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西藏广大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据新华社拉萨电 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西藏广大农牧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现在,全区基本上达到了区有卫生所,公社、生产队有卫生室和赤脚医生。
西藏高原,解放前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统治下,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关怀西藏人民的健康,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大改善了广大农牧区的医疗条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使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取得了新的成绩。仅一九七二年,全区就新建区卫生所二百三十八所,公社卫生室一百八十九所,全区的赤脚医生也已增加到四千零八十五名。广大翻身农牧民都能就地诊治一般的疾病了。
为了迅速地发展西藏广大农牧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近几年来,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对赤脚医生的培训工作。去年,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分别开办了卫生学校,拉萨市和昌都、那曲等地也先后多次举办医训班,各地、市、县的医务工作者在巡回医疗中都把培训医务人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自治区还选送一批赤脚医生到兄弟省、市进修。这些措施,保证了西藏地区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日益提高。
大批赤脚医生长年累月地奔波在西藏山村牧场,全心全意地为翻身农牧民服务,在实践中学会了诊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有的还学会了简单的外科手术。他们在雪山草原,为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工作,受到广大翻身农牧民的欢迎。堆龙德庆县德庆区的藏族赤脚医生平措和平措旺姆,终年跋山涉水,走家串户,为人们防治疾病。一次,德庆公社贫农社员扎西白珍的小孩因呼吸道患病,病情危急。平措和平措旺姆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平措用拇指紧压小孩的人中穴,平措旺姆就帮病儿吸除积痰,终于使小孩转危为安。社员们都称赞平措和平措旺姆是“扎根山村的好门巴(藏语医生)。”
西藏各地、市、县的医务工作者,在批修整风运动中,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自觉性,更加经常地在山村牧区巡回医疗,为广大翻身农牧民送医送药。地处高寒地带的那曲地区,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冬季长达七个月之久,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那曲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经常组成医疗队,顶风冒雪,深入牧场,为牧民群众防治疾病。有一回在聂荣县,当他们得知一位解放前被领主挖掉双眼的老人查嘎突然发病时,便急速赶到患者家里,经诊断查嘎老人患的是中毒性肺炎,病情严重,医疗队的同志们便立即投入了抢救病人的战斗。经过几个昼夜的精心护理和治疗,查嘎终于脱险了,老人紧紧握着医务人员的手,感动得流泪。
根据中西医结合和勤俭办医疗事业的原则,西藏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广泛运用中草药。西藏高原,山深林密,药草品种繁多,产量丰富。在自治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动下,一九七二年全区群众共采集中草药十六万斤,各地已建中小药厂三十五座,为广大农牧民的就医用药提供了方便条件。朗县金东区有三个公社,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参加了采药活动,全区九个生产队,队队有小药库,绝大多数人家都储备有防治感冒、痢疾、胃炎等常见病的中草药。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金东区到处呈现出一派人畜兴旺、生气勃勃的景象。


第2版()
专栏:

雪山下的“帐篷医院”
从终年积雪的雀儿山麓到奔腾咆哮的雅砻江畔,活跃着一支解放军医疗队。他们深入边远牧区,巡回在雪山草地,走到哪里,就把帐篷搭在哪里,为藏族贫下中牧防病治病。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们是“帐篷医院”。
一天下午,医疗队翻过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来到一个边远的牧区。这时,几个藏族牧民抬来一个危重病人。经过检查,确诊是急性肠梗阻,大家立即冒着漫天的飞雪,顶着咆哮的狂风,在雪地上迅速搭起了帐篷,病人很快住进了“临时病房”。
帐篷外风雪迷漫,帐篷内温暖如春。同志们烧起牛粪火给病人取暖,护士紧张地给病人输液打针。潘何会同志冒着风雪骑马摸黑跑了几十里地,取来了手术器械。军医刘志明和护士顾永慰细心地给病人插管抽液排气,减轻病人的腹胀,不时地给病人量血压,查体温,紧张地战斗。经过全队同志一整夜的抢救治疗,病人开始腹鸣,排出了稀大便,肠梗阻解除了,病人安然脱险了。黎明,红日升上了雪山,阳光照进了帐篷,同志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帐篷医院”里充满欢乐的气氛。
在这个“帐篷医院”治好的,不仅有患急性肠梗阻的病人,还有患中毒性肺炎的藏族老人旧巴,患盆腔脓肿的藏族青年依卡……。
医疗队翻山越岭,走到哪里,就把帐篷搭在哪里。几个月时间,医疗队踏遍了雀儿山区方圆八百余里,治疗各种疾病达三千余人次,受到广大翻身农奴的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
——甘肃省临夏县积极开展防治地方病工作
在中共甘肃省临夏县委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疾苦,重视防治地方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已基本上控制了新发地方病,原有病人的病情大有好转,许多地方病患者已经治愈,使大批劳力解放出来,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这个县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地区为高寒阴湿山区,这里的土壤、水和食物中碘质缺乏,容易得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临夏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干部和群众以及广大医务人员,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县患病率由解放初期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下降到百分之七左右,好转率占患者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搞群众运动,防治地方病。临夏县各级党组织,把群众运动与医疗卫生队伍结合起来,把改良水源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把防治地方病与巩固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结合起来,促进了地方病的普查、防治工作。麻尼寺沟公社起初光依靠州医疗队搞普查投药,八个月只普查了一个大队,进展很慢。通过宣传发动群众,调动了各族干部、社员防治地方病的积极性,公社赤脚医生、卫生所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和州医疗队紧密结合,一起搞普查普治,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不上十天时间,就对全社地方病患者进行了普遍检查和投药。县委在这里召开全县防治地方病工作现场会,认真总结推广了麻尼寺沟的经验。
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新发病人和治疗现有病人的工作结合起来。全县普遍食用加碘盐,发放了含碘食盐片。农村广泛开展改水、改厕和改造环境卫生的群众运动。近两年,发病区打饮水井一百多眼,掏泉二百多眼,还搞了许多引水改道工程。不少地方实行了“精肥坑”,改善了粪便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新发病例。
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地方病。设在高寒阴湿山区吹麻滩的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在调查中发现,中草药黄药子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疗效,就发动群众采集,用黄药子煎剂治疗甲状腺肿。接着,他们又在黄药子干粉中加进碘化钾,试制了“黄碘丸”,收到了比黄药子煎剂更为满意的效果。很多发病区还用柳叶丸、柳叶膏、醋泡海带等土办法进行治疗,收到一定成效。此外,还大量发放和使用了碘化钾片、甲状腺片、碘化钾注射液等药剂。
防治地方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去年,全县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四和二十七,使许多发病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十二个公社,粮食产量跨过了《纲要》,一个公社过了“黄河”。麻尼寺沟、铁寨和刁祁公社是地方病严重的地区。过去,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地方病患者,造成劳力缺少,生产落后的局面。一九六九年以来,大力开展防治地方病活动,治愈了地方病患者,使农业生产有了充足的劳力,这几个公社的粮食产量连续丰收。地处太子山麓的铁寨公社新寨大队一带,解放初期,地方病比较严重,粮食亩产量只有一百七、八十斤,被称为贫苦落后的“烂寨子”。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这里已经控制了新发病例,患病率由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十,促进了这个大队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以来,粮食亩产量连续跨过《纲要》。同时,大搞多种经营,为农业生产积累资金二十多万元,购置农机具二十三台(件),加速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原来的“烂寨子”变成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典型。各族贫下中农无比感动地说:“没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哪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四兄妹重见光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的故事
小小拨障针,针针情意深;
拨明一只眼,照亮一颗心。
今年三月中旬的一天,福建省龙海县紫泥公社城内大队贫农老大娘林莉仕一家,象办喜事一样忙着接待客人。原来是一年前曾为大娘四个孩子治疗白内障的北京广安门医院医生,千里迢迢,再度来为大娘的孩子们复查。经过仔细检查,医生满意地告诉大娘:“他们兄妹的视力都很好。”大娘激动地说:“全托毛主席的福,他们兄妹今天才能重见光明!”
大娘家里一片欢腾。当她环视围在身边的儿女,个个睁着明亮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掉下了滴滴热泪,桩桩辛酸的往事又涌上心头:林大娘有五个孩子,除大儿子外,其余四个孩子一出娘胎双眼就失明了。孩子有眼看不见,白天黑夜分不清,瞎摸过日子,看到这情景,做娘的很心痛。
一九七一年九月,正当队里准备送她的孩子到外地去治眼病时,
“毛主席派来医疗队”的喜讯传开了。大娘格外高兴,就叫大儿子周真祥先带一个弟弟周真龙去看病。原来,这是全国第一期中西医结合“针拨白内障”和“针拨套出术”治疗白内障病的学习班,学习班以医疗队形式,深入农村,为贫下中农治疗眼病。医疗队的医生热情地接待他们,认真地检查了周真龙的眼睛,询问了他的病史后,说能治好。周真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对医生说:“我家里还有三个妹妹,也是象弟弟一样瞎了眼睛。”医生催他赶快送来治疗。周真祥心里又是喜又是急,蹬上自行车,一连跑了四趟,把三个妹妹和母亲一个一个接到医疗队。经过医生一一检查、诊断,周真龙四兄妹的眼睛,都是患的先天性白内障。为了及早解除四兄妹的疾苦,广安门医院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针拨套出术”,替他们取出了遮住瞳孔的白内障。手术后,经过七天的休息和护理,四兄妹的眼睛复明了,四兄妹高兴,一家人高兴,医疗队的同志都高兴。
出院的那天,阳光铺满大地,医疗队的同志都来送行。刚刚治好眼睛的四兄妹一路走,一路看,什么都感到新奇,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沿途问个不停。大娘和周真祥高兴地忙着告诉他们,这是汽车,那是拖拉机,架在江上的是咱们公社新建的跨江引水渡槽。……十五里路程,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
吃过盲人苦,倍觉毛主席亲。今日的四兄妹,有的已成为队里的生产能手。他们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学政治,学技术,迎着困难上,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
春到九龙江,紫泥公社一派热气腾腾的春耕繁忙景象。大娘的二儿子周真龙弯着腰,左手拿着秧苗,右手熟练地分秧、插秧,深浅、株数、行距,都合乎标准。看到这情景,谁能相信一年前他还是个走路经常跌倒的盲人。周真龙今年二十一岁,治好眼病一年来,样样农活学会了。去年一年,他一个人一共做了三千一百多个工分。由于他热爱集体,忘我劳动,受到了社员群众的赞扬。大娘的大女儿周羡珠,今年十七岁,一年前,生活要妈妈料理,衣服要妈妈洗;现在,她已经是家里的好帮手,学会穿针引线补衣服,做饭、炒菜、喂猪、洗衣服,里里外外样样行。大娘的二女儿周羡花今年十五岁,已经学会补衣服,还学会送秧、插秧、割稻等农活。她白天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事或下地劳动,晚上就带着妹妹到夜校学政治,学文化。十岁的周羡贞,手术后视力恢复很快,能帮助妈妈养鸡喂鸭,到菜园拔草。
林莉仕老大娘一家过去缺劳力,生活有困难。四个孩子重见光明后,劳力多了,收入大增加,去年一年,全家劳动了八千多个工分,日子越过越富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周家四兄妹在剥海蛎子。左一是周羡珠,左二是周羡贞,右一是周羡花,右二是周真龙。 本报记者摄


第2版()
专栏:医疗队在各地

医疗队在各地
深入农村搞好计划生育
今年入春以来,黑龙江省青冈县卫生部门组织了四个巡回医疗队,身背药箱和简易器械,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白天,医疗队因陋就简,为贫下中农进行计划生育手术;晚上,医疗队的同志们挨家访问白天做过手术的社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他们这种对社员群众极端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受到社员群众的赞扬。
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
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某部医务人员,从一九七○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六百多个医疗队深入农村巡回医疗。每到一地,他们采用出墙报、板报、放幻灯、发宣传品、上卫生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同贫下中农共同搞好爱国卫生运动。河南省荥阳县城郊公社东史村大队,过去环境卫生较差。医疗队同群众一起动手,清理垃圾,铲除杂草,疏通沟渠,兴建和改建厕所、猪圈,并掏洗了水井,加上了井裙,使全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把医药送到牧区
辽宁省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乌丹镇,是蒙古族牧区,多为草原和沙漠,地广人稀,交通非常不便。一九七○年一月,沈阳医学院抽调一百多名教职工,组成医疗队,到这里安家落户。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原有房舍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科室配套、平战结合的综合性医疗队。三年来,他们通过门诊和巡回医疗,为贫下中牧看病四十余万人次,收住院四千多人次,手术四千余人次,作计划生育手术三千多次,为邻近各县、厂矿、部队和公社医院培训医护人员九十四人,培训赤脚医生和卫生员三百一十八名。
帮助山区建立合作医疗
人民解放军某部医院医疗队,活跃在青海高原,热情为各族人民和战士服务。大通县宝库公社座落在一个偏僻山区,方圆五、六十公里,只有一个公社卫生院,贫下中牧民治病很不方便。医疗队来到这个公社以后,培训了四十多名赤脚医生,首先帮助次塘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宝库公社各大队纷纷向次塘大队学习,先后建立了合作医疗。医疗队还到终年积雪不化的原始森林,采集了天麻、三七等珍贵药材,保证了高原上药品的需要。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