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新矿工
——北京矿务局木城涧煤矿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群山环抱的北京矿务局木城涧煤矿,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
走进这个沸腾的矿区,到处可以看到年轻的矿工们,有的身披雨衣,肩扛风锤,在为开辟新采区凿岩开巷;有的头戴矿灯,手持电钻,在给煤山搬家。他们朝气蓬勃,为了开发祖国的地下宝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正在辛勤地工作着。
木城涧煤矿有一千多名青年工人。他们大多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进矿的知识青年。这些年轻人来到煤矿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增长了才干,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加入了共青团,有的还成了基层干部。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矿工,正在茁壮成长。
“理想要靠辛
勤劳动来实现”
四年前,刚满二十岁的徐长仁来到了矿山。他第一次走进繁忙的井下,望着一列列满载乌金的矿车,心情非常激动,决心在这里干一番事业。可是,没过多久,他的思想却起了波动。他想,难道一辈子就是打眼、放炮、运料、支柱吗?在这些炮眼和镐尖上能搞出什么名堂呢?
共产党员、老工人李兵山看出了徐长仁的心思,就和他促膝谈心。李师傅亲切地告诉他,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建设社会主义和支援世界革命都少不了它。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要和革命事业联系起来,要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徐长仁一到矿上就听说,李师傅十几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为革命出生入死,解放后参加了矿山建设,勤勤恳恳,十几年如一日。现在,他虽然快五十岁了,还是任劳任怨,处处干在前头。徐长仁听了老工人的话,再想想老工人的革命经历,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这时,他再重温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的教导,感到格外亲切,懂得了理想不是幻想,不是空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实现的。他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矿山的壮丽事业。
从此,徐长仁处处自觉地向老工人学习,刻苦磨练自己的思想,积极愉快地工作。那里的活最累最重,那里就有他的身影。运料,他挑最重的背;扒煤,他跑在最前头;下煤眼子堵了,他抢着去捅。他说:“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从工作面到休息室去吃干粮,来回要花掉半个多小时,每逢要吃干粮时,他就托别人给捎上来,自己利用这个时间继续工作,为革命多干活,多出力。
在党组织、团组织的教育下,徐长仁进步很快。一九七一年七月,他光荣地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入党以后,他担任了二段的办事员,负责全段的经济核算工作。有一段时间,全段材料消耗大,原煤成本比较高。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他一方面积极向大家宣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一方面到处宣扬放炮员沈凤林老师傅精打细算、点滴节约的事迹。同时,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向老矿工请教,提出了加强坑木回收、节约开支的措施,制订了“坑木回收、复用评比专栏”和“经济核算考核表”,推动了增产节约工作的开展。很快,二段坑木的消耗和原煤的成本,分别比原来降低了百分之七点三和百分之十二点七,徐长仁的工作也受到了工人群众的好评。
“为革命采煤,吃苦心里甜”
在回采十一段工作面上,机器轰鸣,头灯闪闪。提起青年工人、班长李安仓,这个段里的老工人都称赞他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李安仓初来煤矿时,看到煤矿条件比较艰苦,有些不大习惯。经过老矿工的言传身教,特别是经过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他的思想感情很快发生了变化。他想:“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青年一代的传家宝。我一定要继承老矿工的光荣传统,同大家一道把煤矿建设得更好。”
李安仓经常说:“为革命采煤,吃苦心里甜”。有一段时间,工作面煤层又薄又硬,每打一个炮眼,都要费很大的力气。遇到这种情况,李安仓总是说:“煤层硬,硬不过咱们矿工的革命意志”。他用两只手操钻把,力量还不够,就用背顶肩扛,硬是把钻杆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了坚硬的煤层,打出了一个又一个炮眼。同志们见他衣服被汗水浸透。就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乐呵呵地说:“为创社会主义大业,就是要吃大苦,拚命干!”
去年夏天,李安仓身体不好,医生一次又一次批准让他休息。可是,他总是继续坚持工作。一天下班之后,李安仓由于疲劳和疾病,晕倒在食堂里。同志们把他护送到宿舍,才发现他枕头下面压了一大堆病假条。同志们走后不久,他吞下几片药,又悄悄下井干活去了。领导和同志们发现后,说什么也不让他干,并且深深被他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在李安仓的模范行动带动下,他这个班的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去年十一月份,这个班在学大庆、夺高产的活动中,取得了掘进日进尺二十四点三米的新成绩,创造了全坑最高纪录。去年,这个班还被评为全段的先进班组之一。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李安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决心发扬谦虚谨慎的作风,继续为大打矿山之仗贡献力量。
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一九六八年八月,共青团员张宁高中毕业来到矿山,分配到岩石掘进六队当工人。他象乌金的煤块投入了火红的炉膛那样,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开头,张宁以为当矿工用不着什么技术,只要不惜力就一定能干好。可是一接触生产实际,他却感到:当好一名岩石掘进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炮眼布置不好,方向角度不对,就会影响质量和进度,浪费人力和物力,达不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为了掌握井下生产技术,张宁利用业余时间看了不少关于巷道工程的书籍,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操作技术。每次炮响后不管时间多晚,那怕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他也总是顶着未散尽的硝烟,到工作面观察放炮效果。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把风锤卸开又安上,安上又卸开,了解风锤的结构和性能。有人说张宁学技术“着了迷”。他说:“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没有接班的本领怎么行呀!”
去年九月,岩石六队接受了一项关键工程的施工任务。岩石六队领导集中了各班的骨干力量,组成一个专业队伍,负责完成这项工程的模板制作与支护工作。党支部决定由张宁担任这个专业班的班长。
干这样的工作,挑这样的重担,张宁还是头一回。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艰巨任务呢?他象往常一样,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了按照设计图搞好工程质量,他结合实际,老老实实地从三角函数学起,从识最简单的施工图学起。在施工过程中,他经常拿着图纸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他还和师傅们一起反复调查研究,提出一个施工新方案,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张宁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总是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马师傅干起活来大刀阔斧,支护模板又快又好,小张就一直给马师傅当“下手”,学习支护模板的技术。张师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足智多谋,善于出巧主意,张宁在决定工作方案前就总要听听他的意见,使工作有条有理,事半功倍。从道工班调来的于师傅,素来办事一丝不苟,张宁在检查规格质量时,总要请于师傅再检查一遍,学习他确保质量的办法。班里有两个小青年比张宁来矿晚,可是张宁发现他们心灵手巧,干木工活有一套,就把制作模板的任务交给他们,经常向他们虚心求教。同志们都说:“凭小张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再难掌握的技术他也能学到手,再艰巨的任务也能完成!”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六队的工人们胜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老师傅们看到张宁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成绩,高兴地说:“我们不仅完成了高质量的工程,而且培养锻炼了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日新月异的烟台港
素有“不冻港”之称的山东烟台港,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港湾里,条条满载的客货轮进进出出。码头上,高高矗立的大吊车,挥动着钢铁巨臂,紧张地装卸各种货物。汽车、拖车、铲车穿梭般地来往奔驰。雄伟的客运大厅和凌空飞架的客运天桥,日夜迎送着工农兵旅客。
烟台港,北有芝罘岛毗连陆地,东北有崆峒岛和其它小岛形成天然屏障。伸入海内的挡浪坝和防波堤,使港内风平浪静。
在解放前,这座优良的港口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糟蹋得千疮百孔,污秽不堪。一座停泊三千吨船只的码头,由于年久失修,淤泥填塞,连两千吨的船只都不能停靠,载货运客全靠舢舨驳运。笨重的体力劳动和资本家的皮鞭,使码头工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烟台港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这个原来满目凄凉的港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港口工人怀着重新安排祖国河山的雄心壮志,在国家筑港工程队支援下,打响了一场改造旧港口的战斗。他们首先清挖了老码头的大量积沙淤泥,然后相继建起了一至六号码头;其中的三个深水码头,可以同时停泊数十只大型轮船。
今天,烟台港已成为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蓝村—烟台铁路,把全省主要工业城市和铁路沿线广大农村,同烟台港紧密地连结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海陆运输事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烟台港与大连、上海、天津、秦皇岛、营口等港口经常有客货轮来往。随着吞吐量的日益增长,烟台港的货场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六十多倍。港内已建起了新的沥青马路。铁路线在继续延伸。在过去“涨潮一片污水湾,落潮一片荒沙滩”的废墟上,现在已修建起成排的仓库和其它建筑物,大大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一九七一年,全港货物吞吐量比解放前增长了二十多倍;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二。
解放前,烟台港的运输、装卸全靠人力,现在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另外,港口还建成了地下输煤坑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过去八个人用两个多小时才能卸完的煤,现在用卸煤机十五分钟就卸完了。为了进一步促进机械化的发展,海港还建起了机械修理厂,现在不仅能进行港口机械的小修、中修和大修,而且能制造一些小型装卸机械。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落成的客运大厅和天桥,是一座巨大而宏伟的建筑。有五千多平方米的客运大厅,可容纳数千名旅客,被工农兵誉为“旅客之家”。腾空飞起的客运天桥,长廊有四、五米宽,二百多米长。每当入夜,天桥上灯火辉煌,远远望去,仿佛“银河”落入海港之中。
港口突飞猛进,新人茁壮成长。一九六八年以来,有三百多名高中和初中毕业生陆续来到烟台港。为了把这些青年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组织经常请老工人同青年们一起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向他们讲述码头上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史,用码头工人的光荣斗争传统教育青年一代。政治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使这些青年工人迅速成长,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生力军。一大批青年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其中有八十多人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还有的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党组织很重视发挥老工人的作用。在旧社会受尽煎熬的老工人,现在有许多人都担任了领导工作。装卸、机械等十三个基层单位的四十七名领导干部,老工人出身的就占百分之六十三点八。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心红志坚造绿洲
——记辛寨大队女青年组成的“三八”林业队
河北省沙河县高村公社辛寨大队,有一支由女青年组成的“三八”林业队。这个林业队的姑娘们,为了改变辛寨的面貌,七年如一日,一直在林业战线上顽强战斗。七年来,她们带动全村群众在沙荒地造林五千三百多亩;在村旁、屋旁等“四旁”隙地零星植树二十六万三千多棵。现在,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宜林面积已经绿化,全村平均每人已经有林二点一亩和零散树木一百五十多棵。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这个大队近年来粮食亩产量连年跨过“黄河”。
辛寨,从前是个穷地方。这里有大片沙荒,“无风一片沙,风起沙飞遮太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一九六六年大队党支部在带领群众深翻土地压沙造田的同时,想组织一支林业队,在沙滩上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住良田。这事被村里的姑娘们知道了,她们争相报名参加。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最大的不过十七、八岁,最小的只十四、五岁的十六名年轻姑娘,很快便组成了一支“三八”林业队。
就在这一年冬天,“三八”林业队的姑娘们冒着刺骨寒风,攀树砍枝条,挥锨挖树坑,开始在沙荒上植树造林。她们大干了一冬一春,造林一百多亩。望着千年荒沙滩上的第一代幼林,社员们称赞说:“时代不同了,年轻姑娘也能做出大事业!”
辛寨的沙荒面积很大,年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只靠从大树上砍枝条不能满足需要;要买树苗,又得花钱。“三八”林业队的姑娘们一商量,决定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自己动手培育树苗。她们夏天不怕烈日晒,冬天不怕寒风吹,跑遍附近大小村镇,爬上成千棵大树,采集了几百斤树籽。她们挑选了村东一块荒地,打响了开垦苗圃的战斗。这块荒地原先是个大苇坑,后来被洪水淤平了,沙层很厚。她们苦干了几年,动沙土四万多方,陆续地开辟出苗圃九十多亩,育树苗一百八十多万棵,除满足本大队需要外,还支援了兄弟社、队。
在抓林业生产的同时,“三八”林业队的姑娘们还利用幼林区、林间空地和河沟,修了十六亩稻田,挖了藕坑,种植水稻和莲藕。去年水稻平均亩产七百多斤,使辛寨人民第一次吃到了自己生产的大米。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海南岛椰雕焕发新光彩
著名的海南岛椰雕工艺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近几年来,椰雕的品种、内容、造型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产品品种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到了近百种;年产量由几百件套增长到五万多件套。
海南岛椰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早在明朝末,海南人民就曾利用本地丰富的椰壳资源,制成各种美观大方的日用工艺品。它以造型自然优美、风格雅致、精巧耐用等特点驰名中外。但是,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精心制造的工艺产品,却为剥削阶级所占有。旧时代官吏常用椰雕进贡朝廷,被称为“天南贡品”。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和压榨下,少数以椰雕为业的手工艺人流离失所,被迫改行。到解放前夕,全岛从事椰雕生产的仅有七、八个人。椰雕工艺冷落萧条,濒临“人亡艺绝”的悲惨境地。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椰雕工艺获得了蓬勃发展。现在,海南岛已成立了椰雕工厂,全岛有了一支三百多人的工艺队伍。椰雕手工艺人在毛主席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继承和发扬椰雕工艺传统,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创新,巧妙地运用平面浮雕、立体浮雕、沉雕等手法,在原有的镶银、镶锡、梨木镶嵌和清壳雕刻的基础上,又新创了通花、拼盒、海壳镶嵌,创作出许多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新椰雕,其中有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学大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有表现革命样板戏内容的《常青指路》、《奔出虎口》;有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海南风光》、《椰林渔港》。这些椰雕制品,艺术精湛,款式新颖,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镜铁山区的“背篓队”
在甘肃省的镜铁山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嘉峪关市镜铁区贸易公司流动服务队的同志,三五成群,背着背篓,踏着崎岖的山路,热情地把各种日用百货和烟酒糖果一次又一次地送到高山工地,送到各族牧民的家门口。四年来,这支流动服务队不畏寒暑,不避风沙,徒步跋涉三万多里,为附近一带草原上的各族牧民和野外高山工地的工人送货十三万多斤。人们亲切地称他们是“镜铁山区的‘背篓队’”。
镜铁山区在“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的南部,这里山峦重叠,怪石嶙峋。分布在这个山区的二十几个公社放牧点和建筑工地,不是在高山深谷里的草滩中,就是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峻岭上。由于山高路远,在这些放牧点和工地上劳动的牧民和工人,到商店里买东西很不方便。为了满足战斗在深山峡谷中的群众的需要,早在一九五八年,镜铁区贸易公司就组织起一个走山串滩的流动服务队,实行送货上门,很受群众欢迎。可是,后来在刘少奇“利润挂帅”的修正主义黑货影响下,这个流动服务队被取消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镜铁区贸易公司的广大商业工作人员狠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从一九六九年开始,又把流动服务队恢复起来。当他们背着背篓,跋山涉水,在过去走过的革命大道上前进时,山区中的牧民和工人欣喜地奔走相告:“咱们的‘背篓队’又回来了!”
镜铁山的主峰海拔五千多米。这个地区山高路险,气候瞬息万变,背着一背篓货物在这里行走十分不便。但是,流动服务队的同志们胸怀革命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向前。
有个地质队在吊大坂一带进行地质勘探。这里海拔三千八百多米,距商店五十多里。一九七○年中秋节前,流动服务队给这个地质队的队员们送棉衣等防寒用品和过节的商品时,不巧正碰上地质队转移地点。这一带的道路不好走,山上积雪又深。他们踏雪履冰,翻山过沟,勇敢前进。共青团员王凤巨爬上吊大坂后,由于缺氧,一时头昏目眩,滑倒在地,顺山坡滚下好几米远。在这紧急关头,同志们奋不顾身,赶忙跑下去把他扶了起来,让他休息。但他说啥也不肯停脚,依然坚持着和同志们一起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战斗,他们终于找到了地质队新移的工作地点。当地质队员吃到他们送来的香甜可口的月饼时,都十分激动地说:这月饼我们吃在嘴里,却甜在心里。我们一定向你们学习,把地质勘探工作搞得更好。
流动服务队在向高山工地和放牧点送货的过程中,还注意调查研究。他们走到那里,就了解那里的群众需要什么货物,一桩桩、一件件,都牢记在心上。有一次,他们到祁文公社祁文生产队去送货,了解到草原上的牧民们很需要调味品,他们就主动背去酱油、香醋等等,挨家挨户供应。
流动服务队的同志们不仅为工人和牧民送货,还尽可能做更多的工作,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为了鼓舞在野外高山工地战斗的工人,他们主动排练革命文艺节目,每次送货去时,都抽空为工人同志们演唱。他们还利用工作空隙,在放牧点向牧民学习,参加剪羊毛等集体生产劳动。
现在,在镜铁区贸易公司,“背篓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光荣传统。新来的职工,首先学习这一课,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公司的机关干部也经常走出办公室,背着背篓去送货,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观。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