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昨日好战士 今日好工人
——记从好八连转业的军人李祖根
在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工交战线上,人们传颂着共产党员李祖根的先进事迹。
李祖根,原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班长,一九六四年二月转业到七一三矿当工人。九年前,他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为人民立过两次三等功,先后荣获“执勤能手”、“革新能手”和“万能修理手”等标兵称号。转业以后,他继承和发扬好八连的光荣传统,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成为江西省著名的工业劳动模范,光荣地到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全矿职工赞扬他:“从好八连里来的战士就是好!”
“针线包”传统永不丢
针线包,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一件传家宝。九年来,李祖根转业时带回的那个针线包,时刻带在身边,用它缝缝补补,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结婚多年了,床上盖的还是从部队带来的黄被子;一件黄衬衣,黄色褪成淡白色,长袖变成短袖,至今还穿着;一件黄棉袄,棉花已“结板”,里外打了二十四个补丁,冬天照样披着它上班。他从部队带回的那条黄军裤,穿了七、八年,补了三十七个补丁,仍然穿着。有人劝他:“破得那个样子,还补它干啥?”老李笑哈哈地说:“这缝缝补补是革命的老传统啊!我在八连接受了这个传统,当了工人后也不能把它丢掉,要让它发扬光大。”也有人说他“傻”,“不会过日子”,他总是耐心地说服大家:“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还要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我们的生活改善了,可不能忘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民啊!”去年年底,好八连党支部来信请李祖根介绍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经验。老李考虑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寄去了这一条黄军裤和一双从井冈山开会时带回来的草鞋。
在矿山建设中,李祖根也是勤俭节约的标兵。他经常对同志们说:我们要艰苦创业,勤俭办矿山。各方面节约一点,为革命多做一点贡献。食堂的灶耗煤量大,他带领食堂工人给旧灶“改头换面”,六个月就节约原煤三十六吨;在废料堆里看到没有用的阀门,他东扒西找,七拼八凑,修复了四台;深夜宿舍区的水龙头流水不停,他从床上爬起来,把它修好了再睡。李祖根爱护矿山设备就象战士爱护手中枪一样,总是勤检查,勤维修,勤擦洗。三十五号机年长日久,腐蚀生锈,老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一点一滴地擦洗,再涂上一层油漆,使这台生了锈的机器闪闪发光,重新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
人们常说:“李祖根把好八连缝缝补补的传统带到了矿山。”
“把雷锋刻在心头”
李祖根在转业之前,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在好八连的连史资料里,记载着他的许多事迹。
到矿山以后的九年中,李祖根坚持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经常为人民做好事,把心操在阶级兄弟身上。工人们称赞说:“老李时刻把雷锋刻在心头,他是我们矿山的活雷锋。”
夏天,蚊子小虫多,李祖根打着赤膊坐在蚊帐里学习。热得汗流浃背,就弄盆凉水洗一洗,用湿毛巾搭在肩上继续学。遇到生字和难理解的地方,他就做个记号,白天休息时,虚心向别人请教;
酷暑盛夏,老李把水壶一只只收集起来,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来来回回给同志们送冷饮,防暑降温。一路上汗水直淌,可是他却舍不得喝一口;
风雨之夜,老李想起同志们上班时未带雨具,冒着瓢泼大雨,往返四里多路,把收集起来的雨伞送到同志们手里;
假日,老李到伙房当义务炊事员,洗菜、做饭、养猪,还教育年轻的炊事员安心工作;
工余饭后,他在宿舍前摆开简易理发摊,在那里为同志们刮脸理发。
矿革委会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人的健康,准备培养一批工人业余医生,李祖根被大伙推荐进了业余医生培训班。学习回来,老李的业余门诊就开始了,经常给工人、家属和矿区附近的社员防病治病,而且随叫随到,送医送药上门。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加工制成各种膏、丹、丸、散;为了对病人负责,每采集一种草药,他都要亲口尝一尝。
提起老李关心阶级兄弟的事,那真是满架的葡萄一串一串的!在工人中间,流传着李祖根动员爱人李爱宝照料负伤的工人沈秀云的动人故事。
那是一九六六年初,李祖根生病住院了,李爱宝闻讯特地从江苏常熟县赶来照料他。正在这时,同矿的工人沈秀云不慎受伤住进矿区医院治疗。后来,又因伤势过重,转到上饶地区人民医院动手术。老李想,象沈秀云这样的伤病号特别需要护理,可他的家属又不在身边,怎么办呢?一天,他把爱人叫到身边,说:“你到地区人民医院去护理老沈同志吧!”
李爱宝一听,一下愣住了:“你自己生病住院了,我特地从家乡来,是为了照顾你呀!”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李祖根含着激动的泪花说:“我们虽然和老沈素不相识,但我们是阶级兄弟啊。何况他的伤比较重,家属又不在,更需要有人照顾。”
就这样,李祖根提前办了出院手续,让爱人赶到地区人民医院去照料沈秀云。
一个多月过去了,在医务人员和李爱宝的精心护理下,沈秀云的伤势有了很大好转。老沈伤愈出院后,见到李祖根,激动得热泪盈眶,握着他的手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
好八连的种子
九年来,李祖根不仅自己保持和发扬了好八连的光荣传统,还把好八连的作风带到矿山里,传给新一代。同志们都说:“李祖根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撒在我们矿区的红色种子,他到那里就把好八连的作风带到那里,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一九七一年十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李祖根从一工段四班调到三工段。在欢送会上,青年工人徐思聪接过老李送给他的那套理发工具,激动地说:“我一定接过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原来,徐思聪在部队里当过理发员,一九六九年转业来矿山后,他想痛痛快快当个工人,从来也没有动过理发工具,也没有人知道他有理发的手艺。后来,他经常看到李祖根给同志们理发、看病,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拿起理发推子帮了帮忙。这一下,老李看到了小徐的手艺,更看到了小徐思想上的毛病。他找小徐促膝谈心,一起学习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回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李祖根的耐心启发和帮助下,小徐的思想觉悟有了提高。一天,老李对小徐说:“你想和理发‘绝交’的思想不对头啊!我们都是贫农的儿子,应该象雷锋那样,多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啊。”小徐听着老李的话,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从此,小徐经常给工人理发,有时还到十几里外的住院部为病人理发。
女技术员朱如心,是从大城市来的大学毕业生。一九七○年底,矿革委会调小朱到食堂协助工作一段时间,让她接受工人的再教育。小朱初到食堂,工作也还积极热情,但过了不久,娇气就冒了尖,嫌食堂工作太累,想尽快回到生产岗位上。李祖根知道后,就利用休息时间来食堂帮助工作,给小朱讲好八连艰苦奋斗的传统,鼓励她好好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一个星期天,李祖根拿出针线包缝补那条旧军裤的时候,小朱走到他跟前说:
“李师傅,为啥不买条新裤子呢?”
“这旧的补好不是照样穿吗?衣服打个补丁不要紧,思想上打个补丁就糟啦!”老李笑呵呵地说。
小朱听了李祖根的话,感到自疚。她问自己:“我向老工人学到一些什么呢?我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呢?”从此,小朱下决心向老李学习。李祖根赤着脚进猪圈挑粪,小朱也跟着去;老李抽空帮同志们理发,小朱也在一旁学着干;老李帮工人、家属看病,小朱当“义务护士”。在李祖根和食堂工人的教育下,朱如心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回到生产岗位后,她仍注意倾听工人的意见,做出了较好的成绩,被评为矿和部里的先进工作者。当领导和同志表扬小朱时,她总是说:“我能有点进步,多亏工人老大哥的再教育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钟山脚下展红旗
——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四连学习好八连的事迹
南京东郊钟山脚下,是景色如画的风景区。在这里执行警卫任务的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四连指战员,把“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精神,带到了这个一年四季游人不绝的“闹市”。
四连和好八连,这两个驻在相隔数百公里之遥的大城市里的兄弟连队,早在一九六四年前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那一年,好八连离开上海市区,来到皖东磨盘山,同四连一道进行了为时一年多的野营训练。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两个连的干部和战士经常在一盏灯下看书,在一个操场练兵,在一间屋里开会。四连的同志直接从好八连的干部和战士身上,学到了好八连保持和发扬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分别以后,两个连的党支部,以及排和排、班和班、战士和战士之间,又通过频繁的书信联系,互相交流经验。
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四连从农村来到这个风景区执行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指导员袁孝广为此特地拜访好八连的前任指导员王传友,虚心学习好八连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干部和战士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的经验。
一天,轮到战士邓连华站岗执勤。他望着山青水秀的景色,又不时地看看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翻腾着。他想:环境变了,在这样的地方执勤,不能再象往常住山沟那样土气了。第二天,小邓便将原先穿的补丁衣服脱下来,换上了新衣新鞋和刚买来的新袜子。这一切,指导员袁孝广看得清清楚楚,脑子里也在不停地琢磨着小邓的变化。
第二天,袁孝广请来当地的老工人,向战士们介绍风景区阶级斗争情况。随后,他又领着小邓来到连队荣誉室,指着当年好八连临别赠送的针线包、土信封和小油灯,重温好八连在繁华的南京路上“拒腐蚀,永不沾”的事迹,语重心长地说:“忘记了艰苦奋斗,就会对资产阶级思想放松警惕。我们一定要象好八连战士那样,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冲刷一切非无产阶级的脏东西,使无产阶级的正气不断高涨。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上不迷失方向。”这一课上得好,拨开了邓连华眼前的迷雾,点亮了他心头的一盏明灯。小邓重新掏出当年从老班长手里接来的好八连赠送的针线包,整整齐齐地补好了旧军装,又从小包袱里拿出那双打满补丁的旧袜子,还连夜打了一双草鞋。第二天,他重新穿好旧衣着,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岗位。
好八连的经验,邓连华的变化,使四连的同志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连队执行任务所处的环境,总是会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革命战士来说,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变。
四连住房墙根竖的扫帚是战士们自己扎的,门前插的射击靶是他们用树枝编的,屋内摆的桌凳、盆架等用具,也是他们自己做的。当年,四连和好八连在磨盘山一道野营训练时,好八连的小木匠李祖根,经常挑着工具箱去帮助四连修理用具。四连战士葛敬文在李祖根的帮助和影响下,懂得了修修补补的意义,接过李祖根赠送的工具箱,经常为连队修理桌凳、门窗。后来,葛敬文把工具箱传给战士俞新宝。部队来到南京市,俞新宝又把它带进了风景区。现在,四连的工具箱里不但有木工工具,还有瓦工、篾工的工具。小木匠也由一个发展到了十个。两年来,他们自己修造各种用具五百多件,自制训练器材七百件。
四连伙房里有一条毛竹扁担,上面写着一行红漆大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条扁担是当年好八连给养员葛传义送给四连司务长郭芝龙的。郭芝龙用这条扁担,挑着装满连队生活用品的担子,往来奔走在磨盘山的崎岖小道上。他离开四连时,又把扁担交给了新任司务长,至今已经传了五任司务长,八任给养员。连队如今住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风景区,脚一抬就可以乘上公共汽车。可是,他们进城买东西,仍然保持着老传统:拿起这条扁担,坚持肩担步行。
好八连当年送给四连的“礼物”之一——用墨水瓶做成的小油灯,四连的干部和战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千里野营的征途上,在执行军农任务的草棚里,他们每天晚上围着小油灯看书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路线斗争觉悟。连队来到城市风景区以后,小油灯虽然用不上了,可战士们仍然把它放在床头,激励自己象好八连那样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永远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不久以前,四连一批老战士要离队复员了。临别之前,他们再一次来到连队荣誉室。他们深情地看着好八连寄来的封封信件和赠送的样样礼品,从怀中掏出笔记本,端端正正地抄下好八连的三句赠言:“为祖国积累,为人民造福,为革命奋斗!”鞭策自己在新的战斗岗位上坚持学习好八连。离队前,他们又给每个新战士打了一双草鞋,做了一个针线包,勉励新战友把革命的传统接过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庞大爷解除痛苦
“庞大爷又站起来了!”这消息在张家口市东菜园大队迅速传开了。庞老汉逢人就说:多亏解放军同志精心医疗!
事情是这样的:解放军某部卫生员吴瑞川听说东菜园大队的贫农社员庞世华因患脑溢血,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他到庞大爷家里一看,老人半身的肢体瘫痪了,躺在炕上不能动弹。他又了解到庞大爷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一股强烈的阶级深情涌上心头。他想,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象雷锋同志那样,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他决心把庞大爷的瘫痪病治好,为庞大爷解除痛苦。这天晚上,小吴翻开医疗书籍,仔细阅读过去别人治瘫痪的经验记载,针对庞大爷的病情,反复分析研究,决定施行电针治疗。电针治疗自己没有用过怎么办呢?小吴经过在自己身上的多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从此,小吴每天来到东菜园大队为老人治病。一次,在给庞大爷进针时,老人轻轻地颤抖了一下,他当即停下针来。仔细一看,这个穴位的部分已经肿胀起来。回来以后,小吴根据书本上的记载,又在自己身上摸索出两个新的有效穴位来。几个穴位交替使用,减轻了庞大爷的痛苦,又提高了疗效。
经过几个疗程的精心治疗,庞大爷的病有了明显的好转。可是这些天来,小吴由于劳累过度,慢性痢疾病加重了。一天下午,大风卷起了漫天沙尘。小吴正要去庞大爷家,突然感到小腹部一阵剧烈的疼痛。但是,他想起雷锋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出一份力,忍着肚子的剧疼,坚持在工地上推车劳动的情景,毅然站起来,用手捂着肚子,忍着疼痛来到庞大爷家里。他取出银针,小心翼翼地给庞大爷扎。过了一会儿,小吴第一次搀着庞大爷下炕了。老人终于站起来了,能够走动了,小吴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瘫倒后又站起来的庞大爷,感激的泪水掉了下来,好半天才说:“孩子,太感谢你啦,托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福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走访“好管家”
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某部指挥连外出执行任务,来到了江苏省东海县双店公社双店大队。党支部号召大家利用农村这个大课堂,向人民群众学习。炊事班的同志们访问了老贫农林传金。
林大爷今年七十五岁了,是生产队保管员。这位老人,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深深感到新社会的幸福,懂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他当保管员十八年如一日,爱护集体财产象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天,突然下起大雨,正在吃饭的林大爷,想起了队里的粮食还在外面晒着,立即放下饭碗,冒着雨,去抢收粮食。等拾掇完,他还蹲在仓库门前仔细地拣掉下的稻粒。贫下中农见了,都称赞林大爷是集体的“好管家”。
炊事班的同志们对照林大爷的模范事迹,检查自己,找到了差距。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决心以实际行动向林大爷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后来,炊事班的工作越做越好。为了改善连队伙食,炊事员们想了不少好办法,比如,粗粮细做,修改炉灶等。在他们看来,一粒米、一块炭碴都是国家的财富,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都应该十分爱惜。连队的洗菜筐,已经补了好多次,炊事班长石永根和班里几个战士,还经常一点一点地修补。战士们赞扬说:“咱们的炊事班真是发扬了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学习革命老前辈
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某部结合军农生产,教育战士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请来驻地附近陈官公社薛寨大队的陈官胜作报告。陈大爷今年六十三岁了,一九四○年参加了八路军。在战争年代,英勇杀敌,为祖国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劳。一九五三年,因伤退伍。近二十年来,不居功,不骄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天斗地,吃苦耐劳。有一天,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稻田的水越涨越高,眼看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就要成为一片汪洋。陈官胜大爷不怕风雨,立即拿起铁锨,赶到田间,和大家一起开沟排水。贫下中农感动地说:陈大爷真是艰苦奋斗的硬骨头。
战士王士贵听了陈大爷的报告,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原来小王有一种想法,认为当兵就是开车操炮打敌人的。种水稻,又苦又累,多没意思!他看到老同志干起活来猛如虎,休息起来乐哈哈,还有点不理解哩!现在,他学习我军一面打仗、一面生产的光荣传统,对照老前辈的革命事迹,深感自己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此,王士贵在军农生产中,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磨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整田时,他争着拉耙;育秧时,他抢着排水;管田时,他要求参加放水组。去年六月份,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他为了不使秧苗受损失,一连两天没有闭眼。水排了,稻秧得救了,可小王的两眼熬肿了,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比起革命老前辈,这点苦算得了啥!”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