天夜里,班长到宿舍看望曾克俭,问他累不累,他说:“怕累,还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时,班长发现,桌上放着两张曾克俭的病假证明,一张写着“休假十天”,一张写着“休假五天”,最近的一张还是前一天才开的。班长顿时感到有说不出的激动,心想:真是一块不生锈的好钢呵!<br/> 做共产主义大道上的铺路石<br/> 今年一月十五日,医院批准曾克俭回家休养。十八日,他和战友一起,在湘潭—韶山公路上漫步。他们缅怀先烈的事迹,回忆峥嵘的战斗岁月,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br/> 此时,春光明媚。姜畬公社的原野上,韶山路向远方伸展。一条铁路成“S”形从这里通过。<br/> 十一点三十分,一列由西向东去的客车,以每小时六十多公里的速度轰轰隆隆开过来。一声汽笛划破长空,车头绕过土包,司机猛然发现,前方八十米远处有两个小孩横穿铁路。“孩子危险!”司机紧急刹车。但巨大的惯性,使火车仍以每秒十八米的速度,向前冲去。再过四秒钟,一场车祸就要发生,司机心急似火……<br/> 一秒,两秒……汽笛就是冲锋号,险情就是战斗命令!从这里路过的曾克俭,冲了上去,用右手紧紧搂住铁轨中间的女孩,刚侧转身,火车车头已在眼前。他拚出平生力气,又用左手去抢男孩,刚跨出铁轨,火车呼啸而过,把曾克俭甩在两丈多远的水沟里,……<br/> 鲜血染红了沟水。曾克俭觉得天旋地转。可他的右手,还紧紧地把女孩搂在怀里。火车停下来了。<br/> 孩子的妈妈扑上前来了。列车长和旅客们跑了过来。正在地里干活的社员围拢来了。曾克俭想用左手支撑起他的身躯,可是,他的左上臂已经断了。他用尽力气高喊:“快去救孩子,救孩子呀!”<br/> 从湘潭到锰矿,从铁路局到姜畬公社,四面八方的人纷纷前往医院探望曾克俭。<br/> 曾克俭没有为自己断了左臂而难过,但当他清醒后知道那个男孩因伤重抢救无效死去时,他哭了。<br/> 被救女孩的爷爷陈阿公、爸爸陈高亮,带着孩子来看望曾克俭。没等他们开口,曾克俭抢先说:“我没有彻底尽到责任,很对不起你们。”没等他说完,陈高亮就扑上前去,抚摸着他的断臂,泪水夺眶而出。陈阿公激动地说:“快莫这样讲了。要不是你舍命冲上去,孩子的妈肯定会去救,那我屋里三口人早完了。”<br/> 陈高亮把孩子抱到曾克俭身边,叫孩子喊爸爸。孩子喊了声:“爸爸!亲爸爸。”曾克俭把苹果、梨子拿给孩子,对陈高亮说:“你我是阶级兄弟,孩子是无产阶级的后代,我们都有责任爱护她。”又对孩子说:“吃吧,吃吧,快快地长大。”说到这里,他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接着说:“如果再给我一秒钟,另一个孩子就不会死去。如果是那样,别说我断一只胳膊,就是牺牲了,也心甘情愿。”<br/> 人们看着此情此景,无不感动。<br/> 曾克俭说过:“我只是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一块普通的铺路石。是敬爱的毛主席,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由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青年共产党员曾克俭,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并继续实现着自己的愿望。他舍生忘死救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湘潭市广大青年和职工学习的榜样。<br/> 毛泽东时代的列车,沿着铮亮的钢轨,朝着远大的目标疾驰。路基上,千千万万块铺路石闪闪发光。<br/>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省下每一分钱为农业——记中共广东省廉江县委艰苦奋斗办农业

第2版()<br/>专栏:<br/><br/> 省下每一分钱为农业<br/> ——记中共广东省廉江县委艰苦奋斗办农业<br/> 近几年来,广东廉江县委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粮食连年增产,多种经营发展也很快。廉江县委认为,要大办农业,一定要事事为农业着想,人力、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农业,省下一切可以省掉的非生产性开支用于农业,在全县造成一种艰苦创业的好风气。<br/> 这是路线问题<br/> 廉江县是个七十多万人口的大县。可是这里没有新建的办公大楼,也看不到一座“象样”的大礼堂。从解放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从县委到下面各局、室部分干部的宿舍,还设在简陋的古庙里。<br/> 就说那间被称为“三用”的人民会场吧。那是土改时搭起来的大草棚,给土改工作队开会用的。一九五四年,一场台风把草棚卷掉了。他们利用原来的墙基和木料,修修补补盖上瓦面,继续使用。开扩大干部会用来当会场,平时就当做大戏院。十多年来,修了一次又一次,就是舍不得拆掉新建。近年来有的人说:“这么大的一个县,建一座象样的大礼堂也用不了几个钱。”县委领导同志还是那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里头有个省字,我们的财政开支不管钱多钱少,都要算了再花,不能花了再算,这是路线的问题,可不能忘记过去的教训!”<br/> 原来,一九六一年旧县委的个别领导人,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图舒适,讲享受,先后砍掉两个支农工厂,用了大批财力物力建县委办公大楼。虽然住得好些,也象个“样子”了,却影响了农业生产,贫下中农有意见,上级领导机关也批评。没办法,住了几个月又搬回古庙来,把那新建的楼房改作招待所。<br/>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新县委,花钱的“关口”把得更严了。县文艺宣传队需要一批桌子,县委一算买新的要花二百多元,就从各单位内部调整解决,把这笔开支节省下来了。<br/> 三次搬家的争论<br/> 从一九七○年以来,围绕着搬家的问题,发生过三次争论。<br/> 第一次发生在县革委会成立不久,有的干部就提出要将办公室搬到条件较好的招待所去。县革委会不同意,他们给干部交底:廉江土瘦肥缺,水利未过关。广大贫下中农虽然有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些必要物资还需要国家支援。应该集中财力、物力支援农业,不应该把有限的收入花在搬家上。革委会领导成员又算一笔账:把招待所改为机关办公室,光修整、安装电话电线就得花二万五千多元,这笔钱用于搞农业电动排灌,可以架设电网线路十二到十五公里;若把这笔钱支援社、队,就能建十六座小水轮泵站。事实摆得明,道理讲得清,干部的思想通了。<br/> 第二次是在一九七二年五月,地委有个负责同志到廉江检查工作,看到县委办公室太挤,建议他们在古庙的周围扩建一些办公室。消息一传出,大家又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上级领导同志开了口,这次不搬家也可以扩建几间了”。但是,当主管部门将扩建计划送到县委那里,又给取消了。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对大家说:“上级对我们关怀,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但是,目前兴建的支农工厂,正急需资金和原材料,我们该不该从中拿过来建房子?”县委把这个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很快又统一了认识。<br/> 第三次发生在去年年底,廉江县经过几年的奋斗,年产八千吨的水泥厂、年产三千吨合成氨的氮肥厂等十一个工厂先后建成投产。架设了横贯八个公社一百多公里长的电动排灌网,建成六个水电站,农业生产又获得了丰收。这时候,搬家的议论又渐渐多了起来:“工农业生产都上去了,钱比较松了,这下该治一治窝了吧!”县委认为,农业生产虽然有很大进步,但和高产县比,仍是落后单位,对国家的贡献还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很低。全县还有十多万亩农田未过水利关。县委又组织大家回忆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传统,第三次说服大家坚持住古庙,不建办公楼。<br/> 据最近三年的统计,廉江县地方财政收入的机动款项,直接用来支农的占百分之八十四左右。<br/> 贵在领导带头<br/> 县委领导成员的实际行动给干部们以启发和教育。一次,办公室的同志把一份普通材料用信封封好,送到县委副书记李振兴的手上,他拿起这份材料,对送材料的同志说:“你把材料送给我就行了,何必要用一个信封?这样可以省下二分钱。”从此,机关里传递一般材料不用信封了,用过的信封也翻新再用。<br/> 县委副书记张金盈,和一般干部家属一样住在古庙里,一家大小七口人,住两间小房。同志们曾两次叫他搬到较好的房子去,他都婉言谢绝了。县委其他八个常委,也和一般干部住在一起。<br/> 几年来,县委领导成员下乡,经常步行或骑自行车,走到哪里看到哪里,随时随地了解革命和生产的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贫下中农看到这种情况,打从心里高兴。在县委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的革命干劲鼓得更足了。<br/> 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廉江访问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到县委领导干部带头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对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具有深刻的意义。<br/> 本报通讯员

决不浪费一分一厘耕地

第2版()<br/>专栏:<br/><br/> 决不浪费一分一厘耕地<br/> 湖北利川县长庆公社大瓮大队是一个“山高石头多,遍地是岩壳”的高山大队,有六个生产队,五百九十六人。人民公社化以来,大队集体修建学校、养猪场、炕房、烤房、牛栏、保管室、水池共四十多处,社员兴建房屋五十二栋。这些全是用削山填沟,劈岩切石的办法造出地基,很少占用平土好地。仅兴建房屋一项,就节约了耕地四十多亩。<br/> 人民公社化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的社员修房盖屋想占用平土好地。党支部发现后,组织社员群众进行讨论。大家算了一笔细账:兴建一栋房子要占四分平土,全大队百把户社员修房子就要占去五十多亩,再加上集体修房盖屋,这样不要多少年,全大队的平土好地就剩不了多少。一算账,大家吃了一惊,都说:“毛主席把好田好土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管好种好多产粮食,决不能浪费一分一厘耕地。”从此,党支部把节约用地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做出决定:集体和社员修房盖屋的地基,必须由社员大会讨论,实地察看,审查批准。能靠山的靠山,能进沟的进沟,能上坡的上坡,以不占用耕地为原则。<br/> 第二生产队在修建保管室和猪栏时,原想占用平土,经过教育,他们移到山边,在青石老岩上打地基,搬掉四丈见方的老岩,地基越往下打,难度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将地基往平土移一点,可以省几百个打地基的工,但这样就要占去五分地。五分地每年可收五、六百斤粮食。怎么办?大家决定宁愿多流点汗,多吃点苦,也不占用一分好地。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打出了七百多石方,建成了一栋保管室和六间猪栏。<br/> 第六生产队劳动力比较紧张,但他们为了不占用一分平土,坚持把兴建保管室的地基选在青石老岩上。他们在保证搞好生产的前提下,利用几个冬春农事间隙的时间,开挖六百多石方,打出八分八厘地基,兴建了一栋四间的保管室。有人说,打地基花这么多工,不合算,贫下中农说:占几分好地,每年少收千把斤,十年就是万把斤。现在不占好地,从长远着想,就合算了。<br/> 这个大队由于节约耕地,扩大耕地面积,一九七○年以来,全大队粮食连续三年超《纲要》。十年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br/>  本报通讯员

大家都该算算这笔账

第2版()<br/>专栏:一事一议<br/><br/> 大家都该算算这笔账<br/> 节约耕地,确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大瓮大队经过细算账认识到,盖一栋房子虽然占几分好地,但全大队加起来,数目就很惊人。占几分好地,每年就要少收几百斤粮,逐年累积,要少收多少粮食!这笔账算得好!大家都该象大瓮大队那样,算算这笔账。<br/> 社员盖房要尽可能不占耕地,大队、公社办集体事业,国家盖工厂,修公路,搞大型水利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我国人口较多,耕地面积有限,在进行各种建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节约耕地。<br/> 这样做,当然会有些困难。但只要我们从几亿人口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利益出发,从长远着眼,而不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就一定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尽量节约每一分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