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深入群众 脚踏实地
——记湖南省慈利县景龙桥公社党委副书记饶升枚
春节前夕,瑞雪给大地披上了银装。从景龙桥公社往刘家坪生产队的山路上,一个青年妇女,挑着一担柴禾,迎着北风,给军属朱大妈家送去。她就是湖南省慈利县景龙桥公社党委副书记饶升枚。
饶升枚今年二十五岁。一九六九年,当她二十一岁的时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选为县委委员,接着又当了景龙桥公社党委副书记。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她牢记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和“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等教导,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去年一月,她刚调到景龙桥,便要求到全社最大的太坪大队去蹲点。可是有人劝她说,这个大队太落后,还是换个地方吧!可她并没有这样做。她回想起在蒋家坪公社长潭大队蹲点时的情景:
一年前,小饶在蒋家坪公社工作时,常听公社一些领导人说:“长潭是个长了胡子的老大难”,“一提起长潭就叫人长叹”。长潭的群众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说:“公社为啥光‘长叹’而不和俺们多‘长谈’呢?”这话对小饶触动很大。长潭大队离公社机关不远,有的领导同志便想当然地认为“问题不大”。平时安排人分片抓点时,很少把这个大队放在心上,常常由留在公社主持日常工作的同志附带抓一下,或在检查工作时顺便路过一趟,基本上没去认真地抓过。当他们看到别的大队工作有进步,而长潭变化不大时,便批评干部,批评社员,这就更加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小饶认为,把长潭的落后归罪于群众,而看不到公社领导的责任,这是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群众落后论”的影响。群众批评公社领导不与他们“长谈”,正是尖锐地指出了公社领导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她请示党委后,带了几名干部在长潭劳动蹲点一年。她与干部一起,白天翻山越岭,参加劳动;晚上与贫下中农促膝谈心,从而摸清了长潭后进的原因,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整顿了大队领导班子,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这年,长潭的干部、群众团结战斗,夺得了当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收成,第一次向国家卖了余粮,摘掉了“长潭吃饭靠统销”的落后帽子。长潭的变化,使她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跟不上形势的领导。
回顾到这里,小饶毅然决定到太坪大队去蹲点。
小饶到太坪的时候,正赶上大队研究生产规划。当时,一些干部主张少种双季稻。理由是:“太坪的田多是冷浸田,陷泥田,牛儿都懒得下脚,只宜插中稻,或改水田为旱地。”小饶想:太坪土地平,田多水又好,不多种双季稻多可惜!但如果硬要群众种双季稻,要是失败了,人家会不会笑俺毛伢子捅了乱子?
“怎么办?找群众去!”每当在困难的时刻,她总是这样习惯地鼓励自己。在她的带动下,大队干部也分头走访了贫下中农。
太坪的田究竟能不能插双季稻?小饶逢人就问,见田就查,太坪的两千余亩田塍,差不多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有一天,她走到刘家坪生产队一丘陷泥田边时,二话没说,脱掉鞋袜,光着脚插进田里,从东到西的踩个不停。那正是初春季节,冰水刺骨,但为了获得真知,她坚持一步一步地踩。接着,她又带着一身泥,登门请教了杨梅洞生产队的队长糜明清。过去,杨梅洞与刘家坪是一个生产队,当时老糜就是这个生产队的队长。糜明清热情地对她说:“俺太坪的田有陷泥,但哪全是陷泥?就是在同一块陷泥田里,陷的程度也不一样。至于冷浸田,再冷也冷不过高寒山区呀!”老糜又介绍了先年自己在一亩又冷浸、又有陷泥的田里搞双季稻试验,得谷一千三百多斤的情况。小饶听后豁然开朗:要种好双季稻,人的思想要开窍。于是她把老糜请到支委会上现身说法,并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导,同大家一起批判了懒汉懦夫世界观,树雄心立壮志,实行科学种田,因地制宜地落实了规划。支委会决定,将全大队的大部分水田种双季稻,只有少量不见阳光的冷浸田种一季高秆水稻,再种一季秋荞麦。他们一方面努力改造陷泥的水田,一方面又积极从外地运回良种,努力落实生产计划。
为了进一步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小饶又长住刘家坪,亲手种了一块两亩多的陷泥田,进行双季稻试验。春耕时,有些地方陷泥深,不好用牛,她就用锄头连绿肥一起挖;田不平,她就用板子拖;插秧时,因有陷泥不方便,她就站在木板上插。下半年,她又请教农技人员,将陷泥田重施有机肥料,多撒石灰,并掺泥砂,作出了改造陷泥田的样板。结果,她种的这块陷泥田夺得了亩产九百斤的高产。生产队种的双季稻也在大旱之年获得了好收成。面对一派丰收的情景,群众无不夸她是个脚踏实地的妹子!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晚婚新风
——后旺村女青年坚持斗争实行晚婚
福建省平潭县中楼公社后旺村的女青年,从一九五五年农业合作化开始提倡晚婚。十八年来,她们和阶级敌人斗,和旧思想、旧风俗斗,全村女青年百分之七十做到了晚婚,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后旺村晚婚新风尚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村里一群女青年积极要求参加青年组,试验组,为集体生产贡献她们的一分力量。她们白天生产,晚上学习。在夜校里,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伟大的号召,激励着女青年。翁炎娇、翁梅宋、翁珠钦等聚在一起商议:我们翻身作主人了,就要象作主人的样子,不仅生产上要搞好,还要坚定地破除陋习,实行晚婚。
姑娘们为了争取家庭的支持,启发父母忆苦思甜。家长们一阵悲来一阵喜:悲的是昔日三座大山压在身,多少穷人由于活不下去,为了省一张吃饭的口,含着热泪被迫将女儿早早嫁出;喜的是今天靠了共产党的好领导,使姑娘们成为里外一把手。老一辈的思想通了,新一代更是欢快,晚婚的决心下定了,思想包袱卸掉了,学习、工作、劳动的劲头更大啦。在这几个女青年的带动下,其他女青年也学习她们,在后旺村初步形成晚婚新风。
后旺姑娘实行晚婚,与传统观念决裂,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一小撮阶级敌人进行破坏,说什么:
“头发都要白了还赖在家里,坏货没人要。”广大革命青年紧紧依靠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阶级敌人的破坏,给予严厉打击。对一些受旧习惯势力影响较深的社员,她们坚持原则,耐心教育。女青年翁玉娇已二十五岁,人家提起她的婚事,她总是说:国家号召我们晚婚,何必那么急?!玉娇不着急,老母亲却焦急起来了。一天,母亲旧话重提:“别人都说你是老姑娘啦,自己的事也不操点心。”玉娇随声应道:“国家怎么提倡,我就怎么做。”她说服了老人,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青年们坚持晚婚,给后旺村增添了生机。全村整半劳力二百余人,妇女就占了百分之六、七十,其中未婚女青年又是骨干力量。姑娘们朝气蓬勃,党叫干啥就干啥。白天,她们扛起锄头下地,难活抢着干,重担争着挑,犁地、播种等样样会。晚上,她们带着书本上夜校,学政治,学文化。不少人原先一字不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不仅能读报,而且学会了写信;有的还担任了夜校辅导员。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火热斗争里,姑娘们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地加入了党、团组织。由于这些女青年和广大社员的共同努力,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一九七二年全村平均亩产达到九百六十四斤。女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也给家庭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社员的生活水平。女团员翁细珠在十八、九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当时,上有年老多病的祖母、母亲,下有年幼的四个弟妹,最大的才十四、五岁,最小的仅二、三岁。她出家勤干活,进家巧料理,一家人生活得不错。后来,弟妹渐渐大了,有了帮手,但她还是坚持晚婚。今春,她二十七岁才结婚。
后旺村女青年认为实行晚婚,对她们有三大好处: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广大群众也认为晚婚有三利:一利国家,二利家庭,三利自己。他们积极支持晚婚,热烈颂扬社会主义制度下出现的这种新风尚。在后旺村,晚婚受到赞扬,早婚有人批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土家“三八”运输队
“酉水河哟长又长,奔流不息下长江,土家船工最爱毛主席啊,万里扬帆不迷航。”歌声起处,一队由土家妇女驾驶的崭新船只,劈开惊涛骇浪,迎着朝阳,飞驶在酉水河上。这就是湖南永顺县王村航运社“三八运输队”。
这支船队有十七名土家妇女,她们以顽强的毅力,闯险滩,战恶浪,常年行驶在从保靖县到沅陵县二百七十多里的水运线上,担负着沿岸四十多个单位的生产和生活物资的运输任务,为支援工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新船队刚成立时,她们桨荡不动,篙子撑不来,有的甚至连人带篙被扯下水去了,但她们毫不气馁。为了学会驾船技术,船队里建立了“一师一徒”制,经常上技术课,大家互相帮助,自己刻苦钻研,反复练习。农民出身的陈平翠,为了学会驾船技术,有时货一卸,就驾着空船在水上来回练掌舵、扶招,手打起了血泡、磨破了皮,仍然不休息。在她的带动下,女船工一有空就反复练,船行到哪里就掌握哪里的水势、航道的特点。因此,她们不论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都能操纵自如。
“三八”运输队的女将们,不仅练出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培养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一次,她们给某工地运送供应物资。当载着大米的船队驾到目的地时,原来与她们接洽的单位已在前一天迁到十几里路外的新地方去了。这时,天渐渐黑下来,雨不停地下着。怎么办?有的主张暂时歇下来,第二天再开船把大米送到新地方去。而大多数船员却认为,工地上民工急需粮食,我们停一晚,就要给他们造成困难。于是,大家又继续战斗,立即把大米送到新工地。这个单位的民工没有住在一起,少部分同志住在施溶溪。她们在卸完大部分粮食后,不顾一天的劳累雨淋,又顶风冒雨,摸黑航行了十几里路,把粮食送到了住在施溶溪的民工营房。
在为人民服务中,她们对“分内”的事认真负责,对“分外”的事也不放过。有一次,她们运货转来,正在靠岸休息。突然乌云满天,大雨即将倾盆而下。河岸上堆放着两吨多煤,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可是,煤是哪个单位的,谁也不知道。共产党员李可妹想:“如果不马上把煤搬走,国家财产就要受到损失。”她建议先把煤搬上船,再去找放煤的单位。雨过天晴,当“三八”运输队把煤给古丈县东方红公社送来时,贫下中农齐声称赞她们真正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北京市房山县史家营公社曹家坊小学女教师 陈爱苾
我是房山县史家营公社曹家坊小学教师。在党、团组织的帮助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四年多的山区生活,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锻炼,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有所提高,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一九六五年我从印度尼西亚回到祖国,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一九六八年毕业后,我抱着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来到山区当教师。
我所在的山村小学,有几十个学生,只有我一个专职教师。我教的是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复式班,这两个年级的政治、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和学校的各种活动,全由我一个人包下来。由于我长期在国外生活,加上回国后,又多是和华侨同学在一起,普通话讲不好,在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普通话的读音不准,表达能力差,讲课说话学生们都听不大懂,课堂的秩序有些乱。当时我很着急,怎么能给学生上好课呢?我想到刚进村的时候,广大贫下中农和小同学对我的热情欢迎,想到生产队长语重心长的嘱咐:“在旧社会,咱贫下中农吃都吃不上,哪还有钱叫孩子念书?!是党和毛主席把咱们贫下中农解放了,都想让孩子多念点书好接革命班。你可要好好地教他们,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啊!”想到这些,我下决心攻克语言关,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做出贡献。从此,我就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收听广播,认真地学习和记录广播员的读音,认真地查字典、学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地念。每天不管时间多晚,我都要把第二天的课认真地抄下来注上拼音,反复练习。就这样,学一点,教一点,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的汉字读音就比较清楚准确了。
为了更快地熟悉和帮助学生,搞好教学工作,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补课,做家访,组织学生开展革命大批判,讲革命故事。一有空我就和学生们一块劳动,跟他们学农活。我每次进城,总是想到买几本小人书给他们看,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现在,这些学生已经成为我可爱的小伙伴了。师生的感情接近了,教学工作也就比较顺利了。
由于我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有时棉裤要穿到六、七月份,严重的时候,不能走路。为了帮助我战胜疾病,队里专为我打了个火炕,干部亲自为我请医找药,贫下中农为我打水做饭。当我病重的时候,有的学生日夜守在我的身边。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再也不能安静地躺在炕上。我想:
“只要我能站起来,就要坚持去给学生上课。”一年春天,我的关节炎犯了,还是坚持给学生上课。去年春天,我得了重感冒,当时学校还差三周放春播假,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我就下决心把这三周课上完,才离校去治疗。
为了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除了认真地给学生上好课以外,还经常和贫下中农一道参加劳动。劳动中的苦和累,使我认识到,正是贫下中农这样成年累月地艰苦奋斗,才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也使我懂得了,脱离劳动天长日久,就会脱离贫下中农,就谈不上为贫下中农服务。我的腿本来就不太好,一年冬天不小心又给扭伤了,走路很困难。但我想:人有病,思想不能有病,腿不好,我也要尽自己的能力,能干多少干多少,坚持在生产劳动中锻炼自己。
几年来,在党、团组织的关怀培养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使自己从一个单纯有爱国思想的华侨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革命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革命青年成长的根本途径。今后我要更加刻苦地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积极投入批修整风运动,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努力改造世界观,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3版()
专栏:

壮族女书记
广西田东县百林大队党支部书记黄莲美的二、三事
三月的右江盆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田东县合恒公社百林大队的田垌里,人声笑语,熙熙攘攘。一群群的男女社员忙着办田、插秧;拖拉机的吼声响彻田野;运肥下田的妇女们,你追我赶。健步走在最前面的那位三十开外的衣着朴实的壮族妇女,就是公社党委委员、大队党支部书记黄莲美。
黄莲美是一九六九年被选为百林大队第一任女支书的。她担任书记以后,整日同贫下中农战斗在一起,很少睡过安生觉,吃过应时饭。四年来,百林大队粮食连年增产,由一个“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的缺粮队,变成一个开始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余粮队。
黄莲美常说:“凡事能亲自看看,心里有底,办事就踏实。”她非常注意调查研究。全大队十三个生产队的田地,她全走遍。全大队一个电灌站、五个水库、二十多个山塘,那个能灌多少亩,十三台抽水机,那台能灌多少田,她都了如指掌。
今年初,公社党委下达的早稻种植计划迟迟落实不下去,她吃不香,睡不甜。晚上,她认真地学习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心想:是山塘水库的水少,各队不愿多种,还是别的什么问题?为了弄个清楚,她决定亲自调查,看个究竟。
黄莲美挨个察看水库储水量。她发现今年的山塘水库,蓄水量比去年还多,溪水、池塘水也比去年足。她胸中有了数,心里更踏实了。经过了解,她摸清了一部分干部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
针对干部的思想情况,黄莲美和支委一起研究决定,开办了生产队干部学习班,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想一想国家对百林壮族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大家很有感触地说:“国家对我们百林壮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援很大,我们给国家的贡献却很小。沙石峪贫下中农万里千担一亩田,流大汗,夺高产,而我们有些人却怕苦怕累,有水有田不愿多种,真是问心有愧呵!”学习班后,第九队一马当先,落实早稻三百亩,比去年扩大了五十亩,第二队也迎头赶上,落实了一百亩。全大队十三个生产队,队队早稻计划都比去年多,二千五百八十亩早稻计划很快就落实了。
早稻计划订得切合实际,留有余地,这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春插期间,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鼓足干劲,争分夺秒,夜晚拔秧,白天插秧,三月底完成早稻插秧任务后,又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一百七十三亩,是历史上种早稻最多的一年。
在百林大队,贫下中农赞扬黄莲美“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今年春插大忙,黄莲美和第十生产队的妇女们一起插秧。她发现有的妇女没有下田劳动,又没做其他活儿。这些人那里去了呢?晚上,她登门访问了没有出工的几户社员。她了解到,有的社员患风湿性关节炎,不宜做插秧的活;有的妇女患妇女病,宜干轻活,不宜干重活。而队干部排工时没有考虑周全,统统要求下田插秧,她们只好呆在家里。她马上找队干部商量,教育他们多想一想群众的实际困难。队干部很快纠正了一揽子排工的做法,采取因人派活的办法,大家都很满意。女社员谭妙兵长期患妇女病,不能干重活,生产队就安排她护理花生,翻晒春收小麦等,她很受感动,劳动认真、积极。由于安排得当,全队四十二个劳动力天天出满勤,各种农活完成得很好,工效又高。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委委员、马蚌公社马麻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秀英(壮族)和各族妇女一起,畅谈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