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万里黄河正在变为造福人民的江河
朝鲜《劳动新闻》访华代表团
不久前,我们《劳动新闻》代表团访问了战友之邦中国。我们在飞跃发展和威力无比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访问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期间,通过空中、陆上和海上的旅行,访问了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了兄弟的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难忘的深刻印象。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直接看到和听到了勇敢勤劳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战胜各种风浪和考验奋勇前进的情景。正如中国俗话所说的,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气概,发挥无比巨大的创造热情进行革命和建设。我们确信无疑地展望了中国的辉煌的明天,在那里将发生更加新的巨大转变。
中国人民带着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样的深切心情亲热地迎接了我们。他们带着深厚真挚的情意,把今天的辉煌成就、鼓舞人心的蓝图和斗争的决心热情地讲给我们听。至今,北京和上海的可信赖的工人阶级、河南和湖南勤勉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海南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和女民兵们、南京可爱的少年儿童的笑脸,还浮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到外地参观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
黄河被驯服了
我们登上了黄河大堤。那里就是位于郑州北郊的花园口。站在大堤上举目远眺,浩瀚的河面,犹如茫茫大海。据说黄河有十公里宽,难以望得到河的对岸。正如过去人们惧怕黄河而称之谓“黄色孽龙”那样,黄河水流浑浊,不见河底,波浪滔滔,向前奔流。
“昔日的黄河是‘中国的忧患’!”这是陪同我们的河南省河务局马静庭总工程师对我们说的。他和黄河一起经历了艰难的岁月,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黄河两岸的过去的苦难历史。
黄河发源于中国西部青海省海拔五千四百四十二米的雅合拉达合泽山,流经八个省和自治区,一泻四千八百多公里,注入渤海湾。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中游地区,从石器、青铜器时代就创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河,被称做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居住着广大的人民,有着广阔的耕地。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黄河却成了灾难的江河,怨恨的江河。在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堤一千五百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
由于黄河的中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给下游带来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抬高河床,使河床高出地面五至十米。一遇洪水季节,常常决堤泛滥。正因为这样,过去使黄河多次改道,有时注进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如今则流入山东半岛北部的渤海。每当泛滥成灾时,不计其数的生命、财产被黄河荡平,吞噬。
一九三三年,发生特大洪水时曾决口七十二处,淹了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的六十七个县。当时死亡人数达一万八千名。房屋、农田等被沙土所埋没,流落在外的农民竟达三百六十四万人,给人们造成了惨不忍睹的灾难。
在反动统治制度下,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当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反动派就在我们所访问的这个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在黄河流域造成了比一九三三年的水灾更为严重的惨祸。当时被颠狂的黄河夺去生命的老百姓就有八十九万之多。从这里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给人们带来的灾情是多么的惨重。
我们正好在花园口大堤见到了直接受到当年决口之灾的人民公社社员邵世敬老大爷。看上去他已年逾花甲。他那满脸的皱纹和粗壮结实的手,好象就说明了他充满苦难的过去。“一回想起那时候的水灾,我就感到心惊胆寒!”老大爷这样对我们讲起了往事。当时,邵大爷居住的村庄和附近的四个村子就在一个早上全被冲走了。侥幸活下来的村民,离家背井,流落他乡。有的饿死在外,有的卖儿鬻女,有的则不得不投河自尽了。邵大爷的一家,有七口人被饿死,剩下的八口人中,他自己和他的弟弟在外地流浪了五年后,重回家乡。邵大爷接着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我们得到了幸福。经过引黄淤地,连扒口冲成的深坑也加以淤淀,使沙荒变为良田。从此,我们再也不发愁了。现在也能吃上过去未曾吃过的大米饭了。”讲到这里,邵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顿时泛起了欣慰的笑容。
邵世敬老大爷和村里人们血泪斑斑的过去和幸福的今天的现实,就是黄河流域一亿一千万中国人民的过去和今天的现实的缩影。
自古以来被称作“烈性的野马”的黄河,今天正在被人们驯服。昔日被称作灾难之水、怨恨之水的黄河,今天正在变为造福人民的江河。这样的转变,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一九五二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流域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之后才开始的。从那时候起,人民中国把治理黄河的工作当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造黄河流域的自然、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资源,制订了远大的黄河综合开发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有力地组织和动员了人民群众。
我们在花园口参观了水闸、提水站以及那里人们称做“水上长城”的黄河大堤。三人多高的花园口石筑大堤,堤身坚实,气势雄伟地伸向远方。可以想见,为了治理黄河,沿河人民投入了多么巨大的力量。
治服黄河决口的斗争是在黄河整个流域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据马静庭总工程师说,河南、山东两省的人民,在解放后,每年冬春动员数十万劳力,在黄河一千八百公里的地区筑起了能够战胜任何特大洪水的大堤。中、上游水土流失,是下游洪水泛滥的根源。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开展广泛的群众性运动,造了一百四十多万公顷的梯田,在二百八十多万公顷的山地种了树。这样,以吞没大地之势恣意狂奔的黄河,终于被人民治服,顺着渠道流淌了。
奔腾咆哮的黄河水,常常给下游地区造成决口,遗留下潭坑和荒沙。这些荒沙地,如今已变成良田。我们望着那些沃土上茁壮生长的农作物,离开了花园口。
我们一行驱车前往新近建成的邙山提水站。沿着黄河畔广阔田野上的公路行车一段时间后,同行的中国同志对我们说:“前面看到的山就是邙山。一九五二年,毛主席曾登上那座山,俯瞰黄河,发出了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
邙山是向远处绵延伸长的不高的山。拐过邙山山脚下的大路便看见了黄河畔的大提水站。提水站内装有十六台大型电动机和大型水泵。还有许多条扬水管道,把水引上三十三米的高处,然后再引到五十三米高的山巅。邙山提水站是在黄河畔用创造性劳动建成的又一个新的工程。
为了建设邙山提水站,郑州市区工厂的工人阶级生产了电动机、水泵等所有机器设备,有四百万劳力参加这个群众性的建设工程。这个提水站,提水能力为十个秒立米,能灌溉六千六百多公顷的土地。每年供给郑州市的食用水和工业用水达六千万立方米之多。这些事实向人们说明:这个地区的人民不仅能够治服黄河泛滥之灾,而且今天他们是怎样把丰富的黄河水利资源有效地用于发展工业、农业和改善人民生活。
为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在整个黄河流域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解放前,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没有一座水库和电站。但是,今天在干流上兴建了三门峡堤坝等五所巨大的水利电力工程、六十多个水闸和八十多座提灌站。在支流上,兴建了七十多座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小型的就有数千座,给广大城市和农村输送了大量电力。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解放前只有八十万公顷,今天则扩大到三百二十万公顷。这个期间,农作物也获得增产。粮食每公顷产量提高百分之一百七十九,棉花提高百分之二百三十七。
水利电力工程的兴建,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且能在洪水季节调节黄河的流水量,以防止下游决口。
数千年来那样凶猛暴烈的黄河,今天被人们驯服了。今天的黄河带给人们的不是灾难和痛苦,它正在转变为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和幸福的有益的江河。
繁荣的黄河流域
当太阳徐徐落山的时候,我们一行离开邙山提水站向郑州出发了。黄河大堤上羊群在吃草,在江风吹拂下,吐穗的麦浪起伏。在另一片田野上,公社社员们正在播种棉籽。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些地方过去曾经是黄河泛滥、杂草丛生的荒沙地。
不但是这个地区。生活在晋西北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曲峪大队农民,在山梁坡地修造梯田,绿化山区,经过淤淀,在河畔被丢弃的那些沼洼地也变成了沃土。他们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富饶美丽的农村。在黄河下游,山东省李集人民公社社员们,把过去由于黄河泛滥所造成的一片片沙地改造成为肥沃的农田,年年获得丰收。
我们的汽车驶过整齐的菜地和工厂林立的街道进入郑州市内。晚上,郑州市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郑州市解放后鼓舞人心的发展情况。他说:“解放前,郑州是黄河经常泛滥的地方。人们都不愿意聚居到这里。”解放前的郑州市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消费城市。解放初期,人口有十五万,有五所小工厂,工人只有四百余人。但是,今天的郑州已建设成为拥有七十万人口、六百三十多所工厂和十六万工人的大工业城市。根据这个地区盛产小麦、棉花、烟叶并蕴藏丰富的地下资源的条件,因地制宜,在郑州市内建设起大小纺织厂八所和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卷烟厂。还建设了生产一般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和电机设备的工厂以及钢铁厂、铝厂、日用品工厂等。去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到解放初期的二百七十倍以上。
农业生产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引黄灌溉,不仅是稻田,连百分之八十的旱地也得到浇灌。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解放前的三点四倍。
郑州市区,面貌一新。市内建设了新的工业区和新的街道,教育、文化、保健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在黄河流域所取得的飞跃发展和变化,是在中国人民的悠久历史上出现的大事情。自从有了黄河的远古时候起,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没有能驯服黄河。长期以来,勤劳的人民饱受泛滥之灾,竭尽全力想抵御水灾而未能实现。惟有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中才实现了治理黄河的宏愿。
今天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郑州,同历史上古老的郑州以及解放时的郑州相比较,有着天壤之别。
河仍然是那条河,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究竟是什么力量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人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是因为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权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英明地引导人民投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
繁荣的黄河流域,今天固然美好,但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在建设邙山提水站的过程中建立劳动功勋而获得“铁姑娘”称号的共青团员邵西莲同志对我们说:“我们没有做什么大事。将要做的事比已经做的事更多。我们继续同自然作斗争,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更加幸福的共产主义乐园。”她的话,至今记忆犹新。
接革命班的无数这样可靠的年轻一代正在成长起来,因此,黄河流域一定会无限地繁荣起来。
(原载六月五日朝鲜《劳动新闻》)


第6版()
专栏:

上海杂技团在圣马力诺举行访问演出
圣马力诺国家元首弗兰奇尼和布利等出席观看
据新华社圣马力诺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电 以袁冬林为团长、李国良为副团长的中国上海杂技团,于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对圣马力诺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六月二十二日晚,上海杂技团在圣马力诺首都的德拉玛电影院举行演出,受到一千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家元首弗朗切斯科·玛丽亚·弗兰奇尼和夫人、普里莫·布利和夫人,在袁冬林团长和中国驻圣马力诺总领事王传斌陪同下,观看了演出。
圣马力诺政府部长,其中包括外交部长姜路易吉·贝蒂和夫人,旅游、体育和文娱部长菲德里柯·毕奇等也观看了演出。
演出是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演出过程中,大厅里不时爆发出掌声、欢笑声和赞叹声。在演出休息时,中国女报幕员在乐队伴奏下唱了一支圣马力诺民歌《再见吧,圣马力诺!》她的演唱受到热烈欢迎。
观看演出后,圣马力诺两位国家元首向王传斌和袁冬林表示祝贺。他们赞扬杂技团的演出,并且祝愿中国繁荣昌盛。
演出结束时,全体演员在舞台上高举“中国和圣马力诺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岁”的大横幅,并挥舞花束向观众致意。这时,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热烈欢呼。贝蒂部长和毕奇部长走上舞台,同演员们一一握手,并同演员们照像留念。
不少旅居意大利各地的中国侨民也专程来看演出,并向杂技团献了花篮。
二十二日上午,毕奇部长接见了杂技团全体成员并为他们举行了酒会。他在讲话中表示热烈欢迎中国的艺术使者——上海杂技团。他说,中国“是圣马力诺的朋友”。
在圣马力诺逗留三天期间,中国客人参观了政府大厦、博物馆和工厂,并游览了市容。


第6版()
专栏:

我乒乓球代表团离泰国到缅甸访问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讯 曼谷消息: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结束了对泰国的友好访问,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乘飞机离开曼谷前往仰光。
到机场送行的有泰国乒乓球协会主席登·宏社提将军、副主席阿努·隆玛耶暖,泰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以及泰国乒乓球运动员。登·宏社提将军给乒乓球代表团团员带上了花环。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同泰国乒乓球队进行了两场比赛,受到了三万名观众的热烈欢迎。代表团团员在曼谷进行了参观访问,并且在泰国中部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二十三日晚,代表团举行答谢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有泰国乒乓球协会名誉主席、卫生部部长巴硕·鲁集拉翁警察上将、外交部副部长差提猜·春哈旺、乒乓球协会主席登·宏社提将军、警察厅副警察总监春蓬·洛哈差拉警察中将、乒乓球协会副主席阿努·隆玛耶暖,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以及泰国乒乓球运动员。
二十四日下午,当中国代表团团员乘车从下榻的旅馆前往机场的时候,大批群众在旅馆附近夹道欢送他们。群众热烈鼓掌,高呼“再见”和“欢迎你们再来泰国”。中国客人在车上向他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仰光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电 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六月二十四日晚从曼谷到达仰光,对缅甸进行友好访问。
到机场迎接的有缅甸体育运动局局长吴关幸、副局长吴登丁、缅甸乒乓球协会主席吴波托等。
代表团在机场上还受到了缅甸乒乓球运动员和青年学生等几百人的热烈欢迎。缅甸乒乓球运动员在热烈的掌声中向代表团的每个成员献了花。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临时代办金畅如也到机场迎接。


第6版()
专栏:

我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日本名古屋市和三重县
新华社东京电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六月十七日到二十日访问了名古屋市。
十八日上午,徐寅生团长等先后会见了爱知县知事桑原干根、名古屋市长本山政雄和市议会议长伊藤弥十郎,转达了中国运动员对爱知县和名古屋人民的友好问候。
十八日晚,中、日两国运动员在爱知县体育馆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在开幕式上,日本乒协副会长、爱知县乒协会长后藤淳和徐寅生讲了话。
中、日两国运动员进行了男、女队团体赛。比赛结果,中国男、女队分别以五比一和三比零获胜。
十九日上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在西园寺公一、清水正夫和森武的陪同下,去后藤家里访问,向后藤钾二先生遗像默哀,表示深切怀念,并对后藤夫人表示亲切的慰问。
十九日晚,爱知县乒乓球协会,举行酒会,招待中国乒乓球代表团。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于六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访问了日本三重县。
徐寅生团长等一行二十日到达三重县以后,前往津市会见了三重县副知事后藤士男,受到了县政府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二十日晚,三重县乒乓球协会举行酒会,招待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酒会洋溢着中日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团结友好的气氛。
二十一日下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同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在伊势市,进行了中国运动员访日以来的第四次友谊比赛。在这次比赛中,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各进行了十场,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各进行了一场。


第6版()
专栏:

我体操队结束对加拿大的友好访问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四日电 中国体操队六月二十一日结束对加拿大的友好访问,乘飞机离开蒙特利尔经温哥华回国。
中国体操队和加拿大体操队六月二十日晚上在蒙特利尔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体育馆内悬挂着中国和加拿大的国旗。
两国体操队进入比赛场地时,全场三千多名观众向他们鼓掌欢呼。两国体操队交换了队旗和纪念品。乐队演奏加、中两国国歌。接着,两国体操队进行比赛。
比赛结果是:中国男子队以总分二百七十八点六五分获胜,加拿大男子队的总分是二百六十六点四五分。中国女子队以总分一百七十九点六五分获胜,加拿大女子队的总分是一百七十五点八五分。中国男队运动员蔡焕宗以总分五十六点二五分的成绩获得男子全能冠军,杨明明和张仲林分别获得男子全能第二、第三名。中国女队运动员宁小琳以总分三十六点四五分的成绩获得女子全能冠军,加拿大女队运动员詹尼弗·黛丘和南希·麦克唐奈分别获得女子全能第二、第三名。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比赛大厅里充满了加、中两国人民和体操运动员之间的热烈友好气氛。观众为两国体操运动员的精彩优美的表演不断鼓掌。
六月二十一日中国体操队离开蒙特利尔时,加拿大体操联合会主席杰弗·埃利奥特以及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体操协会成员到机场送行。体操队途经温哥华时,到机场欢送的有不列颠哥伦比亚体操协会前主席罗布·希尔,温哥华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名誉主席云从龙和其他加拿大朋友。


第6版()
专栏:

我体育设施考察团访问西德后回国
新华社波恩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四日电 中国体育设施考察团,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为期一月考察和访问后,六月二十四日乘飞机回国。二十二日,西德内政部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接见了中国体育设施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且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接见时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王雨田在座。


第6版()
专栏:

我医学代表团结束对英国的访问
新华社伦敦电 由方圻率领的中国医学代表团,二十二日离伦敦回国。
中国医学代表团在英国访问期间,参观了伦敦、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爱丁堡、利兹、剑桥、牛津和布里斯托尔等地的医院、研究所和诊疗所,受到热情的接待。
英国文化委员会和中国驻英国大使宋之光分别在六日和二十一日为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英国举行了招待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