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革命理论武装工人干部
——湖北省宜昌市基建局举办干部学习班的调查
湖北省宜昌市基建局党委自一九七一年五月以来,持续不断地举办学习班,对工人干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局车间、股室以上干部,已经轮流进学习班学习了两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迫切需要
随着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基建局逐步从工人中提拔了一百七十四个车间、股室以上干部,其中绝大部分是近两年提拔起来的。工人干部占了全局干部的百分之九十。
工人干部有许多长处。他们立场坚定,忠实积极,会干实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有些同志的理论水平较低,不善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上来。自学吧,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不大看得懂;加上野外作业多,任务繁重,学习不容易坚持,马列主义水平不能很快提高,有些问题拿不定主意,工作被动。有人形容他们:“平时埋头干工作,遇到问题抓脑壳。”“抓脑壳”的时候一多,有的就不想当干部了。于是,在基建局党委面前摆着一个尖锐而迫切的问题:如何尽快提高工人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根据一些同志的建议,经过反复商量,党委决定举办干部学习班,分期分批地从各个单位抽出干部集中学习。
统一认识
一听说要把干部抽出来学习,有些人有顾虑。他们说:“工作多,任务紧,骨干抽走了,计划难完成。”为了统一认识,基建局党委跟基层干部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教导,使大家明确了一个道理:基建局的面貌变不变,关键在路线。正确的路线要靠干部执行。干部经过学习,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计划不仅能够完成,而且会完成得更好。有了这样的认识,许多单位要求派工人干部进学习班学习。可是,有少数单位还不放心,打算等一等、看一看再说;或者派出不负主要责任的干部去参加。为了用事实说服那些思想不通的人,党委决定先把学习班办起来。果然,学与不学大不一样。有些本来不想当干部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想法。回原单位以后,发动群众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没用很长时间,就把原单位的面貌变了个样。事实胜于雄辩,各单位都争先恐后地派干部参加学习。
具体办法
学习班究竟如何才能办得好呢?局党委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他们曾经认为,学习班既然办起来了,干部提高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而一度放松了领导,出现“政治部门抓一抓,党委领导挂一挂”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党委及时总结了经验,抓了四个“落实”:
一是组织领导落实。党委有一名委员具体抓学习班,其他委员到学习班讲课,党委主要成员经常到学习班听取意见,收集情况,及时解决学习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每期学习班都做到开学前有计划,期中有检查,结束有总结。
二是学习内容落实。每期学习班开学前,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干部的思想实际,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慎重的选择,以便学员们学得进,用得上。
三是辅导员落实。由于很多工人干部文化水平低,挑选好辅导员很重要。党委从每一期学习班里挑出一名文化水平较高,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员,做下一期学习班的辅导员。一期一期传下去,既搞好了辅导工作,又为基层培养了理论队伍。
四是学员和学习时间落实。每期学员四十人左右,学习时间半月至二十天,或稍长一些时间。根据生产情况,学习班忙时少办,闲时多办。有的工厂生产季节性很强,如砖瓦厂,二、三季度是生产的“黄金”季节,就少抽人或不抽人;一、四季度由于气候关系,任务稍松,就多抽人。学习班还规定了必要的制度,保证学员安心学习。
由于领导重视,安排具体,学习班长期坚持,越办越好。
效果显著
举办学习班,培养工人干部的办法,效果很好。有的工人干部,过去认为青年工人难弄,对他们采取“炉子靠水缸——你热我不热”的错误态度。通过学习,认识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从而改变了对青年工人的态度,满怀热情地关怀和帮助青年工人成长。有的工人干部曾经因为工作方法简单而影响群众生产积极性,在学习班学习了毛主席有关领导方法的教导,又总结和交流了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坚持走群众路线,还经常同工人谈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个工人干部认为搞技术领导工作只要有技术就行,以致一度迷失方向,工作消沉,他在学习班沉痛地总结了过去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从此精神面貌一改旧观,注意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了。还有一些原来不敢大胆负责的干部,通过学习班,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激发了革命责任感。
基建一团第四施工队副队长谢永信,由于在工作中碰了几个钉子,便认为当干部吃力不讨好,不想当干部了,还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做人标准:一不贪污,二不盗窃,三不投机倒把,老老实实地做工。后来,他进了学习班,学习了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思想受到很大触动。他沉痛地说:“解放前,我一直受压迫,做牛马,是毛主席把我从火海里救出来,成了国家的主人,并提拔当了干部。可是,我不愿意干,不敢同错误路线、错误思想作斗争。这是忘本。今后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勇敢地挑起革命的担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力量。”他说到做到,回队以后思想面貌大变样。一次,他们队参加建一座厂房,把两个外观相同、承受力不一样的梁放错了位置。发现问题的时候,大梁已经焊牢,整个工程基本结束了。要不要改正过来呢?个别人主张打个马虎眼,混过去算了。也有人不同意,说:“这个不能马虎,万一出了问题不得了。”工人们眼睁睁地望着负责人老谢,要他拿主意。老谢果断地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问题,也是个路线问题。我们要把放错了的梁换过来。”工人们拥护他的决定,抢时间把梁换了过来,保证了厂房质量。老谢还利用这件事教育大家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由于老谢坚决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他领导的吊装队干活质量好,进度快,总是超额完成计划。
经过学习班的轮流学习,象老谢这样的工人干部在基建局越来越多,不仅满足了全局的需要,带领群众发展了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还向外单位输送了几十个局、厂一级的领导干部。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言传身教
山西省介休县委书记王玉修,牢记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导,言传身教,认真帮助新干部健康成长。
龙凤公社的新任党委书记雷龙,下午六点到职。晚上九点,王玉修骑着自行车赶来了。老王挨个儿嘱咐公社的几位老干部,要他们热情帮助雷龙。他又语重心长地对雷龙说:“从今天起,你就要挑重担了。任务越是艰巨,越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上级党委的关怀,使雷龙很受鼓舞。他到任不久,就跑遍了全公社的每一个大队和自然村。他看到旱象正在蔓延,非常发愁,一连好几天睡不好觉。这个时候,王玉修又来到龙凤公社,听取群众的反映。贫下中农说:“雷龙同志工作热情,不怕吃苦,是个好苗苗。就是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干工作喜欢单枪匹马。”老王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一场暴风雨刚过,王玉修徒步来到龙头大队。他找到雷龙,两人一起登上龙头山。
“龙凤公社是个老解放区,群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然条件也不赖,山上长树,川里打粮,真是个好地方啊!”老王豪情满怀地说。
“春天土地干旱难捉苗,眼下暴雨成灾,庄稼被冲倒,好什么?”雷龙不同意老王的意见。
老王又问:“那对面山上的庄稼绿油油,齐刷刷,难道没有遭灾?”
小雷回答:“那是河东大队的干部带领社员一棵一棵扶起来的。”
老王因势利导说:“是啊,既要看到大自然造成的灾害,更要看到人民群众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这样就啥也不愁了。”
他们来到张壁大队,听说老党员杨本旺同志为拦洪浇地英勇牺牲了。王玉修和雷龙参加了追悼会。王玉修说:“有这么好的社员,龙凤公社的面貌还愁改变不了?”
雷龙跟王玉修跑了其它一些大队后,深夜十二点赶回公社。白天看到的情况,老王讲的每一句话,都在他脑海里回旋激荡……。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顿觉心明眼亮,干劲倍增。
从此以后,雷龙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年多来,他登门访问过五十多位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请他们当自己的参谋。
王玉修还经常带领新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
一天,生产组的工作人员冀国平正在打电话。王玉修问道:“你在干什么呀?”国平说:“要下面抗旱播种的数字,好填表上报。”老王说:“咱们一起到大靳公社看看,好不好?”冀国平欣然答应了。
大靳公社地处绵山脚下,山大沟深,干旱缺水。他们来到靳凌大队,正碰上种玉米,全大队的男女老少担的担,抬的抬,从几里地以外弄来水,刨坑下种,干得热火朝天。王玉修对国平说:“这群众的革命热情,蹲在机关体会不到;这群众的伟大力量,表格里也填不下。”他们翻了一梁又一梁,越过一沟又一沟。每到一地,王玉修总要用手刨土看看墒情,到沟沟岔岔查看水源;每到一个大队总要找群众座谈,向老农请教,和干部们研究抗旱播种的措施。他把听到的,看到的,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在路上,王玉修对国平说:“我们光蹲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要情况,看材料,时间长了,就会脱离实际,瞎指挥。只有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才能取得领导生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这一席话,使冀国平找到了自己思想作风上的问题。
傍晚,他们来到了大靳公社,王玉修把一天学到的东西告诉公社干部,共同总结出根据不同墒情进行播种的办法,然后决定分头到各大队推广。
第二天一早,王玉修又带冀国平下去了。一直跑到天黑,他们来到了焦家堡大队。一放下饭碗,王玉修又马上和大队干部、老农围坐一圈,开诸葛亮会,共同起草进一步搞好抗旱播种广播动员大会讲稿。大家谈,他来写,讲稿写得既快又好,具体实在。通过广播,推动了这项工作。
在王玉修的影响和教育下,冀国平养成了深入实际的作风。去年,他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繁昌县委采取一事一总结的方法
帮助新干部从实践中增长才干
本报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安徽省繁昌县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的新干部,现在,县、社、大队的领导成员中,新干部占百分之五十八点六。县委采取一事一总结的方法,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打一仗进一步,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碰了钉子找教训,是繁昌县委帮助新干部从实践中增长才干的一个积极做法。县委委员、环城公社党委副书记陈厚道,是个新选拔的年轻干部。去年秋季,他在公社分管农业生产,曾兴致勃勃地提出一个“一年彻底改变水利面貌”的规划,计划一个冬春兴建扩建二十一座水库。不料公社党委的多数成员认为这个规划不大切合实际,就是把全部劳力用于兴修水利,工程任务也完成不了,午季管理、积肥造肥和植树造林还要受到影响。碰了这个钉子,小陈产生了消极情绪,工作劲头不如先前大了。县委书记曹勇钦发现这个情况后,便来到环城公社,带着小陈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全面调查,使小陈了解到环城公社是个巴掌形地势,绝大部分土地分布在十一条冲里,兴建小型水库,花工少,收效快。曹勇钦启发他说:办事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忌主观片面,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怎么成呢?接着,曹勇钦帮助小陈改订了一个“三年任务,分期施工,当年受益”的兴修水利规划。这个规划既有长远打算,又立足当前,社、队干部和群众赞同。这件事,使小陈受到了深刻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打了胜仗找经验,是繁昌县委帮助新干部从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又一个做法。到孙村公社枫墩大队插队的女知识青年杨筱华,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得到很大锻炼,被选拔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公社团的工作。去年上半年,她以九连大队方涝生产队为点,帮助团小组发动团员和青年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他们种的一块试验田,原来是低产田,亩产从未超过六百斤,去年一季早稻单产达到一千零三十五斤,受到生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的好评。在方涝团小组的带动下,九连大队的其他十三个团小组也普遍组织团员和青年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县委委员、公社党委书记张德友看到九连大队团的工作蓬勃开展起来,而其他大队团的工作搞得还不够活跃,就及时帮助小杨总结九连大队的先进经验,使她认识到,九连大队团的工作所以能打开局面,主要是运用了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要把其他大队团的工作抓起来,也必须运用这一工作方法。通过总结,提高了她抓点带面的自觉性,就进一步以九连大队团支部为点,推动其他大队团支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去年秋种前,她组织各大队的党、团支部书记到九连大队参观学习,现场推广经验。结果,各大队的团员、青年,普遍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种试验田、丰产田三百多亩,午季作物普遍长势良好。
繁昌县委还帮助新干部把总结自身经验与看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用革命理论指导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此,繁昌县委很重视对新干部的理论教育,他们除选送一些新干部到省、地委举办的读书班学习外,县委还举办了四期读书班,组织新干部轮流参加学习,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


第2版()
专栏:

激流勇进
伐木工人们常说:砍材容易运材难。这话一点不假。大量的原木砍伐之后,需要及时运到祖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在闽北林区,木材除通过林区公路和小铁路运输外,大量的是靠水运。水运工人们战激流,斗险滩,长年累月地为革命捎排放木,谱写了一曲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胜利凯歌,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水吉转运站的青年放排工翁发斌,就是其中的一个。
翁发斌放排走的线路是从水吉到南平,全程二百六十多里。路长险滩多,水急漩涡深。全程要经过大小滩头几十处。就是在这样的航道上,翁发斌连续放排两年多,趟趟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广大工人的一致好评,并且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
这是一年一度的洪水季节,大雨倾泻,洪水暴涨。从水吉到南平沿途的许多险滩,都被大水淹没了。原来暴露在航道两旁的许多明礁,变成了暗礁。在这样的季节,放排是非常危险的,有时就得停航。翁发斌想:多放一次排,就多为国家运送一批栋梁材,毅然要求去放排。站里进行了认真研究,反复设想了可能发生的情况,并选派了有经验的老放排工人和他一起去,他们扎好排架,准备就绪后起航了。一路上,翁发斌和老工人一起,聚精会神,勤看水流,巧避漩涡,绕过一个个暗礁,顺利通过了一个个险滩。前面就是全程有名的鸡公险滩了。这时,象小山一样的巨浪,一排接着一排,直向木排打来。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木排的前部刚刚通过,接着又是一排巨浪,把木排的尾部打进漩涡,木排的后桨被冲搁在险滩的一块礁石上,整个木排无法前进了。在巨浪猛烈的冲击下,木排顿时发生倾斜,一边翘起老高,一边已没入水中,眼看一场严重的翻排事故就要发生。就在这一刹那间,翁发斌一个箭步冲上前去,钻进快要颠倒过来的“排厂”,迅速拿出斧头,果断地砍掉后桨,使木排冲出漩涡,化险为夷。当同志们称赞翁发斌这一英雄行为时,他只是说:“我不能眼看翻排,让国家木材漂失!”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专干“傻事”
在闽北林区蕉溪伐木场一次分配伐区的会议上,五班长、青年共产党员周晋泉自告奋勇地到二号伐区去采伐。
提起二号伐区,全场工人都知道,那里地势陡峭,森林资源分散,又不通公路,山场条件复杂,砍伐、集运都十分困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曾有人去那里采伐过,但由于条件困难,没有成功。现在,周晋泉却要求去那里,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有人说:“小周专干傻事!”周晋泉说:“为了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干‘傻事’有什么不好!”
周晋泉的要求得到场部的批准。他回到班里跟工人们一起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很快开进了二号伐区。正月初二,别班的工人都休息了,周晋泉却带领五班工人,冒着鹅毛大雪,上山凿石开路。他们早出晚归,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悬崖顶上开出钢轨小车路,在陡壁间架起高空运材索道,硬是把分散在悬崖峭壁、峰峦沟壑中的一片片森林,一棵棵树木,砍伐集运下山。
眼见把绞盘机下的这片森林砍伐下来,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工人们磨斧锉锯,正准备干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四班也差同样数量的林木就能完成任务的消息。周晋泉想:应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绞盘机下的这片林木让给四班砍伐。他把这个想法向班里工人一谈,有人说:“绞盘机下的林木就象嘴边的饭,砍伐起来多方便省事,现在要让给别人,这不是又干了傻事!”周晋泉便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用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大家,全班人的思想都通了,把这片林木让给了四班。而五班的工人却在周晋泉的带领下,迎着困难去寻找零星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伐、集运。四班工人连连称赞周晋泉和五班的高风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