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北国河山处处春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在这里,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森林,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生产的木材,约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
但是,黑龙江省人民身在林海望全国,努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木材。他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狠抓老林区建设的同时,大搞群众运动,因地制宜,年年植树造林,使老林区青山常在,不少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
坚持下去 远水解近渴
在造林事业中,“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是一个较普遍的障碍。龙江县七棵树公社前进大队社员群众通过亲身实践,冲破了这一思想障碍。
解放前,这里山光岭秃,全屯只有地主家有几棵柳树。农业生产经常遭受风、沙、水、旱威胁,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后开始造林时,有人说这是“站在南山望北海,远水不解近渴”。果真是“远水不解近渴”吗?
这个队从一九五五年开始,营造了总长一百四十多里的二十多条农田防护林。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干劲,进一步营造了用材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同时进行了“四旁”绿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加激发了广大群众为革命造林的积极性。在坡大石头多的南岗,广大干部群众刨石头换土,担水上山。经过苦战,第一代落叶松终于在石头岗上扎下了根,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十几年来,前进大队共造林四千五百亩,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与水土保持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经形成。全大队三分之二的农田受到防护林的保护,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地力,调节了气候,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全大队粮食亩产已由植树造林前的一百七十斤,上升到三百斤左右。早期营造的用材林,已经间伐利用,生产了大批农具、椽材、电柱,还用自产木材建造了一批房屋、畜舍和木桥。
今天的前进大队,已经是队队果满园,村屯披绿装。社员们高兴地说:按照毛主席指示办事,远水可真解了近渴啊!
山区有树 还要造林
山区要不要植树造林?这好象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过去在林口县刁翎公社却有争论。有人认为,山多自然生长树木,不用造;有人认为,造林耽误农活,搭工搭钱不上算,不愿造。
山区到底要不要造林?造林是促进农业的发展,还是阻碍农业的发展?公社党委总结了永安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实践经验。这个生产队靠山边的四百五十亩地,一年三季山水为害:春天下不去犁杖,夏季影响及时铲趟,秋天地湿泥泞妨碍秋收。从一九五三年起,他们在附近的山上先后造林二百多亩,二十年时间,树木成林,涵养了水分,改良了土壤,使这片涝洼塘变成了高产田。粮食亩产由二百多斤提高到六百斤。这个事例使大家认识到:越是山区越要大搞植树造林,以林促农,农业才能得到发展。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公社到大队都配备了得力干部负责林业工作。同时,还举办造林技术员学习班,传播技术,保证造林质量。一九六七年以来,全公社平均每年造林一万亩。
植树造林大规模展开以后,出现了林业与农业争农时、争劳力的矛盾。公社党委又总结经验,在造林时采取了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全公社抽出百分之三的劳力组成专业队,坚持常年造林。每逢农忙间歇,动员群众突击造林。这样就解决了农林争时间、争劳力的矛盾。现在,全公社已经造林八万多亩,平均每户造林十三亩多。
造林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公社粮食的连年丰收。广大群众看到了效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矿区造林 大有可为
地处黑龙江省东部的鸡西矿区,每年需要十几万立方米坑木。这些坑木由九个林业局供应,运距很远。文化大革命前,鸡西矿务局就开始在矿区附近的荒山秃岭营造矿柱林。后来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矿区造林一度停顿。在文化大革命中,经过革命大批判,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工人对煤矿造林的认识,恢复和健全了矿区造林机构。这个机构提出规划,及时检查,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研究营造矿柱林的方法,保证造林工作又快又好。
穆棱煤矿造林初期,自己没有树苗,全靠外地运进,成活率很低。广大职工决心自力更生争取树苗自给。建苗圃需要平坦肥沃的土地,但当地山岗只有一层薄土。造林工人和家属就一齐上山搬石头,平整土地,在山坡上建立起大寨式梯田苗圃六处,每年育苗一百万株,基本上做到了树苗自给。推广穆棱矿的经验,使全局十一个老煤矿,矿矿都有自己的苗圃,做到了自育苗,自造林,造林面积不断扩大。
现在,广大职工已在矿区附近山地造林二十四万五千多亩。早期营造的林木经过抚育间伐,已有一部分用于煤矿建设。人工林蓄积量已达十六万多立米,为实现坑木自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政策落实 绿树成荫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为了推动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龙江县头站公社注意落实造林政策,使各生产队和社员群众对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宅旁植树归个人所有的造林政策都很了解,造林积极性很高。
在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党委总结过去植树造林经验,进一步落实造林政策。几年来,各生产队积极组织社员在荒山荒甸上进行集体造林,绿化公路,社员群众也在房前房后营造护宅林。团结大队党支部书记于生龙亲自带领群众从几里地外用车拉水栽苗,造林一百多亩,绿化了一个山头和一段公路。如今全大队平均每户有林七亩,果树也已结果。用自己间伐的木材盖的房屋就占新建房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最近两年,每到造林季节,全公社都出动五六千人造林,绿化荒山荒甸和村屯。整个公社七十四个自然屯,屯屯有护屯林,三千八百多户社员,房前房后都栽上了树。
落实政策以后,各个生产队和社员群众十分关心和爱护树木,主动管护。社队还召开猪倌、马倌、牛倌、羊倌会议,教育他们爱护林木,让他们担任兼职的护林员。同时,还发动社员群众,订立“儿童不攀树,大车不轧树,牲畜不咬树,个人不砍树”的护林公约。采取这些措施后,保证了树木的顺利生长。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坚持造林 以林促农
河北易县凌云册公社解村大队十几年来坚持造林治沙,昔日的五千多亩沙滩,如今一片绿荫。全村一千七百多人,平均每人有树千余棵。
解村大队位于太行山下,易水南岸。过去,由于河道北移,在这里留下了一片五千多亩的大沙滩。这片沙滩正对太行山的一个山口,给解村带来了严重的风沙灾害。
解放后,尤其是合作化以后,解村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荒滩、锁沙龙,植树造林,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因没有从根本上制服风沙灾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在二百斤左右徘徊。一九七○年解村大队新的党支部成立后,决心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怎样上呢?通过总结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使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农业和林业互相促进的关系。从一九五五年农业合作化以后,林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上升也较快。后来,由于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刮起了一股“毁林开荒”的妖风。树林破坏,风沙袭击,使粮食产量又跌了下来。事实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业,锁住风沙,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方向。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在解村开展起来了。经过几年努力,五千多亩沙滩全部绿化。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栽上挡风树,走上幸福路,沙海飘红旗,全靠毛主席。”
解村大队在绿化荒滩过程中坚持了两条路线的斗争。一九五五年解村大队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大家决心改变落后面貌。有人提出植树造林,可是当时缺粮、缺款、缺树苗,困难很多。一小撮阶级敌人造谣破坏说:“沙滩要栽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有人认为,不如把劲头使在农业上。面对这种情况,党支部经过讨论,统一了认识,揭破了谣言,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开始经验少,植树成活率低。经过摸索,采取了在沙坑里掺土栽树的方法,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们自己采种,自己育苗,年年栽树,坚持不懈。到一九五七年绿化沙滩二千多亩,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随着林业的发展,农林牧之间争地盘、争劳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人又说:“一手难抓两条鱼”。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教导,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划出了五百亩五寸粗以上的树林作为牧区;挖掘劳动潜力,解决农林争工的矛盾;还组织专业队,常年坚持造林管林,结合季节突击造林。这样,正确地解决了农林牧之间的矛盾。
解村大队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把落实政策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有关林业的各项政策,妥善处理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关系,确定造林以大队为主,适当安排生产队造林范围和社员在宅旁屋后植树,解决社员烧柴问题,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他们在造林中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使解村大队的面貌发生了变化。造林保护了耕地,改良了土壤,调节了气候,促进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年全大队粮食亩产第一次跨过《纲要》,在大旱的一九七二年,平均亩产仍达到七百多斤。
林业的发展还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资金。近几年来,林业共收入二十七万多元,用这些钱先后购买了大批农机具和榨油、轧花、米面加工等机器。林业的发展还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树林里草密、叶肥,是牲畜的好饲料。目前全大队平均三户一头大牲口,存栏猪相当一九六五年的六倍半。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肥料。
解村大队由于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集体经济越来越巩固,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社员收入也年年有所增加。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阳山桃林
阳山,是享有“玉露”之称的无锡水蜜桃产地之一。
解放前,这里是一块有名的不毛之地,山上岩石重叠,山下一片荒芜。那时阳山脚下只有几间瓦屋、几处草房,住着一些讨饭、种客田度日的穷人。
红日照阳山,穷人得解放。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阳山脚下的贫苦农民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长工出身的共产党员王京朝带领一帮翻身农民,艰苦创业,劈石造地,育苗栽桃。十多年来,他们在荒山坡上造地一千六百多亩,种桃、梨等果树一千二百亩。六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八万三千多担商品果。从一九六八年开始,水蜜桃上了国际市场,出口数量逐年增多,去年出口达一千七百多担。
在开垦山坡建设果园的同时,他们还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经过十几年的连续奋战,现在,三千五百多亩山地,已绿化三千二百多亩,近十万株杉木,有一万五千余株已达二丈多高,松杉竹木,连片成林,有些已间伐支援农业生产。
在开荒山、建果园、造山林中,一开始遇到了投资多与收益少的矛盾。他们采取以短养长的办法,把贫瘠的山脚田改造成稳产高产良田。利用池塘养鱼,利用十边隙地广种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样就使农林业共同得到发展。为了解决近二千亩果、桑、稻的肥料问题,他们在山坡上开地叠石搭猪舍,发展集体养猪事业,提供了充足的肥料。
随着生产的发展,阳山贫下中农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阳山广大干部、社员深有体会地说:“‘靠山吃山’,离不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新丰县各种药材长势良好
广东新丰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药材生产。全县已种的药材有茯苓、白术、田七、杜仲、巴戟、砂仁等三十多种,面积达三千二百七十六亩。目前各种药材长势普遍良好。
新丰县地处粤北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溪流密布,宜于发展中药材生产。今年以来,在批修整风运动中,这个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领导各社、队总结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经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使全县的种药场由去年的三百二十八个增加到五百二十个。


第3版()
专栏:

石门县药材产量逐年上升
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湖南省石门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领导各社、队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药材生产。近几年来,全县兴办药场四十二个,建小药园一千多个,使药材产量和收购量逐年上升。去年,这个县生产的药材除自用外,向国家交售外运的达五千七百多担,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三成。
石门县地处山区,有适宜多种药材生长的土质、气候条件。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领导社、队发展多种经营中,根据因地制宜、有所侧重的原则,把药材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几年来,他们进行北药南引、南药北移,先后从十三个省、市成功地引进了包括人参、当归、黄芪、黄连等二十多种药材,并把天麻、麦冬等三十多种野生药材改为家种。药材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第3版()
专栏:

灌县积极发展家种药材
四川省灌县广大干部和社员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家种药材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七二年,全县收购各种中药材四百二十七万多斤,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三。
灌县位于著名的都江堰两岸,是四川药材主要产地之一。这个县种植名药“川芎”已有五百年的历史,素有“川芎之乡”之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社、队,订出了发展中药材的规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产量直线上升。现在,全县除生产川芎、泽泻等传统药材外,其他一些常用药材也有较大发展。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平原植树 大有可为
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地处平原地区。几年来,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取得很大成绩。他们在路旁、渠旁、地旁、房前、屋后植树十八万多株,每人平均二百七十多株,既能防风消碱,又能调节气候。林业发展了,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龙太同志(左一)带领广大社员群众大搞春季植树造林运动。
条条渠道都成为防护林带,这是渠旁植树的一角。
地旁植树,既能防风消碱,又能调节气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图为林茂粮丰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