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3-05-05

1973-05-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我们是怎样搞好在职学习的

第2版()<br/>专栏:<br/><br/> 我们是怎样搞好在职学习的<br/> 北京部队装甲兵某师党委学习中心组<br/>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和“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等教导,把在职学习作为领导干部攻读马列著作的主要途径,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心组的全体成员,有计划地读完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两本著作,多数同志读完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此外,还结合批修整风和工作实际,选读了《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内容或有关章节。与此同时,还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五篇哲学著作。大家初步领会了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和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br/> 扫除思想障碍 坚持在职学习<br/> 开始,大部分同志对搞好在职学习缺乏信心,总想脱产进读书班,因此,对在职学习抓得不够紧,效果也不明显。这种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就是想在读书班中学得多一点,好一点,钻得深一点;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反映出我们对毛主席“认真看书学习”的指示认识得不够深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怕艰苦、图省劲的情绪。<br/> 针对这种思想,我们结合批修整风的实际,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号召全党干部刻苦攻读马列著作的一系列指示。大家认识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锐利武器,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谬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斗任务,要求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时间刻苦攻读。同时,我们对进读书班和坚持在职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读书班是领导干部学习马列著作的一种好形式,时间、精力集中,辅导力量比较强,凡是参加过读书班的同志,都感到收获很大。但是,读书班毕竟只是打个基础,领个路子,如果放松了在职学习,在读书班学到的东西,也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而且,上级举办读书班的期数和参加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就以我们师为例,两年来每个同志都参加了一期读书班,时间最长两个月;而坚持在职学习,每月有四个学习日,再加上平时个人挤的时间,就以每天一小时来算,合计起来也远远超过了进读书班的学习时间。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绝不是住几年学校,进几次读书班就能完成的。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主要地还要依靠长期坚持在职学习。师长胡金星同志,两年来只进了一期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书班,刚刚学完了第一章,他就因病住院了,但是他对在职学习抓得比较紧,不仅住院期间坚持自学,而且平时每晚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学习。利用这些时间,他把《共产党宣言》反复读了三遍,读了《国家与革命》,又读了《反杜林论》中的一部分内容。他体会到,心里常常想着毛主席关于“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的教导,有决心,有毅力,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理论水平是可以逐步提高的。<br/> 坚持在职学习,客观上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志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工作一天,感到很劳累;有的同志文化低,翻开书本,处处是拦路虎,读起来很吃力。我们就经常以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激励自己。有的同志还回忆战争年代一边打仗,一边学习的情况,感到无论是时间、环境、条件和我们的文化、理论基础,都比过去好得多,过去还能坚持学习,现在怎么能被困难吓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也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途径。我们不能等着先学习好了再去革命。我们应该在革命中学习,在革命中应用,在革命中提高,从而达到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目前,我们中心组绝大部分成员,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比较自觉地坚持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br/> 合理安排工作 挤出时间读书<br/> 在职学习,时间比较零散,再加上任务紧,工作多,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同志往往不善于处理这个矛盾,不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总想等任务完成,工作结束后,再安排整段时间坐下来学习,结果使不少时间白白地溜掉了。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坚持在职学习,每月虽然安排几个学习日,毕竟是有限的,主要的是要靠平时挤时间学习。只要充分地把星星点点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可以赢得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br/> 一是反复强调发扬“钉子”精神,自觉抓紧点滴时间。去年以来,我们中心组制订学习计划时,都把读马列原著的时间放在平时,由个人挤时间完成,学习日一般只用于集体讨论和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每个同志自觉挤时间读书的习惯。一年多来,不论是平时在机关主持工作,还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论是跟随部队野营训练,还是因病住院或疗养,同志们都能抓紧时间学习。副师长张瑞德同志,去年有七个月在教导队当队长,不仅要亲自任教,还要和学员坚持“五同”,一天到晚不得闲,但他仍然抓紧晚上和星期天的点滴时间,刻苦地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有一段时间,他患了胆囊炎,严重时,心烦意乱,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仍然白天坚持在操场作示范动作,晚上挤时间读书。在教导队的七个月里,他不仅和学员们一起学习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矛盾论》等毛主席的著作和部分马列著作,而且按照中心组的计划学完了《国家与革命》。<br/> 二是合理安排,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读书。党委安排工作时,要考虑到学习,尽量保证学习时间。从去年以来,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坚持每月上、中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部队工作,每月下旬,安排四至五天集中学习,并且尽量作到师、团两级中心组和机关干部都统一起来。这样,不仅避免了互相干扰,使人员、时间、精力都比较集中,而且有利于把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强调个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对机关的文电、报告等要抓紧时间处理,能及时处理的不后拖,能集中处理的不分散。这样,既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挤出一部分时间读书。<br/> 三是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相信不相信群众,依靠不依靠群众,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世界观问题。有的同志总是觉得这项工作不亲自参加不放心,那项工作不去看看不踏实,好象地球离开自己就不转了。结果是自己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挤不出时间学习,群众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我们体会到:应该分清那些工作是非亲自参加不可的,那些是需要明确提出要求,交给下面去办的;该亲自参加的一定要参加,该交给下面的就坚决交给下面去办。<br/> 适应分散特点 提高学习效果<br/> 在职学习的时间比较分散,断断续续,而马列的许多著作,篇幅又比较长,内容比较深,今天看几页,明天看几段,学完一章要许多天,学完一本可能要几个月。这样,就会给理解原著的精神实质,吃透基本观点,带来一些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同志读书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时间分散,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印象还是不深,精神吃不透,观点抓不住;也有的同志前学后忘,影响了学习效果,动摇了学习信心;还有的同志学习没有计划,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那一本也没有学完学好。<br/> 怎样才能适应在职学习时间断断续续的特点,把学习内容连贯起来,使学习效果更好一些呢?我们的体会是:<br/> 一、要学习一点,消化一点。读马列的书,必须讲求实效,防止贪多嚼不烂。要根据时间多少,安排每次学习的篇幅,力争学一个章节,就弄通一个章节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大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必要的眉批或笔记,以加深印象,防止前学后忘。<br/> 二、要多搞几个反复。有些同志的理论和文化基础差,对马列著作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有些内容看一遍不大容易看懂,必须坚持反复读,反复思索,不因一遍读不懂就动摇信心。有些内容可以和毛主席的著作结合起来读,也可以看一些必要的辅导材料来帮助理解。实在理解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下来,向在读书班里学过的同志请教,或等中心组集体讨论时提出来,大家研究。<br/> 三、坚持按计划读。中心组集体学习或个人自学,都要有计划。既不能只凭个人兴趣,或根据个人某些暂时需要,想起啥来读啥;也不能“撒大网”,漫无边际,这也想看,那也想学。要坚持按计划进行,从基本点开始,循序渐进。<br/> 四、串起来理解。一方面,在弄懂各个部分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全篇串起来反复思考,进一步理解精神实质和基本观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国家与革命》第一章时,首先根据原著的内容,弄懂每一节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把四节的思想串起来理解,前三节是从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有什么特征,国家的作用等方面,集中说明国家的本质,说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由特殊暴力构成的,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第四节是说明我们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国家的态度。这样串起来,就可以对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马列著作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反复思考,加深理解,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第2版()<br/>专栏:<br/><br/>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br/> 湖南沅江县普丰公社党委书记 肖汉民<br/>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br/> 我们公社有三万三千八百亩耕地,有个拥有五千多亩水面的调蓄内湖——鸬鹚湖。解放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逐步改善水利条件,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一九六四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整了水系,进一步增强了抗洪防涝的能力。这时,我满以为今后“大水不用愁,大旱不担忧”了,就麻痹大意,片面地追求广种多收,提出“废湖垦田,与水争粮”的口号,带领社员到鸬鹚湖开垦湖田,毁了三千亩莲藕,捞起二十二万尾鲜鱼,开出湖田三千多亩。谁知事与愿违,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低于历史上最高水平。机电排灌费用也增加了一倍。特别是一九六九年八月十日,一天降雨三百毫米,全社百分之八十的农田被淹没,二万五千多亩晚稻,大部分失收。<br/> 严重的教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扩大了耕地面积,反而减少了产量?为什么良好的愿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党委认真分析了水利建设的情况,认识到:内湖要占去一些农田,但它既能蓄水排涝,又能备水抗旱,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条件。在我们这种特定的条件之下,湖与田是处在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中。我们盲目地扩大耕地面积,废湖垦田,使垸内失去了调蓄水量的能力,破坏了由高到低、由低入湖的水系,也就是破坏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在一般年景下,靠外湖排灌,必然增加排灌费用,遇上特大洪水,外河水位抬高,不能外排,又无处内蓄,就只得“层层设防”,筑坝堵水。但水总是要寻出路,向低处漫溢的,结果是湖田保不了,农田被淹掉。同时,由于没有掌握自然规律,就只能被动地忙于应付自然灾害,不能精耕细作,夺取高产多收。<br/>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br/>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我们公社领导成员,分别深入到沿湖的六个大队、五十多个生产队,了解鸬鹚湖与周围农田和全社水系的关系,通过同群众商量,制定了恢复鸬鹚湖的方案。一九六九年冬天,我们组织劳动力,废田还湖,恢复了三千多亩水面。一九七○年降雨量虽然比较大,但由于鸬鹚湖发挥了调蓄作用,不仅没有造成危害,全社粮食总产量还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养鱼、植莲等多种经营也发展起来。<br/> 学会从本质上认识问题<br/> 一九六九年的严重涝灾,使我们认识到:水利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垸老田低的地方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怎样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水利建设呢?我根据自己的“老印象”和受灾后出现的一些情况,觉得工程规模只能以整修原有渠道为主,渠系分布只能以大队为单位进行规划,时间安排只能在完成上级分配的大堤加修任务以后,利用冬末春初搞一段。其他党委成员听了我的想法以后,有的同志提出,这样修修补补,不符合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要求,要从根治水患着眼,扩大工程规模。我想,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严重的涝灾使生产受到了重大的损失,社员生活比较困难,加上我们公社面积大,劳力负担重,要扩大工程规模,物资、资金、人力都有困难,还会重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br/> 究竟哪一种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我带着对水利建设的两种意见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梅南大队的干部、群众,为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从一九六四年起就积极兴办水利,自力更生地修建了一座四十瓩的电力排灌站,开挖了三千多米长的渠道,修筑了桥涵、渡槽等水利工程三十五处。受灾以后,他们不灰心,不气馁,决心战胜自然灾害。但是,由于全公社渠系紊乱,水系不通,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大队,遇涝,积水排不出;遇旱,有水进不来。从这里,我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一方面看到了由于公社缺乏全面规划和长期打算,致使群众在治水中没有总的目标和明确方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了不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br/> 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只看到受灾后物质条件上的困难,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无限的创造力;只看到修修补补花的劳力少,而没有看到根治水患,实现排灌自流,能节省更多的劳动力;只看到一个一个大队的某些特点,而没有看到它们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在全公社居于何种地位。就是说,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和支流,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只看到局部,没看到整体,只看到一个一个孤立的事物,没看到它们的内部联系,因此,对全公社的水利建设没有规律性的认识。<br/> 从分析中,我逐步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制定水利建设规划时,比较好地做到了实事求是,正确地处理这样一些关系:既承认物质条件上的困难,又充分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充分考虑地势、原有水利设施的实际情况,又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从根治水患着眼,能动地改造自然;既充分考虑各大队的特点,发挥大队办水利的积极性,又强调从全局出发,团结治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既集中力量搞骨干工程,沟通水利动脉,以达到根治水患的目的,又发动群众大搞配套,当年施工,当年受益。根据这种认识制定的水利建设规划,比较好地反映了我们公社水利建设的客观规律性,反映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加巧干,采取骨干工程集中力量,重点突击,配套工程固定专人,常年施工的办法,两年时间,开挖骨干渠道八条,修筑大小桥涵、水闸、潜水管等工程一百多处。做到了渠沟相连,排灌分家,成龙配套,降低了地下水位,提高了排灌能力,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保证。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总产二千四百一十多万斤,平均亩产八百零八斤,第一次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去年全社粮食总产二千八百万斤,较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五,林、牧、副、渔也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br/> 从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得到合于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只凭一鳞半爪的材料,抓住事物的一些现象,不去探求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全体,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就会无所适从,盲目行动,就难免于失败。<br/> 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r/> 经过两年艰苦奋斗,我们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受到了上级的表扬,群众的赞扬。这时,我觉得只要各大队搞好水系配套,就能“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往后就是如何做到“居住成线,岸柳成行”,搞出一点看头。一位曾经在土改中和我并肩战斗过的老贫农,听了我的这个想法,恳切地批评说:“我们不能被成绩迷住了眼睛,追求‘看头’,搞花架子,而要从实际出发,从长远着想呀!”他把我拉到田里,指着遍野的绿肥说:“你看,过去我们这里绝大部分田种一季,收了稻子就放水。现在田里焦干,全部种上了绿肥,明年三万多亩都要种双季稻,如果遇上春旱,整田的水从哪里来?”<br/> 这一问,既考住了我,又启发了我。我反复思索着,为什么自己想的和群众想的不对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认识、解决,我却熟视无睹?原因就在于自己满足于一得之功,一时之胜,“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堵塞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道路,因此,打的主意,订的方案,就不符合客观实际。群众的批评,使我清醒了头脑,增强了继续革命的自觉性。我又和贫下中农一起,在实践中认识尚未认识到的事物,研究新出现的问题,解决新产生的矛盾。<br/> 以前,我们在水利建设中,对于水和雨、垸内水和垸外水的关系认识很不够,加上通过水利建设,降低了地下水位,低田变成了高田,灌溉的问题就相对地突出起来,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有关单位,调查了近十年来我们所处地区的气象、水文情况,进一步考察了我们公社的地形、地质。在对周围事物周密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以鸬鹚湖为中心,进一步调整水系,实行冬蓄春灌、夏蓄秋灌、排蓄结合、灌泄结合的水利建设方案。冬季,为了降低地下水,提高泥温,确保绿肥生长,就把田里水排干,灌入鸬鹚湖蓄起来;到春季集中翻耕时,外河还是枯水期,整田需水量大,就把鸬鹚湖的水泄出来,回灌水田。这样,既保证了翻耕时水的需要,又为鸬鹚湖的夏蓄打好了基础。早稻插秧以后,有一段比较集中的降雨过程,容易出现内涝,这时又把水提灌到鸬鹚湖蓄起来,以对付盛夏初秋常出现的干旱。这样,根据水和雨、垸内水和垸外水的关系,把排与蓄、灌与泄结合起来考虑,就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更大程度上驾驭了自然。这个方案,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拥护。前冬去春,我们把鸬鹚湖由原来的三千亩扩大到四千五百亩,环湖堤身由原来的二十九点五米加高到三十点五米,全湖可容水六百万立方。还在湖边建了两个进水闸,开了两条排水沟,做到遇涝四周向湖内送水,遇旱湖内向四周“输液”。<br/> 由于水利设施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在去年这样百日无雨的大旱年里,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有效地战胜了旱魔,夺得了全年农业大丰收。<br/> 实践使我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我们的认识决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由于各种原因,对于某一个事物的认识,总不是一下子就那么完全、深刻,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