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纪念罗马尼亚一八四八年革命和一九四八年工业国有化
布加勒斯特八万群众隆重举行大会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大小国家应平等参加解决国际问题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一九七三年六月十六日电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六月十六日举行八万人的群众大会,隆重纪念一八四八年罗马尼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百二十五周年和一九四八年罗马尼亚工业国有化二十五周年。
罗马尼亚党政领导人尼·齐奥塞斯库、扬·格·毛雷尔、埃·波德纳拉希等出席了大会。
齐奥塞斯库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
齐奥塞斯库说,一八四八年在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和蒙特尼亚三个地区同时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说蒙特尼亚的革命规模最大,它包括了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有着最多样和最尖锐的表现形式。”
他在谈到蒙特尼亚等地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和失败原因时指出,“外国的干涉是致使蒙特尼亚以及罗马尼亚其它地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反动派害怕革命取得成功,便求助于外国反革命力量的支持。对罗马尼亚各公国分别实行统治的两个列强——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这时便勾结起来镇压蒙特尼亚的革命。”
齐奥塞斯库说,由于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对以及它们同国际反动派的勾结,我国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未能在一八四八年实现。这阻碍了罗马尼亚社会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罗马尼亚人民实现他们要求自由、社会进步和更好生活的理想。
齐奥塞斯库在追述罗马尼亚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夺取了国家政权的斗争后说:“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历史巧合,使得在一八四八年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一百周年的那天,即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一日,发生了通过革命途径从剥削阶级手中夺回主要生产资料并开始在罗马尼亚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事件。”
齐奥塞斯库在列举了罗马尼亚自国有化以来的二十五年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后说,“我国工人阶级显示出,没有资本家他们把国家管理得更好,他们懂得如何确保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在谈到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时,齐奥塞斯库指出,“当我们决心要尽一切努力争取进一步和缓与合作时,我们时刻没有忘记,在各国人民面前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些企图阻止局势继续和缓和力图继续推行帝国主义统治、强权和发号施令政策的反动集团依然存在。”
齐奥塞斯库指出:“国际生活的一切问题,只有所有国家人民,大国或中小国家的人民平等参加,才能得到解决。罗马尼亚认为,中小国家在一切国际问题上应当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它们的未来和生活是同国际和平与合作的政策分不开的。”


第6版()
专栏:

阿拉伯国家代表等在安理会辩论中东局势时发言
以色列必须无条件撤出所侵占的一切土地
我代表黄华表示反对任何人拿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权利作政治交易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三年六月十四日电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从六月六日到十四日辩论了中东局势。这次辩论是根据埃及外交部长穆罕默德·哈桑·扎耶特的要求进行的。
参加这次辩论的除了十五个理事国的代表外,还有阿尔及利亚、巴林、乍得、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圭亚那、伊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卡塔尔、索马里、叙利亚、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代表。
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向安理会提出了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报告。埃及外长扎耶特在发言中回顾了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进行侵略的历史事实,要求“以色列占领军立即无条件地从他们现在所占领的一切领土上撤退”。他谴责以色列企图通过改变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自然特征和人口组成而使其占领永久化,并且强调说,“安理会有责任明确宣告以色列在它占领的领土上所做的一切改变都是无效的。”在谈到所谓的“部分解决”时,他说,这“将是让它(以色列)占领一部分埃及领土而使埃及毫无希望和保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收复它的这一部分领土”。他说,“这样一种所谓的部分解决或临时解决,对埃及来说是完全和肯定不能接受的”。
叙利亚代表凯拉尼在发言中指出,以色列声称它现在准备实现“和平”,这种“和平”的目的在于使它用武力造成的既成事实合法化。他强调说,“任何使对我们国家的占领永久化的解决办法都是我们绝对拒绝的”。他呼吁说,“必须结束以色列的侵略。必须消除这一侵略所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从一切被占领的领土上立即无条件地撤走一切以色列军队。必须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有权重返家园和自由行使他们的自决权”。他还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对以色列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
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布特弗利卡说,“满足巴勒斯坦人民不容剥夺的权利是使中东危机获得任何公正而持久的解决办法的必要条件。”他说,“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象其他被压迫人民在历史上经历的那样,可能坚持若干年甚至若干代,但是他们迟早是会实现他们的目的。”
坦桑尼亚外长约翰·马莱塞拉指出,以色列正进一步推行其扩张主义政策。他说,“以色列的顽固不化、扩张主义和侵略态度应该不仅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而且是整个第三世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科威特代表比萨拉指出,“尊重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严格遵守不使用武力取得领土的原则”,是在这一地区“建立巩固的和平的两根支柱”。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表帕沙希说,“在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土地的阴影下举行谈判只能以失败告终,除非阿拉伯人准备投降,并且接受以色列的全部领土要求,而这当然是阿拉伯人不会、而且永远不会做的。”
摩洛哥代表曾塔尔警告说,“那些给予以色列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国家,必须明白它们这样做时在历史面前承担的严重责任。”
几内亚外交部长西索科指出,以色列在某些大国的鼓励下,乐得使这个地区保持在一种令人痛苦的不战不和的局面中。他说:“几内亚共和国代表团重申它无条件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
苏丹、秘鲁等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也要求以色列全部撤退侵略军队,并且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国代表黄华发言时谴责了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为占领阿拉伯国家领土而提出的所谓“安全边界”的谬论,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人民为收复失地而进行的斗争。他说,这种“安全边界”论并不是他们的创造发明。当年希特勒纳粹分子早就提出过臭名昭著的所谓“生存空间”论。今天也还有人叫嚷着要把他们自己的所谓“安全边界”扩展到这个和那个大洋去。接受所谓“安全边界”这种逻辑,就等于承认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统统是合法的,就等于承认一切侵略者都有权随时用武力攫取别国的领土。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黄华说:“事实很清楚,中东问题的实质是侵略、反侵略的问题,是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生存权利和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的斗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阿拉伯国家的失地一天不收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一天不恢复,所谓中东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他说,现在,“帝国主义在中东的角逐正以新的形态和手法出现。正如阿拉伯公正舆论所指出的那样:今天已经由两个超级大国代替了过去的帝国主义列强,成为争夺中东地区霸权的主要角逐者。”黄华指出:它们“蓄意在中东制造和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以便于他们在中东争夺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划分势力范围。谁都看得出来,这正是中东问题长期不得解决的症结所在”。他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向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侵略和扩张。我们并不反对犹太民族和以色列人民,我们坚决反对的是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我们对受侵略、被欺凌的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寄于深切的同情。我们坚决支持他们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恢复民族生存权利的正义斗争。我们的这一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黄华说:“中国代表团坚决主张:必须强烈谴责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长期以来对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侵略;
“必须要求以色列当局立即从其所侵占的埃及、叙利亚和一切阿拉伯领土上撤出去。”
他说:“我们坚决认为,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命运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坚决反对任何人背着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拿他们的领土、主权和民族生存权利作政治交易。我们认为采纳任何以‘维护和平’为名,实际上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和鼓励侵略的决议,都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都将给联合国和安理会带来新的耻辱,因此,也是不能容许的。”
美国代表斯卡利在发言中鼓吹“在延长停火的情况下,就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作某种撤退和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问题达成一项协议,作为走向最后解决的第一步”。
会议决定在七月中旬前暂停辩论,进行会下磋商。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纪念著名学者阿比鲁尼诞辰一千周年
新华社喀布尔一九七三年六月十六日电 阿富汗六月十六日在喀布尔大学举行盛大仪式,纪念世界著名的阿富汗学者阿比鲁尼诞辰一千周年。
阿富汗新闻和文化大臣萨巴赫丁·库什卡基在仪式上宣读了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向阿比鲁尼致敬的信。
首相穆罕默德·穆萨·沙菲克在仪式上发表讲话,赞扬阿比鲁尼从事科学和文化活动的事迹。他说,阿比鲁尼不仅属于阿富汗,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科学界的。
参加仪式的有:阿富汗国王的叔父沙阿·瓦利·汉·加齐元帅、中央军团参谋长阿卜杜勒·瓦利亲王、两院议长、内阁大臣们、以及阿富汗和外国学者数百人。各国驻阿富汗的外交使节也参加了仪式。
阿比鲁尼生于公元九七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他被誉为在天文学、数学、哲学和梵语学方面多能的学者。


第6版()
专栏:

以色列电台电视台人员罢工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六月十七日讯 特拉维夫消息:据外国通讯社报道,由于广播和电视人员的罢工,以色列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已经陷于瘫痪。截止六月十七日,电视台已第六天停映节目。这次罢工是为抗议物价高涨、要求提高工资而举行的。
与此同时,以色列各医院约六千名医生也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据报道,以色列的税收人员、国防工业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也举行了罢工。


第6版()
专栏:

苏丹和阿尔巴尼亚签署贸易协定
新华社喀土穆一九七三年六月十四日电 苏丹民主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六月十二日在喀土穆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
苏丹财政和国民经济部负责贸易的国务部长哈桑·穆罕默德·阿里·比莱勒和阿尔巴尼亚贸易部副部长果戈·科兹马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苏丹通讯社报道说,这个协定规定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办法。
由果戈·科兹马率领的阿尔巴尼亚贸易代表团是在六月七日到达喀土穆对苏丹进行正式访问的,访问期间受到苏丹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代表团已于十三日离开喀土穆回国。


第6版()
专栏:

体操场上结友情
——中国体操队访问科威特、埃及、利比亚侧记
今年三、四月间,中国体操队飞越重洋,首次到科威特、埃及、利比亚和其它非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在访问科、埃、利三国期间,中国体操队一直沐浴着阿拉伯人民真挚的友情。
“科威特欢迎中国体操队!”
位于阿拉伯湾(波斯湾)顶端的科威特,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气候炎热,但在三月份却是美好的季节,阳光和煦,春风拂拂。中国体操队随春而来,中科友谊之花迎春盛开。
三月二十四日晚,科威特市凯帆体育俱乐部的大厅里灯火辉煌。中、科两国体操运动员手挽手、肩并肩迈着矫健的步伐共同进入大厅。这是中国体操队访科的首次表演,但其中许多精采的节目都由中、科两国运动员联合表演,相互观摩,相互提高。
在单杠联合表演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科威特男子体操冠军艾哈迈德为了同中国运动员一起表演,连日来一直进行着刻苦的练习,可是,他的手不慎受伤了。联合表演开始前,中国同伴看到他手已红肿,都劝他下次再表演,他却坚定地说:“为了增进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场表演我不仅要参加,而且要尽力做好。”说罢,他纵身一跳,双手抓住单杠,前后翻腾,象平时一样,熟练地做完了一套动作,受到观众热烈赞扬。一位中国体操运动员激动地说:“我们从科威特运动员的坚强毅力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在另一次表演时,有位名叫娜迪的十三岁的科威特女运动员,带着她的父母一起前往观看。本来没有她的表演任务,但她觉得同中国运动员一起表演,是相互学习、增进友谊的极好机会,便主动要求参加表演。她上场表演的是自由体操,她那优美而熟练的表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表演结束后,一位中国女运动员非常热情地把自己的一双体操鞋赠送给她。在和中国体操队话别时,娜迪含着激动的泪花说:“我真舍不得你们走啊!”“欢迎你们再来科威特!”
中埃运动员重叙旧谊
四月的埃及,这个地中海畔的文明古国,正是百花争艳的时节。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埃两国人民友谊,随着中国体操队的到来,放出了新的鲜艳的花朵。
中国体操队在埃及的五个城市同埃及运动员一起进行了七场联合表演。四月一日,中、埃运动员在亚历山大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共同训练。两国男女运动员在两国教练员的带领下,在一个场子上共同练习各个项目,他们不分彼此,相互观摩,相互学习,还用手势比划着交流经验。埃及男运动员伊曼·西达赫练习空翻动作特别轻巧优美,中国运动员为他鼓掌祝贺,学习了他的空翻动作的特点。埃及女运动员马吉迪·扎基在做直体前空翻动作时有些“收胯”,影响动作的完成,中国女运动员何平向她介绍自己的体验,并且给她作示范,扎基很快地掌握了要领,高兴地跑过来同何平紧紧握手。
中国体操队虽然是第一次访问埃及,但是早在一九六六年埃及体操队访问中国时,两国运动员就建立了友谊。这次中国队的来访,使友谊进一步加深了。访问过中国的埃及运动员阿里说:“很长时间以来我有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在埃及欢迎中国体操运动员,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当他发现中国体操运动员中有他访华时认识的廖润甜时,感到格外高兴。阿里将自己细心保存的一九六六年访华时同中国运动员的合影拿给大家看,重叙他访问中国期间的欢乐情景。
利比亚人民的友好情谊
“愿你们象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这是利比亚朋友经常对中国客人说的一句话。事实的确如此,中国体操队在利比亚访问的日子里,始终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中。
四月十九日下午,当中国体操队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第一场表演时,有四千人出席观看。第一次看到中国体操表演的利比亚朋友,无不兴奋激动。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观众全神贯注,频频高呼:“中国,好得很!”“中国,好得很!”
在班加西表演后的一个晚上,那里的体育组织负责人、教练和运动员来到旅馆,同中国运动员共进晚餐。晚餐变成了充满友谊激情的联欢会。东道国的运动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利比亚的战斗歌曲,中国运动员也即兴跳起了《在北京的金山上》等舞蹈。旅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也被吸引来参加联欢。歌声、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支中、利人民友好的乐曲,穿过餐厅的门窗,向远方传送。
中国体操队在的黎波里的最后一天,利比亚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中国客人举行了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宾主亲切交谈,畅叙友谊。最后在主人的建议下,宾主一起走到阳台上,面对着波涛滚滚的地中海合影留念。主人们说:我们之间的友谊,高山不能挡,大海不能拦。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中国体操队参观科威特大学,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