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紧紧抓住路线这个纲
郭大江
粮食高产地区还能不能更高产?
有的同志认为,生产条件还可以再改造,生产技术还可以再提高,在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力争更加高产是可以办到的。
有的同志认为,产量已经到顶了,潜力已经挖尽了,粮食高产地区在粮食增产方面没有多少文章可做了,维持粮食产量的现有水平就不错了。
有的同志认为,粮食是可以更多增产的,但要把副业生产停下来,集中全部力量抓粮食生产。
有的同志认为,粮食可以更多增产,副业生产也可以同时发展;而且,也只有把副业搞得更好,才能为粮食增产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条件。
头一种看法和后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中间两种看法是片面的。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把任何事物看成静止不动都是不对的。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把任何事物看成孤立存在都是不对的。
既不能静止地看粮食产量,也不能孤立地抓粮食生产。在产量较低的地区是这样,在产量较高的地区也是这样。江苏吴县的粮食亩产量一九六四年超过了八百斤,以后几年停止不前。是“增产到顶”了吗?不是。要增产粮食就不能搞副业吗?也不是。那几年粮食产量未能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干扰。近四年,粮食产量又连续上升,一九七二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斤。原因何在?就在于正确地开展了路线斗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鼓舞了群众的干劲。
吴县的同志们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明确了:农业要大上快上,副业要紧紧跟上;为社会主义而大办农业,为社会主义而发展副业。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坚决落实社会主义的分配政策。明确了:农业要高产稳产,政策要反复落实;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靠党的路线和政策来调动。
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抓起?脱离了无产阶级政治的统帅,单纯地就生产抓生产,生产是抓不上去的。孤立地就农业抓农业,农业也是搞不好的。只有抓住路线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不可能熄灭,路线斗争不可能停止。即使在集体经济欣欣向荣、粮食产量较高、对国家贡献较大的地区,也千万不可忘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新情况下不迷失方向,才能使广大群众和干部越来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第2版()
专栏:

群众干劲越大 越要关心群众生活
今春以来,广西平果县咘思大队广大群众干劲很高,你追我赶,全力投入春种抢插的战斗。大队党支部的领导成员认为,群众干劲越大,越要关心群众生活。支部副书记卢瑞琨,发现第二生产队有三个女社员背着小孩去出工,就和队干部商量,发动邻居的老年人帮助看管小孩,建立临时性的托儿小组。这样,就使这个生产队的二十五个劳动妇女出了全勤、满勤。党支部书记黄碧坚见到一些家中没有老人管家务的社员,一收工回家,就忙着推磨、舂米,又要喂猪、煮饭等,休息时间较少。他就和大队、生产队干部以及粮食加工站的同志研究,调整粮食加工时间,使社员加工的粮食在出工前就能拿到手。
这个大队党支部的领导成员,非常关心群众的健康。春季发病多,他们及早提醒“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全大队打了预防针、吃预防药的就有三千二百人,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因此,春季发病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多,全大队出勤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他们注意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农活。有的女社员有小孩吃奶,就安排近活。为了保证社员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采取晚上少开会或利用田头休息时间开短会等办法,使社员有充沛的精力连续战斗。
支部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心情舒畅,干劲大增。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植棉迷”
陕西省有一位著名的“植棉迷”。她早在娘家武功县普集街公社永台大队当姑娘的时候,就立志为革命种好棉花,组织了一个植棉小组,积极地进行科学实验。四年前,她出嫁到薛固公社仁成大队以后,又组织了一个植棉小组,管理了四十多亩棉田。一九七二年,这个植棉小组的棉花生产已经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的水平。在她的带动下,仁成大队的皮棉亩产量由原来的五十多斤增长到一百多斤。这位“植棉迷”,就是陕西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张桂芳。
张桂芳今年不满三十岁,但是她务棉已经十五年了。她常常大清早顾不上梳洗,就朝棉田里跑。有时候遇见受伤的棉株,她就解下自己的头绳给它扎好。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她更是忘吃忘喝地在地里检查。有一天,突然下起了暴雨,屋外的人纷纷跑回家里躲雨。刚才回来歇晌的张桂芳,一听见雷声,反而从家里往外面跑。她妈拦住说:“我的娃,出门也不看看天气!”张桂芳来不及多说,连连喊着:“棉花,棉花!”就挣脱身子,跑出门去。她的身后跟了一群“植棉迷”。幸好来得及时,从坡上奔流下来的洪水刚刚冲破植棉组的田坎。张桂芳跳下决口,用身体阻挡激流,指挥大家堵住了决口,使大片棉苗没遭到洪灾。
十几年来,张桂芳常常是吃饭、走路都惦念着棉花。有一次,她出外参观,在小饭馆吃饭,看到女服务员戴的工作帽,不眨眼地打量很久,随即笑开了,弄得对方莫名其妙。原来,张桂芳联想起植棉组姑娘们的辫子和草帽常常容易碰伤棉花的花蕾和棉铃。如果大家都戴上女服务员戴的这种小帽,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回到家以后,就鼓动姑娘们每人做了一顶工作帽。
张桂芳为了实现棉花高产更高产,长期刻苦钻研植棉技术。为了防止棉株疯长,张桂芳钻研了好几年,终于试验成功了手捏蹲苗的办法,“一捏一响,三天不长,能为棉铃储蓄营养”。
张桂芳有一种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劲头。为解决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有一部分间作、套作的棉花需要先集中育苗,然后移栽到粮食作物地里。张桂芳进行这种试验,一开始很不顺利,移栽的棉苗常常半死半活。有人认为棉花是“栽不活”的庄稼,劝她不要再试验了。张桂芳却说:“为了长一智,不怕吃一堑。”坚持试验下去。她向一位善于栽树的老农求教。这位老农说,树要栽得活,在栽的时候,要分辨树苗的阳面和阴面。张桂芳发现棉株也有阳面和阴面,移栽时把泛红色的(阳面)朝南,就容易活,长得好。接着,她还找出了更简单的判定棉苗阴阳面的办法,使棉苗移栽工作大大节省了用工。
张桂芳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团结群众,艰苦奋斗。白天,她在棉田里干活,夜晚,到组员家里谈心,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张桂芳的具体指导下,植棉组的组员们发扬革命精神,努力钻研植棉技术,她们务的棉花亩产量比当地一般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路线正,方向明,干劲大
——江苏吴县如何实现粮食高产更高产
吴县,位于苏南平原,太湖之滨。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县的农业生产突飞猛进,连续四年高产更高产。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斤,总产量达到十三亿斤。四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十九亿二千多万斤。是全国上交商品粮最多的几个县份之一。
这个县做到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一人一头,一亩一头。蚕桑、茶叶、果品、水产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产。
四年来,吴县县委坚持抓纲带目,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全县百万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革命干劲步步高涨。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狠抓路线斗争这个纲
在粮食高产,集体经济欣欣向荣,社员群众觉悟较高的地方,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问题是不是已经彻底解决而不再成为问题呢?吴县县委在实践中逐步认识清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来指引群众前进,鼓舞群众的革命干劲。
早在一九六四年,吴县粮食亩产就超了《纲要》。但是,往后的几年,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粮食产量一度停步不前。新县委建立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学大寨能不能迈大步,粮食过了《纲要》能不能更高产?
县委下定决心,要在高产的基础上力争更加高产。怎样达到这个目标?起初,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很明确的。他们抓住全县八个粮食生产长期停步不前的公社,决心帮助他们在生产上大打一个翻身仗。他们就生产抓生产,抓了一段时期,效果并不大。群众批评县委没有抓到点子上。这是为什么?县委负责同志迈开双脚到群众中作了调查。
当时正是冬春田间管理和突击积肥的紧张时刻,而有一些生产队的田野里却冷冷清清。人到那里去了?原来是生产队把农船和部分社员抽出赚活路钱去了。他们把生产队干部找来细细谈心。有的队干部说:“我们这里粮食产量过了关,对国家贡献不算少,社员生活也满好,多抓点现金收入,对集体、对个人都有好处。”他们调查了二十多个大队七十多个生产队,发现不少队有类似的问题。用党的基本路线来分析这些问题,他们看到,有些人认为粮食产量已经满高,不考虑为国家的利益而更多增产,只想为小集体和个人多赚现金,这就是当时集体经济内部两条道路斗争的表现,也就是一些社队粮食产量上了《纲要》之后停步不前的根本原因。粮食产量过了《纲要》之后继续前进的社队,并不是没有这些问题,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方向,一发现资本主义的苗头就立即进行斗争,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这一调查,一学习,对于县委是一次深刻的路线教育。从此,县委狠狠抓住路线斗争这个纲,做到以纲带目,纲举目张。对这八个低产公社,县委抓住干部中的资本主义倾向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这两个根本问题,分期分批轮训干部,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教育。同时,一个队一个队地做工作,端正方向搞好生产。四年中,多数公社粮食亩产都增加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以上。
多年来粮食产量很高的长桥公社龙桥大队一队,几乎年年、月月进行两条道路斗争,社员路线觉悟越高,力争更高产的雄心壮志也越高。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超过二千斤;一九七二年又继续上升。
一九七○年有一个时期,由于县委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时候没有完全划清政策界限,有的社队也曾发生过另一种片面性,连正当的副业生产也不敢搞了。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到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的枫桥公社作了调查。这个公社狠批资本主义倾向的结果,做到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年中,粮食亩产增加了二百多斤,副业收入增加了八十万元。原因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片面地把多搞副业就当作资本主义倾向,而是结合实际细致地分清路线是非,划清政策界限。从这里,县委认识到,要区分是搞资本主义副业还是搞社会主义副业,主要看是为革命抓副业,以副促农;还是单纯为多赚钱,以副挤农。县委在全县的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和大家一起总结了经验教训。以后,既注意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明确了农业要大上快上,副业要紧紧跟上。去年,全县副业收入达六千六百多万元,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
三年来,吴县县委每年年终和开春,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群众总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每年三次生产大忙季节开始前,都要先抓路线教育,做到一仗接一仗,常年不停火。基层干部、社员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觉悟越来越高,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革命干劲越鼓越足。贫下中农对于干部忽视农业、走偏方向的苗头常常及时给予批评监督,并向县委反映。
群众觉悟高也要一丝不苟地落实政策
在群众觉悟高干劲大的情况下,还要不要严肃认真地落实党的政策?吴县县委在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态度越来越坚定。形势越好,越要兢兢业业地全面落实政策,丝毫不能放松。
一九七○年,吴县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年终分配开始后,县委深入基层,帮助社队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使全县近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队做到了增产增收。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干劲倍增地投入了冬季生产热潮。就在这时,县委一名常委在一个公社发现少数生产队农副业全面增产,而社员收入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县委常委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党的分配政策。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却并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生产队在全县数目很小,而且大多是历年分配水平较高的队,相差也只每人几元钱,影响不会太大。因而主张明年注意,今年不必再纠正了。县委负责同志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党的政策是直接关系到调动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大事,基础差、收入较少的社队固然要认真地落实增产增收的分配政策;生产基础好、群众生活好的地方同样也要保证群众增产增收。认识统一以后,县委领导成员分头下去,帮助全县一百二十个分配政策不够落实的队修改了分配方案,做到了增产增收。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的分配政策,鼓起了群众更大的干劲,这是一九七一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九七一年紧张的四秋战斗开始后,县委召开常委碰头会,讨论怎样进一步把四秋搞得既快又好。许多同志感到季节紧,任务重。要加快四秋进度,就要加强路线教育,同时认真落实按劳计酬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的同志却不以为然。他们说,群众为革命种田干劲很足,一心为集体的好人好事很多,加强劳动管理不是当务之急。为了统一认识,大家具体分析了几个公社的情况。越溪公社是这个县的粮食高产、五业兴旺的先进单位。四秋一开始,他们就狠抓路线教育,改进劳动管理,采取了合理的简便的按劳计酬办法,干部群众干得更欢更猛更好了,劳动工效大大提高,进度跑在全县最前面。湘城公社原来生产基础比较差。加强路线教育,实行按劳计酬以后,原来出力的人更加起劲,原来出力差的也积极起来。罱泥、耕地、开沟等农活,历来只是男社员干,现在女社员也干,而且干得很出色,四秋进度快质量高。县委从这两个公社的情况认识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靠党的路线和政策来调动。县委及时在越溪公社召开了进行路线教育、落实党的政策、夺取四秋全胜的现场会,在全县推广了定额管理的经验,克服平均主义倾向。
农业要高产稳产,政策要反复落实。近二年中,吴县县委多次研究按劳计酬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把干劲引导到一个明确的主攻方向上
要用党的路线政策调动起千军万马,还要善于给千军万马指出一个明确的进攻目标。吴县县委十分爱惜群众的积极性,从不盲目作战。他们在生产上每年找出一个主攻方向,做到每打一仗就前进一步。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吴县县委集中力量推广龙桥大队种植双季稻的先进经验,在全县扩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艰苦奋斗两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四十八万亩,全县水稻和其他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十斤。一九七一年,县委致力于解决田多劳力少地区耕作制度改革的问题。他们总结推广了田多劳力少的车坊公社多种种好双季稻的经验,使全县种植双季稻的面积增加到七十四万亩,全县水稻亩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千斤。一九七二年在继续扩种双季稻的同时,大力提高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这一年全县八十四万亩双季稻获得大丰收,前季单产达到了六百三十多斤,全县出现了高产更高产,低产变高产的新局面。在这些战斗中,县委的领导成员常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寒冬腊月,三伏酷暑,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战斗在基层。
连年高产,吴县县委和吴县人民一点不松劲。全县水稻亩产虽然已两年超过千斤,但还有占全县半数的四千多个生产队水稻亩产不满千斤。抓后进,促平衡,成为吴县县委今年的主攻方向。一开春,县委召开了这四千多个生产队干部参加的攻千斤誓师大会,鼓舞了后进,促进了先进。现在全县正向着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吴县越溪公社社员在太湖之滨罱泥积肥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越是关心群众生活 群众干劲越大
江苏射阳县通洋公社党委在领导春耕生产中,遵照毛主席关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教导,切实安排好社员生活,充分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春季大生产开始以后,通洋公社党委成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们在劳动中看到贫下中农顶风冒雨,战天斗地,干劲冲天;但有些社员生活安排得不够妥善,公社党委想到,在繁忙的春耕生产中,社员的干劲越大,领导者就越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持久,春耕生产这一仗才能打胜。于是,他们把切实安排好社员的生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公社抽调了粮食、供销、金融、卫生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了抓生活小组,由公社党委一位负责同志领导。他们深入各个生产队和各家各户,一边抓革命、促生产,一边了解社员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他们在文明大队举办省草改灶学习班,为全公社各大队培训了几十名省草改灶的能工巧手,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省草改灶的活动,使社员群众烧茶煮饭,既节约烧草又节省时间。商业部门为了方便群众,增设了代购代销点,并组织人员送货下乡,送货到田头。卫生院组织起小分队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门。通洋粮管所还增设了粮食供应点。
公社党委注意安排好社员的生活,广大社员的革命干劲越来越高,全社春耕生产热气腾腾,进度快,质量好。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