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深入基层 加强农业
——安徽省委加强对农业领导的几点经验
抓淮北,促全省
发展农业的根本问题在路线。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从一九六九年下半年开始,安徽省各级组织抽调了近两千名干部、知识青年,先后在淮北、江淮和皖南三个地区,选择了先进、中间、后进三种不同类型的二百零九个生产大队,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调查。这次调查共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省、地、县的负责同志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省、地、县各级党委对本省、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发展比较快的先进生产大队,约占全省生产大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后进大队约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多数大队是处在中间状态。省、地、县各级党委进而认真研究了先进大队和后进大队的特点。先进大队都有一个群众拥护的革命化的领导班子,能够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坚持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后进大队尽管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有的单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贫下中农还没有占优势;有的党的基层组织严重不纯。
经过反复的比较和分析,结合实际认真总结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农业的根本问题在路线。大寨的道路,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路线对头了,后进单位就能很快改变面貌。例如萧县郭庄大队,一九六四年以前,由于领导班子里有的成员带头搞资本主义,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最好的年景粮食亩产只有一百二十多斤,棉花亩产不超过三十斤。一九六五年整顿了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面貌很快起了变化,一九六八年粮、棉亩产都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粮食亩产五百零二斤,棉花亩产一百零二斤。一九七○年粮食亩产一千零三十斤,棉花亩产一百八十五斤。
方向明确了,但是从什么地方突破呢?他们又认真研究了各个不同类型地区的情况。从全省来看,淮北地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比其他地区更加尖锐。解放后,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干扰破坏下,在改造淮北问题上,时而搞瞎指挥,强迫命令;时而放任自流,对淮北不闻不问。淮北与全省相比,人口占三分之一,耕地占一半,粮食产量只占百分之三十,长期处于后进状态。因此,抓好淮北,对推动全省抓好农业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更好地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也完全符合“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的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徽省委明确提出“抓淮北,促全省”,并首先在淮北树立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郭庄大队,号召全省各地“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全省各地广泛地组织干部、群众重新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还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狠抓领导班子建设。
这样一来,鼓舞了淮北,促进了全省。各级领导根据淮北和郭庄大队的经验,把路线教育、批修整风和农业学大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地从根本上学,从路线上抓,使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深入,不断前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在,淮北农业生产的面貌已起了很大变化。近三年每年平均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郭庄大队在继续前进,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千五百八十五斤。
后进社队的转化震动了“老中游”
安徽省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遵照毛主席关于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导,在抓先进的同时狠抓了后进。从一九七○年起,省的领导直接抓了淮北地区二十个县的二十个最落后的大队。省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同这二十个队的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一起分析落后的原因和研究改变落后的措施。并从机关抽调干部到后进队蹲点劳动,协助社队干部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落实党的政策,整顿思想作风。还组织后进队干部到大寨、郭庄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增强他们改变面貌的决心和信心。
在省委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县都作出了分期分批改变后进社队的计划,党委领导成员到后进队蹲点,定点定人,分工负责,促进后进队转化。据安庆、巢湖等四个地区的统计,分管农业的二十六名地委常委,蹲点的有二十四名;分管农业的一百三十三名县委常委,蹲点的有一百三十一名,其中大部分是在后进社队。萧县全县公社党委委员百分之八十蹲在大队,在抓先进的同时狠抓后进。
在抓后进中,安徽省委不断研究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开始,有的同志过分地注意了从外部给后进队以支援。省委及时告诫大家,要牢记毛主席关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导,纠正了那种忽视调动后进队内部积极因素的偏向。当后进队的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时,有人又满足于“生产改面貌,粮食超纲要”,产生松劲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省委又及时提出了进一步抓好后进社队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省、地、县各级还不断总结交流了抓后进的经验,使抓后进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省各地每年都有一大批过去被称为“老大难”的后进社队甩掉了落后帽子。以省委亲自抓的淮北二十个后进大队为例:在第一年,也就是一九七○年,这二十个大队在政治思想、农业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猛增七成,有五个大队的粮食单产达到了《纲要》规定的指标。第二年又有六个大队粮食超《纲要》。去年尽管遭受了比较大的旱涝灾害,二十个大队中仍有十五个大队粮食产量达到和超过了《纲要》,有两个大队亩产量已超过七百斤,比一九六九年翻了两番。他们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还开始向国家做出贡献。不少后进大队已经转变成为当地学大寨的先进榜样。
后进社队的急起直追,不但促使先进的更先进,特别是有效地震动了那些“产量不高年年增,贡献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年年走”的常年处于中间状态而又占全省多数的社队。在这些社队中,不少干部过去认为“上游太辛苦,下游不好看,中游最舒坦”。因此,这些社队多年来进步缓慢。后进社队上来了,对他们就有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们振奋革命精神,奋发图强,加快了前进步伐。各地每年都有一批“老中游”跃进到先进的行列。
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中间的大步向前进的形势,打破了过去那种各方面常年变化不大的“平静”局面,使一些多年粮食低产的县超过了《纲要》,使一些早已超过《纲要》但长期徘徊不前的县跨过了千斤关,从而推动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
三笔账的启示
去年底,安徽召开了第五次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以路线为纲,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进一步落实“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为了更好地前进,省委根据在基层调查研究中了解的情况,引导各地的同志们算了三笔账:
一是算农业增产幅度账,看看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例如,有些地方几年来粮食产量虽然有了增长,但前进的步子比较缓慢,特别是平均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增长幅度还很小。
二是算对国家的贡献账,摆摆二十多年来对国家的贡献究竟有多少。例如,有的地方过去由于受刘少奇一伙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长期以来吃粮靠国家;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始对国家有所贡献。但是,平均每人向国家的贡献还很少。
三是算先进地区同后进地区产量对比账,比比差距到底有多大。近几年来,后进社队的面貌大部分都有较大的变化,但同先进地区比较,产量还相差很远;还有少数后进社队生产水平很低,面貌变化不快。例如,目前高产社队粮食亩产已经过千斤,甚至达到二千斤;但是,也还有一些社队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有的只有一、二百斤,相差几倍到十几倍。
通过算三笔账,给大家以很大的启示。许多同志感慨地说:不算不比,沾沾自喜;一算一比,心里着急。各级党委从算三笔账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刻认识到,这三笔账,不仅是生产上的差距,而且也反映了工作中的差距和思想上的差距。有些地方的同志原来看到农业连年增产,觉得已经很不错了;算了三笔账,看到生产水平还是这样低,对国家的贡献还是这样小,头脑清醒起来。他们说:过去那种“穷自满”、“慢有理”的思想,同当前飞跃发展的革命形势很不适应,只有不断反骄破满,扫除思想障碍,才能加快步伐,做到大干、快上、多贡献。
各地通过算三笔账,进一步找出了本地区、本单位存在的差距。从全省情况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发展还很不平衡,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得比较慢,抗灾能力不强,工业支援农业还很薄弱,等等。从这些差距中,同时也看到了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有利条件很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可为。大家决心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拿出当年“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劲头,抢时间,争速度,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努力提前实现全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
安徽省委以批修整风为强大动力,对当前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狠抓农业。一九七二年冬季以来,省委和党的各级组织,放手发动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深入分析农业生产的形势,肯定成绩,揭露矛盾,大摆差距,检查思想,进一步克服骄傲自满、安于现状和怕苦畏难、无所作为等消极情绪,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武装头脑,使大家更加振奋起无产阶级的继续革命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各地重新修订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同时,从省、地、市、县各级机关抽调了大批干部,陆续分赴农业第一线,到一部分后进社队蹲点。在国家机关、工业、财贸等部门和各行各业,发动广大职工,进一步检查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树得牢不牢,支农工作搞得好不好,从思想、组织、计划、政策等方面,真正做到面向农村,加强农业。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踏遍万重山 找出新水源
——记山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山区支农抗旱小组的事迹
山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山区支农抗旱小组,共有十一名工人和技术人员。七年来,他们深入泰、沂、蒙山区,调查研究,摸索山区地下水的储存分布规律,在一些长期被认为“无水”、“贫水”和水位低的“深水”的地方,找到了“富水”和水位高的“浅水”,选定了近万个井位和钻孔位置,为支农抗旱作出了贡献,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称赞。
泰、沂、蒙山区自古缺水。解放以后,贫下中农筑坝蓄水,开山修渠,使山区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为了进一步帮助山区人民解决农业用水,支农抗旱小组在一九六六年来到泰、沂、蒙山区。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教导,翻山越岭,访问群众,实地踏勘,决心为山区人民找出新水源。
泰安县崅浴公社杨官庄,座落在一个土岭上,四周都是山。这里先后打过四十七眼井,眼眼不见水,因此被称为“干巴岭”。支农抗旱小组的同志,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塌方、落石的危险,下到井底,逐个检查了四十七眼干井的地质构造、岩石变化。同时,又和贫下中农一起,逐山逐沟地详细察看地形、岩性。当他们发现邻村社员在青石断层周围打出一眼水井时,立即引起了注意。为什么在断层周围能打出水来呢?他们顺藤摸瓜,进一步探索地下水的变化规律,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地下水在有空隙的岩石里,沿着一定的倾斜方向流动,当它遇到结构密致的断层时,就会因为受阻而聚存起来。根据这种规律,他们把钻孔位置定在杨官庄庄北的半山沟里。经钻探施工,地下水面距离地表只有十米,每天出水七百多吨。从此,“干巴岭”结束了无水的历史。支农抗旱小组依据这种断层阻水的规律,又为地处青石山区的历城县的中泉、章丘县的横河、淄博市的蛟龙等严重缺水的村庄,找到了新水源,打出了一眼又一眼井泉。
要认识地下水运动的规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在“雨天清水遍地流,雨过滴水贵如油”的莱芜县上游公社葫垛萝大队,支农抗旱小组遇到了新情况。这里大部分山沟被不漏水的“页岩层”即通常说的“姜石板”覆盖着。小组的同志跑了一天,也没有选出一个合适的井位。夜深人静了,找水队员聚在煤油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教导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对照毛主席的教导,大家认识到,要想找到新水源,必须对周围环境“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仅仅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是不行的。第二天一早,他们就采取访问老农和全面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始了更加周密的调查。终于在一个由页岩构成的小山头的低洼处,发现了一股细弱的泉水。他们很快选定了新的井位。经过社员群众一个月的艰苦奋斗,一眼九米深、水量丰富的水井终于打成了。井里出水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闻讯赶来,看着不断上涌的井泉,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支农抗旱小组的同志为了给贫下中农找到更多的水源,开出更多的甜水井,自己甘心吃大苦,耐大劳。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注意向群众学习,并发动群众一道工作。他们广泛搜集民间的找水谚语,并且结合自己的实践,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教材,供县、社、队的找水人员学习。在泰安地区,他们还采取办学习班和带徒弟的办法,培养了二十三名找水技术人员。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我国松香生产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讯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国林区广大社员积极采收松脂,促使松香生产近几年来有了迅速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国松香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比历史最高年产量的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松节油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重点产区都超额完成了松香生产计划。
松香是用松脂制成的,它是轻工、冶金、化学、国防、医药等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我国许多山区松树资源丰富,每年可采大量松脂,有着发展松香生产的良好条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地山区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采脂工作的领导,把积极地采收松脂发展松香生产作为繁荣山区经济、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许多地区的有关领导部门组织了调查组,深入山区,调查松林资源,总结采脂经验,帮助社、队落实生产计划,有力地推动了采脂和松香生产的发展。福建省龙岩地区从地、县到社、队,层层有人抓松香生产和采脂工作,去年这个地区的松香和松节油产量分别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一和百分之四十七。中共广西岑溪县委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摆正了农、林关系,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地有计划地采收松脂。去年全县采收松脂一万零五百吨,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七。
在大力采收松脂发展松香生产的同时,各地都很重视保护和发展松林资源,做到青山长在,松脂长流。广东省德庆县实行采脂、砍伐、造林、管护一条龙,对全县的松林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做到采脂一片,砍伐一片,造林一片。同时加强了松树病虫害的防治和护林防火工作,使全县的松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采脂基地不断扩大,松树单株采脂年限有所延长,松香生产持续稳产高产。
为了促进采脂生产的发展,各省、区都在松脂集中产地办起了松香加工厂。广大商业职工积极支持发展松香生产,提前组织货源,及时把采脂工具送到山区社、队。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省扩大亚麻播种面积
我国亚麻的主要产区黑龙江省已经完成了今年亚麻的播种计划,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二十以上,播种质量比往年好。
去年冬天以来,黑龙江各地以批修整风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落实有关发展亚麻生产的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和社员为革命种好亚麻的积极性。亚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兰西、明水、肇州等县,都超额完成了播种计划。今年全省种植亚麻的县由过去的十一个增加到近二十个,使亚麻生产的布局更合理了。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试种蒲葵成功
湖南省从广东引进蒲葵试种成功。从一九六四年以来,经过九年的努力,先后在浏阳、宜章、衡南、宁远、醴陵等县已种植蒲葵五十多万株,陆续割制葵扇十多万把。今年浏阳、衡南、宁远等县又从广东引进葵苗四十多万株,已经全部栽好。
蒲葵是一种经济林木,用途很广。葵叶除做纳凉用的葵扇以外,还可以做草帽、提篮;葵骨能制牙签;葵棕可制绳索、簑衣。


第3版()
专栏:

辽宁山区柞蚕长势好
被称为“柞蚕之乡”的辽宁省东部山区,进入五月以来,广大蚕农身背鸟枪,手提蚕筐,积极上山放养柞蚕。全省放养春蚕达到二万二千多把,比去年同期增加两千多把。目前,春蚕长势普遍比去年好。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今年蚕区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认真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蚕农放养柞蚕的积极性。春蚕上山后,蚕农都早出晚归,精心饲养,加工管理,小蚕头数一般都比去年多百分之二十以上。
目前,各蚕区正采取各种办法加强饲养管理,防治病虫害、促进柞蚕早熟,结出好茧。


第3版()
专栏:

汾阳县发展核桃生产
山西省汾阳县积极发展核桃生产。在过去四年中,各公社生产队新种核桃树五十四万多株,使全县核桃树发展到一百一十七万株。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浙江省嵊县白岳公社孔村大队今年春蚕又获丰收。这是社员们喜摘丰收茧。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