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彻底革命 继续前进
——记水道杨人民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学大寨的事迹
阳春三月,我们重访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同志的家乡——河南许昌县桂村公社水道杨大队。
喜看今日水道杨,桃花岗上桃花盛开,俨若片片红云;梨树园里梨花竞放,恰似堆堆白雪;花椒寨护围梯田,杨柳林绿满沟壑,到处是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几年来,水道杨大队党支部和广大群众,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以大寨为榜样,发扬杨水才同志“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斗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九七二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亩产达到了七百零六斤,总产一百一十八万五千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一九七○年以来,三年交售公余粮八十九万三千多斤,每年平均交售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三倍多。集体储备粮达到了四十五万多斤。植树造林二十八万多棵。粮丰林茂,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壮大。
人定胜天
当年,杨水才同志带领群众开挖幸福塘,引水上高岗,使十年九旱的水道杨减轻了旱灾的威胁,粮食连年稳产高产。水道杨党支部认为:光靠已有的水塘还不够,还需要更好地解决“水”的问题。他们决定发动群众打深井,高岗顶上牵“龙王”。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人说:“一百多米的高岗,能打出水?费工费时费力气,捉鸡不成蚀把米。”有人说:“守住坑塘就不错了,命里就那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党支部针对这种错误思想,组织群众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回顾了杨水才同志的斗争经历,大大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一九七○年冬天,打深井的消息一传开,群情振奋,社员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跑到几十里外的河滩里拉运石子,积极备料。基干民兵们配合打井技术员,吃住在井场上,冒风雪,斗严寒,日夜奋战。他们大干苦干三个冬春,在高岗顶上打成了一百二十米至一百五十米的深井四眼,扩大灌溉面积八百多亩。
去年夏天,水道杨大队遭受了一场严重干旱。党支部发动群众抗旱保苗,抗旱抢种。他们充分利用塘水、井水浇早秋、种晚秋。水浇不到的边远地,就发动男女老少挑水、抬水,抗旱点种。他们头顶炽热的太阳,身上晒得脱层皮,也不叫一声苦,浇了一遍又一遍。在大旱之年,这个大队的粮食总产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比大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又有显著增产,超额完成了上交任务。
彻底革命
水道杨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树雄心,立壮志,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把全大队二千四百亩高低不平、沟沟坎坎的岗岭地建造成大寨田。可是也有少数人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说什么:“老人几辈子都能种的高岗地,轮到咱就种不成了?打打地边埂,能保住水土不流失就行了。”党支部认为,要使粮食大幅度增产,只在岗地上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必须学大寨人,建大寨田。
有人说:水道杨是先进单位,治岗改土弄不好,万一减了产,怎么交代?
是创新业还是只保住现有的成绩?党支部组织干部和社员群众讨论。大家说:“保”字当先,是继续革命觉悟不高的表现。大家决心彻底革命创新业。
一九六九年秋天,第二生产队队长杨中选,带病和群众一起在东岗一块地上摆开了战场。这块地是有名的裂矼地,高低不平。五斤重的铁耙用坏了四、五把,干了十几天,任务才完成一半。但是,大伙不灰心,不后退,把五斤重的铁耙换成八斤重的,坚持进行治理。他们起高垫低,紧张劳动一个月,建成了一块标准大寨田,并适时种上了小麦,头一季就获得了亩产四百多斤的好收成,比治理前增产两倍多。
党支部抓住这个典型,在全大队推广。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展开红旗竞赛。比出勤、比工效、比质量,你追我赶,大大加快了改变生产条件的步伐。
青年社员李焕芝,是刚过门的新媳妇。她从地处平原的娘家,来到高岗上的水道杨,对这里的劳动很不习惯。一天,她对母亲伽玉香说:“我相中了水道杨的馍,相不中水道杨的活。”母亲看透了她怕苦怕累的心事,就对她进行阶级教育:“旧社会咱出力流汗,打的粮食装进了地主的仓库。现在,有毛主席的好领导,咱吃穿不愁。为革命种田,咱不苦干叫谁干!”老队长也开导她说:“馍是粮食做的,粮食是汗水换的。舒舒服服怎能学大寨,轻轻松松怎能变面貌?”深刻的阶级教育,使李焕芝懂得了一个真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此,她上工走在前,重活抢在先,博得了社员们的赞扬。大家一致选她担任妇女组长。
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党支部是战斗的堡垒,小伙子们一马当先,“铁姑娘”冲锋陷阵,“愚公队”老当益壮。他们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一年大干苦干两个冬春,全大队建造大寨田一千多亩,农田基本建设投工量比一九六九年前增加十倍多。
坚持正确方向
正当水道杨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时候,刘少奇一类骗子疯狂地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打击先进单位,妄图砍掉这面红旗。这时,躲在阴暗角落的牛鬼蛇神,也蠢蠢欲动,遥相呼应。一些资本主义势力也在抬头。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岳建智,看到这种情形,心里象压上了千斤重石。
一天深夜,岳建智领着支委们来到了杨水才同志为革命献身的那间小屋里,点起了杨水才同志生前用过的小煤油灯,打开了杨水才同志生前读过的毛主席著作。他们联系当前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论述,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学习,支委们心明眼亮,坚定地说:“咱要象杨水才同志那样敢于开顶风船,不听野鸡叫。流言蜚语吓不倒,错误路线骗不了。要狠抓阶级斗争,坚决刹住这股邪风。”他们带领群众对于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对于在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极右路线的影响下抬头的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评教育。去年冬天,第一生产队少数社员错误地认为,治岗费劲大,增产慢,不如出外拉煤换粮食来得快。他们烙干粮,修架子车,准备外出。大队党支部便连夜召开社员大会,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通过学习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决不允许开倒车,走回头路。第二天,那些原来准备外出的社员,带上干粮,拉起架子车,又投入了治岗战斗。
水道杨的老人们,在杨水才同志“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的鼓舞下,自动串连,成立了“愚公队”。他们种的十几亩试验田,一年比一年高产。一九七二年小麦亩产达到了八百一十七斤,杂交高粱亩产九百多斤,玉米亩产一千一百零五斤,为大田生产提供了经验。
踏着英雄脚印走,前进路上不停留。水道杨人民在革命的征途上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夺得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为了更好地前进,水道杨的干部和社员群众,除虚心学习附近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外,又派党支部书记岳建智同志到王国福同志的家乡参观学习。他们以批修整风为纲,遵照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教导,一分为二看自己,对照先进找差距,发动群众,制订了一九七三年新的跃进规划。他们决心象杨水才那样,“小车不倒只管推”,象王国福那样,“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胸怀大志 才能大干
广西岑溪县大湴公社党委书记 吴享升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冲天干劲,来源于远大的革命理想,来源于对自己所肩负的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的认识。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胸怀,就不能带领群众大干。我在这个问题上有深刻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我思想保守,不相信和依靠群众,因此我们公社农业生产面貌没有多大改变。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批判了我的只想当“官”、不想革命的错误思想和懦夫懒汉的世界观。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想了又想:党派我到这个地方担任领导工作,为什么不能带领群众起来为改变面貌而大干呢?
说句心里的话,我也是想把工作搞好的,想把生产快点搞上去的。可是,我胸无大志,只顾眼前,只搞些“吹糠见米”的工作,没有从根本上改造河山的雄心。我们公社是个旱涝为害、连年歉收的地区,要农业发展,就得下大力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水旱灾害的问题。而我老怕搞基本建设工程量大,“远水救不了近火”;怕影响当年产量,“面子”不好看。一年两造只忙于催耕催种,结果,每年不是受旱就是遭涝,产量一直上不去。真是想顾眼前顾不了眼前,图了虚名得了实祸。我决心革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象大寨和昔阳的干部那样,带领群众彻底改造旧山河。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并不是想树立就树得起来的,这种革命思想的泉源来自群众。有一件事对我教育很深刻。一九六八年冬,大湴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要用土办法建水轮泵站,把河水逼上高山。当时我想,过去旧县委从全县抽了一千多劳动力搞了两年都没有搞成功,一个大队在技术、资金、材料、劳力都不足的情况下能搞得成吗?经过多次同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商量,他们说:集体经济就是最大的力量,山区林多石头大是搞水利建设的好材料,木头、石头可以代替钢骨水泥,怎么会搞不成呢?我从中看到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积极支持他们干,并且到工地参加劳动,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他们用土办法筑起了木石大坝,终于建成一座水轮泵站,把河水逼上四十八米高的山头,使二百多亩旱田得到灌溉,改变了这个大队的干旱面貌。
经过这次实践,我从心里认识了群众的力量,从而更加坚定地带领群众革旧山河的命。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水稻亩产达到一千零六十五斤,多种经营也有较大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我们公社山光土瘦、旱涝歉收的落后面貌。
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使我深刻认识到:大干还是小干是关系到是不是贯彻执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大问题。能不能大干,又是世界观决定的。胸怀大目标,眼看全世界,就有用不完的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有使不完的力。


第3版()
专栏:

一次生动的政策教育
四月的河北农村,一派繁忙景象。在定县牛村公社四家庄大队的田野里,女社员象男社员一样,正在为夺取今年农业新丰收,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大队党支部的同志说,认真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以后,队里的女社员更加热爱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能出勤的都出了勤,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可高啦!
四家庄大队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经历了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
前年冬天,这个大队在进行路线教育中,党支部联系落实政策中的问题,向全体社员提出了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这个建议一提出,多数人赞成,少数人不同意。于是,在各个生产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第一生产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男社员李保全说,女的没有男的力气大,不会“起粪”、“定苗”,也不会犁地赶车。他主张维持队里当时实行的记工法,劳动好的男社员每天记十分,劳动再好的女社员也只能记八分。
李保全的发言,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同李保全一起参加全队社员大会的还有他的妻子张俊花。张俊花热爱集体,劳动上是一把好手。她和丈夫一块锄地,锄得快,锄得好,常常把李保全甩在后边。正当大家就李保全的意见纷纷议论的时候,共青团员王俊芬等几个妇女站起来,用李保全夫妇锄地的事实,问李保全:“你说妇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张俊花和你比,那个行,那个不行?为啥给你记十分,给她只记八分?一些农活,我们妇女不会做,是因为轻视妇女,不让我们做。‘天下无难事’,什么活计我们妇女也能学会。”有几个妇女还补充说:论力气,多数男社员比女社员大。可是,农活多种多样,干这种农活时,男社员干得多,干得好;干另一种农活时,女社员就可能干得多,干得好。我们并不是主张男女社员一律都记一样的工分。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我们的意见是,只要干的活计一样多,质量同样好,就不管男女,都应该记一样的工分;干的活计数量少质量差的,不管男女都应该少记。接着,她们举出了这样一件事:一年秋天,棉桃吐絮了。忽然,天空乌云翻滚,送来了暴雨即将来临的信息。为了不使棉花遭受损失,大队党支部紧急动员,组织男女社员一起下地,抢摘棉花。这一天,女社员平均每人摘了三十六斤,男社员只摘了二十二斤。评工记分时,女社员的工分仍比男社员低。她们问道:“这样合理不合理?”听了女社员的一席话,持反对态度的男社员闭口无言了。
在各生产队进行讨论的时候,大队党支部因势利导,组织全体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妇女问题的一系列教导,引导大家回顾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社员们说:全大队的一千多亩庄稼,从种到收,那一程没有妇女辛勤劳动的汗水?经营这么多的土地,没有妇女参加,是不能夺取丰收的。把广大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好处。
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得到落实以后,四家庄大队妇女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她们更积极地投入了三大革命运动。
一次,三队修水渠,男社员和女社员一起打夯,坚实渠基。开始,女社员不懂打夯技术,进度慢,质量差。男社员要换她们,她们婉言谢绝了,坚持干,终于在实践中学会了打夯。她们连续战斗在水利工地上,打过的渠基明光光,硬梆梆的。社员们看了都拍手叫好,最后评工时,这几个女社员每人都记了十分。
第五生产队女社员赵喜凤,已是几个孩子的妈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后,她决心学会耕地技术。男社员耕地时,她主动牵牲口,男社员休息时,她就趁机学习扶犁。赵喜凤不但自己学耕地,也带领其他妇女一起学。她们不怕挫折,坚持学习,终于掌握了扶犁耕地的技术。赵喜凤和李俊果耕的地,犁沟直,深浅均匀。她们成了扶犁能手。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也调动了男社员的积极性。有一次,第一生产队评工记分时,李保全的妻子张俊花因为劳动得好,被评成了十分;李保全因为劳动得差,从原来的十分降到了九分。从此,李保全受到了教育,干劲很大,也注意了农活的质量。第三生产队青年社员王占其的妻子刘树英,思想进步,劳动好。评工记分时,刘树英被评成十分,王占其却由原来十分降到九分。当时,王占其感到难为情,妻子刘树英说:“你甭那么爱面子了,要不,把我的十分让给你,我记九分。”妇女们不同意,说:“不能让。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十分,这个‘十分’,显示着咱们妇女地位的提高。”
回到家里,刘树英对王占其说:“为啥人家评我十分?我的力气比你小,但我把它全都掏了出来。你有劲,没使出来,说明你为革命种田的思想还树得不牢固。我比你做的多,男女同工同酬嘛,就应比你多记工。”这一夜,王占其翻来复去睡不着,和妻子比了又比,思想开窍了。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了。妻子问他:“想通啦?”王占其乐呵呵地说:“通啦!我和你细细一比较,差距还蛮大的!”妻子笑着问:“差距是什么?”王占其认真地说:“一、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没有你树得牢;二、遵守劳动纪律的自觉性没有你强;三、革命干劲没有你大;四、农活质量没有你高!”从此,王占其变了样。
党的政策,调动了男女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九七二年,四家庄大队在久旱无雨的情况下,粮食亩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产三百多斤,达到一千三百一十七斤;棉花亩产皮棉一百一十多斤;其它经济作物和林、牧、副业生产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年,全大队比一九七一年向国家多卖余粮七万多斤,集体积累比过去增加,社员的收入也提高了。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河南许昌县水道杨大队新建大寨田的一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农村新篇

医牛
今年初春的一天,湖北黄陂县天河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盛宋辽和叶明忠同志,到有力大队第二生产队放电影。他们遇到一头大水牛肚子胀得鼓鼓的,喘着粗气。几个社员焦急地围着这头牛,不知所措。老盛和小叶上前一看,发现这头牛是患了急性气臌胀病,如不及时抢救,就有胀死的危险。盛宋辽想起酸菜水能治疗这种病,就立即叫社员端来了酸菜水。他卷起袖子,用手掰开牛嘴,连灌两碗酸菜水,再牵着牛转了几圈,牛喘气就慢慢均匀了,臌胀也慢慢消了。
牛得救了,他俩从这里受到启发:贫下中农多么需要了解防治耕牛气臌胀病的办法啊!我们农村电影队,要为贫下中农、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我们应该利用放电影的机会把防治牛气臌胀病的方法,宣传给群众。
他们俩马上到兽医防治站,向兽医虚心请教。他们了解到,耕牛得气臌胀病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开始放牧,牛吃嫩草过多或吃了发霉的饲料。根据兽医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酸菜水、大蒜头等十多种治疗牛急性气臌胀病的土方土药。老盛和小叶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立即动手,制成了《怎样防治耕牛气臌胀病》的幻灯影片,先后跑遍全社十一个大队,向贫下中农宣传。由于群众有了防治牛气膨胀病的知识,全社一千三百多头耕牛,今年没有一头因为患气臌胀病而死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农村新篇

“赶集”
一天傍晚,辽宁兴城县药王公社李家屯生产队社员卞素琴赶集回来,扛了满满一面袋子东西笑盈盈地走回家去。家里人打开面袋一看都愣住了,里面装的是黑麻麻的羊粪蛋。
原来,卞素琴拿着面袋去赶集,准备买些副食。走到半路上,看到路边有不少羊粪蛋,她高兴极了,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多么好的粪肥呀!村子附近的羊粪蛋早被红小兵拣净了,想不到这地方还有这么多。”为了给队里增添肥料,她蹲下来,拣呀,拣呀,一直拣了半面袋子,才想起赶集的事。但是,太阳已经偏西,她心想早该罢集了,便索性继续拣下去,直到拣满一面袋,才兴冲冲地扛着羊粪蛋回到家里。卞素琴不但赶集想着集体,在劳动业余时间,也经常跑遍沟沟岔岔为集体积肥。十几天,她拣羊粪蛋二百五十多斤,全部投到队里。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