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中共山东省昌乐县委领导成员在批修整风运动中,认真转变作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亲自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县委对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的教导,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过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不够重视,县的领导干部很少参加处理来信和接待来访的工作,影响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毛主席曾指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在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阶段,县委通过学习认识到:人民来信来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热情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可以直接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从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可以防止官僚主义,加强政权建设,推进工作。重视不重视这项工作,是能不能正确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一个大问题。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县委把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县委做了决定,指定两名副书记分管这项工作,并建立了县委常委轮流值班的制度,每十天(昌乐大集日)由一名常委接待一天。近一年来,轮流值班的制度从未间断过。在基层蹲点的常委,每到自己的值班日,就提前安排好工作,按时回县值班;有时在值班期间对群众的来信处理不完,就主动把群众的来信带到点上去继续处理,对来信提出的有些问题,明确交代处理办法,责成有关人员去办。去年秋天,县委副书记高传玺同志在尧沟公社北郭大队蹲点。一次,他为了不耽误接待日的值班,利用晚上的时间和大队党支部研究工作,召开干部社员大会,提前安排好了生产。第二天,他按时回县接待群众来访,处理来信。
县委领导成员,除了在值班期间亲自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以外,在日常工作中,还注意深入调查研究,直接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县委书记宋书文同志,到高崖公社检查工作时,了解到有个群众要到县委上访,他在认真了解情况后,协同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对他要上访的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恰当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县委领导成员在抓中心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发现一些容易引起群众上访的事情,就主动地去解决,这样做,减少了上访人数,取得了做好来信来访工作的主动权。
昌乐县委领导成员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中,坚持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制度。凡是个人当场能处理的问题,就立即处理;凡是属于重大的问题,都交常委会集体讨论,做出明确规定,责成一定的人员去办。同时,对办事人员处理来信来访工作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立即帮助解决。这对做好全县的来信来访工作,也起了促进作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朱维福同志,在检查来信来访工作时发现,对南郝公社丰台大队一个来访者的处理措施没有完全落实。于是,他又和办事人员一起,进一步研究了解决办法,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昌乐县委领导成员,在转变作风的过程中,不仅注意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更重视把处理来信来访和做好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全县革命和生产的发展。他们的做法:一是在处理来信来访工作中及时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牢牢掌握阶级斗争的主动权。例如,去年县委书记在接待和处理北岩公社的来信来访中,觉察到:有一小撮阶级敌人想借落实政策的时机,翻“一打三反”运动的案。县委根据他提供的情况,专门召开常委会作了研究,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全县范围内狠抓阶级斗争,打击阶级敌人的罪恶阴谋和破坏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二是在处理来信来访中,从不同侧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解决县里的有关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三是在处理来信来访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检查县委本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县委在处理尧沟公社梁庄大队一个社员的来访时认识到:县委对党的林业政策贯彻执行得不够得力,挫伤了社员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发现问题后,县委进一步落实党的林业政策,大大调动了集体和个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由于县委领导同志认真转变作风,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使全县的来信来访工作迅速地扭转了被动局面,出现了新气象。近一年来,全县群众来信来访一千二百五十五件次,已处理了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次,结案率占百分之九十四点四。通过及时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使广大群众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温暖,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第3版()
专栏:编后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广西横县县委从一位贫下中农代表的来信中受到启发,带领全县群众筑堤防洪,赢得了农业生产的丰收。
这件事情说明,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群众进一步发扬了革命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党和国家的基层干部,不要以为自己是土生土长,人熟地熟,就可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应该承认,我们在群众面前都是知之甚少的小学生,要想把事情办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而联系群众又是多方面的:深入基层,是联系群众;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也是联系群众。在来信来访中,群众不仅提出自身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而且有许多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建议,反映出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仅是基层干部,一切领导干部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个县委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的意见,才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搞好三大革命运动,安排好全县的山山水水。横县县委的同志,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们做得对,做得好。


第3版()
专栏:

一封信引起的变化
一九七一年六月,广西横县峦城公社高村大队贫下中农代表雷德三,给县委书记耿式平写了一封信,批评县委对西津上游地区只思迁,不思变,建议县委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带领群众筑堤防洪,保护良田,夺取丰收。
横县位于郁江两岸。自郁江中游建设西津水电站后,县委认为,西津上游地势低洼,容易受涝,开始只注意在其他地区修水利,造田造地,把西津上游受灾地区的群众往外搬迁。可是,做了许多工作,群众不愿搬迁,有的迁出去后,又要求搬回来。
耿式平收到这封信后,觉得应该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组织县委讨论这封来信。在讨论中,大家联想到沿河两岸,每年有十多万亩农田受淹,又想起横州公社清江、北村、蒙村、上淇等大队,在一九五八年筑了防洪大堤,使数以万亩计的农田免受洪害。大家都说:“只思迁,不思变,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通过学习、分析、讨论,批判了思迁思想,大家决心接受群众的建议。在县委领导同志的带领下,一支调查队伍深入沿河社队查水路,问涝情,了解洪水情况,绘制建设蓝图,揭开了筑堤防洪的序幕。
但是,由于筑堤处数多,工作量大,人力不足,加上一时缺乏排涝设备,有的基层干部存在着“任务艰巨底子薄,没有帮忙搞不成”的思想,迟迟没有行动。县委有的领导成员,也因此思想发生动摇。
怎么办呢?县委决心进一步到群众中去吸取智慧,总结群众经验。县委书记与县革委会一位副主任先后来到高村大队进行调查,白天同干部、老农一起,翻了十多个山头,一块勘察,一块落实建设防洪堤的规划;晚上同社员一起促膝谈心,共同商量筑堤防洪的办法。
两年前,在雷德三所住的生产队,有的干部对筑堤防洪半信半疑,信心不足。雷德三多次提出建设防洪堤,他们说:“内涝不能排,防洪有啥用。”后来队干部到公社开会,雷德三同群众商量,在不长的时间内,就筑起了一条防洪堤,结果保种保收,年年增产。雷德三发动群众筑堤防洪的事迹,教育了干部,鼓舞了全大队的群众。贫下中农说:我们没有洋设备,但有土办法;没有建设防洪堤的经验,但有建设水利的经验;资金不多,有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没有机械化,但有铁扁担,有泥巴石头,为什么不能建设防洪堤呢?同塘桥防洪坝开工后,原计划要排水清基,才能进行填土筑坝,可是抽水机抽了一天一夜,花去油费五十多元,水只抽下去几寸,费时费钱进度慢。干部和老农一商量,办法就来了。他们采用“水中填土”的办法,原计划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大坝,只用四十天就完成了任务,节约了一千多元开支。
从这些事例中,耿式平受到了教育。他想:有这样好的贫下中农,还怕什么防洪堤修不成?还怕什么困难克服不掉?还有什么理由不领导群众搞防洪建设?从高村,看全县,信心倍增。回到县里,他再次召开县委会,介绍高村筑堤防洪的经验,以活的事实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群众落后论”。大家认识到,只有正确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的难关。县委抓住高村大队这个典型,及时组织沿河社队干部到高村大队参观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筑堤防洪建设的开展。
在战斗的日子里,县委领导成员亲自奔赴第一线参加战斗,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沿河两岸广大社员,在县委的领导下,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奋战一个冬春,先后修建和新建防洪堤闸共九十二处,使十万七千多亩良田免除了洪水冲淹。
现在,一座座防洪堤闸,锁住郁江水。郁江两岸十四个公社,去年全年粮食增产共达六千二百二十三万六千六百斤,比前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二点三。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放下架子当小学生
河南省伊川县鸣皋公社党委成员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改进领导作风。平时他们除少数人在公社轮流值班外,其他人就蹲点包片,在第一线工作,放下架子,当群众的小学生,从而取得了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眼睛向下找经验
鸣皋公社自然条件较好,不少土地可进行自流灌溉。但是,去年遇到长期干旱,新灌区没有水,老灌区也严重缺水。为了把老灌区建成井渠双保险的稳产高产田,党委根据各队土地面积,下达了打井任务。后来,发现元东大队计划打八眼井,只有三眼井开工。
公社党委负责同志考虑,元东大队老支书康遂成是全省劳动模范,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这里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前五年连续上《纲要》,后三年连续过“长江”,成为全县的先进集体。为什么打井没按公社布置的干?这里边一定有文章。
党委书记找老支书亲切谈心。康遂成说:“党委关于搞井渠双保险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要是八眼机井一齐开工,不仅物资、资金不足,就是有了资金,排灌设备也不一定马上买到,况且当前正处在大忙季节,劳力都集中到打井上,势必影响当前生产。所以眼前先开工三眼井,有把握建成配套,秋季就能受益。”党委认真讨论了他的意见,认为有道理,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于是,公社党委又重新逐队落实了打井任务,打的机井基本上做到了当年打成,当年配套,当年受益。
康遂成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公社党委成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此,他们把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模范、老贫农当作公社党委的顾问。党委制订工作计划之前,先征求他们的意见,遇到关键问题,找他们商谈。
群众中有智慧
章屯大队有一条绕山十五里的水渠,每年清一次淤泥,要用四十五个劳力,半个月时间。去年两次放水,由于渠道长,七个小时才浇地一百亩。去冬,群众提出要凿山开洞,直线引水。当时公社党委考虑要凿五百米的山洞,工程太大,而且资金、技术、通风、照明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好解决,要求大队在岭上挖塘蓄水,扩大灌溉面积。
没有想到,公社党委的意见,受到了群众的批评。他们说:“没有干,你们怎知道干不了?没有想办法,怎知道没办法?”群众摆了本队的人力、物力情况,并提出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的措施。
公社党委成员从这些批评中,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看到了自己的思想同群众之间的差距,决定支持直线引水的意见。他们亲临现场,同群众一起勘测设计,开山凿石。
社员们不畏天寒地冻,日夜奋战。没有照明设备,大家就想办法,把镜子拿来借阳光往洞里反射;缺少炸药,他们就用硝酸铵自己配制。由于广大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原计划五个月的任务,七十三天就完成了。开洞后,渠道缩短七千米。今年放了一次水,不到一个小时就浇地一百八十亩。
清水灌溉了良田,群众教育了领导。公社党委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重视别人的实践
去年,鸣皋公社党委研究林业育苗计划时,没有很好地和林业干部商量,只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和各队的宜林面积,确定育苗八百七十亩,由于面积过大,技术措施跟不上,只有二百亩全苗,出树苗八十万棵。为了吸取这一教训,公社领导干部,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的教导,检查了没有很好和林业干部商量所造成的恶果。他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领导者实事求是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他们在向群众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向专业人员请教。
今年研究育苗时,党委书记带头向林业干部学习造林技术,多次主动征求林业干部对育苗工作的意见。公社领导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林业干部受到了教育。他们不仅认真地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而且积极地深入社、队,宣传造林的意义,培养林业技术人员,帮助群众管好林木和苗圃。为了搞好今年育苗工作,他们又逐队调查,逐块计算,根据实际情况和逐步发展的原则,建议育苗四百到五百亩。党委也从各方面作了调查,认为他们的意见合乎实际情况,结果育苗四百多亩,出树苗一百六十多万棵。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扎扎实实 讲求实效
最近,湖南省宁乡县东雾山公社的广大群众,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抓住时机向荒山进军。在开荒的过程中,有的同志为了外表美观,提出要将原有的一些残林砍掉,说这样做才象干社会主义大林业。有的同志认为,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他们说:“开荒造林,也要从实际出发,应该是有林就封,无林才造,残林则补。”
究竟那个意见对?晚上,公社党委召开会议,党委书记欧望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要大家讨论。会上,一位党委委员说:“开荒植树造林,本来是好事,但为了追求成片成行,整齐划一,把原有的树统统砍掉,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不应该这样做。”还有的同志说:“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坏作风,必须坚决克服。”其余的几个党委成员都觉得他俩说的有道理。党委书记欧望生说:“形式主义不可有,‘一刀砍’的主张也要不得,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开垦的山坡上,有树应该留,不应该毁。”
第二天,大家分头深入下去,一方面作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与贫下中农挥锄舞耙,并肩战斗,扎扎实实干。全公社的造林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栽了许多新树,而原有树木依然挺拔地生长在新开垦的山坡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河北省新城县东马营公社党委的同志,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这是公社党委成员在田间和生产队干部、社员一起分析小麦生长情况,落实增产措施。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